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迹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uxiao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扬琴音乐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空前的发展,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当代扬琴音乐审美观念与传统音乐审美观念相比截然不同。本文通过研究建国前、1949年—1999年以及2000年至今的扬琴音乐审美特征,从作品的创作来源、演奏形式、作品内容等方面,阐述扬琴音乐文化发展的方向,最后根据辩证法的观点,思考扬琴音乐发展中可能出现的三种多元化发展趋势。
  【关键词】扬琴音乐;审美特征;嬗变;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J623 【文献标识码】A
  一、扬琴音乐作品的审美阶段
  随着时代的更替、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人们的物质精神需求日益增长,扬琴作为传统民族乐器中的一员,音乐审美特征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时代审美直接引领着音乐作品创作审美的改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1949年前的扬琴音乐审美特征
  第一阶段,该时期的扬琴音乐主要以民间音乐的审美特征为主,乐曲多取材于戏曲、民歌等地方音乐,用做伴奏乐器,由民间艺人演奏,音乐作品地域性划分较明显,乐谱常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流传,经过多代民间艺人的整理,逐渐形成早期的四大流派(江南丝竹扬琴流派、四川扬琴流派、东北扬琴流派、广东扬琴流派)。
  由李德才、李克贵演奏谱,李克贵整理的四川扬琴作品《将军令》,是“四川扬琴流派”的标志性代表作品,同时也是中国扬琴传统曲目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充分体现了扬琴自身的民族性与传统性特征。“将军令”原先是四川琴书的器乐曲牌之一,是一种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自弹自唱的曲艺形式,主要描写古代战场斗争厮杀的场面。经过多代传承艺人在曲牌的基础上创作整理,形成今天的扬琴独奏曲目《将军令》,因而蕴藏了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江南丝竹扬琴的代表作《弹词三六》(原名《三六》)同样显示出本时期扬琴音乐的民族性特征。扬琴自明朝末期从波斯传入我国后,最早进入江南等地区,与琵琶、三弦等弹拨乐器组合成江南丝竹乐队,以丝竹合奏的形式在江南地区广为流传,合奏形式的《弹词三六》则为江南八大丝竹乐曲中的代表乐之一,在保留基本旋律的情况经过民间演奏者的改编整理成为今天的扬琴独奏作品《弹词三六》;广东扬琴的代表作品《旱天雷》与以上两首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首作品是十九世纪扬琴演奏家嚴老烈先生根据民间传统乐曲《三宝佛》中的《三汲浪》改编而成,《三汲浪》是广东民间音乐中最古老的乐曲之一,描写久旱闻雷,人们期盼大雨的情景,音乐上充满浓厚的广东地方色彩;再如根据东北秧歌、二人转改编的作品,都充分体现第一阶段扬琴音乐的大众性与传统性,扎根民间音乐,继承地方音乐特点的审美特征。本时期的音乐作品流露民俗百态,展现出丰富的美学意向,符合各地音乐需求和大众审美需求。
  (二)1949年—1999年的扬琴音乐审美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音乐政策逐渐开放,扬琴音乐在民间创作的基础上逐渐变得专业化、技术化,音乐创作也由传统民间创作转向专业化独奏作品创作,形成文人审美的形态特征。随着高考政策的恢复,民间艺术工作者开始接受高等教育培训,得到专业创作、专业演奏技术的熏陶,因此扬琴音乐作品在地方音乐文化的基础上逐渐淡化流派特征,运用五声性音阶以及散-慢-中-快-散的结构形式,淡化民歌元素体现更广泛的音乐内容。由此扬琴音乐进入了我国民乐地域题材的新时期。该时期描绘的意象常以自然风光为主,借景抒情展现传统音乐文化中“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
