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科学教学中,学生绝大多数需要从实验中得真知,而非理论教学。教师若能抓住细节,加以讨论研究,将会成为教学中的新亮点,提高我们课堂教学的效率。本文着重从实验材料准备、实验过程、误差数据三方面研究细节对科学课堂的重要性。
【关键词】细节 科学课堂 教学 实验
细节决定成败,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注重细节,可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忽略细节,也可毁了精彩的实验。我们日常的教学课堂,常常会自然生成多个细节,课堂细节的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一堂科学课的细节可以是一个疑问、一次实验、一组实验数据、一场交流、一场讨论等。倘若在教学中,教师抓住这个细节并加以操作,将会是一节精彩纷呈的科学课堂。
一、课前材料准备,思前顾后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实验中,所需要的材料非常多,选择合适的材料至关重要,材质、色泽、硬度等差异,就会影响整个实验结果。课前准备不足,材料质地、大小、厚度等有偏差,很容易造成课堂混乱,实验效果不明显。事实上,这是教师向学生提供精心挑选的材料并让他们自由探索的好方法一套好的材料,将会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科学课堂更加精彩。
例如,在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时,学生已有的认知里,石头、铁块在水中都是沉下去的,而木头泡沫则会浮起来的,对沉浮概念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将四种材料都放入水中,木块和石头的起伏更容易让学生理解,而纸上浮和下沉需要需要较长的时间,这种先浮后沉的现象,让学生明白有必要将物体放入水中一段时间以确定它们的沉浮。同样,将盖子放在水面或水中也会是学生产生疑问。教师对实验材料要注意细节,实验现象才更明显,学生更能得出结论。
二、实验过程,面面俱到
1.演示实验引入,直观明确
学生对一堂课的兴趣,在实验时教师的引入,会影响实验操作、实验结果的得出。教师需要明确注意事项及操作的细节,以免在操作中出现问题。教师将马铃薯分别放入清水和盐水,让学生猜测。教师明确食盐用量,为之后用食盐验证时对浓度的不同埋下伏笔。如果直接出示课前配好的盐水和清水,会导致学生对该溶液配比产生疑问。因此,教师实验操作前要抓住细节,让学生操作时更加明确,
2.放手一搏,发现规律
教师一味的理论讲解或演示,学生倾听、模仿,这种科学实验课堂,学生无法真正提高探究、发现能力。科学课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发现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哪怕实验过程中出现分歧,也是让学生增长知识面的机会。
例如执教《点亮小灯泡》一课时,有位教师直接给学生提供材料:电池(2节)、电线、小灯泡、开关,让学生自己去组装点亮小灯泡,组装的方法肯定不会全部相同,但殊途同归,他们会发现点亮小灯泡都需要电池、电线、小灯泡、开关。教师要抓住教学方式细节,老师的主导地位体现的比较明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得到落实,印证了一句古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关注评价,树立信心
作为一门常识性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会对学生的评价过于单一。课堂上,师生互动占了很大比例,实验探究的丰富性和教师评价的单一枯燥性形成鲜明的对比,也会影响学生探究欲望和学习的自信心。
例如执教《神奇的纸》一课,教师出示一张白纸,找到纸发生了哪些神奇的变化。面对学生不同的答案,教师不能直接评价不对,而是要给予肯定。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更应该要进行多元化的评价。面对日常的提问不能单一的回答“不错”、“真棒”、“是的”,可以换成“你的回答与众不同,有创意,给你点赞!”通过这些评价的细节,增强学习的兴趣,尤其低段的学生更适用。
三、误差也精彩,求同存异
小学科学课堂以实验作为探究手段,实验方法、材料甚至细微步骤的改动等等都可能产生实验误差,如果教师留点心,将会是整堂课精彩的地方,也会是学生真正领悟知识点的关键之处。
例如,有位老师执教《抵抗弯曲》一课中,需要学生完成纸梁厚度和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实验。学生利用老师准备的4张纸和垫圈,分别完成1倍厚、2倍厚和4倍厚对抗弯曲能力的影响。教师在得到全部数据之后,能关注到第3组和第5组数据,会发现这两组数据较其他组差异有点大。这时教师提出导致这两组数据的异常,让学生交流讨论分析,这堂课才会更加有效精彩。
总之,一堂精彩的科学课堂,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必须要处处留心,抓住课堂中的每一个细节。尤其是对课堂呈现中有出入的地方,要能敏锐地发现,及时解决疑问,更显精彩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毛加宁.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研究与实践.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7(8)
[2]袁優红.论简约有效的小学科学课堂构建[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17(05)
[3]吴叶飞.提高小学科学课堂的有效性[J].小学时代(教师),2018(11)
