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作为一门以生活为基础的学科,首先应当做到的是围绕社会生活展开培养计划。当下的新环境,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提到了一个新高度,那么老师更是要灵活运用语文教学为学生语言表达打下一个坚实基础。老师可以通过教学过程中课堂口语训练、日记书面语训练、作文表达等训练方式,以此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培养表达能力;训练方式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25-218
引言
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最基础又必须具备的能力,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用途非常广泛。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言表达训练以及培养成为了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完全调动学生对事物的理解,激发表达欲望,结合实际案例,将教学融入到生活中去,培养孩子倾听、表达、和及时应对能力。
一、先理解再表达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还停留在最基础阶段,要想表达到位,理解成了重中之重,只有理解了教学过程中的表达思想,明白表达手法背后的作用以及含义,学生才能灵活地运用起来。理解能力是一个人对事物或者是对知识的认知,从最基础的“它是什么”“它怎么样”到“它是为什么”,认知程度逐级递进。
从另一层面上讲理解能力是对知觉、辨识等能力的映射,想要表达得充分到位,需要先从理解、认知、思维、思考力等几个方面入手。善于思考、懂得观察,才能在表达时有话可说。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务必要调动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潜意识里的事物,进一步达到提升表达能力的效果。
例如《匆匆》这篇文章,作家朱自清表达了时间匆匆流逝的惋惜与无奈,全文清晰地刻画了光阴如梭的踪迹,让读者全身心地感受到了作者的万千思绪以及真实的内心世界。在学习这篇课文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先理解时间流逝的含义,引导他们时间对于自己而言有哪些不同的意义,具体体现在哪个方面。首先可以让学生先理解课文中究竟讲的是什么事情,尔后可再激发同学们的表达欲望,讲述发生在他们生活中所观察到的比较深刻又发人深思的关于时间流逝的小故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再表达可以让学生整理出一条清晰思路,进而提高表达能力。
因此,要想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首先要提高理解能力。理解能力首先体现在对生活中的大量感性认知,通过思考上升为理性认知;其次还包括理论学习中积累起来的知识,把学到的社会知识通过个人理解转化为自己的,这也是提高理解能力的一种方式。
二、言传身教,让学生拥有表达主动权
在如今信息高效、快速流通的社会大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变得越来越频繁,学会人际交往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而语言表达就是人际交流的工具。
在小学阶段,语言表达能力将会为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在老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将语言表达发挥得淋漓尽致,让学生真正学会如何表达语言。
语言表达包含的内容方方面面,根据最新的课改要求,语文教学在理论基础之上,再发掘学生的发展特点,老师通过自己总结的实践经验,从语言理解、思维影响、课堂训练等多方面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老师的言传身教有着不可比拟的作用。
例如在《吃水不忘挖井人》一文中,讲到毛主席关心爱护人民群众为人民解决吃水困难的事迹,文章中有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也涉及到了饮水思源的道理。老师在教授过程中,可提炼出文章的主要内涵,先为同学们示范讲述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饮水思源”的经历,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饮水思源”并且能够通过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老师可以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带着学生游历挖井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辛苦,充分调动学生的触觉、视觉,将看到的事物用语言表达出来,从而增强学生的表达欲望。
强烈的表达欲是一个人个性突出、有生命力的表现,这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过程中。当然这种表达欲是随着见识和阅历的增长而逐级增加的,每个人在接触事物足够多时,表达的能力也会在潜意识里得到提升。
三、语言表达的多种训练方式
语言作为一种传播媒介,以交流、传播为目的,传达出有逻辑的、有意义的、有思想的内容。通常情况下,语言表达包含两大类,书面表达以及口语表达。书面表达最通俗的其实就是组词、造句、作文;口语表达包括课堂语言训练、小组讨论、演讲等。但是纵观整个教学环境,很多教师对于语言表达训练还停留在最基础的阶段,有些甚至按部就班仅仅只做到按部就班式教学训练。当今社会对于表达能力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所以教师应当作出一定程度的创新。
老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课文实际案例衍生出多种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方式。首先要给学生语言表达的机会。以《桂林山水》一文为例,文章中描述到了峰峦叠嶂、怪石嶙峋的自然风光。现在越来越重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们小小年纪也走过很多地方,在学习这篇文章时,老师可以先分小组讨论,学生之间交流自己去过的风景名胜之地,以此激励学生想说、敢说。再用引导的方式让学生用优美的词藻,有逻辑地向全班表述自己心中的山水模样。这样分组讨论的形式还能营造出一种轻松、有趣的课堂教学氛围,降低学生表达时的紧张程度,鼓励学生表达出最真实的自己。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尝试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极其重要,因此老师要做到以身作则,让学生先模仿后创新。
结语
语文作为一项最贴近生活、最有生活气息的基础科目,应当做到为实际需求服务,在教学的同时也不能脱离其本质,调动学生语言表达积极性。老师是一个引导、指导的角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把学生作为主导,课本中的语文知识作为工具,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交流习惯,不断创新探索新的语言表达训练方式,采取科学的、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传达语言表达方式的同时也要学会适时鼓勵学生,增强自信心、激发兴趣点。
参考文献
[1]吴丽彬.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研论丛,2020(03):54.
