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题的提出
本课题的研究是时代发展要求,也是学校发展的现实需要,丰富初中德育内容和创新德育机制的研究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互动的大教育系统,为全民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活环境,发展终身教育,从而全面提升全民素质,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教育发展的潮流,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方向。单一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需要,只有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互相配合和协调,才能相得益彰,取得良好的效果。
“教书道先行,育人德为首”,德育教育是当前一项十分重要、十分紧迫的任务,学校必须进一步规范德育教育,加强德育管理,落实中学《德育大纲》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高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系统性、规范性和科学性。 各学校在开展德育教育时虽然做了系统和周密的安排,但是,德育工作规范化、系列化仍然不够,缺乏科学化,德育工作存在着随意性、临时性的现象。农村初中学生从小生活在比较封闭和贫困的环境里,养成教育、心理教育、价值观念、集体观念、道德观念的教育等距离教育要求相差很大;学习上,知识面也比较窄。因此,要根据学生情况,结合农村初中学校特点,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避免随意性。农村初中学校生活环境比较差,新教师较多,有必要让他们尽快熟悉德育教育的要求、内容和方法。
二、实验目标
结合农村教育特点,使农村初中学校德育教育科学化、规范化、系列化、校本化。根据教育发展的要求及学校发展现实需要,我们确立“农村初中学校德育问题研究”研究课题,旨在不断尝试初中阶段创新德育机制丰富德育活动内容,在校内狠抓德育工作,同时把学校德育延伸到家庭与社会,使我校德育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开展该项课题的研究有利于丰富学校德育理论和家庭、社会教育理论,有利于指导学校德育实践,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为学校、教师、家长和社会服务管理人员等提供一系列操作性较强的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通过课题研究,以达到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科研能力,进一步完善了德育管理制度的目的。
三、理论依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
2.“双主体”理念。教师是“导”即“教”的活动的实施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根据教育规定和学生身心成长特点,对德育环境、德育内容和德育办法开展选择、加工和设计,对学生的主体性开展引导和培养;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更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德育活动、逐步做到自订成长目标,自寻成长动力,自择成长办法和自评成长效果,最终将社会认识、情感、做法内化为个体认识、情感、做法。
3.生活德育的理念。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个体品德和社會道德的提高与成长也只有通过人们自己的社会生活活动来实现。因此,在学校德育中,要把教育的材料、教育的办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从学校的小范围扩大到社会的大范围。
4.活动理论。活动是指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有目的地影响客体,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活动是实现成长的必由之路,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做法成长的基础。学校和教师在组织德育活动时,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以及活动中的互动合作与内心体验,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形成。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搜集有关资料,进行专题研究。
2.调查研究法:通过座谈、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搜集分析我校学生思想现状;通过师生相互评价分析师生的认同程度;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明确学校与家庭、社会德育内容需要。
3.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的研究将以行动研究法贯穿始终。我们的行动研究将基于我校各项德育特色活动,由本校的教师成为行动研究者,在具体的活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出并实施对策,不断地反思行动的效果,达到“行动”和“研究”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五、具体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3年3月——2013年6月,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13年7月——2015年9月实施;
3、总结阶段:2015年10月——2016年3月汇总实验经验。
六、预期研究成果
本课题所有人员,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组织能力,能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手段;参加者均对德育有一定研究;学校有较为完备的网络设备,多数课题组成员家中接通了宽带网。经过多年的积累,各学校已经取得了许多德育教育资料,如班主任工作记录、主题班会课例、教育案例、后进生谈话记录、学习方法(经验)介绍、德育活动图片等,德育学习资料齐全,有较好的场地,老师撰写德育论文(教育案例)的风气好。
