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新一轮教育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成为素质教育发展历程的新亮点,作为一线教师,如何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今天,将核心素养从理论层面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将核心素养内化为学生素质。结合本人教学实践,就如何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及相关教学策略做一说明。
关键词:核心素养;时空观;史料教学;历史理解;复习教学
一、弄清学科核心素养的含义,明确复习方向
201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提出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即关注适应学生个体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文指出,核心素养包含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定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以育人为终极目标。可见学科核心素养是对核心素养的进一步细化,是核心素养在学科上的具体体现。正如李晓东教授所言:“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的育人功能与学科价值的有机结合,是该学科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价值所在。”
弄清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在历史复习教学中更好的將两者有机结合,通过学科教学更深层次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基于以上认识,所以在高三历史复习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以往死记硬背和大量习题练习的复习方式,有效地将历史核心素养及高三历史复习整合在一起,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复习质量,为学生综合历史素养的全面提高做好保障工作。
二、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三复习教学中的实践
(一)重视历史时段、时序即时空观的教学,提高复习效率
时间与空间是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过程中最基本的两个历史要素,任何历史的人与物都发生在一定时空中。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坚持在时空观念下,引入新颖、复杂的历史现象,突出考查学生运用唯物史观正确理解和解释历史的能力,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之一,也是历史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之一。而现行高中历史教科书以专题史体例编撰,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历史时空观普遍比较薄弱,因此,重视时空观的复习教学对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现象与历史发展趋势,建构历史联系起着重要作用;对历史时间、空间的思考,是帮助学生形成立体观念的有效方式,也是提高学生答题效度和历史学习质量的重要保证。
在高三复习时,可以组织学生对相关事件建立时间轴,其形式是以历史时间为骨,以重要历史事件填充“血肉”,清晰地表现出“时间”与“史事”的准确对应及发展顺序,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快速梳理历史发展线索,自主的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还能探寻其内在规律,发展细节,有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理解历史内在的发展变化,复习课堂的运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思维、帮助学生分析历史史事间的因果关系,进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复习质量。
(二)重视史料教学,增进历史理解,提高复习效率
“史料”是编撰和探究历史所用的资料,也是可以拿来解释相关历史事件或者是历史知识的资料,把史料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即体现“史料教学”,史料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的理解,是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的有效路径;是培养学生对史料的获取能力,运用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具体体现,也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能力等方而得以锻炼和提高的重要方面。而这些能力的形成则对学生复习质量的提高,对学生考试能力的培养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纵观近几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的命题,不难看出试题都引进课外新材料、新信息,创设新问题情境,以考查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处理新问题的能力;新情境下提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及运用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主观题如此,材料式选择题也正成为命题的主导趋势。因此,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引入教学内容相关的新材料,创设新问题情境及鼓励学生自主搜集史料以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这样既提高学生甄别史料能力,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达到提升复习质量。例如在复习《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时,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全民族抗战的形成,就可把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后的讲话;“七七事变”后的庐山谈话与“八一三”事变后的《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组合在一起,分析不同时期蒋介石及其国民政府在对待日寇侵华的态度方面的改变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这种对史料的重新组合,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分析运用史料的水平,而且有助于形成对知识的整体理解,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当然还可以借助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物的评价,渗透历史学科特有的育人功能,培养家国情怀的素养,如组织学生对“怎样看待抗日战争的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史上的历史地位”进行自主评价,引导学生从教材上学到的知识,从影视剧中观看到的内容等方面综合人手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地位进行评价,说一说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有学生说: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是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抗战的胜利彻底改变,中国近代因战争失败而割地、赔款、出让国家主权的屈辱历史,它使中华民族空前觉醒,爱国主义得到极大弘扬;有学生说: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大国之一和联合国的创始国及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还有学生说:抗日战争的胜利充分说明,中国人民能够在民族危难中开辟自身解放的崭新道路,可见中华民族具有强盛的生命力……组织学生自主发表观点和看法,这样不仅有效的落实了学科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而且能保护学生长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进而提高复习质量。
总之,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理念下,一线教师一定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高考复习有效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教与学的张力,为学生学习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李晓东《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三个关键》[j]今日教育,2016(03).
