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一个孩子在幼儿阶段的科学素养对他今后的学习、生活,以及人生道路的选择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将科学知识充分与生活结合,让实践活动融入生活中去,让孩子主动学习和体味,是我们每位老师都在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便将从孩子教育的实际经验出发,通过总结探讨,浅要总结分析一下如何通过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使得孩子可以更加充分地在生活中融入学习,使科学内容充分与生活相结合。引领孩子在亲近生活,感受生活中学习科学知识,最后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关键词】幼儿 科学教育 生活化
在我国早期的幼儿教育中,陶行知老先生便已提出“生活教育”思想,主张“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教育理念。在张雪门的“行为课程”中也认为重视孩子的生活教育,实行教育生活化是尤为必要的,而且孩子的想象思维要重于理性思维,只有让孩子们真正对一件事物有了好奇心和主动性,他们才可以积极主动的去探究和观察。所以在教育中我们应当重视孩子的思维方式和学习特点,运用孩子所能接受的方式去教导孩子学习,让我们的教学活动充分的融入进孩子的生活中去。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去感悟理解,达到学与思的结合。
一、拓宽教育空间,教学活动生活化
生活中到处有科学,科学并不神秘,它就发生在我们的周围,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幼儿熟悉的现象,它们蕴藏着许多深刻的科学道理,它以各种形式呈现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吸引着幼儿去注意、去探究。
1.注重一日生活中的科学教育机会。
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突然发生的某一自然现象、自然物或有趣、新奇的科技产品和问题情境,都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吸引幼儿去探究、去解决。因此,幼儿科学教育更多的是随机教育,它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中随机进行。每天发生的随机经验对幼儿而言是最自然、最有意义、最具体、最容易了解,也是最不会忘怀的,但如果不加以引导,也会成为过眼烟云,不会产生任何学习效果。
作为幼儿教师,不能让这些随机教育的机会溜走,或无目的、无准备地进行肤浅地随机教育,而应抓住机会,运用一些源于幼儿的问题,让幼儿去推理、思考、关注周围的世界,从小接受科学启蒙教育。生活处处皆科学,教师要善于拓宽教育空间。
2.大自然是个“活教材”。
教育家陈鹤琴曾提出“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我们可向它领教,向它探索。”他强调幼儿园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以大自然、大社会为课堂,结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启发式教育,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想像力。大自然是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有千姿百态的山川溪流,物质繁多的花草、树木、庄稼、鸟兽、鱼虫、神秘的天空、季节的交替变化、天气的阴晴变化,它们以各种形态展示给幼儿,是幼儿接受科学启蒙教育很好的场所。幼儿天真好奇,他们常被自然景物的色彩、形态、声音所吸引。所以,我们要经常带幼儿走进自然,观察自然,研究自然,利用自然,把自然带进幼儿园。我们可以让幼儿置身于广阔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中去学习,使幼儿的眼界更加开阔。如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叶子”,我们就可以把幼儿带到小树林里,让幼儿观察、采集自己喜欢的叶子,然后相互交流这些叶子的特征,帮它们分分类等,这种身临其境的学习比在教室里老师干巴巴的讲要有价值得多。
3.家庭是个“新天地”。
幼儿的科学教育不仅仅在幼儿园进行,家庭生活也是幼儿学习科学知识的良好场所。在家庭生活中幼儿可以接触到更广泛的空间范围,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也更为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而幼儿的知识积累也可通过不同的形式获得。由此可见,家庭是向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良好场所。
