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商业银行数据式审计发展现状入手,通过对数据式审计的新特点、新要求的研究,提出数据式审计质量控制的思路和方法,从而推动数据式审计在商业银行的广泛发展,提高审计质量,进一步提高现代商业银行的审计水平。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普遍应用,绝大多数信息以不可见的数据格式存放、呈现,由此对商业银行管理理念、方式、手段甚至思维方式带来了深具变革性的影响,数据式审计应运而生。
一、数据式审计的发展及定义
数据式审计,最早被称为计算机审计,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初,是随着计算机在财会领域的广泛应用而产生的。现代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交易、会计核算和内部控制与管理几乎全部借助计算机来完成,信息流动呈现无纸化特征,审计对象也从传统的纸质账目变成了电子数据和生成电子数据的信息系统。审计人员通过传统的手工翻账已经不能覆盖海量的电子数据,需要发展对电子数据的审计技术。另外,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信息系统本身变得越来越重要。如果存在一些信息系统控制缺陷甚至是重大隐患的情况,将会完全颠覆审计人员对信息系统的信任。为了保证信息系统本身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还应该对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进行审计。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对电子数据和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重视,使得审计的内容和重点逐步转向了电子数据和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审计实务中出现的这种新的审计模式——数据式审计。
商业银行数据式审计一般是指以商业银行底层数据库原始数据为切入点,在对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测评的基础上,通过对底层数据的采集、转换、整理、分析和验证,形成审计中间表,并且运用查询分析、多维分析、数据挖掘等多种技术方法构建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发现趋势、异常和错误,把握总体、突出重点、精确延伸,从而收集审计证据,实现审计目标的审计方式。石爱中、孙俭在《初释数据式审计模式》(《审计研究》2005年4期)中把数据式审计模式分为数据基础审计模式和数据式系统基础审计模式。把数据基础审计模式定义为:以数据为审计对象的审计方式。把数据式系统基础审计模式定義为:以系统内部控制测评为基础,通过对电子数据的收集、转换、整理、分析和验证,来实现审计目标的审计方式。
二、商业银行数据式审计发展呈现的新特点
作为一种全新的、对审计质量具有重要影响的审计模式,相较于传统的审计模式,在审计思维、审计对象、审计范围以及审计程序等诸多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变化,由此最终推动了审计质量控制理念、制度、体系的升级、转型。其新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审计思维方面。数据式审计可以深入到底层数据库,通过对原始电子数据的加工整理,提取审计线索,审计的切入点发生了改变。这一变化改变了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时的思维方式。传统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一般先分析审计对象的各个部分,然后归纳、综合为整体,即从部分到整体。而数据式审计强调以系统论为核心,首先系统分析审计对象的整体状况,明确审计监督重点,然后再建立审计模型,分析加工原始数据,最终根据数据处理结果及现场核查情况做出总体评价,其思维方式为从整体到部分,然后再从部分到整体。由此,也改变了审计质量控制从部分到整体单向的条线式管理思维,进而向视角多维的系统管理迈进,即审计管理的重点不仅只注重对各个节点和整体的控制,而且更注重其内在联系,从点到面、从面到点进行系统控制管理,管理控制思维更加全面。
(二)审计对象方面。数据式审计并不直接审计被审计单位的账目或信息化环境下的电子账套,而是将电子数据及生成这些数据的计算机系统内部控制作为审计对象。电子数据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财务会计账簿,而且包括大量的管理数据和统计信息。同时,数据式审计的运用一定是在信息化环境下,系统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健全性和有效性直接影响着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正确性。因此,为了降低数据风险,实现审计目标,审计人员的首要审计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系统内部控制流程。
