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有丰富多彩的神话,神话历史化又是中国神话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神话之所以历史化有着内在的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和宗教的原因。
关键词:中国古代神话;历史化;原因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献标识码:2095-4115(2014)04-221-2
史前远古蒙昧时期是个神话时代,人类思维尚处于幼稚的早期阶段,由于生产力低下,他们认为万物都有灵魂,并且认为整个宇宙都是由神灵控制着,于是他们通过自己的想象,把自己无法控制的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并且据此塑造出了许多神灵形象。如女涡、伏曦、黄帝、炎帝、夸父等等。他们身上集中了原始人民的智慧和经验,体现了先民们的创造精神和斗争意志。原始人民的日常经验的事实变幻为神话传说,神话自然就保留了历史的真实。原始先民创作的神的传说、英雄传说、常人传说都有其历史价值,因而“有助于人们解释古人的习俗、信仰、制度、自然现象、历史名称、地点,以及各种事件”。[1]正如马克思所说,神话是“已经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但是,上古神话浓重的非理性因素和原始宗教色彩却掩盖和遮没了它具有价值真实的内核,而不被刚刚进入文明社会的人们理解。在中国,春秋战国文化大发展,理性精神高扬,百家争鸣,大力整理古文献,远古神话也通过先秦诸子历史化整理编入古史系统,神话因此被历史化,上古史可以说便是神话的化身。
鲁迅曾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到:“中国神话之所以仅存零星者,或者谓先二故;一者华土之民,先居黄河流域,颇乏天惠,其生也勤,故重实际而黜玄想,不更能集古传以成大文。二者孔子出,以修身齐家制国平天下等实用为教,不欲言鬼神,太古荒唐之说,俱为儒家所不道,故其后不特无所光大,而又有散亡。”[2] 尽管中国古代出现了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塑造了形形色色的神话人物,但总体来说,中国古代神话更多的经历了历史化的转移,而呈现了不同于西方神话的独特的特点。出现这种趋势不是偶然的,而是包含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以及宗教原因。
一、神话历史化深受封建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的影响
中国自从原始社会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就开始了君主专制,君主专制就是君主必须有至上的权利,所有的人都必须在君主的统治之下。到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也是主张君主独裁和中央集权。如韩非子就认为最理想的统治方式就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这种集權的思想更加突出,统治者自称皇帝,是天子,有着无比崇高的权利。自此以后两千多年里中国始终是在这种皇帝专权的制度中度过的。为了维护中央集权,一切都必须要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不仅在政治和经济领域,还包括文化思想领域。各代君主都加以严格控制。在这种情况下,远古丰富多彩的神话就逐渐被改变了本来的面目,而成为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历史传说。
例如,在《山海经》的记载中,关于帝俊的神话有很多,他是东方殷民族所祭奉的祖先,他的妻子有三个,有一个生了太阳,一个生了月亮,传说他们都很伟大。他既不属于炎帝体系,也不属于黄帝体系,是与炎、黄两大神系并存的第三神系。然而,为了使神话合乎政治的需要,为了建构有利于汉民族统治的黄帝体系,为了从历史角度为大一统社会找到依据,就把帝俊的神话改头换面,以帝喾来取代帝俊。《帝王世纪》云:“帝喾高辛氏,姬姓也,其母不见。生而神异,自言其名曰俊。”《史记·五帝本纪》只说“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但省略了一个“俊”字,这一细微变化就把帝俊完全变成了帝喾。其后代子孙如少昊、季厘、妻子(常羲)也在稍加改变后转移到帝喾的名下,从此以后,帝俊便消失了,帝喾就成为五帝之一。再如,上古的“五帝”,本是一个神话传说的中心,但秦汉以后,由于许多史官的曲解,使他们摇身一变,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上古时代的帝王,最终在司马迁的笔下组成了《史记》中的“五帝本纪”,完全被历史化了。
从现存的神话的片段里看,除了大部分已经归入统治阶级的“列祖列宗”中去的“正神”,也还有为数不少的“恶神”或“邪神”,即高尔基所说的“反抗神的神”,如蚩尤、鲧、夸父、刑天等,在使那些“高贵的”大人先生们继续不断地伤着脑筋。假如听任这些“叛逆”的神话流传,统治者的统治地位不言而喻会受到影响的,怎么办?最好的办法还是将它们加以修改,转化为历史。[3]神话上的这些“反抗神的神”,在历史上于是都以坏蛋的姿态出现了,鲧偷取天帝的息壤来平息洪水,在历史上则是任性乖张,不服从上面的命令,也和大众的关系搞不好;蚩尤五善行可考,大约只是一个有野心的天神,于是当他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时候,更是罪恶多端。