在现代家庭中,科技产品的应用十分广泛,如报刊、电视、电脑等为幼儿接受科学知识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渠道。作为幼儿教师,可以与家长积极沟通,让家长充分发挥在家中的作用,使科学教育更持久、有效。如在教学“认识水”活动后,我积极动员家长创设条件,让幼儿在自家的水盆或浴缸中尽情玩耍,有条件的带孩子到游泳池戏水,亲身感受沉浮现象。此外,家庭还能为孩子收集丰富的学习材料提供方便。
二、营造良好的情境和氛围
著名心理学家潘菽教授指出“教育是一种环境,是人类有组织、有计划地传递社会经验、发展技能的方式……”。因此我认为幼儿园的科学活动应还原于生活本色,创设出生活的、又是蕴涵科学的探索情境,让幼儿在与情境的互动中感受科学、发现科学问题。
有些科学问题是不能在日常生活中产生并能解决的,必须教师有意识的去创设情境,为幼儿提供具体、真实、可感的学具,充分调动幼儿参加科学活动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科学活动真正成为引发、支持幼儿主动探究和发现的过程。如:我们发动孩子共同创设情境把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请到教室来”,让孩子把各自喜欢的玩具带到了教室里并投放在区域中。这些玩具在给幼儿带来欢乐的同时激发幼儿的科学探索兴趣,一個个科学问题在孩子的交谈间蹦出来,如:“为什么不倒翁怎么推也推不倒?”、“为什么有的玩具会和磁铁吸住,有的却没有反应?”“为什么有的玩具不用电池也能动起来”等等,教师与孩子共同研究、讨论、实验,孩子的探索兴趣很高。
三、科学实践的形式生活化
在平常的教学生活中,老师习惯于通过在课堂中的讲解使得孩子们去认识这一事物和事情的发展,这未免就达到了先声夺人和让孩子们先入为主的结果,孩子们无法客观、直观的认识事物,便无法对事物作出自己的理解和自己的看法,这不利于孩子的自我发展和自己思想的形成。科学实践便要求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时间观察来了解是一个事物,对这一事物形成自己的理解,让自己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和别人的局限,去全身心的投入学习。老师也应按照科学实践的主要目的去设计教学方案,让孩子们在实际的生活中去感受事物,搭建通往孩子心灵的新平台,让孩子在其中可以更好的发展。像是在让孩子知道磁铁的吸引力时,我们可以让孩子们拿着吸铁石,去让他和周围的事物相接处,看看他会和哪些事物产生次吸引,和哪些事物无反应,进而让孩子们进行自我总结;同时我们也可以让孩子们两两一组,将磁铁放在一起,观察他们何时会相吸,何时会相斥。
生活不仅仅是孩子们认识世界的途径,而且是孩子们进行科学实践探究的第一课堂,为孩子们保持好奇心提供了平台。在具体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引导孩子们去积极的体味生活,在生活中去思考感悟,让孩子的科学实践更加精彩而富有吸引力。
【关键词】幼儿 科学教育 生活化
在我国早期的幼儿教育中,陶行知老先生便已提出“生活教育”思想,主张“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教育理念。在张雪门的“行为课程”中也认为重视孩子的生活教育,实行教育生活化是尤为必要的,而且孩子的想象思维要重于理性思维,只有让孩子们真正对一件事物有了好奇心和主动性,他们才可以积极主动的去探究和观察。所以在教育中我们应当重视孩子的思维方式和学习特点,运用孩子所能接受的方式去教导孩子学习,让我们的教学活动充分的融入进孩子的生活中去。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去感悟理解,达到学与思的结合。
一、拓宽教育空间,教学活动生活化
生活中到处有科学,科学并不神秘,它就发生在我们的周围,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幼儿熟悉的现象,它们蕴藏着许多深刻的科学道理,它以各种形式呈现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吸引着幼儿去注意、去探究。
1.注重一日生活中的科学教育机会。
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突然发生的某一自然现象、自然物或有趣、新奇的科技产品和问题情境,都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吸引幼儿去探究、去解决。因此,幼儿科学教育更多的是随机教育,它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中随机进行。每天发生的随机经验对幼儿而言是最自然、最有意义、最具体、最容易了解,也是最不会忘怀的,但如果不加以引导,也会成为过眼烟云,不会产生任何学习效果。
作为幼儿教师,不能让这些随机教育的机会溜走,或无目的、无准备地进行肤浅地随机教育,而应抓住机会,运用一些源于幼儿的问题,让幼儿去推理、思考、关注周围的世界,从小接受科学启蒙教育。生活处处皆科学,教师要善于拓宽教育空间。
2.大自然是个“活教材”。