(三)审计领域方面。数据式审计扩大了内部审计的范围,丰富了审计内容。在数据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可以深入到商业银行的底层数据库,获得大量的多种类型的电子数据。这些数据除了传统的财务信息外,还包括非财务信息和两者相组合的混合型信息。根据商业银行的特点和需求来设计、存储的电子数据,成为构建模型、开展审计分析的对象,审计人员通过对各种信息和数据的对比分析,来获取所需的各种审计证据。数据式审计摆脱了传统账套和传统财务信息,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扩大审计范围和内容。凡是数据库中的数据,不管其数量或是类型,只要与审计查证相关,皆可纳人收集和分析范围,尤其是大量的业务数据和外部数据。
(四)审计方法方面。在传统审计模式中,审计的核心方法是洋查法和抽查法。详查法主要是核对原始凭证与分户账,核对分户账与总账,核对总账与试算表:资产负债表。随着审计范围不断扩大、审计内容的日益复杂,审计人员开始使用抽查法。抽查法的大量运用,实质性地改变了审计方法,并使其最终脱离了簿记方法,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审计方法,并使“簿记审计”转变为“测试审计”。数据式审计模式,能够保证审计人员面对众多数量和类型的数据,采用数据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并使各种各样的原始电子数据转化为审计线索等有用信息,同时实施审计程序,最终实现审计目标。因此,数据式审计的先进之处在于,审计人员能够依赖计算机手段既解决详查问题,又解决抽查问题。
(五)审计技术方面。相对于传统审计模式之间的传承关系而言,数据式审计模式更具革命性,技术方法也更具创新性。比较突出的新技术方法有两种:一是审计中间表,指审计人员按照自身需求构建的,利用被审计单位的基础电子数据进行数据分析的新型审计工具。审计中间表按目的不同,可分为基础性审计中间表和分析性审计中间表;前者可以用来选定审计所需的基础性数据;后者可以帮助实现对数据的建模分析。二是审计分析模型,指按照审计事项应该具有的时间或空间状态,通过设定判断、限制条件建立起数学的或逻辑的表达式,并用于验证审计事项实际的时间或空间状态。 (六)审计程序方面。新的审计模式需要新的审计程序。在账项基础审计模式下,经常要执行诸如以原始凭证核对记账凭证或以记账凭证核对会计账簿等审计程序;在制度导向审计模式下,经常要执行诸如观察某业务循环中某项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等审计程序;在数据式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则要经常执行建立某种业务的审计中间表或审计分析模型,并进行某种类型的数据分析等审计程序。但是,由于数据式审计模式从根本上不同于其他审计模式,因此,诸如上述不同于其他审计模式的审计程序比比皆是,都需要审计人员去创新并重新架构流程。鉴于数据式审计程序的动态性,在审计质量控制管理过程中,也需要对此进行动态管理。
三、数据式审计对现代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发展的重要作用
数据式审计重新定位了内部审计对象,扩大了内部审计的范围和内容,改变了传统审计方法,优化了审计程序, 对现代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一)有利于优化整合审计资源。数据式审计的最大特点是对电子数据的直接利用。实施数据式审计后,利用计算机采集样本电子数据,并按审计目标进行系统处理,在审前准备阶段就能够对资金来源和流向进行结构分析,对资金往来频繁或数额较大的业务予以重点关注。这增强了审计资源的可用性,提高了审计方案的针对性,为确定审计重点、降低审计风险提供了技术保障。
(二)有助于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审计人员通过对数据式审计运行审计软件对电子数据的收集、转换、整理、分析和验证,将审计人员从一系列冗长乏味的计算、复核、核对、比较等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大大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率。
(三)有利于拓展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广度。数据式审计可以利用现有数据基础,对企业的全部资料开展审计,既包括书面形式的,还包括储存在磁媒介等各种储存器中的电子资料,使审计的范围由书面向其他媒介扩展,拓宽了审计范围,也就拓展了内部审计的广度,形成了商业银行大数据分析成果,为业务发展夯实基础。
