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区别于以往教学大纲的重要一点就是在对语文学科定性时,除了继续突出其工具性以外,更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质。众所周知,人文素养无法通过灌输来培育,只有通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才能实现。从语文教学的实践来看,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充分开发并活用课程资源。
一、营造人文化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受人文情怀
教师的爱应该是一种由衷的指向终极的关爱,它体现在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珍视。这首先需要营造人文化的课堂教学氛围,允许并尊重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不同感受,确立人本的教学评价观。文本阅读是一种自主的、多元的行为,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阅读感受,所以应宽容和鼓励学生不合常规的思维方式。一句话,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的课堂活动资源首先应该是人文的。
二、挖掘新教材深刻人文内涵,促学生厚积人文底蕴
新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占了60%以上,增加了文质兼美的古诗文及现当代的名家名篇,语文读本选编时更是进一步提高语文学科的文化品位与价值。编者将视线广泛地投向家庭、社会,关注亲情、友情、乡情、爱情等真情,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感悟种种人生哲理。如外国作品《〈宽容〉序言》、《这个世界的声音》、《我的呼吁》等作品,很好地诠释了人生的价值取向、方式取向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而且很好地补充了汉民族的道德与价值中的某些偏失。同时也向感情趋于冷漠的现代人传达了一种甘于寂寞、为了真理、兴趣、理想不懈追求不惜奉献甚至牺牲的精神。而学习《五人墓碑记》,则可引导学生体会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从而与作者对“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价值观的阐述产生共鸣。
三、创造多样化语文学习情境,丰富学生的人文阅历
中学生获得各种知识更多的是从多样化的交往活动中领会得到的,引导组织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是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语文教师要敢于打破封闭、狭小的语文课堂教学空间,把学生引向自然、引入社会,让学生自主地去听、去说、去读、去写,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创设多样化的语文学习情境,从而培养美好的情感,形成健康的人格。鼓励学生走上社会,去感受古代遗址或当地文化景观散发出的人文气息。人文素养是社会大课堂中熏陶出来的,各地的文化遗迹都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经得起我们用古代或现代文化的视角去审视、推敲。语文教师组织学生参观本地的文化人文景观,可以促成古人的文化精神、智慧力量内化为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并孕育出新的人文精神。
教师要不断创造阅读情境,让学生在大量课外阅读中感悟、体验。古今中外一流大作家的作品大多蕴涵着崇高的思想和积极、美好的情感,教师要大胆让学生朗读、诵读,整体感知、积累和接受熏陶。
开设选修课,举办各类讲座等进行入文素养培养。这种途径的培育需要语文教师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内容可以涉及中国现当代文学、电影学、演讲学、旅游文化、诗歌朗诵、宋词赏析、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学、说话技巧、趣味语文等。教师们应根据各自的学识特长,翻阅大量的资料,积累大量的素材,精心备好每一堂课,才能拓展学生知识面,打开学生思维空间,丰富其人文阅历。
四、鼓励自主合作的探究学习,让学生领会人文哲理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综合性学习目标的制订是有其人文意义的。学生办刊、演出、讨论、调查访问、查引资料的过程原本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更是一个重要的人文素养的积累过程。学生愿意与他人“合作”、能认真“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就意味着对他人意见或研究成果的充分尊重;学生对于自己“成功”的表现形式——成果,总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与尊重,在这个过程中,就必然有一个尊重和关注他人成果的心理转换过程。这是唤起学生关爱他人、关注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探究学习是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如在学习高中语文第一册散文《我与地坛》这篇课文后,我要求学生分组查找有关名人、伟人身患残疾,但热爱自己的生命,并通过奋斗,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事例。学生经过合作查找,找到了很多例子:张海迪、爱迪生,贝多芬,奥斯特洛夫斯基、霍金等等。通过课堂交流,学生阅读这些人物的资料,用读书笔记的形式,阐发了自己对于生命的感悟,有的还能够联系实际,表达一种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感受。
可以说,课前或课后充分发挥学生互助合作力量,开展探究性学习,学生得到的不仅是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形成了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和自主研究问题的能力,而且课后搜集材料,恰恰是对课文学习的巩固和再提高,使学生更深一层地思考自我的人生价值取向和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情感。