  具有本时期代表性的演奏家黄河教授在地方音乐的基础上创作出《川江韵》《黄土情》《巫峡船歌》等既有中国传统审美特征又融入新型演奏思维的扬琴独奏曲目,这些作品在地方音乐的基础上,融入人文思想和创新性的演奏技法,扬琴音乐审美也随之得到丰富和提升。其中代表作品《川江韵》,创作者在传统四川地区音乐元素的基础上,淡化戏曲音乐色彩,运用五声性音阶,引用四川琴书、山歌和劳动号子等音乐元素,描绘烟波浩渺的川江风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川江人民,极大的提高扬琴演奏技术的要求,乐曲结构上体现了我国传统民族器乐“起承转合”的四段体形式,创作思路上一定程度的反应“此时无声胜有声”“曲尽意无穷”的美学观念,对扬琴音乐的创作提出了新的思路;另一位著名扬琴演奏家于庆祝创作的扬琴独奏作品《美丽的非洲》,这是一首极具非洲浪漫风情的扬琴佳作,富有浓厚的非洲音乐语汇和动感复杂的节奏形式,展现非洲原野的广阔地貌和非洲人民热情质朴的民俗生活。利用扬琴的击弦特点,模仿非洲鼓乐文化,中西融合,开拓了扬琴作品创作在中西音乐融合方向的新思路;此外,异域风情的代表作品《节日的天山》,曲作者曹玲描写了新疆天山脚下欢声笑语、载歌载舞的节日场面,乐曲融入少数民族的音乐元素,节奏鲜明,充满浓郁的地方韵味。同题材的地方音乐作品《拉萨行》《古道情》《天山诗画》等,审美共性都是带有文人审美的形态特征,逐渐成为扬琴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高峰,并直接影响到后续阶段的音乐创作。
  (三)2000年至今的扬琴音乐审美特征
  受现当代快速生活节奏、高速信息交互的影响,第三阶段的扬琴音乐偏向抽象化、多元化的审美特征。受专业作曲人士的关注,扬琴作品创作开始涉及西方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各个乐派的作曲技法,摆脱传统五声调性和传统结构,运用全音阶、不和谐音程等新颖的创作手法极大的冲击了中国传统审美理念,为扬琴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例如扬琴界近年来非常受欢迎的作品《春》,创作于2009年底,是扬琴组曲《四季》中的一首,由黄河教授和青年演奏家王瑟共同创作。本首作品分为“春之歌”“春之舞”“春之乐”“春之梦”四部分,打破以往传统曲目散-慢-中-快-散的结构形式,采用散板—小快板—慢板—快板—散板的结构形式;调性上采用西方作曲大小调交替的创作手法,交替使用a小调、G大调、C大调、降B大调,调性布局清晰合理;和声织体复杂多变,大量运用七和弦、九和弦、十三和弦,音响效果极为丰富;伴奏乐器在钢琴基础上加入小提琴,音色温柔华丽旋律感强富有歌唱性;乐曲借鉴西方浪漫主义晚期、印象派早期德彪西的创作手法,运用不完全全音阶式进行,与传统扬琴作品和谐自然的审美特征形成对比,使得音响色彩朦胧、神秘,新颖脱俗;描述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场景,营造了绿意盎然万物生长的意境;当代扬琴作品中,与《春》听觉体验截然不同的作品《圈》,体现本时期音乐审美的另一方向——淡化旋律美感,注入哲学思想。这首作品是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冯继勇于2004年创作的当代扬琴作品,乐曲描绘的为一种无尽循环往复的哲学思想,正如冯继勇所说:“我所理解的圈是一个上升的,或是一种无极的概念。其实生活本身就是种圈,无休止的追求,成功的喜悦,随之而来的痛苦,之后又回到起点,无休止的追求。”乐曲采用回旋曲式结构,音乐张力强,调性变化复杂,给人循环上升无限遐想的视听感受。与浪漫梦幻的《春》相比,更加具有哲学抽象的韵味,两首作品皆体现了当代扬琴作品抽象化、多元化的艺术审美特征。此外,直接用西方化、现代派的创作思维去创作的扬琴演奏曲目还有《狂想曲》《蝶之翼》等,皆可感受到当代扬琴音乐审美趋向多维度、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总而言之,扬琴音乐审美的嬗变与时代更迭息息相关,符合人们对音乐需求的发展规律,满足民族音乐现代化在新时代下的发展要求。   二、对未来扬琴发展趋势的思考
  当代扬琴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为扬琴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音乐导向。音乐的发展规律总是反复的、无限的,是无数的优秀先辈们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和实践的总结,音乐的发展也是历史的,辩证的,需要扬琴音乐研究者了解它的过去,观察它的现在,立足当下,坚持批判和继承相统一,根据扬琴音乐发展的规律预测它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浪漫化扬琴音乐审美的发展趋势