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现在的农村初中生除了具备青少年的基本特点外,他们也越来越现实,人生观、价值观呈现出自私化的倾向,变得更功利。要使德育取得实效,学校、老师都需要加强对学生的了解,深入学生,倾听他们的心声,本课题的研究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根据他们的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总之,初中阶段是学生个性发展、品德形成的重要阶段,面对农村教育的特殊环境,每所学校都应该针对农村初中学生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开展有效的德育教育,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本课题的研究是时代发展要求,也是学校发展的现实需要,丰富初中德育内容和创新德育机制的研究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互动的大教育系统,为全民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活环境,发展终身教育,从而全面提升全民素质,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教育发展的潮流,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方向。单一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需要,只有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互相配合和协调,才能相得益彰,取得良好的效果。
“教书道先行,育人德为首”,德育教育是当前一项十分重要、十分紧迫的任务,学校必须进一步规范德育教育,加强德育管理,落实中学《德育大纲》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高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系统性、规范性和科学性。 各学校在开展德育教育时虽然做了系统和周密的安排,但是,德育工作规范化、系列化仍然不够,缺乏科学化,德育工作存在着随意性、临时性的现象。农村初中学生从小生活在比较封闭和贫困的环境里,养成教育、心理教育、价值观念、集体观念、道德观念的教育等距离教育要求相差很大;学习上,知识面也比较窄。因此,要根据学生情况,结合农村初中学校特点,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避免随意性。农村初中学校生活环境比较差,新教师较多,有必要让他们尽快熟悉德育教育的要求、内容和方法。
二、实验目标
结合农村教育特点,使农村初中学校德育教育科学化、规范化、系列化、校本化。根据教育发展的要求及学校发展现实需要,我们确立“农村初中学校德育问题研究”研究课题,旨在不断尝试初中阶段创新德育机制丰富德育活动内容,在校内狠抓德育工作,同时把学校德育延伸到家庭与社会,使我校德育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开展该项课题的研究有利于丰富学校德育理论和家庭、社会教育理论,有利于指导学校德育实践,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为学校、教师、家长和社会服务管理人员等提供一系列操作性较强的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通过课题研究,以达到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科研能力,进一步完善了德育管理制度的目的。
三、理论依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
2.“双主体”理念。教师是“导”即“教”的活动的实施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根据教育规定和学生身心成长特点,对德育环境、德育内容和德育办法开展选择、加工和设计,对学生的主体性开展引导和培养;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更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德育活动、逐步做到自订成长目标,自寻成长动力,自择成长办法和自评成长效果,最终将社会认识、情感、做法内化为个体认识、情感、做法。
3.生活德育的理念。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个体品德和社會道德的提高与成长也只有通过人们自己的社会生活活动来实现。因此,在学校德育中,要把教育的材料、教育的办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从学校的小范围扩大到社会的大范围。
4.活动理论。活动是指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有目的地影响客体,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活动是实现成长的必由之路,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做法成长的基础。学校和教师在组织德育活动时,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以及活动中的互动合作与内心体验,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形成。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搜集有关资料,进行专题研究。
2.调查研究法:通过座谈、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搜集分析我校学生思想现状;通过师生相互评价分析师生的认同程度;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明确学校与家庭、社会德育内容需要。
3.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的研究将以行动研究法贯穿始终。我们的行动研究将基于我校各项德育特色活动,由本校的教师成为行动研究者,在具体的活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出并实施对策,不断地反思行动的效果,达到“行动”和“研究”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五、具体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3年3月——2013年6月,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13年7月——2015年9月实施;
3、总结阶段:2015年10月——2016年3月汇总实验经验。
六、预期研究成果
本课题所有人员,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组织能力,能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手段;参加者均对德育有一定研究;学校有较为完备的网络设备,多数课题组成员家中接通了宽带网。经过多年的积累,各学校已经取得了许多德育教育资料,如班主任工作记录、主题班会课例、教育案例、后进生谈话记录、学习方法(经验)介绍、德育活动图片等,德育学习资料齐全,有较好的场地,老师撰写德育论文(教育案例)的风气好。
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现在的农村初中生除了具备青少年的基本特点外,他们也越来越现实,人生观、价值观呈现出自私化的倾向,变得更功利。要使德育取得实效,学校、老师都需要加强对学生的了解,深入学生,倾听他们的心声,本课题的研究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根据他们的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总之,初中阶段是学生个性发展、品德形成的重要阶段,面对农村教育的特殊环境,每所学校都应该针对农村初中学生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开展有效的德育教育,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