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三个和尚》是一部取材于民间谚语的宗教题材美术片。影片不使用对白,而是依靠画面与配乐的完美结合塑造人物形象。非语义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旋律成为影片叙事抒情、推动剧情发展的主要手段。电影配乐的成功运用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音乐创造力,拓宽了美术片的表现力,为影片获得国内外多项大奖奠定了基础。本文通过对《三个和尚》电影配乐的音乐分析,来揭示其在电影中艺术表现的魅力。
关键词:美术片 《三个和尚》 电影配乐
中图分类号:J915 文献标识码:A
一 电影配乐的概念及作用
电影配乐是相对于电影歌曲而言的电影中除歌曲外的音乐部分,主要表现为纯器乐演奏的旋律或辅以电子音乐和无歌词的人声哼唱等。依据配乐服务剧情的不同作用,电影配乐又可分为主题音乐、场景音乐、背景音乐,这三者既相互关联又有所区别。主题音乐通常出现在影片的开始,多次出现并贯穿全剧,高度概括影片内容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塑造和展开人物角色,促成矛盾冲突和戏剧性高潮的出现,推动剧情发展。电影中的某一个单一场景会使用场景音乐。场景音乐只对该具体场景发挥作用,它的使用将对具体场景中的特定情节以及人物角色的情感发展进行渲染、铺垫、烘托。背景音乐也是电影配乐中经常用到的,它在影片中起标识环境、场合、地域的作用,常以画内音乐或画外音乐的方式强调剧中场面、场合的真实存在。
二 电影配乐的音乐分析
包蕾编剧、阿达导演的美术片《三个和尚》创作于1980年。影片通过描写三个和尚没水吃,寺庙失火以及三个和尚合力救火的故事,抨击了社会上互相推诿、扯皮的个人主义落后思想,歌颂了团结合作、万众一心的团队协作集体主义精神。电影主题思想寓意深刻,时代感强,紧密联系社会生活。电影配乐的曲作者金复载是中国著名的电影音乐作曲家,作品曾多次荣获电影金鸡奖、电视剧飞天奖的最佳音乐奖。《三个和尚》的电影配乐带有河南曲剧音乐特点。全曲结构为“特殊的奏鸣曲式,包括引子、第一呈示部、第二呈示部、第三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共七部分。三个呈示部是依照剧情发展需要为三个和尚的出场精心设计的,它们分别是第一呈示部小和尚进庙、第二呈示部长和尚进庙、第三呈示部胖和尚进庙。展开部是全曲的高潮,描写了三个和尚没水吃靠天等雨、小耗子闹事引起寺庙大火、和尚们慌忙救火等情节,各种戏剧性矛盾在这里激烈碰撞。之后的再现部讲述了三个和尚合力取水救火的故事,尾声在三个和尚同喝一碗水的寓意中点题结束,与引子——片名字幕形成首尾呼应。影片片长约18分45秒,采用主题音乐贯穿的方法,并在重要情节中配以场景音乐和背景音乐对气氛进行烘托。
1 主题音乐分析
《三个和尚》的主题音乐没有使用不同音乐主题表现不同人物性格的创作方法,而是大胆启用风格迥异的乐器音色来刻画不同人物。活泼、欢快的板胡中音低音区代表小和尚,木讷、质朴的坠胡音色表现长和尚,敦厚、粗犷的管子音色表现胖和尚。影片主题音乐采用动机式发展手法,主导动机“sol mi”、“mi sol”是两个首尾相连的小三度音程,衍生发展后成为a、a1、a2三段平行关系的主题旋律。旋律a20小节,是两个10小节同头变尾的乐句组成的复乐段,描写小和尚、长和尚出场,注重表现两个和尚诙谐的外部动作特征,以附点节奏、切分节奏、休止符、八度音程的大跳为主要表现方法,句句双式的发展手法恰似一问一答、一唱一和,生动地表现了和尚们风趣、幽默的角色特点。乐段反复时二拍子与三拍子的变换运用,打乱了节拍的律动性与稳定性,使音乐形象更加跳跃、活泼。表现胖和尚时,曲作者在旋律a的基础上创作出了一段管子长音演奏紧打慢唱的旋律a2,与旋律a统一中又有对比,很好地诠释了胖和尚敦厚、粗犷、憨态可掬的人物性格。旋律a1通常出现在a、a2之后,注重表现三个和尚的内心情感世界,舒缓的节奏与柔美缠绵略带忧郁的曲调隐约透露出淡淡的哀愁。这段旋律运用慢速反复的递音进行,描绘了小和尚拜佛、小和尚请长和尚喝水、胖和尚旁若无人地舀水喝等情节,如泣如诉的旋律深入细致地刻画了和尚们的善良与淳朴,表现了清苦修行的僧侣生活。旋律a1的音乐形象与欢快、诙谐的a、a2形成巨大的反差和鲜明的对比,使主题音乐的发展张弛有度、刚柔相济,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和尚角色的塑造,放缓了影片叙事节奏,为剧情的发展进行了必要的铺垫。
