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辞径庭 性格迥然 命运殊途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jiawei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在看见秦始皇游会稽时曾颇为自负地说:“彼可取而代之也!”“威加海内兮反故乡”的刘邦在咸阳服役时看见秦始皇曾羡慕地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不难看出年龄相差24岁的项羽和刘邦,在不同的言辞中,表露出相同的志向。孰料二人早年的志向竟然导致了两人日后的一场存亡之争。《鸿门宴》记述的就是项羽、刘邦为争夺天下而展开的波诡云谲、风浪迭起、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的序幕,也是项、刘二人斗争公开化的开始。下面我们就二人的语言描写,简要分析文中项、刘二人言辞、性格和命运。
   主要人物项羽,在听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之后立刻勃然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一开口,就将其性格展现在了读者面前,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个人胸中没有半点城府,在政治谋略上特别幼稚,作为一方的最高军事统帅,完全只是逞匹夫之勇,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刚愎自用,当自己的尊严被冒犯,他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己不恭不敬。
   而当刘邦前来谢罪时,一番恭维的话就让他迷失了,自大虚荣之心便得到了满足,因而怒气全消,还没等刘邦把替自己开脱的话说完,他马上将告密者曹无伤和盘托出了:“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从这一言辞中我们可以看出项羽这个人胸中并无多少谋略,与人打交道更不藏任何心机,哪怕是面对自己的敌人。
   张良十分明了这场表面平静却杀机四伏的宴会,他借机离席招参乘樊哙“带剑拥盾入军门”。樊哙地位低下,没有资格进帐,也没有被允许入帐,强行闯帐后项庄、项伯的舞剑不得不停下来。开始项羽十分戒备,直到樊哙慷慨陈词:“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这番说辞将项羽忽悠得没了立场,没了原则,致使他完全不去思考张良离席和樊哙闯帐两件事的“必然性”,也不追究樊哙擅自闯帐的无礼,反而大加赞赏“壮士,赐之卮酒”“赐之彘肩” “壮士能复饮乎”“坐”。这其中有练武之人的那种英雄相惜的心理,可更重要的体现出项羽没有一点防范意识和政治洞察力,一介武夫形象活脱脱显现出来。
   另一主要人物刘邦的语言描写以其口头禅“为之奈何”最为突出。在《鸿门宴》中,刘邦共有三次问“为之奈何”,第一次是在得知项羽欲“击破沛公军”时,“大惊”而问:“为之奈何?”这一问确实是不知计从何出,而向张良讨教应对之策;第二次是在张良连连逼问:“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先是“默然”,然后发问:“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这一问是自知理亏而虚心求教,从而将自己犯下的错误让别人替他承担;第三次是在从项羽的酒席中“起如厕”“已出”,觉得自己不辞而别的不妥而发问:“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但其实已经拿定主意要逃走,这一问只是为了从别人口中找到替自己开脱的话语。当樊哙劝他“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时,他二话没说,“于是遂去”。刘邦的三次发问尽管心态不同,但他遇事就问“该怎么办”充分体现出了其性格中善于笼络人才、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一面,而且这样一问能让自己的属下心甘情愿的为自己奋斗,抛头颅,洒热血的卖命而毫无怨言。这看似毫无主心骨的一问,表面上让人觉得此人什么都不知道,而其实是大智若愚,大巧似拙,这正是刘邦的大智慧,这使得他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刘邦对张良、项伯、项羽等人的称谓,也因人因时不同而有所不同,是刘邦语言描写的另一个亮点。张良是刘邦的臣子,在文章中刘邦对张良先后有五次称谓,前三次称他为“君”,后两次称他为“公”。在古代,“君”是对对方的敬称,常常用于平辈之间。而刘邦是君,张良是臣,很显然刘邦称张良为“君”是不合常理的。可是,我们来看一下刘邦称张良为”君”是在他知道了项羽要“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眼看自己多年的苦心经营就要灰飞烟灭,无奈之际只能求助于张良,所以极尽屈身拉拢之能事。“公”也是对对方的敬称,用于对长者的称呼。而刘邦称张良为“公”显然更不合适。刘邦是在经历了鸿门宴上一次次的惊险之后,以“如厕”为由逃离,但又不能亲自“辞谢”。于是说:“公为我献之”“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而这时尊称张良为“公”是为了换取张良为自己拼命的筹码。刘邦为了求得计谋,为了活命尊称张良为“君”、“公”,可谓能屈能伸,圆滑狡诈。
   而对于敌方阵营同为臣子的项伯,刘邦则很是尊重地称他的字“伯”,古人称呼对方时一般出于尊重都是称其字不直呼其名。为解除自己危机还请进项伯“约为婚姻”,还尊敬地称“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极其尊崇又亲切之极。刘邦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放下自己主公的身份,降低身价,可谓用心良苦,心机之深。
