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幸福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应有之意。首先,幸福是一种个人主观体验,也是一种环境客观状态,一切健全的追求均是对于幸福的追求。同时,幸福教育也应该作为教育的一个基本追求,为使人获得幸福而做出贡献。
关键词:幸福 幸福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何谓幸福?
费尔巴哈说,“生活和幸福原本是一个东西。一切的追求,至少一切健全的追求是对幸福的追求。”[1]可见,幸福是人类追求的永恒话题。我们生活着,也便追逐着幸福。我们幸福着,也便是生活的一部分。那么,我们是否想过,何谓幸福?
幸福是一个既抽象又复杂的概念,我们都曾或多或少体验过幸福的感觉,但却少有人能说不出幸福究竟是什么。广告词里说,幸福是冷天里的一杯热咖啡;歌词里唱,幸福是牵着你的手慢慢到老。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关于幸福的体味,每个人也都在以独特的方式追求自己的幸福。
(一)幸福首先是一种主观体验。亚里士多德说,“幸福属于满足的人们。”对于同一件事情,你是满足的,你就获得了幸福;相反,没有满足,就没有在这件事情中得到幸福。家长们给孩子报很多兴趣班,可能是想帮孩子弥补把自己童年没有进行过这些兴趣培养的“不幸”,可对孩子来说,当他们被迫放弃和同伴游乐的机会,去培养自己所谓的“兴趣”的时候,他们的体验是幸福的吗?学校有时安排一些犯错误的学生去打扫卫生,在这“不幸的惩罚”背后,孩子们却玩的不亦乐乎,此时的他们是不幸的吗?所以,幸福是一个人的心理得到满足时的主观情绪状态,而不以他人的标准所左右。
(二)幸福还是一种客观状态。幸福不会完全平白无故的产生,总是由于某些客观情况的发生或者改变,与自己内心的价值状态相吻合时的一种体验。从这个方面讲,幸福又是一种客观状态,是主体价值和客观状态相互融合时产生的情绪体验。[2]对一些孩子来说,可能幸福需要食物;对一些孩子来说,可能幸福需要关怀。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在不同的状态下会产生不同的需要,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时,就会产生高层次的需要,只有需要满足的层次与自身需要的层次相符合,人们才能有幸福的感觉。
二、何谓幸福教育?
裴斯泰洛齐曾经说到,如果把人看做个体,那么,教育应该为让人获得幸福作出贡献。[3]这无疑是与我们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一致的,主张把人培养成为大写的人、幸福的人,凸显了幸福教育的理念。那么,何谓幸福教育?
(一)幸福教育的内涵。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虑“幸福教育”的内涵:一种是把“幸福”作为一个名词性的概念,一个知识性的内容,教师的任务是“教幸福”,教给学生幸福的涵义是什么,幸福的体验是如何产生的,幸福的人有什么样的好处,等等。第二种是将幸福理解为一种情感体验,将幸福和教育的内在联系在一起。[4]首先,这种幸福的体验是在教育过程中的,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体验着幸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着幸福;其次,这种幸福的体验也体现在教学结果中,是在发展的,学生由幸福的体验成长为幸福的能力,一种享受幸福的同时,又能够去创造幸福的能力。
如果仅仅以第一种观点来看待“幸福教育”,将“幸福教育”仅仅停留在知识的层面,学生学完了,无非就是多了解了一个知识点,也便没有什么其他的帮助了;而将“幸福教育”作为一种情感体验,一方面强调为了学生的今天,教育的过程也即是幸福体验的过程;一方面强调学生的明天,成长为一个幸福的人。如此这般,真的是教育的最高成就了。教育,便是要教会每一个个体去追求幸福的伟大事业。
(二)教育过程幸福—必然要求。乌申斯基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获得幸福,而不能为任何的不相干的利益牺牲了这种幸福,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5]作为面对全面人性的事业,把幸福作为教育的必然要求符合时代要求,而这首先表现为教育过程幸福。
教育过程幸福,简单来说,就是教师“幸福地教”,学生“幸福地学”,两者之间和谐融洽地融合在一起。而教育经常有一个“学习就是吃苦”的误解,认为只有在学习时肯吃苦,才能在未来获得幸福。而很多家长、教师也是用这种理念来教导和管制我们的儿童。首先,学习的过程中可能存在求而不得的苦闷,得而复失的疑惑,但是学生通过在这些过程中的挣扎,拨开迷雾见月明,豁然开朗的时候,他的内心是充满自豪感的,这恰恰是学习过程的幸福感,而不是不幸;而真正的痛苦,是家长和教师们用错误的方式逼迫学生学习,给学生造成不适当的学习负担和精神压力,比如,分数至上、题海战术等。教育绝不应该是先吃苦,后幸福,教育本身就是生活一部分,而这都是以幸福为标杆的。
(三)教育结果幸福—应然要求。斯宾塞提出,“教育要为完满的生活做好准备。”[6]这一方面说明,教育应该符合教育规律,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的基本要求,追求教育过程幸福;另一方面,教育的目标是追求完满的生活,换言之,追求教育的结果幸福也是幸福教育的也应有之义。但是,我们不可否认,教育达到教育结果的幸福并不是百分之百的,并不一定能保证教育可以塑造每个学生的幸福能力。所以,教育结果幸福是教育的目标,是应然要求,却不是一种实然状态。
幸福教育是用幸福的教育培养幸福的人,是值得教育工作者们终身践行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 [德]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M].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4: 543.
[2] 王长华.幸福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3.
[3] 夏之莲. 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1: 414.
[4] 刘次林.教育幸福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 郑文樾. 乌申斯基教育文选[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123.
