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小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阅读教学,我们从鼓励小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小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入手,把课堂还给孩子。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小学生发表独立见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章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应让小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让小学生真正自主学习。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生应“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是适应时代的新目标,新要求。所以教师应该培养小学生掌握这种高效而实用的阅读技能与方法。只有这样,小学生才能在浩瀚的书海中有所选择,有所吸收。而传统教学活动中却难以摆脱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作为知识传授权威者的角色出现,学生较为被动地“吸收”。在语文拓展阅读教学新方法的实践研究探索中,如何让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由场上的“主演”转变为场内外的“辅导”,这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研究与探索的问题。
一、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开端
文本解读首先要求教师具备基本的文学常识和文学素养。其直接关系到教师对文章的理解是否深刻,教材处理否恰当,对文章的关键点是否敏感能否产生顿悟与灵感;直接影响到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好坏及教学效果的好坏。所以,教师应该成为一终身学习的典范,坚持不断地完善和提高自己,并且不断更新已有的知识储备,具有了丰富而常新的知识,教师的文本解读才会有新内容新思想。另外,除了具有较为丰厚的语言文字知识底蕴还需要有扎实的文字基础知识和广泛的阅读经验。小学语文课文看起来简单易懂,实则意味颇深。有些教师立足点较低,没有整体感,不能做到高屋建瓴、游刃有余,也就无法将课文深入浅出的理解到位,结果把课文肢解的支离破碎,影响了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要准确把握文章内容,紧扣教学目标分析文章写法。例如,描写景物的文章,既要体会景物的美好,还要品味如何借景抒情;记事的文章,要思考作者是如何记事传情的;写人的文章,要构建人物的形象,体会人物的情感。此外,教师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感悟并非是原文内容的复制,而是揉进了自己的理解,加进了自己的想象,融入了自已感情的艺术形象的“再创造”。通过教师充满情感的解读,授课时,一方面可以实现情激情,达到以情动情的效果,因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另一方面,有助于再现课文的“形象”或“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受到形象化的感染和教育。
二、指导预习是阅读教学的基石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因为小学生大多不会预习,我就把预习拿入课堂,集中上好预习指导课,教给学生预习方法:①读熟课文,要求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②边读边想,读后能比较准确地回答出课文的主要内容;③要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如在教学《孔子拜师》一课时,让学生按上述预习方法,学习课文,当学生熟读课文,说出 课文主要内容,并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把不理解的句子划上记号以后,再让学生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自己归纳出预习的方法和步骤。这样,在课堂上指导三、四篇课文,学生就基本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 。
随着阅读训练项目的进行,预习要求也相应提高,在上述训练的基础上,再给学生布置方向性预习提纲,让学生有所遵循,使预习由扶向放过渡。学生课前做了充分预习,不仅提高了教效果,为大量阅读创造了条件,而且学生通过预习,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提高了自学能力,使阅读起步训练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三、教给学生阅读理解的方法
学生阅读理解方法的获取,固然有其知识积累引发的思维升华之因素,但主要还是来源于教师正确的教学指导。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予渔,教师应把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作为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充分重视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首先,教师应围绕阶段性教学目标和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精心组织好各阶段的阅读教学程序。注重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地渗透阅读方法,使学生循序渐进地领悟阅读方法。如四年级关于分段的阅读教学,着重要渗透两种基本方法:一是根据内容划分;二是根据文章表现形式划分。根据内容划分,要给学生讲请,一篇文章有数个自然段构成。自然段在内容上有内在联系的可划为一个结构段。当然,如果一个自然段独立了讲了一个意思则可以独立划成一个结构段。根据文章表现形式划分,要给学生讲明:不同形式的文章有不同的划分方法。其次,鉴于不同年级阅读教学的侧重点不同而彼此间紧密联系的特点,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既要注意突出重点,又要注意做到各知识点的前后衔接,做好阅读方法的拾遗补缺与强化渗透。第三,有了阅读方法的渗透,还需要适时进行方法的归纳总结。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让学生对学习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学生会更容易地掌握阅读方法,也为进一步的阅读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加强阅读实践是保证
如果把阅读能力的形成过程分成两个阶段,则前者是领悟方法的阶段,后者是应用方法的阶段,也即实践运用的阶段。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离不开阅读实践。教师对实践活动应有全面认识,要把握好教学的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实践场所,为学生创造阅读实践机会。比如利用新旧知识之间总是有联系的特点,合理地组织与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阅读方法预习课文,可以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各种阅读能力(识字、理解词句、分段、归纳段意)。课堂教学的实质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阅读实践,课堂上教师注意多进行阅读点拨、引导,也可以起到直接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的作用。而课后阅读则犹如实战,是检验和巩固学生阅读所学的好时机。一篇篇的课外读物中,有许多问题需要学生通过阅读自己解答。如理解难理解的字词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等。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实践来解决这些问题,其阅读能力能否提高也就不言而喻了。
总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只有根据学生阅读的特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才能激活并创造具有生命力的、生机勃勃的语文教学,才能使学生在这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上逐渐变得要学、乐学、善学。
参考文献
[1]张亚杰.如何进行阅读教学[J].河北教育:教学版,2006(6):36-37.
