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是一门声音的艺术,它以时间上流动的音响为物质手段,通过这种有组织的音响运动,创造音乐形象,来表现人们的审美感受。由于这种有流动性和时间性的变化着的音响能够表达人们在特定情况下起伏的情感和变化的思想,因而使音乐成为一种反映社会生活的独特的艺术类别。音乐作为一种艺术,除了形式上的艺术美外,还有内容上的道德美。道德美从外在的形成看,是由于音乐中包含的道德因素与艺术形式的结合;而从内在的根源看,则是因为道德作为一种追求“善”的社会规范,在具有道德价值的同时,也具有审美价值。道德美与艺术美是音乐艺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二者一般是统一的,但有时也会出现冲突。应当发掘和体会音乐艺术中的道德美,利用其价值,为道德建设服务。
“安上治民,莫善於礼,移风易俗,莫善於乐。”好的音乐通过它的感染力,深入地、持久地进化道德从而引领好的风尚。美妙的旋律通过大脑皮层能激励和兴奋神经系统,焕发精神。随音乐情感的变化,会产生高尚的情操和完美的品质,使人身心和谐、精神振奋、心情愉悦同时解除一切疲惫和苦楚。人的感情是丰富的,音乐具有强大的情感魅力,它不仅能够让人记住一些美丽动听的旋律,而且也在让人欣赏美、体验美、领悟美,将人的聪明、理智、道德和美感融合在一起,创造出色彩斑斓的情感世界,陶冶人的高尚情操,完善高尚道德,使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艺术是从美的角度反映社会文化生活,而道德是从善的角度反映这一点,应该把艺术和道德用辩证的思维方式联系在一起。美与善在艺术作品中不仅是并行不悖的,而且也是可以相互促进的,美的艺术也就是道德的艺术,道德的艺术也是美的艺术,没有道德价值保障的艺术就会显得很苍白,躲进象牙塔中成为一种无用的玩偶,甚至于走向颓废;而没有审美价值作基础的艺术就会变得乏味,由于其功利目的太强而最终沦为道德的工具。
艺术和道德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人们通过艺术活动,传递思想、文化、道德和行为方式,使社会成员的感情能够相互沟通,从而使整个社会和谐发展。同时,艺术也是具有社会性质的艺术,不能违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一方面,艺术影响道德。任何艺术作品都是在它所处的一定时代、一定社会的道德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必然要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道德关系。人类的任何活动都会渗透着一定社会条件下的道德要求和道德规范,艺术活动也不例外。艺术影响道德还表现在,由于艺术的生动、形象和能给予人以深刻印象等特征,使得艺术作品对人民群众具有道德教育作用。托尔斯泰认为,把艺术等同于美是浅薄的,因为艺术的价值取决于“它在人生中的作用”。在托尔斯泰看来,艺术的价值存在于它的道德目的之中,优秀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道德善的一面,人们可以从中吸取道德的善的训诫。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主张“以礼乐正天下”,尽管他重视礼乐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是,他看到了“乐”在培养人们道德情感中的重要作用,这是我们今天值得借鉴的。一部能够给予观者深刻印象的艺术作品,能给人提供一幅栩栩如生的人生画卷,人们在欣赏这幅美妙图画的时候,会产生对人生、对社会、对未来的深刻反思,由此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进而使人们在这种共鸣中不断提高自己对人生、对未来、对社会的感悟。
道德也影响着艺术。在文学作品、建筑、书法、实用工艺之类的艺术形式中这方面的例子随处可见。例如,虽然建筑是一门偏重于实用和表现的艺术,但是同其它各门艺术一样,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反映,它也能体现出特定的伦理道德观念。因此道德影响艺术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同时,道德对艺术的影响,还表现在艺术创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和道德观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既然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艺术作品当然就是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因而在描写和表现人们的道德面貌与道德生活时,必然融入艺术家个人的道德评价和道德判断。在现代社会,道德感情中往往掺杂了太多其他因素的“碎片”,这使得某些艺术创作者为道德而艺术,为政治而艺术,为私利而艺术,从而扼杀了其成果的艺术。
荀子《乐论》中讲,“礼”和“乐”的社会作用功能相同。乐合同,礼别异。如果每个人都无限值追求自己的欲望,必将产生争和乱,因为“乐”最终体现“道”,“道”是人对情感和欲望的节制和规范。在荀子看来,音乐起的“和”的作用,首先作用与人的心灵,有了心灵的净化与“和”才会有社会秩序的“和”。荀子讲“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磬管。故其清明象天,其广大象地,其俯仰周旋有似于四时。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故曰: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且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合同,礼别异。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穷本极变,乐之情也;著诚去伪,礼之经也。《乐记》中讲“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避”,“乐”和“礼”相互渗透不可分离。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讲“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通过诗歌和音乐能“观风速之盛衰”“观道德之状态”。由此可见,美的音乐通过影响人的精神,可以有助于形成一个统一的,和谐的社会组织结构,促进社会财富产生。政治稳定、社会风尚、良好秩序、人际关系、道德教化都可以通过音乐功能塑造。