关键词:核心素养;时空观;史料教学;历史理解;复习教学
一、弄清学科核心素养的含义,明确复习方向
201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提出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即关注适应学生个体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文指出,核心素养包含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定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以育人为终极目标。可见学科核心素养是对核心素养的进一步细化,是核心素养在学科上的具体体现。正如李晓东教授所言:“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的育人功能与学科价值的有机结合,是该学科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价值所在。”
弄清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在历史复习教学中更好的將两者有机结合,通过学科教学更深层次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基于以上认识,所以在高三历史复习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以往死记硬背和大量习题练习的复习方式,有效地将历史核心素养及高三历史复习整合在一起,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复习质量,为学生综合历史素养的全面提高做好保障工作。
二、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三复习教学中的实践
(一)重视历史时段、时序即时空观的教学,提高复习效率
时间与空间是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过程中最基本的两个历史要素,任何历史的人与物都发生在一定时空中。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坚持在时空观念下,引入新颖、复杂的历史现象,突出考查学生运用唯物史观正确理解和解释历史的能力,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之一,也是历史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之一。而现行高中历史教科书以专题史体例编撰,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历史时空观普遍比较薄弱,因此,重视时空观的复习教学对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现象与历史发展趋势,建构历史联系起着重要作用;对历史时间、空间的思考,是帮助学生形成立体观念的有效方式,也是提高学生答题效度和历史学习质量的重要保证。
在高三复习时,可以组织学生对相关事件建立时间轴,其形式是以历史时间为骨,以重要历史事件填充“血肉”,清晰地表现出“时间”与“史事”的准确对应及发展顺序,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快速梳理历史发展线索,自主的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还能探寻其内在规律,发展细节,有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理解历史内在的发展变化,复习课堂的运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思维、帮助学生分析历史史事间的因果关系,进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复习质量。
(二)重视史料教学,增进历史理解,提高复习效率
“史料”是编撰和探究历史所用的资料,也是可以拿来解释相关历史事件或者是历史知识的资料,把史料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即体现“史料教学”,史料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的理解,是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的有效路径;是培养学生对史料的获取能力,运用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具体体现,也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能力等方而得以锻炼和提高的重要方面。而这些能力的形成则对学生复习质量的提高,对学生考试能力的培养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纵观近几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的命题,不难看出试题都引进课外新材料、新信息,创设新问题情境,以考查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处理新问题的能力;新情境下提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及运用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主观题如此,材料式选择题也正成为命题的主导趋势。因此,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引入教学内容相关的新材料,创设新问题情境及鼓励学生自主搜集史料以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这样既提高学生甄别史料能力,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达到提升复习质量。例如在复习《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时,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全民族抗战的形成,就可把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后的讲话;“七七事变”后的庐山谈话与“八一三”事变后的《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组合在一起,分析不同时期蒋介石及其国民政府在对待日寇侵华的态度方面的改变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这种对史料的重新组合,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分析运用史料的水平,而且有助于形成对知识的整体理解,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当然还可以借助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物的评价,渗透历史学科特有的育人功能,培养家国情怀的素养,如组织学生对“怎样看待抗日战争的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史上的历史地位”进行自主评价,引导学生从教材上学到的知识,从影视剧中观看到的内容等方面综合人手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地位进行评价,说一说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有学生说: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是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抗战的胜利彻底改变,中国近代因战争失败而割地、赔款、出让国家主权的屈辱历史,它使中华民族空前觉醒,爱国主义得到极大弘扬;有学生说: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大国之一和联合国的创始国及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还有学生说:抗日战争的胜利充分说明,中国人民能够在民族危难中开辟自身解放的崭新道路,可见中华民族具有强盛的生命力……组织学生自主发表观点和看法,这样不仅有效的落实了学科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而且能保护学生长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进而提高复习质量。
总之,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理念下,一线教师一定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高考复习有效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教与学的张力,为学生学习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李晓东《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三个关键》[j]今日教育,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