(四)有利于强化对审计项目实施各环节的控制管理。通过专门设计的审计软件从技术上实现了从审计计划到审计归档的全过程管理要求,使审计行为得以规范,促进审计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可以实时掌握所有审计项目的进度,及时反馈指导意见,实现审计机关组织领导者对审计现场的指挥管理和动态监督,从而有效防范审计风险。
(五)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控制的实时有效性。数据式审计通过利用计算机软件系统提供的操作权限控制功能,在各审计环节设置质量控制点,实行实时监控,从而有利于审计责任的跟踪检查,使审计质量控制更加实时有效。
四、构建数据式审计模式下的全面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全面审计质量控制是数据式审计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当今审计质量控制的发展趋势。那么如何才能建立一个完整的全面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呢?笔者认为应从如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升全面审计质量控制理念。百年大计,教育为先,构建全面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审计队伍。首先是要培养审计人员的质量意识,提高审计人员自身的素质和执行力;其次,要提高审计质量控制人员的专业化水平,通过从其他专业调配和审计队伍内部挖潜等渠道、手段,抓紧培养、调配熟悉经济金融理论、具有审计业务管理经验和较好综合文字分析能力的高素质的人员充实到审计质量控制岗位,形成商业银行审计质量控制的骨干力量;再次是加大培训力度,制定各层次审计质量控制知識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使审计人员和审计质量控制人员都能尽快更新知识,更新观念,更新操作;最后是建立审计质量控制专家库,在商业银行审计系统遴选一批审计质量控制人才,形成审计质量控制专家名单,为全行审计质量控制工作出谋划策。
(二)加强组织架构建设,营造良好的全面审计质量控制环境。一是结合国内外先进的审计理念和当前实际,多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审计质量控制理念传递给每一个审计人员,贯穿于内部审计全流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审计人员的职业态度和工作习惯,形成“质量第一”的文化氛围,营造“质量第一”的职业环境;二是完善审计质量控制岗位体系,在各级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相应的审计质量控制部门,并配备职业胜任人员,将审计质量控制渗透到审计业务的全流程,覆盖整个审计组和审计期间。
(三)加强标准体系建设,明确全面审计质量控制目标。一是实施全面审计数据质量控制。审计数据作为数据式审计的关键基础,其质量直接关系着审计质量,因此要重视对审计数据的质量控制,包括制定数据质量控制的对象、标准和规则,确定数据的关键内容,制定数据质量控制的需求设计、数据质量控制的实施步骤,开展数据质量的监控等。二是健全数据式审计的标准规范。按照风险导向原则,制定完善数据式审计模式相关制度,并在制度框架下,明确审计方法、审计程序和审计技术手段,出台适用于数据式审计的标准和准则。三是制定分层次的审计质量控制目标,构建科学的审计质量控制目标体系和评价制度机制。按照不同的审计专业、项目,对审计组织部门、审计组、审计人员不同层次设定差别化的审计质量控制目标,以审计准则为标尺,建立对审计质量的激励约束机制,把审计人员审计工作质量情况与绩效薪酬挂钩。
(四)加强制度体系建设,逐步健全全面审计质量控制评价体系。在科学制定、全面落实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准则、规范的基础上,强化全面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建设,制定清晰统一的审计质量控制政策。首先是要按照数据式审计模式的审计质量控制要求,再造审计质量控制要求和运行流程;其次是建立健全系统化的审计质量评价工作步骤;最后是要创新审计质量控制技术工具,完善审计质量监测、控制技术系统、功能。
(五)建立持续性监督机制,完善审计质量控制的后评价。首先是建立持续性监督机制。以在线作业系统为依托,将质量控制嵌入全流程,设计、完善完全独立于审计业务层,直接对审计机构领导者负责和报告的质量控制报告路径,明确审计质量控制部门的后评价职能,不断完善审计质量控制的后评价和持续改进机制。其次是建立、完善考核制度。形成对审计质量的激励制度,赏罚分明,保障审计实施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保障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优化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最后是逐步完善审计质量控制目标的差异分析和整改机制,审计业务部门和审计质量控制部门都要加强对审计质量评价结果的分析、反思,找出与预定审计目标的差距,在随后的工作中及时采取措施做出调整,保障审计目标顺利实现。(作者单位为中国农业银行审计局广州分局)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普遍应用,绝大多数信息以不可见的数据格式存放、呈现,由此对商业银行管理理念、方式、手段甚至思维方式带来了深具变革性的影响,数据式审计应运而生。
