初中生厌学现象成因及对策分析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x8106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厌学是目前中小学生诸多学习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是导致辍学的最主要的因素,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
  厌学一般指厌学情绪,如果不加以有效引导和控制。就会发展为厌学症,患有厌学症的学生往往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怕考试;甚至恨书、恨老师、恨学校,旷课逃学;严重者一提到学习就恶心、头昏、脾气暴躁甚至歇斯底里。厌学症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一、学生厌学现象及表现
  国内有关厌学成因及对策的研究专门的论著很少,一是从家庭因素入手,如家长的过高期望值,家长的过分溺爱,家庭环境不良,分析厌学的成因及对策。二是从学校的教育制度,教师的个人素质等因素来分析厌学的成因及对策。三是青少年群体学习压力大、自由发展空间狭小;闲暇时间的利用与分配表现单调、畸形;自然天性受到压抑,创造明显不足。因为这些原因的存在,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找到自己熟悉的知识,以及实用的知识,当他们觉得自己所接受的教育无法与他们今后的谋生联系不大时,对教育的追求就会弱化,淡化,又由于课程超出了初中学生的兴趣范围而产生了学业困难,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二、厌学成因分析
  厌学是由于学生学习行为获得的内外反应不同而造成的,其内在原因是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消極情绪体验和自我认识存在偏差.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环境的不良影响也起消极的强化推动作用。社会的偏见、家长的漠视、教师的批评、同学的歧视,学习中无法满足成功的愿望,生活中又无人能理解关怀,无法适应生活、学习环境改变,在挫折和失败面前无法正视自己等等,都会使学生丧失自信心,消极地对待学习,产生厌学。
  (一)、落后的教育观念是造成学生厌学的本质原因。
  虽然早已实行小学免试直接升初中的制度,但小学教育的应试压力并未消失。小学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仍只有学生成绩,初中名校的择生标准仍旧是成绩。教师在抓学生成绩面前仍然不敢有半点的放松。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念仍没有认真的落实到教育实践中,仍没有被大多数的教师所掌握并应用于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中小学生的作业量在“减负”热之中或之后都没能实质性的减少。增加作业量来换取成绩,把作业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还在流行。这种无视学生主体性,不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与要求的落后教育观念指导下的教育教学实践,当然让学生感到厌恶,显然,教学质量也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提高。
  (二)、家长的高期望、教师的高要求与学生发展失衡是造成学生厌学的“动力”。
  毫无疑问,社会竞争日益增强必然会渗透到学校教育中,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呈低龄化趋势,对学生成绩的高期望不仅没有减弱的趋势,而且呈现对学生各种特长的高期望。学生面临着来自家长的压力越来越大。而在现有教育环境中,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也不可能降低。在整个社会呈现出的短期、快速追求发展的心态影响下,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激励也呈现出短期效应,追求学习上的快乐已成为次要的激励因素,严重背离了学生心理发展的要求。事实证明,以这种短期效应的心态来指导小学阶段学生的教育,正是学生厌学的“动力”。
  (三)、个别教师的不良师德是学生厌学的催化剂。
  有的教师由于种种原因对教师的工作不感兴趣,他们不热爱教育事业。不热爱学生.见到学生就烦,因而对学生的态度冷漠、生硬、粗暴,对学习较差的学生动不动就讽刺、挖苦甚至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们形容这样的教师是:“枯燥的语言,古板的眼,冰冷的心,冷漠的脸”。师生之间毫无感情,学生见了教师如同老鼠见了描,教师与学生毫无向心力,导致学生对他所教课的离心力;亲师才能重道,学生由爱老师而过渡到爱老师所教这科知识的比例相当大,特别是在小学。不可否认,一些学生的厌学与教师的教育教学失误存在着直接的联系,教师的师德无疑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中小学生厌学的趋势中,不良师德扮演了催化剂的角色。
  (四)、与人际关系差有关。
  由于性格原因,有些学生人际关系差,经常与同学们吵架甚至打架,最后同学们都不喜欢他,感到在学校没意思,产生了厌学心理。由于学生来自不同文化、经济和涵养的家庭,他们的性格亦有很大差异,有些学生由于性格孤僻,不善交往,人际关系自然就差。如果老师和同学再对他们冷漠,他们就会更感孤独和不安,不良情绪甚至厌世情绪就会产生。因此,对这些性格存在缺陷的同学,不应漠然置之,而要伸出友爱之手,关心、帮助他们。
  三、初中生厌学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自我向上意识——治理厌学的内动力。
  厌学的学生一般学业成绩较差,在学习上屡遭失败,常受家长的责备,教师的批评,同学的冷遇,因此他在学习上就会;悲观失望,自暴自弃,学习对他们来说便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根本谈不上兴趣相爱好。因此,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在课堂提问时,向他们提出比较浅的,简单的问题,答对了应及时鼓励,这样他就会产生一种“我也能回答教师提问,我也能学好功课”的信心,即使答错了,教师也不能埋怨和训斥;还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列出自己学习上的优势与长处,让学生列出自己曾经有过的成功之举。让学生接受同桌和周围同学对他学习上的某一点好的行为习惯的赞赏等。这样在爱抚和激励中帮助学生树立乐学的信心,给予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勇气和内驱力。从而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自我向上意识。