[2]汪小亮.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对策[J].科技资讯,2020,18(08):203-204.
关键词:语文教学;培养表达能力;训练方式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25-218
引言
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最基础又必须具备的能力,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用途非常广泛。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言表达训练以及培养成为了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完全调动学生对事物的理解,激发表达欲望,结合实际案例,将教学融入到生活中去,培养孩子倾听、表达、和及时应对能力。
一、先理解再表达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还停留在最基础阶段,要想表达到位,理解成了重中之重,只有理解了教学过程中的表达思想,明白表达手法背后的作用以及含义,学生才能灵活地运用起来。理解能力是一个人对事物或者是对知识的认知,从最基础的“它是什么”“它怎么样”到“它是为什么”,认知程度逐级递进。
从另一层面上讲理解能力是对知觉、辨识等能力的映射,想要表达得充分到位,需要先从理解、认知、思维、思考力等几个方面入手。善于思考、懂得观察,才能在表达时有话可说。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务必要调动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潜意识里的事物,进一步达到提升表达能力的效果。
例如《匆匆》这篇文章,作家朱自清表达了时间匆匆流逝的惋惜与无奈,全文清晰地刻画了光阴如梭的踪迹,让读者全身心地感受到了作者的万千思绪以及真实的内心世界。在学习这篇课文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先理解时间流逝的含义,引导他们时间对于自己而言有哪些不同的意义,具体体现在哪个方面。首先可以让学生先理解课文中究竟讲的是什么事情,尔后可再激发同学们的表达欲望,讲述发生在他们生活中所观察到的比较深刻又发人深思的关于时间流逝的小故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再表达可以让学生整理出一条清晰思路,进而提高表达能力。
因此,要想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首先要提高理解能力。理解能力首先体现在对生活中的大量感性认知,通过思考上升为理性认知;其次还包括理论学习中积累起来的知识,把学到的社会知识通过个人理解转化为自己的,这也是提高理解能力的一种方式。
二、言传身教,让学生拥有表达主动权
在如今信息高效、快速流通的社会大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变得越来越频繁,学会人际交往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而语言表达就是人际交流的工具。
在小学阶段,语言表达能力将会为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在老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将语言表达发挥得淋漓尽致,让学生真正学会如何表达语言。
语言表达包含的内容方方面面,根据最新的课改要求,语文教学在理论基础之上,再发掘学生的发展特点,老师通过自己总结的实践经验,从语言理解、思维影响、课堂训练等多方面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老师的言传身教有着不可比拟的作用。
例如在《吃水不忘挖井人》一文中,讲到毛主席关心爱护人民群众为人民解决吃水困难的事迹,文章中有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也涉及到了饮水思源的道理。老师在教授过程中,可提炼出文章的主要内涵,先为同学们示范讲述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饮水思源”的经历,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饮水思源”并且能够通过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老师可以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带着学生游历挖井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辛苦,充分调动学生的触觉、视觉,将看到的事物用语言表达出来,从而增强学生的表达欲望。
强烈的表达欲是一个人个性突出、有生命力的表现,这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过程中。当然这种表达欲是随着见识和阅历的增长而逐级增加的,每个人在接触事物足够多时,表达的能力也会在潜意识里得到提升。
三、语言表达的多种训练方式
语言作为一种传播媒介,以交流、传播为目的,传达出有逻辑的、有意义的、有思想的内容。通常情况下,语言表达包含两大类,书面表达以及口语表达。书面表达最通俗的其实就是组词、造句、作文;口语表达包括课堂语言训练、小组讨论、演讲等。但是纵观整个教学环境,很多教师对于语言表达训练还停留在最基础的阶段,有些甚至按部就班仅仅只做到按部就班式教学训练。当今社会对于表达能力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所以教师应当作出一定程度的创新。
老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课文实际案例衍生出多种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方式。首先要给学生语言表达的机会。以《桂林山水》一文为例,文章中描述到了峰峦叠嶂、怪石嶙峋的自然风光。现在越来越重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们小小年纪也走过很多地方,在学习这篇文章时,老师可以先分小组讨论,学生之间交流自己去过的风景名胜之地,以此激励学生想说、敢说。再用引导的方式让学生用优美的词藻,有逻辑地向全班表述自己心中的山水模样。这样分组讨论的形式还能营造出一种轻松、有趣的课堂教学氛围,降低学生表达时的紧张程度,鼓励学生表达出最真实的自己。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尝试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极其重要,因此老师要做到以身作则,让学生先模仿后创新。
结语
语文作为一项最贴近生活、最有生活气息的基础科目,应当做到为实际需求服务,在教学的同时也不能脱离其本质,调动学生语言表达积极性。老师是一个引导、指导的角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把学生作为主导,课本中的语文知识作为工具,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交流习惯,不断创新探索新的语言表达训练方式,采取科学的、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传达语言表达方式的同时也要学会适时鼓勵学生,增强自信心、激发兴趣点。
参考文献
[1]吴丽彬.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研论丛,2020(03):54.
[2]汪小亮.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对策[J].科技资讯,2020,18(08):20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