一、数据式审计的发展及定义
数据式审计,最早被称为计算机审计,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初,是随着计算机在财会领域的广泛应用而产生的。现代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交易、会计核算和内部控制与管理几乎全部借助计算机来完成,信息流动呈现无纸化特征,审计对象也从传统的纸质账目变成了电子数据和生成电子数据的信息系统。审计人员通过传统的手工翻账已经不能覆盖海量的电子数据,需要发展对电子数据的审计技术。另外,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信息系统本身变得越来越重要。如果存在一些信息系统控制缺陷甚至是重大隐患的情况,将会完全颠覆审计人员对信息系统的信任。为了保证信息系统本身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还应该对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进行审计。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对电子数据和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重视,使得审计的内容和重点逐步转向了电子数据和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审计实务中出现的这种新的审计模式——数据式审计。
商业银行数据式审计一般是指以商业银行底层数据库原始数据为切入点,在对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测评的基础上,通过对底层数据的采集、转换、整理、分析和验证,形成审计中间表,并且运用查询分析、多维分析、数据挖掘等多种技术方法构建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发现趋势、异常和错误,把握总体、突出重点、精确延伸,从而收集审计证据,实现审计目标的审计方式。石爱中、孙俭在《初释数据式审计模式》(《审计研究》2005年4期)中把数据式审计模式分为数据基础审计模式和数据式系统基础审计模式。把数据基础审计模式定义为:以数据为审计对象的审计方式。把数据式系统基础审计模式定義为:以系统内部控制测评为基础,通过对电子数据的收集、转换、整理、分析和验证,来实现审计目标的审计方式。
二、商业银行数据式审计发展呈现的新特点
作为一种全新的、对审计质量具有重要影响的审计模式,相较于传统的审计模式,在审计思维、审计对象、审计范围以及审计程序等诸多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变化,由此最终推动了审计质量控制理念、制度、体系的升级、转型。其新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审计思维方面。数据式审计可以深入到底层数据库,通过对原始电子数据的加工整理,提取审计线索,审计的切入点发生了改变。这一变化改变了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时的思维方式。传统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一般先分析审计对象的各个部分,然后归纳、综合为整体,即从部分到整体。而数据式审计强调以系统论为核心,首先系统分析审计对象的整体状况,明确审计监督重点,然后再建立审计模型,分析加工原始数据,最终根据数据处理结果及现场核查情况做出总体评价,其思维方式为从整体到部分,然后再从部分到整体。由此,也改变了审计质量控制从部分到整体单向的条线式管理思维,进而向视角多维的系统管理迈进,即审计管理的重点不仅只注重对各个节点和整体的控制,而且更注重其内在联系,从点到面、从面到点进行系统控制管理,管理控制思维更加全面。
(二)审计对象方面。数据式审计并不直接审计被审计单位的账目或信息化环境下的电子账套,而是将电子数据及生成这些数据的计算机系统内部控制作为审计对象。电子数据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财务会计账簿,而且包括大量的管理数据和统计信息。同时,数据式审计的运用一定是在信息化环境下,系统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健全性和有效性直接影响着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正确性。因此,为了降低数据风险,实现审计目标,审计人员的首要审计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系统内部控制流程。