  浪漫主义扬琴音乐是指抒发个人情感,运用抽象思维,重视旋律进行的具有梦幻色彩的扬琴作品。如中央音乐学院黄河教授、王瑟先生共同创作的《四季》《落花·夜》《云端》等当代扬琴作品,自首演后被广泛传演。现如今,90后00后已经成为接受当代音乐的主体人群,流行浪漫的音乐符合大众的审美趣味,成为现在发展的大势所趋。在创作思路上,可借鉴西方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的创作思路,作为钢琴的“同宗乐器”,在发音根源、音色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在借鉴钢琴音乐发展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借鉴西方音乐冲突矛盾的创作思路,打破中国音乐自然和谐的传统观念,创作性的开发利用扬琴本身的音色、演奏特点,将传统创作理念由“借景抒情”导向“浪漫抒情”;在创作技巧上,融入新的音乐语言、创作方法,提高演奏技巧的评判标准,对新时代扬琴演奏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近年来的作品,现代西方技术理论化趋势尤为明显,因旋律动听、技术难度高等原因深受业内人士欢迎,成为新时代扬琴音乐的潮流趋势,这个现象表明浪漫主义扬琴音乐审美将引领扬琴音乐发展走向一个新高潮,借此推测重视旋律性的音乐审美特征仍然在大众音乐审美需求中占主导地位。
  (二)民族核心化的音乐审美发展趋势
  随着扬琴音乐审美的转变和作曲技术的发展,出现传统曲目缺失,地方民族素材浪费等现象,扬琴音乐逐渐淡化了它本身的民族性和传统性,于是部分研究者意识到这个现象,开始立足传统曲调,摄取民族音乐中的核心因素,融入现代作曲技法,展现扬琴新时代的民族音乐审美特征。如陈芸芸在2013年创作的扬琴独奏作品《蜀巷》中,在传统四川音乐文化的基础上,摄取方言中的声调规律,采用无序音的现代作曲技术,使得旋律悦耳动听;再如许昌俊创作的扬琴协奏曲《凤点头》,在传统中国京剧“武场”锣鼓点的基础上,保留中国传统京剧素材,融入独特的现代作曲技法,注重渲染气氛,力求烘托传统京剧音乐“武场”的戏剧效果,使得扬琴音乐在发展中绽放新时代民族光彩,由此可见,复古传統音乐,挖掘民间音乐元素,融入现代作曲技巧,也可能是扬琴音乐在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势。
  (三)高难度技术审美的发展趋势
  “艺术审美能力,必然是技术审美发展的结果”,自1987年中国著名作曲家杨青创作扬琴与打击乐《觅》后,涌现了《圈》(冯继勇创作)、《时光2012》(朴文琳创作)、扬琴与乐队《凤点头》(许昌俊创作)、《蝶之翼》(解俊创作)等大量当代扬琴作品,开启当代扬琴作品的新风潮,极大程度上推进扬琴演奏技术的发展,并引领扬琴界关注现代化作品创作。当代扬琴音乐趋势不再追求音乐的和谐自然、旋律的优美动听,它更加追求空前的技术演奏和音乐的冲突发展,运用多种不和谐音程,以及现代作曲技术,融入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立足于描写当代快节奏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因过度重视技术本身而忽视技术美的问题,导致出现音乐“异化”的现象,在美学研究中,“艺术与技巧的关系”问题永远无法回避,但是将音乐技术合理的与音乐内涵融合,正确认识音乐技术与艺术表达的关系,回归音乐的本质,也可避免技术异化现象的发生,好的音乐评价标准里“是否适应和满足人们音乐审美心理诉求是对音乐技术进行评价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三、结束语
  时代的更迭、审美的嬗变引领着扬琴音乐的发展,扬琴作为民族器乐中的重要一员,把握时代、大众审美特征对扬琴音乐的现实需求,在弘扬民族器乐、挖掘民族音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建国前民族性的审美特征到20世纪寓情于景的人文主义审美特征再到新时代多元化、抽象化的创作审美,见证了扬琴音乐与时代的审美契合,展现了扬琴音乐丰富的美学意向。技术的创新体现时代的前进,审美的发展映射文化的变迁,笔者相信扬琴音乐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定会绽放独特的民族光彩。
  参考文献
  [1]赵梅.音乐技术训练中的美学问题[J].音乐创作, 2014(1):140-142.
  [2]陈卓.扬琴曲《川江韵》的演奏技法与艺术表现[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8.
