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风格及其他

来源 :当代中国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9y3s118x3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郎绍君
  1939年生,河北定州人。 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近现代美术研究室主任。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
  
  南望北顾楼论画
  
  如今,许多人都在努力“打造风格”。这“打造”似乎暗含着三层意思,一是风格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要制造:既可制造甲种风格,也可制造乙种、丙种或丁种风格,就像裁剪一件有个人符号性质的时兴衣服那样;二是风格“打造”过程有如生产一个物件,可以迅速完成,不必再像前人那样长期寻找探索;三是“打造风格”包含“打造名牌”的意思,“打造”即充分借助于媒体和评论,进行包装、宣传,使它被大众和市场所认可,最后达到“从精神变物质”的目的。
  不妨对这三层意思略作分析。其一,风格确实可以凭着意愿“制造”,但这种“制造”不能脱离由内而外、自然形成的过程,不能违背自己的内在个性。前人说“风格是人”“画如其人”,就是指作品风格与艺术家内在气质异质而同构,是画家内在个性的外化形式,惟有这样的风格才能体现艺术的真,也才能独一无二。但当下的“打造风格”,多不是出于有内在根据的创造,而是根据外在需要制定的艺术方略,内在个性被遮蔽和闲弃,形成风格与人的分裂,从而变成假风格、伪风格。造别人的假画是作伪,造违背自己内在个性的“风格”是另一种作伪。其二,风格的形成有快有慢,有早有晚,因人而异,也因不同画种、不同语言形式而有别。以才情胜的画家如凡·高、傅抱石,风格早熟;以功力胜的画家如齐白石、黄宾虹,风格晚成。一般说,风格形成是在画家有扎实基本功训练、熟练掌握了某门类艺术的形式语言,对历代传统和风格创造有了充分理解,也积累了较多创作经验之后形成的。但当下一些画家,缺乏基本的笔墨根底与功夫,对传统也未作认真的研究,更不考虑自己的资质条件,便急于求成,匆忙“打造”,结果不是把追逐时髦、摹仿流行风格当作“创造”,就是故作新奇怪诞,过分变形夸饰, 视粗糙为豪放,将俗媚当优美,本是男子要扮作女相,心慕甜美却专画恶丑,诸如此类。其三,由“打造风格”演为“打造名牌”和“打造明星”,把功夫用在媒体上,用在巧妙的“打造”手段上,让打造的风格转变成市场价值,一旦得到并满足于市场价值,“打造”也就演为“风格化复制”了。对艺术来说,打造伪风格、风格化复制、虚假名牌和明星效应,是没有持久生命力的。就本性而言,物质效益追求和艺术创造追求是对立的,虽然艺术活动离不开一定物质条件的支持。艺术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但艺术不能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艺术要进入市场流通,但艺术作为一种心灵活动、精神活动离不开情感的真、灵魂的诚、道德的善,以及审美的自由和无功利性等等,否则艺术就只有堕落变质。当代的中国画艺术,堕落现象俯拾皆是,这种现象固然是与传统伦理道德价值体系的崩塌、现代资本市场的勃兴相并生的,但艺术家个体保持清醒、严格自律,就能够抵制它。
  社会上还有其他种种“打造”,如“打造画派”。艺术史上哪个画派是根据事先拟定的计划打造出来的?没有。无论是依据地域性群体、相近的艺术主张还是相近的艺术风格形成的画派,都是在诸多条件(如艺术思想或风格接近的画家群、领袖性的人物、相应的赞助背景与市场环境,以及其他偶然与必然条件等)成熟的时候自然形成的,绝非想打造就能打造出来的。不顾历史规律和主观条件而轻易提出“打造”某某“画派”的口号,多出于艺术之外的功利目的。打造“大师”、“大画家”等等也是如此。“大师”“大画家”也是在历史上自然形成、得到绝大多数业内人士认可、真正有杰出创造、巨大成就和广泛影响的艺术家。把当代画家称作“大师”或自称为“大师”,大都出于媒体、市场和画家自我标榜之需,是可以理解但只能一笑置之的事情。明星可以像“超女”那样打造,艺术大师是一定打造不出来的。
  我们需要有一种自觉意识。
  2006年12月30日于南望北顾楼
其他文献
具有知青缘分的赵国经和王美芳,是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因为画而相识的。赵国经于1968年到黑龙江,在黑龙江东北方的生产建设兵团五师;王美芳在中央美院附中毕业后晚他一年到黑龙江,在西北方的生产建设兵团二师。他们天各一方,几乎没有见面的可能。1973年初,王美芳送画到佳木斯,他们有了第一次见面,正应验了那句“有缘千里来相会”。不久,两人双双参加了在佳木斯举办的创作学习班,开始了他们创作上的最初的合作。王
期刊