(三)审计领域方面。数据式审计扩大了内部审计的范围,丰富了审计内容。在数据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可以深入到商业银行的底层数据库,获得大量的多种类型的电子数据。这些数据除了传统的财务信息外,还包括非财务信息和两者相组合的混合型信息。根据商业银行的特点和需求来设计、存储的电子数据,成为构建模型、开展审计分析的对象,审计人员通过对各种信息和数据的对比分析,来获取所需的各种审计证据。数据式审计摆脱了传统账套和传统财务信息,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扩大审计范围和内容。凡是数据库中的数据,不管其数量或是类型,只要与审计查证相关,皆可纳人收集和分析范围,尤其是大量的业务数据和外部数据。
(四)审计方法方面。在传统审计模式中,审计的核心方法是洋查法和抽查法。详查法主要是核对原始凭证与分户账,核对分户账与总账,核对总账与试算表:资产负债表。随着审计范围不断扩大、审计内容的日益复杂,审计人员开始使用抽查法。抽查法的大量运用,实质性地改变了审计方法,并使其最终脱离了簿记方法,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审计方法,并使“簿记审计”转变为“测试审计”。数据式审计模式,能够保证审计人员面对众多数量和类型的数据,采用数据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并使各种各样的原始电子数据转化为审计线索等有用信息,同时实施审计程序,最终实现审计目标。因此,数据式审计的先进之处在于,审计人员能够依赖计算机手段既解决详查问题,又解决抽查问题。
(五)审计技术方面。相对于传统审计模式之间的传承关系而言,数据式审计模式更具革命性,技术方法也更具创新性。比较突出的新技术方法有两种:一是审计中间表,指审计人员按照自身需求构建的,利用被审计单位的基础电子数据进行数据分析的新型审计工具。审计中间表按目的不同,可分为基础性审计中间表和分析性审计中间表;前者可以用来选定审计所需的基础性数据;后者可以帮助实现对数据的建模分析。二是审计分析模型,指按照审计事项应该具有的时间或空间状态,通过设定判断、限制条件建立起数学的或逻辑的表达式,并用于验证审计事项实际的时间或空间状态。 (六)审计程序方面。新的审计模式需要新的审计程序。在账项基础审计模式下,经常要执行诸如以原始凭证核对记账凭证或以记账凭证核对会计账簿等审计程序;在制度导向审计模式下,经常要执行诸如观察某业务循环中某项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等审计程序;在数据式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则要经常执行建立某种业务的审计中间表或审计分析模型,并进行某种类型的数据分析等审计程序。但是,由于数据式审计模式从根本上不同于其他审计模式,因此,诸如上述不同于其他审计模式的审计程序比比皆是,都需要审计人员去创新并重新架构流程。鉴于数据式审计程序的动态性,在审计质量控制管理过程中,也需要对此进行动态管理。
三、数据式审计对现代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发展的重要作用
数据式审计重新定位了内部审计对象,扩大了内部审计的范围和内容,改变了传统审计方法,优化了审计程序, 对现代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一)有利于优化整合审计资源。数据式审计的最大特点是对电子数据的直接利用。实施数据式审计后,利用计算机采集样本电子数据,并按审计目标进行系统处理,在审前准备阶段就能够对资金来源和流向进行结构分析,对资金往来频繁或数额较大的业务予以重点关注。这增强了审计资源的可用性,提高了审计方案的针对性,为确定审计重点、降低审计风险提供了技术保障。
(二)有助于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审计人员通过对数据式审计运行审计软件对电子数据的收集、转换、整理、分析和验证,将审计人员从一系列冗长乏味的计算、复核、核对、比较等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大大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率。
(三)有利于拓展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广度。数据式审计可以利用现有数据基础,对企业的全部资料开展审计,既包括书面形式的,还包括储存在磁媒介等各种储存器中的电子资料,使审计的范围由书面向其他媒介扩展,拓宽了审计范围,也就拓展了内部审计的广度,形成了商业银行大数据分析成果,为业务发展夯实基础。
(四)有利于强化对审计项目实施各环节的控制管理。通过专门设计的审计软件从技术上实现了从审计计划到审计归档的全过程管理要求,使审计行为得以规范,促进审计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可以实时掌握所有审计项目的进度,及时反馈指导意见,实现审计机关组织领导者对审计现场的指挥管理和动态监督,从而有效防范审计风险。