《钱江晚报》曾报道,作为文化大省的浙江公众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总体达标比例仅为7.5%。又据新华社4月16日报道,由于销量太小,新疆大学的“读者书屋”近日从书架上撤下了文学书籍,与它相邻的“一心”租书店里的文学书籍也因较少借阅而外观崭新……高中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人文素养之路艰难而漫长。
单位:浙江龙游中学
一、营造人文化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受人文情怀
教师的爱应该是一种由衷的指向终极的关爱,它体现在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珍视。这首先需要营造人文化的课堂教学氛围,允许并尊重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不同感受,确立人本的教学评价观。文本阅读是一种自主的、多元的行为,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阅读感受,所以应宽容和鼓励学生不合常规的思维方式。一句话,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的课堂活动资源首先应该是人文的。
二、挖掘新教材深刻人文内涵,促学生厚积人文底蕴
新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占了60%以上,增加了文质兼美的古诗文及现当代的名家名篇,语文读本选编时更是进一步提高语文学科的文化品位与价值。编者将视线广泛地投向家庭、社会,关注亲情、友情、乡情、爱情等真情,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感悟种种人生哲理。如外国作品《〈宽容〉序言》、《这个世界的声音》、《我的呼吁》等作品,很好地诠释了人生的价值取向、方式取向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而且很好地补充了汉民族的道德与价值中的某些偏失。同时也向感情趋于冷漠的现代人传达了一种甘于寂寞、为了真理、兴趣、理想不懈追求不惜奉献甚至牺牲的精神。而学习《五人墓碑记》,则可引导学生体会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从而与作者对“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价值观的阐述产生共鸣。
三、创造多样化语文学习情境,丰富学生的人文阅历
中学生获得各种知识更多的是从多样化的交往活动中领会得到的,引导组织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是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语文教师要敢于打破封闭、狭小的语文课堂教学空间,把学生引向自然、引入社会,让学生自主地去听、去说、去读、去写,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创设多样化的语文学习情境,从而培养美好的情感,形成健康的人格。鼓励学生走上社会,去感受古代遗址或当地文化景观散发出的人文气息。人文素养是社会大课堂中熏陶出来的,各地的文化遗迹都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经得起我们用古代或现代文化的视角去审视、推敲。语文教师组织学生参观本地的文化人文景观,可以促成古人的文化精神、智慧力量内化为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并孕育出新的人文精神。
教师要不断创造阅读情境,让学生在大量课外阅读中感悟、体验。古今中外一流大作家的作品大多蕴涵着崇高的思想和积极、美好的情感,教师要大胆让学生朗读、诵读,整体感知、积累和接受熏陶。
开设选修课,举办各类讲座等进行入文素养培养。这种途径的培育需要语文教师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内容可以涉及中国现当代文学、电影学、演讲学、旅游文化、诗歌朗诵、宋词赏析、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学、说话技巧、趣味语文等。教师们应根据各自的学识特长,翻阅大量的资料,积累大量的素材,精心备好每一堂课,才能拓展学生知识面,打开学生思维空间,丰富其人文阅历。
四、鼓励自主合作的探究学习,让学生领会人文哲理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综合性学习目标的制订是有其人文意义的。学生办刊、演出、讨论、调查访问、查引资料的过程原本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更是一个重要的人文素养的积累过程。学生愿意与他人“合作”、能认真“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就意味着对他人意见或研究成果的充分尊重;学生对于自己“成功”的表现形式——成果,总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与尊重,在这个过程中,就必然有一个尊重和关注他人成果的心理转换过程。这是唤起学生关爱他人、关注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探究学习是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如在学习高中语文第一册散文《我与地坛》这篇课文后,我要求学生分组查找有关名人、伟人身患残疾,但热爱自己的生命,并通过奋斗,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事例。学生经过合作查找,找到了很多例子:张海迪、爱迪生,贝多芬,奥斯特洛夫斯基、霍金等等。通过课堂交流,学生阅读这些人物的资料,用读书笔记的形式,阐发了自己对于生命的感悟,有的还能够联系实际,表达一种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感受。
可以说,课前或课后充分发挥学生互助合作力量,开展探究性学习,学生得到的不仅是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形成了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和自主研究问题的能力,而且课后搜集材料,恰恰是对课文学习的巩固和再提高,使学生更深一层地思考自我的人生价值取向和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情感。
《钱江晚报》曾报道,作为文化大省的浙江公众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总体达标比例仅为7.5%。又据新华社4月16日报道,由于销量太小,新疆大学的“读者书屋”近日从书架上撤下了文学书籍,与它相邻的“一心”租书店里的文学书籍也因较少借阅而外观崭新……高中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人文素养之路艰难而漫长。
单位:浙江龙游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