2 场景音乐分析
影片在三个和尚救火的场景中使用了场景音乐,包括寺庙失火与三个和尚合力救火两个段落。这段场景音乐由主题音乐发展而成,并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参与到主题音乐的贯穿中,与之形成对比和呼应,促成戏剧性高潮的出现。该场景音乐在画面和配乐上虽有明显的段落停顿,但从剧情发展上来看,寺庙失火与三个和尚合力救火是紧密相连的,且两段音乐无论是旋律、节奏,还是和声、调性都是无法分割的,虽有停顿但在旋律发展和节奏进行上有藕断丝连之感。段落停顿在整个救火场景中具有明显的转折作用,它预示了三个和尚的思想转变——将惊慌失措各自为政地救火变为有条不紊齐心合力地救火。这段场景音乐用主题音乐的旋律素材变奏、发展,并派生出a3“sol la sol fa sol”和a4“sol mi sol la”“la mi la”两个动机。寺庙失火一段在主导动机的基础上展开,和尚主题“a与a3在d商g商上对置,后又进入d羽g羽a羽等各临时调性”。板胡、坠胡、管子由慢至快的交替轮奏,渲染了寺庙失火后是三个和尚慌忙救火的混乱场景。三个和尚合力救火一段,a4动机的运用和多种拍子的急速交替变换,形成了三个和尚合力救火的高潮。整个乐队用最快的速度全力演奏,音响、力度、速度、密度、气氛都到达了顶点,直至大火的最终扑灭。场景音乐的成功运用有力地推动了剧情发展,铺垫、烘托了人物角色的情感表现,营造了全剧高潮。
3 背景音乐分析
《三个和尚》中还大量使用了背景音乐,其中以“念经音乐”和“刮风音乐”最具代表性。“念经音乐”在影片中共出现了两次,一次是小和尚念经,另一次是两个和尚念经。这段背景音乐采用了“佛教音乐中的念诵手法”,二度、三度同音反复的五声音阶构成诵经旋律,清脆的木鱼声与弦乐器咔戏演奏,生动地模拟了枯燥乏味的念经场景,既强调了寺庙环境的真实性又暗示了人物角色的特定身份。超时空音乐蒙太奇的运用巧妙地连接了日出、日落、念经、挑水等镜头,完成了时间和空间上的过渡,不但拓展了画面的表达能力,还丰富了背景音乐的表现力。“刮风音乐”出现在三个和尚等雨的场景中。银幕上黑云朵朵、电闪雷鸣,作曲家为表现雷雨前的狂风,用a3动机创作出了一段急促的音乐旋律,弦乐器颤弓技法和管乐器呼舌技法渲染了大雨将至的紧张气氛,形象地描绘出了“黑云压城城欲摧”的音乐意境。在此,“刮风”背景音乐已超出单纯作为环境标识的作用,它是影片配乐高潮到来的前奏,成为剧情突变的重要节点。 4 几个特定旋律的音乐分析
《三个和尚》在主题音乐、场景音乐、背景音乐之外,还创编了几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动机和特定旋律,如描写太阳落山的动机、描写庙宇和观音的旋律、描写小耗子的旋律等。这些动机和旋律虽然结构短小,却具有鲜明的音乐形象。它们或是节奏感强烈、频繁转调,或是用独特的乐器音色表现象征性的音乐形象。如“用木鱼、堂鼓、云锣来描写庙宇的环境和渲染佛教淡定的气氛;用排鼓、水钹的音色来夸张地描写太阳下山,落入海中的情景”;用板胡尖锐、高亢的高音区表现淘气、狡猾的小耗子等。这些象征性的动机和旋律,为特定的音乐形象、音乐意境的创造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与主题音乐、场景音乐、背景音乐穿插出现形成对比,构成音乐形象的转换和剧情发展的起伏。
三 影片的艺术特色
1 来自民间,走向民间