教育家陈鹤琴曾提出“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我们可向它领教,向它探索。”他强调幼儿园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以大自然、大社会为课堂,结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启发式教育,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想像力。大自然是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有千姿百态的山川溪流,物质繁多的花草、树木、庄稼、鸟兽、鱼虫、神秘的天空、季节的交替变化、天气的阴晴变化,它们以各种形态展示给幼儿,是幼儿接受科学启蒙教育很好的场所。幼儿天真好奇,他们常被自然景物的色彩、形态、声音所吸引。所以,我们要经常带幼儿走进自然,观察自然,研究自然,利用自然,把自然带进幼儿园。我们可以让幼儿置身于广阔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中去学习,使幼儿的眼界更加开阔。如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叶子”,我们就可以把幼儿带到小树林里,让幼儿观察、采集自己喜欢的叶子,然后相互交流这些叶子的特征,帮它们分分类等,这种身临其境的学习比在教室里老师干巴巴的讲要有价值得多。
3.家庭是个“新天地”。
幼儿的科学教育不仅仅在幼儿园进行,家庭生活也是幼儿学习科学知识的良好场所。在家庭生活中幼儿可以接触到更广泛的空间范围,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也更为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而幼儿的知识积累也可通过不同的形式获得。由此可见,家庭是向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良好场所。
在现代家庭中,科技产品的应用十分广泛,如报刊、电视、电脑等为幼儿接受科学知识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渠道。作为幼儿教师,可以与家长积极沟通,让家长充分发挥在家中的作用,使科学教育更持久、有效。如在教学“认识水”活动后,我积极动员家长创设条件,让幼儿在自家的水盆或浴缸中尽情玩耍,有条件的带孩子到游泳池戏水,亲身感受沉浮现象。此外,家庭还能为孩子收集丰富的学习材料提供方便。
二、营造良好的情境和氛围
著名心理学家潘菽教授指出“教育是一种环境,是人类有组织、有计划地传递社会经验、发展技能的方式……”。因此我认为幼儿园的科学活动应还原于生活本色,创设出生活的、又是蕴涵科学的探索情境,让幼儿在与情境的互动中感受科学、发现科学问题。
有些科学问题是不能在日常生活中产生并能解决的,必须教师有意识的去创设情境,为幼儿提供具体、真实、可感的学具,充分调动幼儿参加科学活动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科学活动真正成为引发、支持幼儿主动探究和发现的过程。如:我们发动孩子共同创设情境把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请到教室来”,让孩子把各自喜欢的玩具带到了教室里并投放在区域中。这些玩具在给幼儿带来欢乐的同时激发幼儿的科学探索兴趣,一個个科学问题在孩子的交谈间蹦出来,如:“为什么不倒翁怎么推也推不倒?”、“为什么有的玩具会和磁铁吸住,有的却没有反应?”“为什么有的玩具不用电池也能动起来”等等,教师与孩子共同研究、讨论、实验,孩子的探索兴趣很高。
三、科学实践的形式生活化
在平常的教学生活中,老师习惯于通过在课堂中的讲解使得孩子们去认识这一事物和事情的发展,这未免就达到了先声夺人和让孩子们先入为主的结果,孩子们无法客观、直观的认识事物,便无法对事物作出自己的理解和自己的看法,这不利于孩子的自我发展和自己思想的形成。科学实践便要求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时间观察来了解是一个事物,对这一事物形成自己的理解,让自己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和别人的局限,去全身心的投入学习。老师也应按照科学实践的主要目的去设计教学方案,让孩子们在实际的生活中去感受事物,搭建通往孩子心灵的新平台,让孩子在其中可以更好的发展。像是在让孩子知道磁铁的吸引力时,我们可以让孩子们拿着吸铁石,去让他和周围的事物相接处,看看他会和哪些事物产生次吸引,和哪些事物无反应,进而让孩子们进行自我总结;同时我们也可以让孩子们两两一组,将磁铁放在一起,观察他们何时会相吸,何时会相斥。
生活不仅仅是孩子们认识世界的途径,而且是孩子们进行科学实践探究的第一课堂,为孩子们保持好奇心提供了平台。在具体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引导孩子们去积极的体味生活,在生活中去思考感悟,让孩子的科学实践更加精彩而富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