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留白是中国画中一种十分讲究的绘画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画理。空白的魅力是含蓄、深刻、广阔而多样的。几千年前的老子就作了形而上的概括:“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见一幅画中,一只小舟,一个渔翁在垂钓,整幅画中没有一丝水,而让人感到烟波浩渺,满幅皆水,正所谓“此处无物胜有物”。留白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用心阅读,就会发现也有许多留白的地方,这种手法与绘画中的留白有异曲同工之处。纵观许多有经验的教师的课,就特别重视巧妙利用这些课文中的留白,给学生营造一个想象和创新的空间,让学生在空白处放飞思绪,闪现出智慧的火花,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1.妙用课题留白,调动学生思维。
“题好一半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好的文章必有一双“明眸善睐”,能够顾盼生辉,望穿秋水。语文课本中所选文章大多文质兼美,简洁含蓄、生动贴切、新颖别致的课文题目俯拾皆是,《理想的风筝》《一路花香》《最佳路径》《爱之链》,因而教师应因题制宜,艺术地设计解题思路,注意留有余地,就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积极性。让课文题目为语文教学服务。
笔者在教学课文《最大的麦穗》时,巧妙留白,请同学讨论:“麦穗”是我们常见的,为什么要加上“最大的”来修饰?苏格拉底为什么让学生去麦地摘“最大的麦穗”?这“最大的麦穗”摘到了没有?学生思考后明白,人生追寻理想,就像弟子们在麦地里選取“最大的麦穗”一样,从而进一步领悟,一个人需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更需要抓住自己眼前出现的机遇,实实在在完成当前的任务,这样就不会错失良机,一事无成了。文题《最大的麦穗》中的“最大”一词正是导引了全文,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细细体会文本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就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了一个合适的平台。
2.活用标点留白,启发学生想象。
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特别旺盛,在接触周围世界时,会更加强烈地表现出来,在他们的头脑中会产生出许多新鲜、奇异、与众不同的想法,创建出许多新的形象。在教学苏教版第九册《黄山奇松》这一课时便可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巧用文章的留白来诱发学生的想象。如这一课第三小节省略了其他姿态的松,代之以省略号,在此不少老师都精心设计了说话或写话练习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在孩子们的想象里,那些未曾见识过的黄山奇松在他们脑海里都有了难忘的影像,黄山奇松的“奇”也变得真实、广阔起来。这样的补白,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巧添省略号,给课文留白处着上精彩的一笔,学生学得回味无穷,兴趣特别浓厚,似乎自己也成了编者之一,更主要的是对文本的解读更加透彻,更加深入。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老师要独具慧眼,恰到好处地挖掘课文语言的空白点,凭借这些极具内涵的空白点,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着力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
有人曾说:“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需要添满的容器,而是一支等待点燃的火把。”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都成了点燃火把的人,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点燃了学生想象的火花。因此,语文教师应做一位心灵手巧的编织工,去编织;应做一位点石成金的魔法师,去指点升华想象。而巧用文章中的“留白处”正是我们所有教师应关注的问题。
3.巧用词语留白,收获学习快乐。
苏教版第九册《艾滋病小斗士》第4自然段这样写道:“9岁那年,当养母带着恩科西到一家小学报名上学时,遭到全校大多数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反对,还在当地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这句话中,“轩然大波”一词是学生不熟悉的,于是,教学时,笔者让学生想象,恩科西会面临什么样的遭遇呢?当地人会说些什么,甚至做些什么呢?
“这个孩子携带艾滋病病毒,他会将病毒传染给我们的孩子,我们决不能同意他来这儿上学!”
“我们必须要赶走他!”
“当地的人会聚在一起讨论这件事。人们会用歧视的目光看待恩科西,甚至会联起手来赶走恩科西和他的妈妈!”