   而对于自己的对手项羽,刘邦又该如何称呼呢?两人同为反秦大将,地位本无多大差异,战前楚怀王也与诸将约定“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而刘邦正是先入关的,即便“王关中”也无可指责。但当时的情形却是项羽的兵力是刘邦的四倍,即使想称王也“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只能忍气吞声,到了鸿门一开口便请罪,口口声声尊称项羽为“将军”,虽然不是君臣之礼,但是那种毕恭毕敬的态度却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刘邦为自己的野心不惜向对手甜言蜜语、卑躬屈膝的特点。
   鸿门宴上项羽、刘邦言辞径庭,性格迥然,预示了其命运殊途。由此可见,鸿门宴虽然是楚汉战争的序幕,但已经预示着整场战争的结局。
   为了便于比较,笔者将两人性格归纳成表格,如下:
  [作者通联:山东武城县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作文教学是以“让世界充满爱”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要求尽量写出自己的独特的体察和感悟。其中有三项活动要求学生讨论交流:   一是关爱每个伙伴。假如在你的伙伴中,有人或者因学习方法不当而考试分数偏低,或者因家庭环境不好而内心痛苦,或者因外形不佳而自惭形秽,你怎样针对这些伙伴的具体情况给予切实的帮助?怎样使每个人都感到集体的温暖,与大家一起快乐地成长?  二
《社戏》在鲁迅小说中别具一格,是他一生孤寂、冷漠的心灵里唯一的安慰,充满着美妙的诗情,它与《故乡》互相映照,互为补充,是鲁迅小说抒情艺术的双璧。《社戏》语言精练、深刻,富有浮雕性和传神性,不仅有诗一样的韵味,而且还具有风清骨峻的内在力量,这也是鲁迅加进民族语言的重要因素。  《社戏》渗透着双喜、阿发们真挚友情的喜悦。随着平桥村那只有说有笑的航船的前进,豆麦水草的清香,山影月色的秀丽,依稀歌吹的迷人
【课文说明】  新课改以后编写的语文教材,其最大的变化恐怕是选入不少新课文,多了一些新作者。余华及其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就属于这种情况。这篇小说写的是一个十八岁的青年“我”在某一天出门远行的经历、感受。它打破了以往文学写实的风格,广泛吸取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在内容与形式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比如,小说中的人物没有鲜明的个性,但富有象征性或寓言性;语言很有特色,主观化色彩特别浓厚等。  对于
“禅房花木深”是一句很妙的唐诗,它是说奇花异木的幽深之处,藏匿着的是参差错落的禅房。若以此为喻来看散文,是不是可以说,语言是“花木”。而在语言的“花木”深处,藏匿的是思想、感情的“禅房”。读散文。最终就是为了读出这个东西。  散文一般分为托物言志类、借景抒情类、即事明理类等等。在读者眼中,物、景、事往往是比较表象的、外在的,是容易看出来的。但也正因为物、景、事的惹眼,才使我们常常不易洞见被这些“花
训练学生的思维技能,将直接服务于培养人的创造力,这是语文教学要完成的两大任务之一。《文心雕龙·神思》这样形容“神思”:“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可见,人的联想、想象是不受时空限制的。同时,又指出:“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意授于思,言授于意”,“理在方寸,而求之域
“集合”,是发挥事物效益的重要理念与手法。   教材的编写,运用的就是“集合”手法。   所谓“集合”, 通常是指按照某种特征或规律结合起来的事物的总体。这里的“事物”可以是人、物品,当然也可以是课文。   教材编者把若干篇课文纳入一个主题单元,成为一个“集合”,其目的是使每篇课文既可以各挡一面,又能互相依托,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发挥单元课文在教学中的最大效益。   教材里面,还有
2009高考除上海、江苏、福建、安徽四省市外,其他省市都考查了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词语(熟语)的能力,能力层级大多为(D),题型均为选择题,由此可见,这一题型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在此,笔者以2009高考词语(熟语)辨析题为例,谈一谈这一题型的解题技巧。  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惯用语、歇后语等。本考点的考查范围包括正确理解和正确使用两个层面,即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根据语境正确选用词语。高考
陶本一先生在为胡根林博士的《中小学文学课程导论》所作的序言里提到,“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有效开展文学教育是困扰语文教育的一个难题”。如何解开这个难题,《中小学文学课程导论》着力从课程层面进行的系统论述,给了我们丰富的启迪。  作者特别强调,文学与文章的分立是文学课程研究的一个逻辑起点,是从教材层面探讨文学课程内容的核心问题。只有立足于文学与文章的分立,才有相对明确和清晰的文学阅读与文
【评议文章】柯华桥《语文教材经典的选择与重塑策略思考——以为缘起和佐证》,原载《中学语文》2011年第11期。  【原文摘要】针对浙江郭初阳老师等人批判小学语文教材中选文经典缺失问题,文章分析了小学语文教材经典缺失的三个原因:政治功能定位,自上而下的教材编写机制,时代的碰撞。提出经典选择与重塑的两个策略:按照真实、优美标准选文与全民推荐选文。  针对浙江郭初阳老师等人批判小学语文教材选文经典缺失问
“笙歌不知归何处,今朝园圃花又开。”在扑朔迷离的高考面纱揭开后,2013年高考语文卷如期面世,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也以丰富多彩的面貌呈现于我们眼前。  【命题特点】  一、选材、设题凸显语文性,蕴涵语文味  语文是语言文字,有着重要的工具性;语文更是语言文学,有着非常强的审美性。因此,语文试卷应“回归语文”“体现本色”,突出语文学科特点,力避“泛语文化”倾向,应保持并不断强化自身的审美性、人文性。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