《三个和尚》的创作灵感源于中国民间妇孺皆知的谚语: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佛教题材是影片的一大特色,佛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在中国民间有着深厚的影响力,广泛渗透于社会的方方面面,与世俗文化互渗交融。电影的主人公是三个个性鲜明、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和尚。人物造型在民族风格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漫画简洁、明快的表现手法。反面角色小耗子来自民间广为流传的童谣,活泼可爱,充满了童真、童趣。它偷吃灯油,咬断供奉佛祖的烛台酿成大祸,为三个和尚齐心协力取水灭火埋下伏笔。诙谐、幽默、通俗、欢快的影片主基调,传递出浓浓的乡土气息与平民文化色彩,使影片赢得了来自儿童和成人两个世界的喝彩。
2 心系传统,返璞归真
《三个和尚》的影片构图借鉴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孤山、小庙、独柳、落日、流水、和尚,勾勒出一幅空寂清幽、天人合一的美丽画卷。正方形银幕设计简朴大方、别具一格,暗含了天圆地方的哲学思想。场景造型上,绘画留白技法与戏曲虚拟的程式化动作相结合,用人物动作来表现虚拟的空间环境,以简胜繁、虚实相生、意趣幽远,收到了传神写意的艺术效果。影片配乐含蓄、幽默,在民间戏曲音乐的基础上融入了佛教音乐素材。板胡、坠胡、管子等传统民族乐器的使用,突显中原地域性戏曲音乐风格,既有亦庄亦谐的幽默感,又给人以朴拙善良的美感。
3 立意深远,与时俱进
影片将“水”这一主题贯穿全剧,人物角色因水而生,故事情节依水发展。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善的最高标准,具有利万物而不争的品格。影片里和尚们挑水、抬水、争水、没水、合力取水灭火,从争夺到合作,变离心离德为同舟同济,在水与火的洗礼中感悟人生真谛——个人价值只有在团队协作中才能得到体现;只有团结合作、齐心协力才能获得成功与快乐。影片寓教于乐的表现方式,将深刻的思想内容与诙谐幽默的艺术形式完美结合,让人在大笑过后开始深深的思索。这部美术片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在那个特定的历史年代,“文革”刚刚结束,思想解放与改革开放是社会生活的主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人们统一思想、实事求是、团结起来。影片深远的立意契合了时代精神,其大胆创新的勇气与开拓精神给沉寂许久的影坛吹来一缕春天的气息。
4 音画交融,视听合一
美术片《三个和尚》画面节奏性和人物动作性极强,“类似舞剧结构特点”的剧作构思,使配乐采用了戏剧性的音乐结构和器乐化、民族化的表现手法,因而打开了国际化艺术表现的大门。影片配乐强调乐器音色的对比和运用,民族乐器独特的演奏技法在丰富配乐表现力的同时,也塑造出了鲜活的音乐形象。咀嚼声、打嗝声、捶打声等动效音响的使用增加了电影画面的真实感,生动的音乐形象与载歌载舞的人物动作相互结合,融为一体。音画交融的时空存在方式和视听合一的综合感受方式,解放了音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拓宽了美术片的情感表现,画面与配乐在互相渗透中实现了和谐统一。音乐与画面的水乳交融,使电影配乐和无对白的人物动作、景物描绘紧密结合在一起,直接参与剧作构思并推动情节发展。诙谐、含蓄的音乐和质朴、美丽的画面,从不同的侧面揭示出了三个和尚的内心世界和外部动作的意义,使人物呈现出多侧面、立体感。电影配乐成功地作为一个独立的深层叙事元素与画面同步存在。音画同步共同塑造的综合视听艺术形象营造出了超时空的艺术表现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亮衡:《电影学研究》(第一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
[2] 中国电影家协会编:《电影艺术讲座》,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年版。
[3] 吕大吉、牟钟鉴:《概说中国宗教与传统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简介:
王莹,女,1977—,辽宁锦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古筝教学、艺术教育理论,工作单位:河北大学艺术学院。