  (二)、树立新型教学观,凋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治理厌学的启动力。
  正确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先导。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要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传统的师生关系,建立一种新型的教学观:教——教会学生学习:学——学会如何学习。教师要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管理者和推动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把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叶圣陶先生曾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无论教师讲得多好,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学,不培养自学能力,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凋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在教学这一双边活动过程的参与程度,由消极被动地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厌学问题;此外,学习时间过长,学习任务过重,也是学生腻烦学习的一个主要原因。要看到学生正处在长身体的阶段,除了学习之外,他们还需要休息和娱乐,因此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在完成适量的作业后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去活动。去做他们喜欢做的事情。   (三)、让学生感受关爱,亲其师信其道一—治理厌学的助动力。
  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当师生关系融洽,学生觉得老师喜欢他、欣赏他时,学起来就会觉得特别有劲。当学生与教师关系紧张时。他们会觉得老师看不起他,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破罐子破摔,干脆不学了。因此,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谈心,倾听他们的心里话,在摸清情况的前提下,进行分析归类。制定相应的帮扶措施,找到师生心连心的通道,赢得学生的信赖和配合。作为教育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经常鼓励他们进步,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尽快从厌学情绪中挣脱出来。
  (四)、积极为学生创设表现长处,发挥特长的舞台一一治理厌学的支撑力。
  中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以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这种心理需求对“厌学生”来说同样是很强烈的。但事实上大多的“厌学生”由于长期得不到表现自己的机会,由于经常受到冷落”心理上越来越自卑,越来越消沉,以为自己是一只永远飞不上天的“丑小鸭”,因而自暴自弃。因此,教师应设身处地的为他们创设表现长处、发挥特长的舞台。比如组织“故事会”、“演唱会”,“朗诵会”、“体育竞赛”、“小发明”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这样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各自的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从而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感到成功的喜悦,进而逐步消除厌学情绪,树立自新上进的信心,以崭新的姿态融入到温暖的班集体中。事实证明,经常受到尊重的学生,会更加自尊自爱,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才能充满信心,不会感到厌倦和无聊。维护学生自尊心,帮助学生树立高度的自尊心是施教成功的钥匙,对此,无沦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充分向学生表现对出热忱、喜爱和重视之情。
  (五)、学校、社会、家庭相互配合——治理厌学的凝聚力。
  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形成一种目标同向、工作同步、多管齐下的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作为家长,要时时处处绐孩子作出表率,要尽量营造——种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使孩子能够保持身心健康,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同时,切忌急躁.教师和家长不能因为学生不想学就随意迁就,使他们半途而废。要通过教育引导,使学生始终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学生心中有了确定的目标。就会有意识地为实现目标去努力,从而表现山坚毅、顽强的勇气。就社会而言,通过教育体制改革、就业体制改革给学生制造实现人生理想的有利条件,使广大学生在升学、就业方面少一点思想压力,多一点进取精神,在公平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厌學的原因是复杂的,厌学的后果是可怕的,可是厌学的学生并不是无可救药的。对于厌学的学生,教师与家长要密切配合,认真分析。找出原因,对症下药,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要把尊重与爱撒给每一个学生,从他们的心理需要出发,进行教育和帮助,切实解决好他们的学习心理问题,才能让每一个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教育的要求,从而顺利走完健康成长的历程。