[2] 梁静.浅谈素质教育下如何进行阅读教学[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4(13):34-35.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生应“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是适应时代的新目标,新要求。所以教师应该培养小学生掌握这种高效而实用的阅读技能与方法。只有这样,小学生才能在浩瀚的书海中有所选择,有所吸收。而传统教学活动中却难以摆脱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作为知识传授权威者的角色出现,学生较为被动地“吸收”。在语文拓展阅读教学新方法的实践研究探索中,如何让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由场上的“主演”转变为场内外的“辅导”,这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研究与探索的问题。
一、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开端
文本解读首先要求教师具备基本的文学常识和文学素养。其直接关系到教师对文章的理解是否深刻,教材处理否恰当,对文章的关键点是否敏感能否产生顿悟与灵感;直接影响到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好坏及教学效果的好坏。所以,教师应该成为一终身学习的典范,坚持不断地完善和提高自己,并且不断更新已有的知识储备,具有了丰富而常新的知识,教师的文本解读才会有新内容新思想。另外,除了具有较为丰厚的语言文字知识底蕴还需要有扎实的文字基础知识和广泛的阅读经验。小学语文课文看起来简单易懂,实则意味颇深。有些教师立足点较低,没有整体感,不能做到高屋建瓴、游刃有余,也就无法将课文深入浅出的理解到位,结果把课文肢解的支离破碎,影响了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要准确把握文章内容,紧扣教学目标分析文章写法。例如,描写景物的文章,既要体会景物的美好,还要品味如何借景抒情;记事的文章,要思考作者是如何记事传情的;写人的文章,要构建人物的形象,体会人物的情感。此外,教师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感悟并非是原文内容的复制,而是揉进了自己的理解,加进了自己的想象,融入了自已感情的艺术形象的“再创造”。通过教师充满情感的解读,授课时,一方面可以实现情激情,达到以情动情的效果,因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另一方面,有助于再现课文的“形象”或“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受到形象化的感染和教育。
二、指导预习是阅读教学的基石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因为小学生大多不会预习,我就把预习拿入课堂,集中上好预习指导课,教给学生预习方法:①读熟课文,要求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②边读边想,读后能比较准确地回答出课文的主要内容;③要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如在教学《孔子拜师》一课时,让学生按上述预习方法,学习课文,当学生熟读课文,说出 课文主要内容,并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把不理解的句子划上记号以后,再让学生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自己归纳出预习的方法和步骤。这样,在课堂上指导三、四篇课文,学生就基本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 。
随着阅读训练项目的进行,预习要求也相应提高,在上述训练的基础上,再给学生布置方向性预习提纲,让学生有所遵循,使预习由扶向放过渡。学生课前做了充分预习,不仅提高了教效果,为大量阅读创造了条件,而且学生通过预习,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提高了自学能力,使阅读起步训练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三、教给学生阅读理解的方法
学生阅读理解方法的获取,固然有其知识积累引发的思维升华之因素,但主要还是来源于教师正确的教学指导。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予渔,教师应把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作为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充分重视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首先,教师应围绕阶段性教学目标和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精心组织好各阶段的阅读教学程序。注重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地渗透阅读方法,使学生循序渐进地领悟阅读方法。如四年级关于分段的阅读教学,着重要渗透两种基本方法:一是根据内容划分;二是根据文章表现形式划分。根据内容划分,要给学生讲请,一篇文章有数个自然段构成。自然段在内容上有内在联系的可划为一个结构段。当然,如果一个自然段独立了讲了一个意思则可以独立划成一个结构段。根据文章表现形式划分,要给学生讲明:不同形式的文章有不同的划分方法。其次,鉴于不同年级阅读教学的侧重点不同而彼此间紧密联系的特点,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既要注意突出重点,又要注意做到各知识点的前后衔接,做好阅读方法的拾遗补缺与强化渗透。第三,有了阅读方法的渗透,还需要适时进行方法的归纳总结。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让学生对学习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学生会更容易地掌握阅读方法,也为进一步的阅读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加强阅读实践是保证
如果把阅读能力的形成过程分成两个阶段,则前者是领悟方法的阶段,后者是应用方法的阶段,也即实践运用的阶段。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离不开阅读实践。教师对实践活动应有全面认识,要把握好教学的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实践场所,为学生创造阅读实践机会。比如利用新旧知识之间总是有联系的特点,合理地组织与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阅读方法预习课文,可以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各种阅读能力(识字、理解词句、分段、归纳段意)。课堂教学的实质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阅读实践,课堂上教师注意多进行阅读点拨、引导,也可以起到直接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的作用。而课后阅读则犹如实战,是检验和巩固学生阅读所学的好时机。一篇篇的课外读物中,有许多问题需要学生通过阅读自己解答。如理解难理解的字词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等。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实践来解决这些问题,其阅读能力能否提高也就不言而喻了。
总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只有根据学生阅读的特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才能激活并创造具有生命力的、生机勃勃的语文教学,才能使学生在这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上逐渐变得要学、乐学、善学。
参考文献
[1]张亚杰.如何进行阅读教学[J].河北教育:教学版,2006(6):36-37.
[2] 梁静.浅谈素质教育下如何进行阅读教学[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4(13):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