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强调指出要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对学校课后作业量的控制及校外培训机构学科辅导的“遏制”,使得中小学生在放学后将有机会重新回归家庭和社区,而如何创建一个有利于儿童成长与发展的社区教育环境,不仅是对“双减”政策的实际支持,还是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方针的重要路径。
就社区教育的本质与初衷而言,它是扎根在基层社区并以生活在本社区内的全体居民,包括青少年儿童为对象的教育形态。当前,我国城乡社区教育基本上都以老年人为主要对象。“双减”政策的出台,给社区教育带来了新的任务与挑战,即通过关注儿童生命成长的需求,去着力培养社会合格的接班人。上述责任与使命甚至已经成为决定未来能否成功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重要条件与基础。
何谓儿童导向的社区教育理念
“双减”政策指出,要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提升学校育人水平并从严规范校外培训。结合“双减”政策的要求,从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视角出发,开展面向儿童的社区教育,应立足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立场,策划并设计适合儿童学习或活动的教育内容,并创建优质良好的社区教育环境。
此外,需要确立“家校社联动”并形成“三教合力”的社区教育核心理念,即充分考虑家庭、学校与社区的不同教育影响与作用,并基于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把社区教育逐渐办成“儿童乐园”与“儿童之家”。换言之,未来15年我国将要构建的是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其中自然就应该包括在校的中小学生,而促进他们的健康与健全发展不是学校单方面所能完成的任务,其更需要凝聚学校、家庭和社区三方面的力量并形成一股教育合力。尤其是在“五育并举”的背景下,如何为放学后的儿童营造一个延续和拓展教育影响力的社区环境,无疑是落实“双减”及立德树人的关键举措。
“他乡”探索与中国经验
就儿童导向的社区教育开展来看,邻国日本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20世纪90年代,为了应对学校“周休二日制”带来的学生在校时间大幅度缩短的状况,日本茨诚县牛久市遂通过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创建了校社联动的课后服务机制。牛久市的课后服务主要有三个项目,即“牛久市儿童俱乐部”“牛久市放学后河童塾”“牛久市星期六河童塾”。其成功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强调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共育,并特别关注社区教育在青少年成長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二是社区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牛久市三个课后服务项目招募的人员都是社区志愿者,从年龄、层次的构成上来看,基本满足了针对不同项目募集不同资质人员的需求。如“牛久市儿童俱乐部”的指导者基本为退休的中小学校长、教师或有教师资格证的志愿者等。“牛久市放学后河童塾”要求专职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背景或教育经验,才可根据其特长对学生进行辅导。“牛久市星期六河童塾”虽然对指导员、志愿者的学历要求相对较低,但专业经验必须具有。三是课后服务的活动内容与形式呈现出多样性。牛久市在策划儿童社区教育活动时,广泛听取学校、家委会和社区居民等多方的意见,由此设计出了一套符合儿童成长规律的课后学习课程。如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儿童俱乐部,活动形式以各类游戏为主,目的是寓教于乐,激发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合作精神。针对中小学生的放学后河童塾,则致力于消除因家庭经济条件而造成的教育差别,即提供全免费的学习环境和教育机会,给没有条件参与课外补习的儿童提供放学后的教育机会。星期六河童塾的课后活动更为丰富,通过利用学校空余教室、手工作坊、音乐室、体育馆、实验室等场所,为中小学生创造各类实践活动的参与机会,由此孩子与社区居民的关系变得更为紧密与融洽,儿童德、智、体、美、劳综合素养的提升也得到了有力支持。
在汲取国际经验的同时,我国面向儿童的社区教育也在不断实践与创新。一方面是“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的探索。广东省深圳市坚持“从一米的高度看城市”,即通过面向儿童的社区教育提升来实现社区治理的城市建设目标;四川省成都市以儿童空间的友好服务作为突破口,通过向儿童提供受教育的场所和硬件设施,开展面向儿童的社区教育;湖南省长沙市则是在为儿童提供安全、健康、趣味、公平和发展的成长环境的总体目标下,围绕“政策友好、空间友好、服务友好”开展儿童取向的社区教育建设。
另一方面,我国还在社区提出“小手牵大手”的教育理念,即在社区教育中通过服务儿童而带动家长一同参与社区教育活动,从而将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机地联动起来。“小手牵大手”模式已经在我国城乡社区教育全面普及,其中包括关注儿童的安全教育、儿童的素质教育、儿童与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等。
构建儿童导向社区教育的基本思路
对于当前我国推进儿童导向的社区教育而言,尤其应该关注以下几个要点:一是政府支持,二是资源调配,三是内容与形式的创新。
国家层面的立法与政策支持。