所以神话之被修改为历史,无论从正反哪方面来看,都是为了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深受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
二、神话历史化深受中国传统儒家道德思想的影响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儒家一直被认为是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儒家主张仁政德治礼教,被称为王道。中国式的道德伦理标准,对“德”绝对的尊崇,辅以一定的法制,直接一跃成为统治阶级的治国思想,并在整个社会宣扬,进而成为社会认同的“良知”和心理习惯。[4]中国古代神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原始意象,也浸染着这一注重道德伦理的实用色彩。孔子的一句“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曾使许多瑰丽的神话被看作是不雅驯之言。孔子本身也对神话进行了历史化的曲解。[5]他的学生子贡曾问他:“传说黄帝有四张脸,可信吗?”孔子回答说是黄帝派四个人去分治四方,这才叫四面。又如“夔”,在《山海经》里本是一只足的怪兽,到《书·尧典》里,却变成了舜的乐官。鲁哀公对关于夔的传说还有点不明白,就问孔子道:“听说‘夔一足’,夔果然只有一只足吗?”孔子马上回答道:“所谓‘夔一足’,并不是说夔只有一只足,意思是说‘像夔这样的人,一个就足够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儒家是怎样把神话历史化的。到了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的思想使神话历史化成了必然的趋势。 传统儒家思想注重以道德标准的好坏来衡量人物,合乎传统儒家道德标准的人就能成为典范,甚至成为英雄,并受到老百姓的爱戴。反之则被唾弃。神话中的人物也就在这种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影響下发生了变化。如黄帝和蚩尤,因为黄帝是上天的统治者,于是人们就把他当作德政礼教的典范,是人们崇拜的对象,那么一切反对他的和他作对的人都被当成了反面人物。蚩尤因为反抗了黄帝,所以蚩尤就被当成了反面人物的典型。在后面的史书记载中,黄帝和蚩尤也就分别成了善和恶的代表。再如赫赫有名的射神“羿”曾经创下过很大的业绩,然而在后来的这种崇德的气氛中,他就成了反面角色。神话人物也就带上了历史的色彩,神话也就逐渐向历史演变。
三、神话历史化也深受宗教思想的影响
随着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人类在畏惧大自然的同时,为了生存也在顽强地与大自然进行着斗争。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他们把一切成果都归功于具有神性的祖先。于是就有了祖先崇拜,在泛神论的原始宗教阶段之后,母系社会的图腾崇拜表明人类开始把注意力从自然转向人类社会本身,开始意识到氏族的共同起源,以及试图用图腾加强氏族的团结和维护传统的欲望。到了父系社会时期,人类的历史意识进一步加强,共同的祖先由图腾变为与人同类的神性英雄人物。这种祖先神信仰有力地巩固了氏族的血缘关系。在很多情况下祖先崇拜具有渗透于一切的特征,祖先崇拜可以说是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宗法制的最初表现。例如,黄帝成为人们共同的祖先就是原始人民思想意识的真实反映,具有一定的历史意识。也是神话历史化的开始。
另外,中国上古神话还包含着浓厚的“天命”观念。可以说,黄帝、颛顼、尧、舜、禹以及后来传说中的“明君圣王”都发迹于天命的眷顾。在天命的任命或暗示下成为了天下伦理的表率或贤明政治的象征。尽管神人都有世俗的父母,但都说他们是顺应上天的命令。而古代帝王也称自己是“天子”,也是奉上天的指令来管理民众的。例如,大禹治水就是顺从天命,他经历艰险,最终战胜了洪水,从而被后世称为一代明君。这与统治者的思想是一致的。因此,那些顺应天命,符合统治者利益的神话人物就被写进历史,大肆宣扬,而那些违背天命的神人就被淘汰否定。
中国神话有着和其他国家不同的特点,历史化是其鲜明的特征。中国神话之所以历史化,和中国的社会制度、历史传统、思想文化以及宗教思想是密不可分的。
参考文献:
[1][美]戴维·利明等著,李培荣等译.神话学(中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6.
[2]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 袁柯.中国古代神话[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1.
[4] 邵延洁等.中国神话的历史化及其背后[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3,(05).
[5] 程秀莉.由黄帝神话的演变看神话历史化[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03).
