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认识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的一个误区,走出这个误区,优化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教学想象力人文精神
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点,它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如果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不当,不仅达不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还会产生许多副作用。就目前很多课堂的状况来说,多媒体的运用存在着明显的一个误区:将语文教材的内容图像化,视屏化。
案例一:一次县级公开课上,有教师在教授朱自清先生的《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一课时,花大力气精心准备了多媒体课件。课件的主要内容为非常精美的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每次学生读完相应的段落,教师就及时的播放相应的课件。整堂课学生的反应很好,得到了评委老师的好评,尤其是精美的课件是评委们肯定最多的。
案例二:人教版中学语文课本中选了古典名著中的一些选文,很多语文老师在教此类教材时(尤其是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中)最常见的做法是下载相应的视屏内容在课堂上或多或少的播放一段。然后将主人公的图片显赫的置于学生眼前,帮助学生去理解文章,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
在我们的日常语文教学工作中这样的现象很常见,很多语文老师都喜欢把教材中学生很常见的或没见过的景物和故事内容以及人物形象以图像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其目的就是让抽象的文字变得形象生动起来,控制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精神集中在课堂,完成效率很高的课堂教学。殊不知,这样的多媒体运用是急功近利的,与教学的长远利益来说是对学生想象力的扼杀,是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严重障碍。
德国著名审美反应理论家伊瑟尔说:“在文学文本的阅读中,读者必然要形成心理幻想(即想象)。”文学文本的存在给读者提供了想象得以产生的的物质基础,围绕这一物质基础,读者调动原有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而又独特的想象。在这个过程中读者是能动的、是积极探索的主体。这样的阅读是富于创造性的阅读,是一种发挥文本资源最大好处的阅读。这也符合《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当我们的老师不遗余力的把教材文本的文字符号换成图像时,文本已被更改,文本的价值也已更改,我们的学生不需要调动原有的生活经验,老师已给了他(她)结果。“这样的阅读过程中想象的对象已存在”,“这一过程从再生产的任务中去掉了人的能动性,拒绝了读者的想象参与”(伊瑟尔)。因此把文本换成图像的多媒体运用是对学生想象力的严重扼杀,是学生介入文本的路障。
在我的记忆中有这样的印象:读了《西游记》后我的脑海中出现过无数的孙悟空形象,当我看了电视剧《西游记》后,脑海中只有电视中的形象。还有读很多武侠小说时说某某人物是绝色少女时脑子中也有无数的想象,但看到搬上银幕的人物时感觉很失望,同时想象也结束了。语文《课标》明确的说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个性精神。当我们的老师用多媒体把名著播放出来时,我们的学生已终止了自己的想象,被动的接受了别人的结果。而这一结果与原著已经离去很远了。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我们把别人加工过的东西即非文本的视频给学生时,我们的教学就没有了对学生个体阅读的尊重,也没有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理解和体会,就是让我们的学生丢掉自己的哈姆雷特去接受别人眼中的哈姆雷特。此时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不是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也不仅仅是扼杀学生的想象力了,更是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严重阻碍。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文本转化成图像或者将文本教材转化成视频的多媒体运用是有很大破坏性的。这样的做法是对良好阅读过程的破坏,是学生想象力发展的绊脚石,也是学生人文精神发展的巨大障碍,值得引起语文教师的注意。
参考文献
[1]《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德国沃尔夫冈﹒伊瑟尔李泽厚译.
[2]《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教学想象力人文精神
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点,它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如果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不当,不仅达不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还会产生许多副作用。就目前很多课堂的状况来说,多媒体的运用存在着明显的一个误区:将语文教材的内容图像化,视屏化。
案例一:一次县级公开课上,有教师在教授朱自清先生的《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一课时,花大力气精心准备了多媒体课件。课件的主要内容为非常精美的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每次学生读完相应的段落,教师就及时的播放相应的课件。整堂课学生的反应很好,得到了评委老师的好评,尤其是精美的课件是评委们肯定最多的。
案例二:人教版中学语文课本中选了古典名著中的一些选文,很多语文老师在教此类教材时(尤其是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中)最常见的做法是下载相应的视屏内容在课堂上或多或少的播放一段。然后将主人公的图片显赫的置于学生眼前,帮助学生去理解文章,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
在我们的日常语文教学工作中这样的现象很常见,很多语文老师都喜欢把教材中学生很常见的或没见过的景物和故事内容以及人物形象以图像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其目的就是让抽象的文字变得形象生动起来,控制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精神集中在课堂,完成效率很高的课堂教学。殊不知,这样的多媒体运用是急功近利的,与教学的长远利益来说是对学生想象力的扼杀,是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严重障碍。
德国著名审美反应理论家伊瑟尔说:“在文学文本的阅读中,读者必然要形成心理幻想(即想象)。”文学文本的存在给读者提供了想象得以产生的的物质基础,围绕这一物质基础,读者调动原有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而又独特的想象。在这个过程中读者是能动的、是积极探索的主体。这样的阅读是富于创造性的阅读,是一种发挥文本资源最大好处的阅读。这也符合《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当我们的老师不遗余力的把教材文本的文字符号换成图像时,文本已被更改,文本的价值也已更改,我们的学生不需要调动原有的生活经验,老师已给了他(她)结果。“这样的阅读过程中想象的对象已存在”,“这一过程从再生产的任务中去掉了人的能动性,拒绝了读者的想象参与”(伊瑟尔)。因此把文本换成图像的多媒体运用是对学生想象力的严重扼杀,是学生介入文本的路障。
在我的记忆中有这样的印象:读了《西游记》后我的脑海中出现过无数的孙悟空形象,当我看了电视剧《西游记》后,脑海中只有电视中的形象。还有读很多武侠小说时说某某人物是绝色少女时脑子中也有无数的想象,但看到搬上银幕的人物时感觉很失望,同时想象也结束了。语文《课标》明确的说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个性精神。当我们的老师用多媒体把名著播放出来时,我们的学生已终止了自己的想象,被动的接受了别人的结果。而这一结果与原著已经离去很远了。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我们把别人加工过的东西即非文本的视频给学生时,我们的教学就没有了对学生个体阅读的尊重,也没有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理解和体会,就是让我们的学生丢掉自己的哈姆雷特去接受别人眼中的哈姆雷特。此时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不是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也不仅仅是扼杀学生的想象力了,更是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严重阻碍。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文本转化成图像或者将文本教材转化成视频的多媒体运用是有很大破坏性的。这样的做法是对良好阅读过程的破坏,是学生想象力发展的绊脚石,也是学生人文精神发展的巨大障碍,值得引起语文教师的注意。
参考文献
[1]《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德国沃尔夫冈﹒伊瑟尔李泽厚译.
[2]《中学语文教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