“双减”政策的出台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也为我国儿童导向社区教育的推进注入了巨大的活力。然而,从我国社区教育的整体发展来看,目前面临许多困境,如社区教育的行政归属问题、专职人员的培养与配置问题、专项经费的划拨与调配问题等依然障碍重重,且历经三十余年的发展仍然没有解决的迹象。若要推进儿童导向的社区教育,首先就需要在源头上解决社区教育的归属、人员的培养与经费的配置等问题,对此唯有通过国家立法及政策的制定予以规范与推进。
目前我国社区教育虽然被归类在终身教育领域,但对其拥有支配权的却是基层政府,由此导致社区教育作为教育机构的特征不够鲜明,教育功能的发挥亦受影响。尤其是终身教育立法在我国迄今还是空白,使得社区教育的进一步推进与发展受到了阻碍与限制。加快终身教育立法进程,同时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与推进下,让社区教育回归“教育”的范畴,并在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理念框架下重新思考与规划社区教育的对象、内容、功能与目标。如此,面向儿童的社区教育活动才能被纳入整体社区教育的发展规划与框架中,并得到进一步的推进与拓展。
形成一支专兼职结合的专业化社区教育队伍。
社区教育是扎根基层并面向本社区各类人群开展的教育活动,教育对象年龄跨度大、学习需求各不相同,这就对社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社区教育的对象以老年人为主,活动内容及实施要求相对单一,若要拓宽社区教育的对象,并逐渐关注青少年学生,则必须扩充社区教育内容、提升现有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国内大学少有社区教育专业的设置,因此社区教育的专业工作主要是通过中小学在职教师的派遣来承担。社区教育非学校教育,要避免面向儿童的社区教育陷入学校化或僵硬化的困境。
在大学尚缺乏培养路径的情况下,首先要形成社区教育的专职队伍,加强对社区教育专干的培训,使其转变教育理念;其次要建设好兼职队伍,应通过社区募集与开发,充分挖掘和培训区域范围内的教育人力资源,包括社区内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尤其是老年群体的资源。通过宣传动员、报名选拔、上岗培训等,动员更多优秀人才加入社区教育队伍,并通过拓展社区教育功能,满足儿童多样化发展需求。
内容与方法的多样化及创新。
我国面向儿童社区教育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学科辅导、课后活动和社会实践三个方面。学科辅导作为学生和家长的刚需,应该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各类已经退休的学科教师或在读师范类大学生可以承担这一辅导任务,以满足儿童在社区中获得免费或普惠性的学科辅导支持。课后活动的内容则较为多样,各种有利于儿童发展的游戏活动、创新思维训练、传统文化传承、兴趣特长培养等都可以给儿童带来独特的体验,社区教育应在课程设置、空间场地提供等方面为这类课程的开展提供支持。社会实践则可以通过在社区建立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指导站的形式来进行规划和组织,尤其是需要与学校加强合作,共同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责任编辑:谷珵
就社区教育的本质与初衷而言,它是扎根在基层社区并以生活在本社区内的全体居民,包括青少年儿童为对象的教育形态。当前,我国城乡社区教育基本上都以老年人为主要对象。“双减”政策的出台,给社区教育带来了新的任务与挑战,即通过关注儿童生命成长的需求,去着力培养社会合格的接班人。上述责任与使命甚至已经成为决定未来能否成功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重要条件与基础。
何谓儿童导向的社区教育理念
“双减”政策指出,要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提升学校育人水平并从严规范校外培训。结合“双减”政策的要求,从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视角出发,开展面向儿童的社区教育,应立足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立场,策划并设计适合儿童学习或活动的教育内容,并创建优质良好的社区教育环境。
此外,需要确立“家校社联动”并形成“三教合力”的社区教育核心理念,即充分考虑家庭、学校与社区的不同教育影响与作用,并基于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把社区教育逐渐办成“儿童乐园”与“儿童之家”。换言之,未来15年我国将要构建的是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其中自然就应该包括在校的中小学生,而促进他们的健康与健全发展不是学校单方面所能完成的任务,其更需要凝聚学校、家庭和社区三方面的力量并形成一股教育合力。尤其是在“五育并举”的背景下,如何为放学后的儿童营造一个延续和拓展教育影响力的社区环境,无疑是落实“双减”及立德树人的关键举措。
“他乡”探索与中国经验
就儿童导向的社区教育开展来看,邻国日本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20世纪90年代,为了应对学校“周休二日制”带来的学生在校时间大幅度缩短的状况,日本茨诚县牛久市遂通过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创建了校社联动的课后服务机制。牛久市的课后服务主要有三个项目,即“牛久市儿童俱乐部”“牛久市放学后河童塾”“牛久市星期六河童塾”。其成功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强调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共育,并特别关注社区教育在青少年成長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二是社区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牛久市三个课后服务项目招募的人员都是社区志愿者,从年龄、层次的构成上来看,基本满足了针对不同项目募集不同资质人员的需求。