作者简介:
高连凤,女,湖南常德人,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文化、民俗学(含民间文学)。
关键词:中国古代神话;历史化;原因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献标识码:2095-4115(2014)04-221-2
史前远古蒙昧时期是个神话时代,人类思维尚处于幼稚的早期阶段,由于生产力低下,他们认为万物都有灵魂,并且认为整个宇宙都是由神灵控制着,于是他们通过自己的想象,把自己无法控制的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并且据此塑造出了许多神灵形象。如女涡、伏曦、黄帝、炎帝、夸父等等。他们身上集中了原始人民的智慧和经验,体现了先民们的创造精神和斗争意志。原始人民的日常经验的事实变幻为神话传说,神话自然就保留了历史的真实。原始先民创作的神的传说、英雄传说、常人传说都有其历史价值,因而“有助于人们解释古人的习俗、信仰、制度、自然现象、历史名称、地点,以及各种事件”。[1]正如马克思所说,神话是“已经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但是,上古神话浓重的非理性因素和原始宗教色彩却掩盖和遮没了它具有价值真实的内核,而不被刚刚进入文明社会的人们理解。在中国,春秋战国文化大发展,理性精神高扬,百家争鸣,大力整理古文献,远古神话也通过先秦诸子历史化整理编入古史系统,神话因此被历史化,上古史可以说便是神话的化身。
鲁迅曾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到:“中国神话之所以仅存零星者,或者谓先二故;一者华土之民,先居黄河流域,颇乏天惠,其生也勤,故重实际而黜玄想,不更能集古传以成大文。二者孔子出,以修身齐家制国平天下等实用为教,不欲言鬼神,太古荒唐之说,俱为儒家所不道,故其后不特无所光大,而又有散亡。”[2] 尽管中国古代出现了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塑造了形形色色的神话人物,但总体来说,中国古代神话更多的经历了历史化的转移,而呈现了不同于西方神话的独特的特点。出现这种趋势不是偶然的,而是包含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以及宗教原因。
一、神话历史化深受封建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的影响
中国自从原始社会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就开始了君主专制,君主专制就是君主必须有至上的权利,所有的人都必须在君主的统治之下。到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也是主张君主独裁和中央集权。如韩非子就认为最理想的统治方式就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这种集權的思想更加突出,统治者自称皇帝,是天子,有着无比崇高的权利。自此以后两千多年里中国始终是在这种皇帝专权的制度中度过的。为了维护中央集权,一切都必须要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不仅在政治和经济领域,还包括文化思想领域。各代君主都加以严格控制。在这种情况下,远古丰富多彩的神话就逐渐被改变了本来的面目,而成为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历史传说。
例如,在《山海经》的记载中,关于帝俊的神话有很多,他是东方殷民族所祭奉的祖先,他的妻子有三个,有一个生了太阳,一个生了月亮,传说他们都很伟大。他既不属于炎帝体系,也不属于黄帝体系,是与炎、黄两大神系并存的第三神系。然而,为了使神话合乎政治的需要,为了建构有利于汉民族统治的黄帝体系,为了从历史角度为大一统社会找到依据,就把帝俊的神话改头换面,以帝喾来取代帝俊。《帝王世纪》云:“帝喾高辛氏,姬姓也,其母不见。生而神异,自言其名曰俊。”《史记·五帝本纪》只说“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但省略了一个“俊”字,这一细微变化就把帝俊完全变成了帝喾。其后代子孙如少昊、季厘、妻子(常羲)也在稍加改变后转移到帝喾的名下,从此以后,帝俊便消失了,帝喾就成为五帝之一。再如,上古的“五帝”,本是一个神话传说的中心,但秦汉以后,由于许多史官的曲解,使他们摇身一变,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上古时代的帝王,最终在司马迁的笔下组成了《史记》中的“五帝本纪”,完全被历史化了。
从现存的神话的片段里看,除了大部分已经归入统治阶级的“列祖列宗”中去的“正神”,也还有为数不少的“恶神”或“邪神”,即高尔基所说的“反抗神的神”,如蚩尤、鲧、夸父、刑天等,在使那些“高贵的”大人先生们继续不断地伤着脑筋。假如听任这些“叛逆”的神话流传,统治者的统治地位不言而喻会受到影响的,怎么办?最好的办法还是将它们加以修改,转化为历史。[3]神话上的这些“反抗神的神”,在历史上于是都以坏蛋的姿态出现了,鲧偷取天帝的息壤来平息洪水,在历史上则是任性乖张,不服从上面的命令,也和大众的关系搞不好;蚩尤五善行可考,大约只是一个有野心的天神,于是当他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时候,更是罪恶多端。