王刚,男,1978—,河北保定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二胡教学、艺术教育理论,工作单位:河北大学艺术学院。
关键词:美术片 《三个和尚》 电影配乐
中图分类号:J915 文献标识码:A
一 电影配乐的概念及作用
电影配乐是相对于电影歌曲而言的电影中除歌曲外的音乐部分,主要表现为纯器乐演奏的旋律或辅以电子音乐和无歌词的人声哼唱等。依据配乐服务剧情的不同作用,电影配乐又可分为主题音乐、场景音乐、背景音乐,这三者既相互关联又有所区别。主题音乐通常出现在影片的开始,多次出现并贯穿全剧,高度概括影片内容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塑造和展开人物角色,促成矛盾冲突和戏剧性高潮的出现,推动剧情发展。电影中的某一个单一场景会使用场景音乐。场景音乐只对该具体场景发挥作用,它的使用将对具体场景中的特定情节以及人物角色的情感发展进行渲染、铺垫、烘托。背景音乐也是电影配乐中经常用到的,它在影片中起标识环境、场合、地域的作用,常以画内音乐或画外音乐的方式强调剧中场面、场合的真实存在。
二 电影配乐的音乐分析
包蕾编剧、阿达导演的美术片《三个和尚》创作于1980年。影片通过描写三个和尚没水吃,寺庙失火以及三个和尚合力救火的故事,抨击了社会上互相推诿、扯皮的个人主义落后思想,歌颂了团结合作、万众一心的团队协作集体主义精神。电影主题思想寓意深刻,时代感强,紧密联系社会生活。电影配乐的曲作者金复载是中国著名的电影音乐作曲家,作品曾多次荣获电影金鸡奖、电视剧飞天奖的最佳音乐奖。《三个和尚》的电影配乐带有河南曲剧音乐特点。全曲结构为“特殊的奏鸣曲式,包括引子、第一呈示部、第二呈示部、第三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共七部分。三个呈示部是依照剧情发展需要为三个和尚的出场精心设计的,它们分别是第一呈示部小和尚进庙、第二呈示部长和尚进庙、第三呈示部胖和尚进庙。展开部是全曲的高潮,描写了三个和尚没水吃靠天等雨、小耗子闹事引起寺庙大火、和尚们慌忙救火等情节,各种戏剧性矛盾在这里激烈碰撞。之后的再现部讲述了三个和尚合力取水救火的故事,尾声在三个和尚同喝一碗水的寓意中点题结束,与引子——片名字幕形成首尾呼应。影片片长约18分45秒,采用主题音乐贯穿的方法,并在重要情节中配以场景音乐和背景音乐对气氛进行烘托。
1 主题音乐分析
《三个和尚》的主题音乐没有使用不同音乐主题表现不同人物性格的创作方法,而是大胆启用风格迥异的乐器音色来刻画不同人物。活泼、欢快的板胡中音低音区代表小和尚,木讷、质朴的坠胡音色表现长和尚,敦厚、粗犷的管子音色表现胖和尚。影片主题音乐采用动机式发展手法,主导动机“sol mi”、“mi sol”是两个首尾相连的小三度音程,衍生发展后成为a、a1、a2三段平行关系的主题旋律。旋律a20小节,是两个10小节同头变尾的乐句组成的复乐段,描写小和尚、长和尚出场,注重表现两个和尚诙谐的外部动作特征,以附点节奏、切分节奏、休止符、八度音程的大跳为主要表现方法,句句双式的发展手法恰似一问一答、一唱一和,生动地表现了和尚们风趣、幽默的角色特点。乐段反复时二拍子与三拍子的变换运用,打乱了节拍的律动性与稳定性,使音乐形象更加跳跃、活泼。表现胖和尚时,曲作者在旋律a的基础上创作出了一段管子长音演奏紧打慢唱的旋律a2,与旋律a统一中又有对比,很好地诠释了胖和尚敦厚、粗犷、憨态可掬的人物性格。旋律a1通常出现在a、a2之后,注重表现三个和尚的内心情感世界,舒缓的节奏与柔美缠绵略带忧郁的曲调隐约透露出淡淡的哀愁。这段旋律运用慢速反复的递音进行,描绘了小和尚拜佛、小和尚请长和尚喝水、胖和尚旁若无人地舀水喝等情节,如泣如诉的旋律深入细致地刻画了和尚们的善良与淳朴,表现了清苦修行的僧侣生活。旋律a1的音乐形象与欢快、诙谐的a、a2形成巨大的反差和鲜明的对比,使主题音乐的发展张弛有度、刚柔相济,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和尚角色的塑造,放缓了影片叙事节奏,为剧情的发展进行了必要的铺垫。
2 场景音乐分析