[4]马永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9,(05)
【关键词】细节 科学课堂 教学 实验
细节决定成败,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注重细节,可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忽略细节,也可毁了精彩的实验。我们日常的教学课堂,常常会自然生成多个细节,课堂细节的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一堂科学课的细节可以是一个疑问、一次实验、一组实验数据、一场交流、一场讨论等。倘若在教学中,教师抓住这个细节并加以操作,将会是一节精彩纷呈的科学课堂。
一、课前材料准备,思前顾后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实验中,所需要的材料非常多,选择合适的材料至关重要,材质、色泽、硬度等差异,就会影响整个实验结果。课前准备不足,材料质地、大小、厚度等有偏差,很容易造成课堂混乱,实验效果不明显。事实上,这是教师向学生提供精心挑选的材料并让他们自由探索的好方法一套好的材料,将会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科学课堂更加精彩。
例如,在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时,学生已有的认知里,石头、铁块在水中都是沉下去的,而木头泡沫则会浮起来的,对沉浮概念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将四种材料都放入水中,木块和石头的起伏更容易让学生理解,而纸上浮和下沉需要需要较长的时间,这种先浮后沉的现象,让学生明白有必要将物体放入水中一段时间以确定它们的沉浮。同样,将盖子放在水面或水中也会是学生产生疑问。教师对实验材料要注意细节,实验现象才更明显,学生更能得出结论。
二、实验过程,面面俱到
1.演示实验引入,直观明确
学生对一堂课的兴趣,在实验时教师的引入,会影响实验操作、实验结果的得出。教师需要明确注意事项及操作的细节,以免在操作中出现问题。教师将马铃薯分别放入清水和盐水,让学生猜测。教师明确食盐用量,为之后用食盐验证时对浓度的不同埋下伏笔。如果直接出示课前配好的盐水和清水,会导致学生对该溶液配比产生疑问。因此,教师实验操作前要抓住细节,让学生操作时更加明确,
2.放手一搏,发现规律
教师一味的理论讲解或演示,学生倾听、模仿,这种科学实验课堂,学生无法真正提高探究、发现能力。科学课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发现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哪怕实验过程中出现分歧,也是让学生增长知识面的机会。
例如执教《点亮小灯泡》一课时,有位教师直接给学生提供材料:电池(2节)、电线、小灯泡、开关,让学生自己去组装点亮小灯泡,组装的方法肯定不会全部相同,但殊途同归,他们会发现点亮小灯泡都需要电池、电线、小灯泡、开关。教师要抓住教学方式细节,老师的主导地位体现的比较明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得到落实,印证了一句古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关注评价,树立信心
作为一门常识性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会对学生的评价过于单一。课堂上,师生互动占了很大比例,实验探究的丰富性和教师评价的单一枯燥性形成鲜明的对比,也会影响学生探究欲望和学习的自信心。
例如执教《神奇的纸》一课,教师出示一张白纸,找到纸发生了哪些神奇的变化。面对学生不同的答案,教师不能直接评价不对,而是要给予肯定。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更应该要进行多元化的评价。面对日常的提问不能单一的回答“不错”、“真棒”、“是的”,可以换成“你的回答与众不同,有创意,给你点赞!”通过这些评价的细节,增强学习的兴趣,尤其低段的学生更适用。
三、误差也精彩,求同存异
小学科学课堂以实验作为探究手段,实验方法、材料甚至细微步骤的改动等等都可能产生实验误差,如果教师留点心,将会是整堂课精彩的地方,也会是学生真正领悟知识点的关键之处。
例如,有位老师执教《抵抗弯曲》一课中,需要学生完成纸梁厚度和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实验。学生利用老师准备的4张纸和垫圈,分别完成1倍厚、2倍厚和4倍厚对抗弯曲能力的影响。教师在得到全部数据之后,能关注到第3组和第5组数据,会发现这两组数据较其他组差异有点大。这时教师提出导致这两组数据的异常,让学生交流讨论分析,这堂课才会更加有效精彩。
总之,一堂精彩的科学课堂,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必须要处处留心,抓住课堂中的每一个细节。尤其是对课堂呈现中有出入的地方,要能敏锐地发现,及时解决疑问,更显精彩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毛加宁.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研究与实践.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7(8)
[2]袁優红.论简约有效的小学科学课堂构建[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17(05)
[3]吴叶飞.提高小学科学课堂的有效性[J].小学时代(教师),2018(11)
[4]马永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