  [3]柳子伯.谈现代音乐技术与音乐审美心理的关系[A]. 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心理学学会.第六届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心理学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心理学学会: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心理学学会,2017(4).
其他文献
【摘要】歌剧咏叹调的教学与演唱在我国的高等艺术院校的声乐教学中占有较大的地位。而咏叹调又正是声乐演唱过程中较难理解和演唱的部分。因此,本文分析本科阶段女高音较多演唱的咏叹调作品是十分有意义的。  【关键词】普契尼;《漫步街上》;《主人,您听我说》;创作特点;演唱分析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本文采用比较、文献分析等研究方法,依據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及内
期刊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和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当前各大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重点。本文以《和声学》课程为例,根据当前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与研究,针对和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新兴的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为载体,充分发挥其优势,对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初步的探索应用,力求解决和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构建高校大班授课制下的高效课堂模式。  【关键词】雨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和声学  
期刊
【摘要】随着教育行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小学生的素质教育越来越关注。音乐是小学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小学生学会欣赏音乐,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小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素质,从而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音乐;引导;学生欣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音乐欣赏教育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音乐欣
期刊
【摘要】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本文重点通过《草原牧歌》单元教学的案例实践,从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视频、区分长短,文化熏陶、学唱歌曲,延伸兴趣、评价反馈,收集探究、小结提升等多角度,分析了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關键词】审美情趣;音乐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
期刊
【摘要】在现今的社会中,不少青少年沉迷网游不能自拔,浪费时间、浪费金钱,更是荒废学业、影响前途。本研究选取我校2014级汽修专业一名典型后进生为例,他的问题行为表现为脾气暴躁、沉迷网游、对学习过度焦虑不安。通过本问题提出的研究,老师以管乐教育作为切入口,运用音乐对学生的问题行为、思想动态、价值取向等方面进行干预,使其学习能力和其他综合能力得到提高。本研究也充分体现了音乐在教育中的有效性和必要性。 
期刊
【摘要】联觉来源于心理学领域,它是指各种感觉间的相互作用,音乐联觉则是通过音乐旋律使人产生联觉。舞蹈编导在舞蹈创作中常常会寻找创作灵感,其舞蹈创作灵感可能源于一滴水、一棵树、一件事、一种味道、一句话或一个音符。音乐联觉对舞蹈创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歌曲《我爱你中国》为例,主要从音乐联觉中的视听联觉、情感联觉和意象联觉三个方面,分析其对于舞蹈创作的作用及影响,建立二者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
期刊
【摘要】西方的情感论音乐美学思想历经了漫长且曲折的历史道路, 每走过一个历史阶段都与当下的意识形态有机结合在一起并反哺于人类的音乐生活, 音乐美学的研究离不开历史的佐证。纵观人类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人性解放的文明发展史,自18世纪“启蒙的时代”起,西方情感论音乐美学经过了启蒙思想的强化、19世纪理性王国破灭后的再生、20世纪先锋乐派的冲击,在形式、内容、风格上不断变革和创新,在西方文明中起着记录西
期刊
【摘要】河北籍作曲家本着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始终坚持着创作的民族性,使之成为在音乐创作的灵感来源与创作内核。本文以河北地区为田野,选取四位“河北籍”作曲家,探析区域音乐文化对作曲家的影响。  【关键词】河北籍作曲家;燕赵音乐元素;音乐分析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是一个拥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国家,作为一个以农耕文化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国家,受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天人合一的和谐主
期刊
【摘要】在调性和声理论中,和弦分析与标记的方法一般采用级数标记与功能标记,笔者认为两种符号体系的使用,凸显出两种不同看待音乐的思维模式。简要讨论两种标记体系的前提条件、符号逻辑原则,试图厘清两种不同标记体系的不同理论意涵,从而为正确使用两种标记符号体系提供较为全面的理论思考。  【关键词】调性和声;和声标记法;阶级理论;功能理论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不同的和声标记符号有不同
期刊
【摘要】交响乐在西方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成为了一种传统,兼具历史的厚度与传统的丰盈。孙国忠先生《向交响乐传统致敬》一书的出版,表达了个人直面交响乐传统最真挚的敬意。“自己学术性写作之外的论说音乐的文字”,简单而精炼的自我定位,使笔者对该书产生了强烈的阅读兴趣。作为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孙先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西方音乐史、音乐学理论、音乐批评和当代中国音乐创作等领域。书中的大部分文章写于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