如“牛久市儿童俱乐部”的指导者基本为退休的中小学校长、教师或有教师资格证的志愿者等。“牛久市放学后河童塾”要求专职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背景或教育经验,才可根据其特长对学生进行辅导。“牛久市星期六河童塾”虽然对指导员、志愿者的学历要求相对较低,但专业经验必须具有。三是课后服务的活动内容与形式呈现出多样性。牛久市在策划儿童社区教育活动时,广泛听取学校、家委会和社区居民等多方的意见,由此设计出了一套符合儿童成长规律的课后学习课程。如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儿童俱乐部,活动形式以各类游戏为主,目的是寓教于乐,激发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合作精神。针对中小学生的放学后河童塾,则致力于消除因家庭经济条件而造成的教育差别,即提供全免费的学习环境和教育机会,给没有条件参与课外补习的儿童提供放学后的教育机会。星期六河童塾的课后活动更为丰富,通过利用学校空余教室、手工作坊、音乐室、体育馆、实验室等场所,为中小学生创造各类实践活动的参与机会,由此孩子与社区居民的关系变得更为紧密与融洽,儿童德、智、体、美、劳综合素养的提升也得到了有力支持。
在汲取国际经验的同时,我国面向儿童的社区教育也在不断实践与创新。一方面是“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的探索。广东省深圳市坚持“从一米的高度看城市”,即通过面向儿童的社区教育提升来实现社区治理的城市建设目标;四川省成都市以儿童空间的友好服务作为突破口,通过向儿童提供受教育的场所和硬件设施,开展面向儿童的社区教育;湖南省长沙市则是在为儿童提供安全、健康、趣味、公平和发展的成长环境的总体目标下,围绕“政策友好、空间友好、服务友好”开展儿童取向的社区教育建设。
另一方面,我国还在社区提出“小手牵大手”的教育理念,即在社区教育中通过服务儿童而带动家长一同参与社区教育活动,从而将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机地联动起来。“小手牵大手”模式已经在我国城乡社区教育全面普及,其中包括关注儿童的安全教育、儿童的素质教育、儿童与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等。
构建儿童导向社区教育的基本思路
对于当前我国推进儿童导向的社区教育而言,尤其应该关注以下几个要点:一是政府支持,二是资源调配,三是内容与形式的创新。
国家层面的立法与政策支持。
“双减”政策的出台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也为我国儿童导向社区教育的推进注入了巨大的活力。然而,从我国社区教育的整体发展来看,目前面临许多困境,如社区教育的行政归属问题、专职人员的培养与配置问题、专项经费的划拨与调配问题等依然障碍重重,且历经三十余年的发展仍然没有解决的迹象。若要推进儿童导向的社区教育,首先就需要在源头上解决社区教育的归属、人员的培养与经费的配置等问题,对此唯有通过国家立法及政策的制定予以规范与推进。
目前我国社区教育虽然被归类在终身教育领域,但对其拥有支配权的却是基层政府,由此导致社区教育作为教育机构的特征不够鲜明,教育功能的发挥亦受影响。尤其是终身教育立法在我国迄今还是空白,使得社区教育的进一步推进与发展受到了阻碍与限制。加快终身教育立法进程,同时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与推进下,让社区教育回归“教育”的范畴,并在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理念框架下重新思考与规划社区教育的对象、内容、功能与目标。如此,面向儿童的社区教育活动才能被纳入整体社区教育的发展规划与框架中,并得到进一步的推进与拓展。
形成一支专兼职结合的专业化社区教育队伍。
社区教育是扎根基层并面向本社区各类人群开展的教育活动,教育对象年龄跨度大、学习需求各不相同,这就对社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社区教育的对象以老年人为主,活动内容及实施要求相对单一,若要拓宽社区教育的对象,并逐渐关注青少年学生,则必须扩充社区教育内容、提升现有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国内大学少有社区教育专业的设置,因此社区教育的专业工作主要是通过中小学在职教师的派遣来承担。社区教育非学校教育,要避免面向儿童的社区教育陷入学校化或僵硬化的困境。
在大学尚缺乏培养路径的情况下,首先要形成社区教育的专职队伍,加强对社区教育专干的培训,使其转变教育理念;其次要建设好兼职队伍,应通过社区募集与开发,充分挖掘和培训区域范围内的教育人力资源,包括社区内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尤其是老年群体的资源。通过宣传动员、报名选拔、上岗培训等,动员更多优秀人才加入社区教育队伍,并通过拓展社区教育功能,满足儿童多样化发展需求。
内容与方法的多样化及创新。
我国面向儿童社区教育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学科辅导、课后活动和社会实践三个方面。学科辅导作为学生和家长的刚需,应该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各类已经退休的学科教师或在读师范类大学生可以承担这一辅导任务,以满足儿童在社区中获得免费或普惠性的学科辅导支持。课后活动的内容则较为多样,各种有利于儿童发展的游戏活动、创新思维训练、传统文化传承、兴趣特长培养等都可以给儿童带来独特的体验,社区教育应在课程设置、空间场地提供等方面为这类课程的开展提供支持。社会实践则可以通过在社区建立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指导站的形式来进行规划和组织,尤其是需要与学校加强合作,共同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责任编辑:谷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