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农村初中生诵读不积极的原因及对策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wennengqqqq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离不开诵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2010年江苏省泰州市在全市开展“普通话进校园、书写进课堂、诵读进教材”的“三进”活动,使每所学校、每位语文教师都高度重视起诵读教学来。但在实践中,来自农村的初中学生对诵读并没有预期的那样积极,这是为什么呢?通过走访学生、观摩上课,笔者发现,原因有以下几个:
  一、学生的普通话不标准,诵读的积极性不高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有明确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农村的孩子,日常生活中缺少讲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大多只在课堂上才使用普通话,普通话发音不标准。出于害羞、怕出错、怕同学嘲笑等原因,在课堂上对诵读表现不够热情。
  二、诵读方式比较单一,流于形式
  一节课45分钟,要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往往就会缩短诵读的时间。要么安排齐读,抑制了学生诵读的个性;要么指名诵读,总是盯着班上的那几个读得好的学生,其他同学得不到诵读的机会;要么让学生自读或默读,教师不作指导。学生诵读的兴趣逐渐减弱。
  三、诵读目标不明确,效果不佳
  课堂上,有的教师把诵读当作过渡、点缀,或诵读后填充,诵读前不作明确要求,不进行适时的指导,也不对其进行评价。学生因此也不能用心、用情地诵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小和尚念经”。这样的诵读不仅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没有目的性。
  四、诵读指导和评价比较随意,缺乏科学性
  诵读不能成为试卷考试内容,因此教师对于学生的诵读,只是注重对字音的纠正,不注重语言环境的内涵和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只简单机械地告诉学生,哪个字(词)读重或轻些,哪个地方要读得快或慢些。学生读完后,教师不评价或评价比较单一,诸如“读得不错”“好,请坐”“还可以感情再丰富些”等,大大影响了学生诵读的积极性。
  五、教师缺乏诵读的理论知识
  教师的示范诵读对学生影响很大,声情并茂的诵读能给学生一种强烈的美感,帮助学生直观地感知课文,激发学生诵读的欲望。但农村初中的教师,缺乏诵读的理论知识,普通话水平和诵读指导能力不够,教材中也没有具体的对诵读知识的介绍。听学生的诵读,虽然感到有不足,但又具体说不清楚,不能予以恰当的指导。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要想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首先,教师和学生都要认识到诵读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教师的讲,虽然学生听起来,很有趣,很入神,也能增长知识,但“讲”最多只能解决“懂”的问题,而不能解决“会”的问题,更不能解决“熟”和在实际中应用的问题。所以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的诵读能力的培养。没有读,便没有高水平的听;没有对语言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等技巧的把握,便不能自然、流畅、充分地说出自己的思想;没有相当的语感积淀和语言材料,肯定也写不出文从字顺的文章。诵读,是形成语感的基础,是分析、研讨语言的前提,是积累语言、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要让学生会“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在诵读中求解,在诵读中培养语感,进而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感情,掌握知识,再经过训练,形成语文能力。
  其次,精选诵读内容,采用多种诵读方法激发诵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精选诵读的内容,教材中并不是每一篇课文都可以诵读,一篇文章也并不是任何地方都适合诵读。什么样的文章适合诵读,应该读什么地方,不能太随意,都应该经过认真的考虑。一般说来,文学色彩浓的文章,比如小说、散文、诗歌等都适合诵读,而一些说明文、逻辑性比较强的议论文就不太适合诵读。一些篇幅比较长的文章,课堂上也不宜整篇诵读,应该选择那些富有意境,富有美感的片断。课堂上,教师可采用多种诵读方式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除了齐读、自读外,还可以采用男女生对读、分角色读、配乐读、小组比赛读等,让他们主动去读、乐意去读,让诵读成为他们自愿自觉的行动。
  另外,教师要学习诵读知识,科学指导。教师的示范诵读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鼓舞,学生会饱含对老师的钦佩之情开始自己的诵读。因此,教师要主动学习诵读知识,要从语音、停顿、语速、语调、姿态、情感、意境等方面练好诵读的基本功,掌握诵读技巧。上课之前,教师应要求自己反复读课文,朗读、默读,读全文、读重点句段,有些篇目甚至要能熟读成诵。诵读是领悟作者及文本情感的最佳途径,作者的情感多渗透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比较含蓄。有的不是学生凭一己之力能领悟到的,这就要指导学生互相合作、反复诵读,共同领悟作者及其文本中所蕴涵的情感。不同文体有不同的风格,不同场合有不同的气氛,不同人物有不同的性格,不同年龄有不同的特征……诵读前要引导学生讨论、揣摩、把握,诵读时针对不同的情况选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研究、总结,将诵读教学有机融合到新课程中来。让悦耳的读书声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勃勃生机,让诵读教学在语文教学园地里结出更多的硕果。
其他文献
多媒体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涉及到图、文、声、像等多种媒体元素.正是由于它的这些特性,有了它,才使单调的课堂有了生动的色彩,它就像个可爱的“精灵”,活跃在课堂上,活跃在
不慕虚华,持之以恒的恒心;执著以求,矢志不渝的痴心;独善其身,独慎其行的细心,此“三心”者,乃学者之大也!追求,是我们心灵在自觉或不自觉时流露出的一种渴望,也许有时仅仅是
期刊
“课程标准”对英语语法的教学目标规定如下:“理解附录‘语法项目表’中所列语法项目并能在特定语境中使用;了解常用语言形式的基本结构和常用表意功能;在实际运用中体会和领悟语言形式的表意功能;理解并运用恰当的语言形式描述人和物;描述具体事件和具体行为的发生、发展过程;描述时间、地点及方位;比较人、物体及事物等。”上述目标要求,决定了语法教学必须要体现形式、意义和运用三个维度,使学生通过对语法的学习,能既
新一轮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动学习和自觉学习已经成为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应对这一课题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要优化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当前的教学改革特别强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自觉学习毅力、科学探究能力以及优化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动学习和自觉学习需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师往往习惯于自己讲、学生听,重视研究如何将知识讲深、讲透,忽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忽视对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的时间安排和具体指导;重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忽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的作业负担普遍过重,教师往往布置“大运动量”的作业以换取教学质量,其结果,不仅是教学质量难以提高,而且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语文教学的这些弊端,就其思想
版画作为绘画的一个种类具有独特的物质性.在创作中.特殊的材料、技法以及印刷方式都决定了版画语言具有多方面的物性因素.
阅读教学要有文体意识,不同的文类,功能与特点各不相同,故而教学的侧重点也应有所区别。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和古文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课程标准”规定:“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这段话明确地指出了古诗文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和要求。下面,笔者分析一下其基本要领。  一、古诗词教学的意义  第一,它是提升学生语文兴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一直是学界和媒体热衷于讨论的话题。在这个正处于“现在进行时”的全球化进程中,我们的生活也在发生着深刻改变。全球化实际上是一个涉及政治、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学的目标之一。自学能力体现了学习者的能动性与主体性,有助于发挥学习者的自身潜能与聪明智慧。同时,教师应意识到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需要教师的引领,不能放任自流。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呢?对此,笔者从兴趣与习惯引领入手,谈谈如下看法。  一、关注兴趣,积极引领  在教学过程中,每位教师都希望学生能喜欢自己的课,能带着一种激动而高涨的情绪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