所以神话之被修改为历史,无论从正反哪方面来看,都是为了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深受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
二、神话历史化深受中国传统儒家道德思想的影响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儒家一直被认为是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儒家主张仁政德治礼教,被称为王道。中国式的道德伦理标准,对“德”绝对的尊崇,辅以一定的法制,直接一跃成为统治阶级的治国思想,并在整个社会宣扬,进而成为社会认同的“良知”和心理习惯。[4]中国古代神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原始意象,也浸染着这一注重道德伦理的实用色彩。孔子的一句“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曾使许多瑰丽的神话被看作是不雅驯之言。孔子本身也对神话进行了历史化的曲解。[5]他的学生子贡曾问他:“传说黄帝有四张脸,可信吗?”孔子回答说是黄帝派四个人去分治四方,这才叫四面。又如“夔”,在《山海经》里本是一只足的怪兽,到《书·尧典》里,却变成了舜的乐官。鲁哀公对关于夔的传说还有点不明白,就问孔子道:“听说‘夔一足’,夔果然只有一只足吗?”孔子马上回答道:“所谓‘夔一足’,并不是说夔只有一只足,意思是说‘像夔这样的人,一个就足够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儒家是怎样把神话历史化的。到了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的思想使神话历史化成了必然的趋势。 传统儒家思想注重以道德标准的好坏来衡量人物,合乎传统儒家道德标准的人就能成为典范,甚至成为英雄,并受到老百姓的爱戴。反之则被唾弃。神话中的人物也就在这种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影響下发生了变化。如黄帝和蚩尤,因为黄帝是上天的统治者,于是人们就把他当作德政礼教的典范,是人们崇拜的对象,那么一切反对他的和他作对的人都被当成了反面人物。蚩尤因为反抗了黄帝,所以蚩尤就被当成了反面人物的典型。在后面的史书记载中,黄帝和蚩尤也就分别成了善和恶的代表。再如赫赫有名的射神“羿”曾经创下过很大的业绩,然而在后来的这种崇德的气氛中,他就成了反面角色。神话人物也就带上了历史的色彩,神话也就逐渐向历史演变。
三、神话历史化也深受宗教思想的影响
随着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人类在畏惧大自然的同时,为了生存也在顽强地与大自然进行着斗争。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他们把一切成果都归功于具有神性的祖先。于是就有了祖先崇拜,在泛神论的原始宗教阶段之后,母系社会的图腾崇拜表明人类开始把注意力从自然转向人类社会本身,开始意识到氏族的共同起源,以及试图用图腾加强氏族的团结和维护传统的欲望。到了父系社会时期,人类的历史意识进一步加强,共同的祖先由图腾变为与人同类的神性英雄人物。这种祖先神信仰有力地巩固了氏族的血缘关系。在很多情况下祖先崇拜具有渗透于一切的特征,祖先崇拜可以说是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宗法制的最初表现。例如,黄帝成为人们共同的祖先就是原始人民思想意识的真实反映,具有一定的历史意识。也是神话历史化的开始。
另外,中国上古神话还包含着浓厚的“天命”观念。可以说,黄帝、颛顼、尧、舜、禹以及后来传说中的“明君圣王”都发迹于天命的眷顾。在天命的任命或暗示下成为了天下伦理的表率或贤明政治的象征。尽管神人都有世俗的父母,但都说他们是顺应上天的命令。而古代帝王也称自己是“天子”,也是奉上天的指令来管理民众的。例如,大禹治水就是顺从天命,他经历艰险,最终战胜了洪水,从而被后世称为一代明君。这与统治者的思想是一致的。因此,那些顺应天命,符合统治者利益的神话人物就被写进历史,大肆宣扬,而那些违背天命的神人就被淘汰否定。
中国神话有着和其他国家不同的特点,历史化是其鲜明的特征。中国神话之所以历史化,和中国的社会制度、历史传统、思想文化以及宗教思想是密不可分的。
参考文献:
[1][美]戴维·利明等著,李培荣等译.神话学(中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6.
[2]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 袁柯.中国古代神话[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1.
[4] 邵延洁等.中国神话的历史化及其背后[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3,(05).
[5] 程秀莉.由黄帝神话的演变看神话历史化[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03).
作者简介:
高连凤,女,湖南常德人,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文化、民俗学(含民间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