…………
从这些“当地的人”急切而不近人情的话语和慌乱的场面中,孩子们不难领悟“轩然大波”的意思。巧用文章“留白处”,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在文本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建构,自我成长的形成,也促使教师更加深入地分析、研究教材,从而更有效的使用教材,用更加有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理解文本、运用文本,激活想象,帮助其更深刻地理解语言文字,从而收获学习语文的快乐。
4.适当使用留白,体味作品之美。
语文教学要善于利用文章中的留白,挖掘语文能力训练的资源。这是很多教育者乐于为之的。因为,为名家名篇补写,改写,可以让学生获得挑战权威的成就感,对于学生的想象及表达能力的训练尤为有益。不过,在运用留白问题上,我们还是应该更谨慎,细致一些。我们必须思考,学生在训练语文基本能力的同时,是否失去了品读作品真实面貌的机会?作家作品文字的俭省,详略的用心安排是被孩子们欣赏还是误解?如果我们只认为是作者的漏洞,只停留于训练学生细节描写的能力上,那实在是“丢了西瓜拣芝麻”。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运用一些训练方法时一定要看到作品的真正价值。作品中的留白正如绘画中的留白,如若统统填满,哪里还有布局之美,节奏之美?理解作者在文字中表现出的主旨,领悟其在创作中的技巧,这样才不至于误导孩子,才能引领孩子们真正体味到作品的美。
综上所述,“留白”是语文课行之有效的教学艺术。在教学中,既要留下教学空白,又要利用好留白,做到实处含虚,虚处探实,达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教学艺术效果。
(作者单位:扬州育才实验学校)
1.妙用课题留白,调动学生思维。
“题好一半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好的文章必有一双“明眸善睐”,能够顾盼生辉,望穿秋水。语文课本中所选文章大多文质兼美,简洁含蓄、生动贴切、新颖别致的课文题目俯拾皆是,《理想的风筝》《一路花香》《最佳路径》《爱之链》,因而教师应因题制宜,艺术地设计解题思路,注意留有余地,就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积极性。让课文题目为语文教学服务。
笔者在教学课文《最大的麦穗》时,巧妙留白,请同学讨论:“麦穗”是我们常见的,为什么要加上“最大的”来修饰?苏格拉底为什么让学生去麦地摘“最大的麦穗”?这“最大的麦穗”摘到了没有?学生思考后明白,人生追寻理想,就像弟子们在麦地里選取“最大的麦穗”一样,从而进一步领悟,一个人需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更需要抓住自己眼前出现的机遇,实实在在完成当前的任务,这样就不会错失良机,一事无成了。文题《最大的麦穗》中的“最大”一词正是导引了全文,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细细体会文本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就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了一个合适的平台。
2.活用标点留白,启发学生想象。
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特别旺盛,在接触周围世界时,会更加强烈地表现出来,在他们的头脑中会产生出许多新鲜、奇异、与众不同的想法,创建出许多新的形象。在教学苏教版第九册《黄山奇松》这一课时便可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巧用文章的留白来诱发学生的想象。如这一课第三小节省略了其他姿态的松,代之以省略号,在此不少老师都精心设计了说话或写话练习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在孩子们的想象里,那些未曾见识过的黄山奇松在他们脑海里都有了难忘的影像,黄山奇松的“奇”也变得真实、广阔起来。这样的补白,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巧添省略号,给课文留白处着上精彩的一笔,学生学得回味无穷,兴趣特别浓厚,似乎自己也成了编者之一,更主要的是对文本的解读更加透彻,更加深入。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老师要独具慧眼,恰到好处地挖掘课文语言的空白点,凭借这些极具内涵的空白点,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着力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
有人曾说:“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需要添满的容器,而是一支等待点燃的火把。”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都成了点燃火把的人,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点燃了学生想象的火花。因此,语文教师应做一位心灵手巧的编织工,去编织;应做一位点石成金的魔法师,去指点升华想象。而巧用文章中的“留白处”正是我们所有教师应关注的问题。
3.巧用词语留白,收获学习快乐。
苏教版第九册《艾滋病小斗士》第4自然段这样写道:“9岁那年,当养母带着恩科西到一家小学报名上学时,遭到全校大多数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反对,还在当地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这句话中,“轩然大波”一词是学生不熟悉的,于是,教学时,笔者让学生想象,恩科西会面临什么样的遭遇呢?当地人会说些什么,甚至做些什么呢?
“这个孩子携带艾滋病病毒,他会将病毒传染给我们的孩子,我们决不能同意他来这儿上学!”
“我们必须要赶走他!”
“当地的人会聚在一起讨论这件事。人们会用歧视的目光看待恩科西,甚至会联起手来赶走恩科西和他的妈妈!”
…………
从这些“当地的人”急切而不近人情的话语和慌乱的场面中,孩子们不难领悟“轩然大波”的意思。巧用文章“留白处”,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在文本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建构,自我成长的形成,也促使教师更加深入地分析、研究教材,从而更有效的使用教材,用更加有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理解文本、运用文本,激活想象,帮助其更深刻地理解语言文字,从而收获学习语文的快乐。
4.适当使用留白,体味作品之美。
语文教学要善于利用文章中的留白,挖掘语文能力训练的资源。这是很多教育者乐于为之的。因为,为名家名篇补写,改写,可以让学生获得挑战权威的成就感,对于学生的想象及表达能力的训练尤为有益。不过,在运用留白问题上,我们还是应该更谨慎,细致一些。我们必须思考,学生在训练语文基本能力的同时,是否失去了品读作品真实面貌的机会?作家作品文字的俭省,详略的用心安排是被孩子们欣赏还是误解?如果我们只认为是作者的漏洞,只停留于训练学生细节描写的能力上,那实在是“丢了西瓜拣芝麻”。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运用一些训练方法时一定要看到作品的真正价值。作品中的留白正如绘画中的留白,如若统统填满,哪里还有布局之美,节奏之美?理解作者在文字中表现出的主旨,领悟其在创作中的技巧,这样才不至于误导孩子,才能引领孩子们真正体味到作品的美。
综上所述,“留白”是语文课行之有效的教学艺术。在教学中,既要留下教学空白,又要利用好留白,做到实处含虚,虚处探实,达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教学艺术效果。
(作者单位:扬州育才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