唐人刘长卿有诗云:“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一千多年前的大画家周昉,在画出《簪花仕女图》后,可曾想到千年后谁来承接仕女的衣钵?千古寂寥,曾经辉煌的中国重彩仕女画,几成绝唱。画家胡永凯,虽然也曾发思古之幽情,画过《鸟语》、《贵妃出浴》和《垂帘》、《行列》这样的皇家景象,但他对于中国仕女这样的延续,却是充满了平民的悠闲情韵和民间的健康质朴。他以重彩浓墨所勾画点染的,是晚清民国以来中国社会中都市乡
期刊
王为政  字北辰,江苏丰县人,1944年生。北京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王为政是一位具有浓郁文学气质的国画家,这位将最敏感的青少年岁月洒落在沸腾的60年代的完美主义者,不仅积淀了文学、戏曲和音乐的功底和灵性,而且还陶冶了中西绘画方面的才情和学智。正如他自己所言:“对于我来说,在生命里打下印记最深刻的就是20世纪60
期刊
我小的时候是在“北大荒”长大的,在当年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时期,跟“知青”老师们学了几年画,但真正正儿八经地学画是在中学毕业以后。在鲁迅美术学院,我选择了在全显光教授工作室学习。全教授对艺术非常精深,他鼓励我们多画表现性素描、人体素描,他言传身教,几年下来,我的人体素描有了很大的长进。    中国工笔人物画创作是一种要求高但费力不讨好的劳动,它要求画家既要有坚实的人物造型能力,又要有对历史、社会文
期刊
周一波  1953年12月生,陕西丹凤人,研究生学历。    一波之书,以怡养心性出发,寄托情思,毫无功利之求。故行墨结字,出于胸臆,所书率意纵横,风神萧散。前人言学书之苦修,夔子山“写一千字才进膳”,唐太宗“夜半起把烛学兰亭记”,所谓“池水尽墨”,“木石尽黑”,皆以功夫深厚而传世。一波之书法,非“捏破管,书破纸,方见功夫”之属。其习字数十载,至今日以书法书写情怀,非刻意为之。一波常耽于公务,不得
期刊
语词称谓之繁富,似古已有之,不唯中西。传《诗经·鲁颂》既有以毛色之异,分呼马者达十六词,比之《尔雅·释畜》,过甚;北极爱斯基摩人,专述雪者有数百,细及雪的形状、下雪的方式、成雪的过程等;中东阿拉伯人,独恋骆驼,名目竟逾千 ;此外,澳洲阿兰达(Arandas)人之于蜥蜴,法兰西人之于航海,蒙古人之于羊,皆如此。另传言舟山人对螃蟹比之山西人对煤的称呼,亦毫不逊色。据一些研习过方言的朋友讲,称一物竟如此
期刊
李洋  1958年出生,北京人。1981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85年毕业并留校任教。现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人物画教研室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画院特聘画家。    画若布弈,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李洋的艺术观。在此,他更为强调绘画创作过程中随兴的发挥,以及面对随时出现的问题所调动的各种办法,同时也很强调在这个类似探秘和解题的创作过程中所获得的个人感受。他的近作比
期刊
魏杰  1962年生于西安。曾从事文博研究多年。现任教于西安美术学院。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秘书长兼篆刻委员会副主任。    主持人语:  “印以示信”,这“信”即诚信、诺言。铺陈开来,篆刻的功能影响于后世的,也正是这一品质,无论是自秦汉以来的官印,还是宋明以来漫溢于文人政客间的私印风气,乃至近世颇为盛言的古雅风神、移情寄怀,可以说都是这一品质的生发。此外由官印到私印
期刊
[平生论画]之二    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决定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尽管城市越来越现代化,越来越国际化,可是,农村还是农村,农民还是农民。虽然发达地区的农村也有了城市化的景象,农民也进城穿上了工装,然而,与土地厮守在一起的农民并没有因此而改变身份,更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农业文化。  20世纪50年代之后,农民、农村、农业发生了许多与社会制度相应的根本性的变化,因此,“三农”的图像表现出了社会
期刊
会 议:汪稼华画展研讨会  时 间:2007年5月12日上午  地 点:中国美术馆七楼报告厅  主持人:陈履生   宋文京(青岛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青岛画院专职书画家,策展人)    陈履生(主持人):    汪稼华笔墨画展,自5月1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以来,引起了广泛关注。无疑,这个画展名称就已经表明了他有关中国绘画的基本立场;同时,也表明他从艺近50年来的追求。  笔墨是当代中国画发展至关重要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