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6-0213-01
【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实施策略:①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总结其农业布局的特点;②通过案例学习,掌握分析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布局特点的基本方法;③将学到的分析方法和技能灵活运用到其他案例中,学会知识、能力的迁移。
【教材分析】
这一课时的内容是第四章第一节内容学习的铺垫,只有先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才能分析该区域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同时,这一课时也是必修一、二所学相关知识的运用,也是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中理论知识的落实,通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学情分析】
通过必修二《农业区位》一节和必修三前三章各种典型案例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农业区位分析方法,对案例学习的方法也有所了解。但学生对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仍掌握不足,读图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比较薄弱,在进行影响农业的成因分析时还是会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将通过给出区域相关背景资料和学生合作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完成。
【教學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东北地区的范围以及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2.理解东北地区因地制宜组织生产,形成不同特色的农业布局。
3.学会使用在学习“东北地区农业”中掌握的分析方法对其它区域进行分析,学会进行知识、能力的迁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东北地区的位置、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设置问题情境,讨论分析东北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与农业布局的关系。
3.运用相关资料,尝试小组合作分析其他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合作探究的能力。
【设计思路】
首先从生动形象的东北音乐开始,激发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的兴趣,在分析东北农业形成因素的时候,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读出相关地理图(如:东北地形、气温分布图、降水量图等)中的信息,进而有根据地进行相关的分析,从而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目的性。利用学习东北案例的方法,分析论证其他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条件是本课训练学生探究能力的重点,在此环节中充分放手,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和课前相关资料的收集等方法降低难度,使学生获得团结协作“发现”成功的喜悦。评价阶段激励为主,并在总结提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地科学态度和让学生感悟到地理的简洁和谐之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气候、地貌、土壤等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对农业布局的决定作用。
2.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区域分布及其形成因素。
难点:1.各种图表的阅读与分析,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
2.运用已有知识,对其它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进行分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歌曲的形式以歌曲《家在东北》为例,从歌词中寻找与地理相关的关键词将关键词写在黑板上,并进行分析、引导,是学生自主欣赏并找到关键词,激发学习兴趣,引入学习主题。承接以回忆《区域农业的发展》中的农业区位因素,进而分析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而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我们是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入手来分析的。使学生充分理解东北地区的概况,用幻灯片来强调东北的“中纬”和“近海”的特点。通过读图,并完成导学案相关内容明确东北地区的范围、地理位置以及地形区,为下面的分析打下基础。
通过分析东北的地理自然条件,以气候,水源,地形和土壤等条件,探究与我国其他地区农业的相比的优劣势。用图片来展现东北地区地形,以不同地形对农业生产来提问,思考东北地区地形区的分布有何特征?不同地形对东北地区农业分布有何影响?让学生在图上找出东北地区主要地形区的位置和名称,以及可以从事的农业生产类型。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进行学习,先通过读图获得现状信息,后对现状进行相关联系分析,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地理思维能力。通过东北地区有利的自然条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了解社会经济条件如何,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了解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有依赖性,因此我们必须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巩固农业区位因素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读图和信息表达能力,充分的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特点,我们是在综合分析了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之后,根据内部农业生产条件的地域差异,因地制宜的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生产,才能实现区域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掌握了这种分析方法之后,我们还可以对其他区域的农业发展情况进行分析,要学会灵活运用,开拓学生视野,增强相互间的合作交流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理现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6-0213-01
【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实施策略:①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总结其农业布局的特点;②通过案例学习,掌握分析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布局特点的基本方法;③将学到的分析方法和技能灵活运用到其他案例中,学会知识、能力的迁移。
【教材分析】
这一课时的内容是第四章第一节内容学习的铺垫,只有先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才能分析该区域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同时,这一课时也是必修一、二所学相关知识的运用,也是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中理论知识的落实,通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学情分析】
通过必修二《农业区位》一节和必修三前三章各种典型案例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农业区位分析方法,对案例学习的方法也有所了解。但学生对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仍掌握不足,读图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比较薄弱,在进行影响农业的成因分析时还是会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将通过给出区域相关背景资料和学生合作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完成。
【教學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东北地区的范围以及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2.理解东北地区因地制宜组织生产,形成不同特色的农业布局。
3.学会使用在学习“东北地区农业”中掌握的分析方法对其它区域进行分析,学会进行知识、能力的迁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东北地区的位置、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设置问题情境,讨论分析东北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与农业布局的关系。
3.运用相关资料,尝试小组合作分析其他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合作探究的能力。
【设计思路】
首先从生动形象的东北音乐开始,激发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的兴趣,在分析东北农业形成因素的时候,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读出相关地理图(如:东北地形、气温分布图、降水量图等)中的信息,进而有根据地进行相关的分析,从而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目的性。利用学习东北案例的方法,分析论证其他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条件是本课训练学生探究能力的重点,在此环节中充分放手,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和课前相关资料的收集等方法降低难度,使学生获得团结协作“发现”成功的喜悦。评价阶段激励为主,并在总结提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地科学态度和让学生感悟到地理的简洁和谐之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气候、地貌、土壤等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对农业布局的决定作用。
2.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区域分布及其形成因素。
难点:1.各种图表的阅读与分析,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
2.运用已有知识,对其它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进行分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歌曲的形式以歌曲《家在东北》为例,从歌词中寻找与地理相关的关键词将关键词写在黑板上,并进行分析、引导,是学生自主欣赏并找到关键词,激发学习兴趣,引入学习主题。承接以回忆《区域农业的发展》中的农业区位因素,进而分析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而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我们是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入手来分析的。使学生充分理解东北地区的概况,用幻灯片来强调东北的“中纬”和“近海”的特点。通过读图,并完成导学案相关内容明确东北地区的范围、地理位置以及地形区,为下面的分析打下基础。
通过分析东北的地理自然条件,以气候,水源,地形和土壤等条件,探究与我国其他地区农业的相比的优劣势。用图片来展现东北地区地形,以不同地形对农业生产来提问,思考东北地区地形区的分布有何特征?不同地形对东北地区农业分布有何影响?让学生在图上找出东北地区主要地形区的位置和名称,以及可以从事的农业生产类型。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进行学习,先通过读图获得现状信息,后对现状进行相关联系分析,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地理思维能力。通过东北地区有利的自然条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了解社会经济条件如何,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了解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有依赖性,因此我们必须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巩固农业区位因素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读图和信息表达能力,充分的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特点,我们是在综合分析了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之后,根据内部农业生产条件的地域差异,因地制宜的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生产,才能实现区域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掌握了这种分析方法之后,我们还可以对其他区域的农业发展情况进行分析,要学会灵活运用,开拓学生视野,增强相互间的合作交流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理现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