影片在三个和尚救火的场景中使用了场景音乐,包括寺庙失火与三个和尚合力救火两个段落。这段场景音乐由主题音乐发展而成,并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参与到主题音乐的贯穿中,与之形成对比和呼应,促成戏剧性高潮的出现。该场景音乐在画面和配乐上虽有明显的段落停顿,但从剧情发展上来看,寺庙失火与三个和尚合力救火是紧密相连的,且两段音乐无论是旋律、节奏,还是和声、调性都是无法分割的,虽有停顿但在旋律发展和节奏进行上有藕断丝连之感。段落停顿在整个救火场景中具有明显的转折作用,它预示了三个和尚的思想转变——将惊慌失措各自为政地救火变为有条不紊齐心合力地救火。这段场景音乐用主题音乐的旋律素材变奏、发展,并派生出a3“sol la sol fa sol”和a4“sol mi sol la”“la mi la”两个动机。寺庙失火一段在主导动机的基础上展开,和尚主题“a与a3在d商g商上对置,后又进入d羽g羽a羽等各临时调性”。板胡、坠胡、管子由慢至快的交替轮奏,渲染了寺庙失火后是三个和尚慌忙救火的混乱场景。三个和尚合力救火一段,a4动机的运用和多种拍子的急速交替变换,形成了三个和尚合力救火的高潮。整个乐队用最快的速度全力演奏,音响、力度、速度、密度、气氛都到达了顶点,直至大火的最终扑灭。场景音乐的成功运用有力地推动了剧情发展,铺垫、烘托了人物角色的情感表现,营造了全剧高潮。
3 背景音乐分析
《三个和尚》中还大量使用了背景音乐,其中以“念经音乐”和“刮风音乐”最具代表性。“念经音乐”在影片中共出现了两次,一次是小和尚念经,另一次是两个和尚念经。这段背景音乐采用了“佛教音乐中的念诵手法”,二度、三度同音反复的五声音阶构成诵经旋律,清脆的木鱼声与弦乐器咔戏演奏,生动地模拟了枯燥乏味的念经场景,既强调了寺庙环境的真实性又暗示了人物角色的特定身份。超时空音乐蒙太奇的运用巧妙地连接了日出、日落、念经、挑水等镜头,完成了时间和空间上的过渡,不但拓展了画面的表达能力,还丰富了背景音乐的表现力。“刮风音乐”出现在三个和尚等雨的场景中。银幕上黑云朵朵、电闪雷鸣,作曲家为表现雷雨前的狂风,用a3动机创作出了一段急促的音乐旋律,弦乐器颤弓技法和管乐器呼舌技法渲染了大雨将至的紧张气氛,形象地描绘出了“黑云压城城欲摧”的音乐意境。在此,“刮风”背景音乐已超出单纯作为环境标识的作用,它是影片配乐高潮到来的前奏,成为剧情突变的重要节点。 4 几个特定旋律的音乐分析
《三个和尚》在主题音乐、场景音乐、背景音乐之外,还创编了几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动机和特定旋律,如描写太阳落山的动机、描写庙宇和观音的旋律、描写小耗子的旋律等。这些动机和旋律虽然结构短小,却具有鲜明的音乐形象。它们或是节奏感强烈、频繁转调,或是用独特的乐器音色表现象征性的音乐形象。如“用木鱼、堂鼓、云锣来描写庙宇的环境和渲染佛教淡定的气氛;用排鼓、水钹的音色来夸张地描写太阳下山,落入海中的情景”;用板胡尖锐、高亢的高音区表现淘气、狡猾的小耗子等。这些象征性的动机和旋律,为特定的音乐形象、音乐意境的创造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与主题音乐、场景音乐、背景音乐穿插出现形成对比,构成音乐形象的转换和剧情发展的起伏。
三 影片的艺术特色
1 来自民间,走向民间
《三个和尚》的创作灵感源于中国民间妇孺皆知的谚语: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佛教题材是影片的一大特色,佛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在中国民间有着深厚的影响力,广泛渗透于社会的方方面面,与世俗文化互渗交融。电影的主人公是三个个性鲜明、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和尚。人物造型在民族风格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漫画简洁、明快的表现手法。反面角色小耗子来自民间广为流传的童谣,活泼可爱,充满了童真、童趣。它偷吃灯油,咬断供奉佛祖的烛台酿成大祸,为三个和尚齐心协力取水灭火埋下伏笔。诙谐、幽默、通俗、欢快的影片主基调,传递出浓浓的乡土气息与平民文化色彩,使影片赢得了来自儿童和成人两个世界的喝彩。