“安上治民,莫善於礼,移风易俗,莫善於乐。”好的音乐通过它的感染力,深入地、持久地进化道德从而引领好的风尚。美妙的旋律通过大脑皮层能激励和兴奋神经系统,焕发精神。随音乐情感的变化,会产生高尚的情操和完美的品质,使人身心和谐、精神振奋、心情愉悦同时解除一切疲惫和苦楚。人的感情是丰富的,音乐具有强大的情感魅力,它不仅能够让人记住一些美丽动听的旋律,而且也在让人欣赏美、体验美、领悟美,将人的聪明、理智、道德和美感融合在一起,创造出色彩斑斓的情感世界,陶冶人的高尚情操,完善高尚道德,使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艺术是从美的角度反映社会文化生活,而道德是从善的角度反映这一点,应该把艺术和道德用辩证的思维方式联系在一起。美与善在艺术作品中不仅是并行不悖的,而且也是可以相互促进的,美的艺术也就是道德的艺术,道德的艺术也是美的艺术,没有道德价值保障的艺术就会显得很苍白,躲进象牙塔中成为一种无用的玩偶,甚至于走向颓废;而没有审美价值作基础的艺术就会变得乏味,由于其功利目的太强而最终沦为道德的工具。
艺术和道德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人们通过艺术活动,传递思想、文化、道德和行为方式,使社会成员的感情能够相互沟通,从而使整个社会和谐发展。同时,艺术也是具有社会性质的艺术,不能违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一方面,艺术影响道德。任何艺术作品都是在它所处的一定时代、一定社会的道德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必然要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道德关系。人类的任何活动都会渗透着一定社会条件下的道德要求和道德规范,艺术活动也不例外。艺术影响道德还表现在,由于艺术的生动、形象和能给予人以深刻印象等特征,使得艺术作品对人民群众具有道德教育作用。托尔斯泰认为,把艺术等同于美是浅薄的,因为艺术的价值取决于“它在人生中的作用”。在托尔斯泰看来,艺术的价值存在于它的道德目的之中,优秀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道德善的一面,人们可以从中吸取道德的善的训诫。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主张“以礼乐正天下”,尽管他重视礼乐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是,他看到了“乐”在培养人们道德情感中的重要作用,这是我们今天值得借鉴的。一部能够给予观者深刻印象的艺术作品,能给人提供一幅栩栩如生的人生画卷,人们在欣赏这幅美妙图画的时候,会产生对人生、对社会、对未来的深刻反思,由此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进而使人们在这种共鸣中不断提高自己对人生、对未来、对社会的感悟。
道德也影响着艺术。在文学作品、建筑、书法、实用工艺之类的艺术形式中这方面的例子随处可见。例如,虽然建筑是一门偏重于实用和表现的艺术,但是同其它各门艺术一样,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反映,它也能体现出特定的伦理道德观念。因此道德影响艺术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同时,道德对艺术的影响,还表现在艺术创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和道德观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既然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艺术作品当然就是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因而在描写和表现人们的道德面貌与道德生活时,必然融入艺术家个人的道德评价和道德判断。在现代社会,道德感情中往往掺杂了太多其他因素的“碎片”,这使得某些艺术创作者为道德而艺术,为政治而艺术,为私利而艺术,从而扼杀了其成果的艺术。
荀子《乐论》中讲,“礼”和“乐”的社会作用功能相同。乐合同,礼别异。如果每个人都无限值追求自己的欲望,必将产生争和乱,因为“乐”最终体现“道”,“道”是人对情感和欲望的节制和规范。在荀子看来,音乐起的“和”的作用,首先作用与人的心灵,有了心灵的净化与“和”才会有社会秩序的“和”。荀子讲“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磬管。故其清明象天,其广大象地,其俯仰周旋有似于四时。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故曰: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且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合同,礼别异。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穷本极变,乐之情也;著诚去伪,礼之经也。《乐记》中讲“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避”,“乐”和“礼”相互渗透不可分离。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讲“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通过诗歌和音乐能“观风速之盛衰”“观道德之状态”。由此可见,美的音乐通过影响人的精神,可以有助于形成一个统一的,和谐的社会组织结构,促进社会财富产生。政治稳定、社会风尚、良好秩序、人际关系、道德教化都可以通过音乐功能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