[6] 斯宾塞教育论著选[M]. 胡毅 ,王承旭译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
作者简介:朱丽静(1993—),女,漢族,山东济宁,小学数学教师,教育硕士,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教育方向。
关键词:幸福 幸福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何谓幸福?
费尔巴哈说,“生活和幸福原本是一个东西。一切的追求,至少一切健全的追求是对幸福的追求。”[1]可见,幸福是人类追求的永恒话题。我们生活着,也便追逐着幸福。我们幸福着,也便是生活的一部分。那么,我们是否想过,何谓幸福?
幸福是一个既抽象又复杂的概念,我们都曾或多或少体验过幸福的感觉,但却少有人能说不出幸福究竟是什么。广告词里说,幸福是冷天里的一杯热咖啡;歌词里唱,幸福是牵着你的手慢慢到老。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关于幸福的体味,每个人也都在以独特的方式追求自己的幸福。
(一)幸福首先是一种主观体验。亚里士多德说,“幸福属于满足的人们。”对于同一件事情,你是满足的,你就获得了幸福;相反,没有满足,就没有在这件事情中得到幸福。家长们给孩子报很多兴趣班,可能是想帮孩子弥补把自己童年没有进行过这些兴趣培养的“不幸”,可对孩子来说,当他们被迫放弃和同伴游乐的机会,去培养自己所谓的“兴趣”的时候,他们的体验是幸福的吗?学校有时安排一些犯错误的学生去打扫卫生,在这“不幸的惩罚”背后,孩子们却玩的不亦乐乎,此时的他们是不幸的吗?所以,幸福是一个人的心理得到满足时的主观情绪状态,而不以他人的标准所左右。
(二)幸福还是一种客观状态。幸福不会完全平白无故的产生,总是由于某些客观情况的发生或者改变,与自己内心的价值状态相吻合时的一种体验。从这个方面讲,幸福又是一种客观状态,是主体价值和客观状态相互融合时产生的情绪体验。[2]对一些孩子来说,可能幸福需要食物;对一些孩子来说,可能幸福需要关怀。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在不同的状态下会产生不同的需要,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时,就会产生高层次的需要,只有需要满足的层次与自身需要的层次相符合,人们才能有幸福的感觉。
二、何谓幸福教育?
裴斯泰洛齐曾经说到,如果把人看做个体,那么,教育应该为让人获得幸福作出贡献。[3]这无疑是与我们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一致的,主张把人培养成为大写的人、幸福的人,凸显了幸福教育的理念。那么,何谓幸福教育?
(一)幸福教育的内涵。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虑“幸福教育”的内涵:一种是把“幸福”作为一个名词性的概念,一个知识性的内容,教师的任务是“教幸福”,教给学生幸福的涵义是什么,幸福的体验是如何产生的,幸福的人有什么样的好处,等等。第二种是将幸福理解为一种情感体验,将幸福和教育的内在联系在一起。[4]首先,这种幸福的体验是在教育过程中的,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体验着幸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着幸福;其次,这种幸福的体验也体现在教学结果中,是在发展的,学生由幸福的体验成长为幸福的能力,一种享受幸福的同时,又能够去创造幸福的能力。
如果仅仅以第一种观点来看待“幸福教育”,将“幸福教育”仅仅停留在知识的层面,学生学完了,无非就是多了解了一个知识点,也便没有什么其他的帮助了;而将“幸福教育”作为一种情感体验,一方面强调为了学生的今天,教育的过程也即是幸福体验的过程;一方面强调学生的明天,成长为一个幸福的人。如此这般,真的是教育的最高成就了。教育,便是要教会每一个个体去追求幸福的伟大事业。
(二)教育过程幸福—必然要求。乌申斯基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获得幸福,而不能为任何的不相干的利益牺牲了这种幸福,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5]作为面对全面人性的事业,把幸福作为教育的必然要求符合时代要求,而这首先表现为教育过程幸福。
教育过程幸福,简单来说,就是教师“幸福地教”,学生“幸福地学”,两者之间和谐融洽地融合在一起。而教育经常有一个“学习就是吃苦”的误解,认为只有在学习时肯吃苦,才能在未来获得幸福。而很多家长、教师也是用这种理念来教导和管制我们的儿童。首先,学习的过程中可能存在求而不得的苦闷,得而复失的疑惑,但是学生通过在这些过程中的挣扎,拨开迷雾见月明,豁然开朗的时候,他的内心是充满自豪感的,这恰恰是学习过程的幸福感,而不是不幸;而真正的痛苦,是家长和教师们用错误的方式逼迫学生学习,给学生造成不适当的学习负担和精神压力,比如,分数至上、题海战术等。教育绝不应该是先吃苦,后幸福,教育本身就是生活一部分,而这都是以幸福为标杆的。
(三)教育结果幸福—应然要求。斯宾塞提出,“教育要为完满的生活做好准备。”[6]这一方面说明,教育应该符合教育规律,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的基本要求,追求教育过程幸福;另一方面,教育的目标是追求完满的生活,换言之,追求教育的结果幸福也是幸福教育的也应有之义。但是,我们不可否认,教育达到教育结果的幸福并不是百分之百的,并不一定能保证教育可以塑造每个学生的幸福能力。所以,教育结果幸福是教育的目标,是应然要求,却不是一种实然状态。
幸福教育是用幸福的教育培养幸福的人,是值得教育工作者们终身践行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 [德]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M].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4: 543.
[2] 王长华.幸福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3.
[3] 夏之莲. 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1: 414.
[4] 刘次林.教育幸福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 郑文樾. 乌申斯基教育文选[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123.
[6] 斯宾塞教育论著选[M]. 胡毅 ,王承旭译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
作者简介:朱丽静(1993—),女,漢族,山东济宁,小学数学教师,教育硕士,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教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