其他文献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现代教学理论也认为,一切教育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才能促使他们主动地发展。下面就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  喜欢学、想学、要求学
摘要:赏识是孩子生命中的阳光,是使孩子健康成长的力量。在教育中,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以信任、尊重、理解、赏识来使之最大限度地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使之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转化缺点,发扬优点,一步步走向成功。因此,当每个孩子都更积极进取时,一个和谐向上的阳光班级就形成了。  关键词:赏识,激励,阳光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而爱的重要体现就是赏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们面临的问题很多,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怎样使产业升级,在这方面起重要作用是人才。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专家们指出需要以下四种素质的人才:①有新观念;②能够不断从事技术创新;③善于经营和开拓市场;④有团队精神。为此初中数学教学应加强学生这四个方面能力的培养。  一、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新观念、新思想  新觀念中不仅包含对事物的新认识、新思想,而且包含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为此作为新人
摘 要: “問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就没有数学,探究型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教师应科学、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过程,培养探究能力。笔者结合平时教学实践,谈谈探究型课堂教学下的问题情境创设。  关键词 创设 问题情境 探究
讲评课是政治课教学中的重要课型,是综合复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练习考试是对一个阶段教学情况的总结,有练必有评,评是讲的补充,练的延续,是巩固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试卷的讲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教学的质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重练轻评,致使讲评课应有的功能发挥不出来,达不到最佳效果。教學实践告诉我们,对于试卷分析,教师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仅仅是对一对答案、评定一下分数,而
面对现在大量学生厌学的现象,每个语文教师无不梦想这样一幅画面:学生不再枯坐板凳,老师不再喋喋不休,在课堂上,学生把思考当成了一种习惯,把阅读当成了一种对话,把表达当成了一种倾述,使语文教学成为学生的乐园,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要实现这个梦想,我想,最好的途径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是新课标提了很多年的口号,但真正实行起来,却是难之又难。老师习惯了面面俱到,习惯了
公开课结束了,紧绷了几天的神经终于放松了,原本紧张的心情突然变的不是滋味。因为每次的课后反思总让我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失落的同时也常常告诉自己,这一次次的公开课,是作为老师成长过程中的一个个脚印,深刻而难忘!  这次上课的主题是为了凸显小班化教学,所谓小班化就是说30多个学生的教师,小班比大班更注重一对一,更体现学生的主题性。这次的课题是万有引力的成就。这节课在这一章里起承上启下的作
教育学家赫尔巴德曾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只是没有目的的手段,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失去了手段和目的”。 数学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素质教育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不言而喻,尤其是现在学生中独生子女占绝大部分,无比优越的家庭和社会条件,使他们的相当大的一部分,自我意识往往大为膨胀,而对于集体、社会、国家的责任感相对淡薄。因此,数学教学和其他各学科一样,加大渗透德育教育的力度,突出数学教
摘 要:本文介绍了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方法: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精神;创设教学情境,注重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培养学生 创新精神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主要是科技领域的竞争,科技领域的竞争又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国家更需要创新型人才。列夫托尔斯泰曾指出:“如果一个人在学校学习时,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一生就只会摹仿和抄袭。”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