(五)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控制的实时有效性。数据式审计通过利用计算机软件系统提供的操作权限控制功能,在各审计环节设置质量控制点,实行实时监控,从而有利于审计责任的跟踪检查,使审计质量控制更加实时有效。
四、构建数据式审计模式下的全面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全面审计质量控制是数据式审计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当今审计质量控制的发展趋势。那么如何才能建立一个完整的全面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呢?笔者认为应从如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升全面审计质量控制理念。百年大计,教育为先,构建全面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审计队伍。首先是要培养审计人员的质量意识,提高审计人员自身的素质和执行力;其次,要提高审计质量控制人员的专业化水平,通过从其他专业调配和审计队伍内部挖潜等渠道、手段,抓紧培养、调配熟悉经济金融理论、具有审计业务管理经验和较好综合文字分析能力的高素质的人员充实到审计质量控制岗位,形成商业银行审计质量控制的骨干力量;再次是加大培训力度,制定各层次审计质量控制知識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使审计人员和审计质量控制人员都能尽快更新知识,更新观念,更新操作;最后是建立审计质量控制专家库,在商业银行审计系统遴选一批审计质量控制人才,形成审计质量控制专家名单,为全行审计质量控制工作出谋划策。
(二)加强组织架构建设,营造良好的全面审计质量控制环境。一是结合国内外先进的审计理念和当前实际,多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审计质量控制理念传递给每一个审计人员,贯穿于内部审计全流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审计人员的职业态度和工作习惯,形成“质量第一”的文化氛围,营造“质量第一”的职业环境;二是完善审计质量控制岗位体系,在各级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相应的审计质量控制部门,并配备职业胜任人员,将审计质量控制渗透到审计业务的全流程,覆盖整个审计组和审计期间。
(三)加强标准体系建设,明确全面审计质量控制目标。一是实施全面审计数据质量控制。审计数据作为数据式审计的关键基础,其质量直接关系着审计质量,因此要重视对审计数据的质量控制,包括制定数据质量控制的对象、标准和规则,确定数据的关键内容,制定数据质量控制的需求设计、数据质量控制的实施步骤,开展数据质量的监控等。二是健全数据式审计的标准规范。按照风险导向原则,制定完善数据式审计模式相关制度,并在制度框架下,明确审计方法、审计程序和审计技术手段,出台适用于数据式审计的标准和准则。三是制定分层次的审计质量控制目标,构建科学的审计质量控制目标体系和评价制度机制。按照不同的审计专业、项目,对审计组织部门、审计组、审计人员不同层次设定差别化的审计质量控制目标,以审计准则为标尺,建立对审计质量的激励约束机制,把审计人员审计工作质量情况与绩效薪酬挂钩。
(四)加强制度体系建设,逐步健全全面审计质量控制评价体系。在科学制定、全面落实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准则、规范的基础上,强化全面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建设,制定清晰统一的审计质量控制政策。首先是要按照数据式审计模式的审计质量控制要求,再造审计质量控制要求和运行流程;其次是建立健全系统化的审计质量评价工作步骤;最后是要创新审计质量控制技术工具,完善审计质量监测、控制技术系统、功能。
(五)建立持续性监督机制,完善审计质量控制的后评价。首先是建立持续性监督机制。以在线作业系统为依托,将质量控制嵌入全流程,设计、完善完全独立于审计业务层,直接对审计机构领导者负责和报告的质量控制报告路径,明确审计质量控制部门的后评价职能,不断完善审计质量控制的后评价和持续改进机制。其次是建立、完善考核制度。形成对审计质量的激励制度,赏罚分明,保障审计实施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保障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优化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最后是逐步完善审计质量控制目标的差异分析和整改机制,审计业务部门和审计质量控制部门都要加强对审计质量评价结果的分析、反思,找出与预定审计目标的差距,在随后的工作中及时采取措施做出调整,保障审计目标顺利实现。(作者单位为中国农业银行审计局广州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