2 心系传统,返璞归真
《三个和尚》的影片构图借鉴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孤山、小庙、独柳、落日、流水、和尚,勾勒出一幅空寂清幽、天人合一的美丽画卷。正方形银幕设计简朴大方、别具一格,暗含了天圆地方的哲学思想。场景造型上,绘画留白技法与戏曲虚拟的程式化动作相结合,用人物动作来表现虚拟的空间环境,以简胜繁、虚实相生、意趣幽远,收到了传神写意的艺术效果。影片配乐含蓄、幽默,在民间戏曲音乐的基础上融入了佛教音乐素材。板胡、坠胡、管子等传统民族乐器的使用,突显中原地域性戏曲音乐风格,既有亦庄亦谐的幽默感,又给人以朴拙善良的美感。
3 立意深远,与时俱进
影片将“水”这一主题贯穿全剧,人物角色因水而生,故事情节依水发展。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善的最高标准,具有利万物而不争的品格。影片里和尚们挑水、抬水、争水、没水、合力取水灭火,从争夺到合作,变离心离德为同舟同济,在水与火的洗礼中感悟人生真谛——个人价值只有在团队协作中才能得到体现;只有团结合作、齐心协力才能获得成功与快乐。影片寓教于乐的表现方式,将深刻的思想内容与诙谐幽默的艺术形式完美结合,让人在大笑过后开始深深的思索。这部美术片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在那个特定的历史年代,“文革”刚刚结束,思想解放与改革开放是社会生活的主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人们统一思想、实事求是、团结起来。影片深远的立意契合了时代精神,其大胆创新的勇气与开拓精神给沉寂许久的影坛吹来一缕春天的气息。
4 音画交融,视听合一
美术片《三个和尚》画面节奏性和人物动作性极强,“类似舞剧结构特点”的剧作构思,使配乐采用了戏剧性的音乐结构和器乐化、民族化的表现手法,因而打开了国际化艺术表现的大门。影片配乐强调乐器音色的对比和运用,民族乐器独特的演奏技法在丰富配乐表现力的同时,也塑造出了鲜活的音乐形象。咀嚼声、打嗝声、捶打声等动效音响的使用增加了电影画面的真实感,生动的音乐形象与载歌载舞的人物动作相互结合,融为一体。音画交融的时空存在方式和视听合一的综合感受方式,解放了音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拓宽了美术片的情感表现,画面与配乐在互相渗透中实现了和谐统一。音乐与画面的水乳交融,使电影配乐和无对白的人物动作、景物描绘紧密结合在一起,直接参与剧作构思并推动情节发展。诙谐、含蓄的音乐和质朴、美丽的画面,从不同的侧面揭示出了三个和尚的内心世界和外部动作的意义,使人物呈现出多侧面、立体感。电影配乐成功地作为一个独立的深层叙事元素与画面同步存在。音画同步共同塑造的综合视听艺术形象营造出了超时空的艺术表现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亮衡:《电影学研究》(第一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
[2] 中国电影家协会编:《电影艺术讲座》,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年版。
[3] 吕大吉、牟钟鉴:《概说中国宗教与传统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简介:
王莹,女,1977—,辽宁锦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古筝教学、艺术教育理论,工作单位:河北大学艺术学院。
王刚,男,1978—,河北保定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二胡教学、艺术教育理论,工作单位:河北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