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长和教师共同承担着学生的教育任务:目标一致,内容各有分工;时段交替,方法各有所长。日常交流中,双方共同语言较多,相互信任,一般都能直言不讳地表达观点见解。教师和家长做到和谐相处应该不难。
学生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枝节差错,尽管教师和家长提前做过大量工作,但问题总是在意料之外出现,迟到、早退、旷课、早恋、打架、玩游戏、顶撞老师等。学校里发生的问题,教师会努力解决,其方式和效果因人而异,为了达到更好的或满意的效果,教师有时会将问题通报给家长,或请家长来校协助解决。
对于家长来说,来自学校的交流,打破了平静的生活,被动接受一些责任负担,做出的回应多种多样,大体可分为五种类型,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对待。
与教师共振型。夸张问题的严重性,较紧张,内心不愿接受事实,认为孩子不应该犯这个错误,气愤于孩子给家长丢脸,火气极大,对学生非打即骂。尤其在教师面前对孩子训斥极为严厉。
这种家长责任心强,态度积极,容易实现家校信任,能够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利于教师在教育管理中坚持原则,减少学校教育的阻力,对学生起到威慑作用,保障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其弊端在于独裁式的处理方式仅仅发挥了家长的优势之一——威,而没有用好舐犊情深的情感优势,有时对青春期的学生教育效果不理想。
面对这类较直爽的家长,教师要把握好通报信息的度。介绍问题及事件过程时应详细、具体、全面,分析前因后果时需要慎重,不能充当导火索,应就事论事,不可过分强调其历史性原因或深层次原因,应表明偶然因素大于必然因素。要提出指导意见,建议家长采取一种较合理较科学的方式面对孩子,变盲从教师为利用个性特色来启发诱导孩子,以柔中带刚或刚中带柔的策略攻势瓦解孩子的偏执。
笔者曾接触一男生,与班主任关系较好。班主任偶然发现其存在早恋现象,且时间较长。鉴于该生情感细腻、脾气暴躁,工作难度较大,班主任先找了女生谈话。女生诚恳地接受,写出书面保证。为确保万一,班主任先把家长请到办公室,说明情况。父亲立即火冒三丈,急于兴师问罪,经再三劝说,才同意先经班主任调解,若无效,家长再出面。在班主任说服过程中学生出现了暴躁行为,家长积极援助,方式是不分青红皂白将孩子痛打一顿。后来又经几个回合,终未解决学生思想问题,学生逐渐走到了班主任的对立面。此次失败,班主任的责任在于没有引导好家长,没有提前会同家长拟定好面对面解决问题的方案。
溺爱型。较欣赏自己的孩子,对其缺点不能给予足够重视。重养轻育,尽其所能满足孩子的一切有理或无理要求,保护孩子不受任何生理心理伤害委屈。愿意代劳孩子的辛苦。做事听之任之,不加干涉,只要喜欢就行。极尽其能地向孩子的生活学习追加物质金钱,以确保自己和孩子在群体中的优越感,甚至以此类虚荣教导孩子。
他们剥夺了孩子对抗挫折、锻炼成长的机会,树立了物质依赖意识和自私孤傲意识,封堵了孩子追求完美、品尝进步的心理需要,使其丧失了忧患意识和进取心,阻碍了孩子心理成长。这类学生普遍自信,不过其自信不是克服困难后的自我肯定,而是对事物的艰难性缺乏足够心理准备的无知。
接到教师通报时家长并不完全相信。他们会赶紧与学生取得联系或干脆跑到教室,寻求学生版本的事件过程和评价,很快将认识“统一”到学生的“高度”,反过头来再与教师接触,共同讨论问题的原因,往往倾向于“问题不大”“暂时现象”,建议教师一定要透过现象看到学生良好的本质。认为区区小事,不会对集体和他人产生不利影响。
这种与学生同角度看问题的父母,不是学校教育的坚强后盾,仅仅是可争取力量。一方面,教师要主动沟通,常联络,将学生的日常表现、心理状态、学习积极性渗透过去,使其心中有数。用词要恰当,不可渲染其优点,也不能直指其缺点,多列事例,少评价,且要具备人证物证,以防学生“翻供”。另一方面,出现问题时教师应树立孤军奋战的意识,尽量不惊动家长,形成处理结果后再通报。做通学生的思想工作是家长顺利接受结果的前提,日常交流建立的信任是家校合作的基础。如果确实需要借助家长力量,必须核准事实,有当事人及证人的书面材料,还要确保家长的第一轮消息是在教师学生家长三方都在场的情况下得到的。这样有利于增加透明度,尊重事实,公平处事。
与这类家长接触必须慎重。对于问题解决的效果不可强求,赢得几分算几分。若过于激进,把家长推到学生一边,既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也不利于学生发展,还不利于家校长期合作,甚至引起家校矛盾。任何时候谈话主题不可离开学生。由于其视角的局限性,涉及的无关琐事,总能被提炼出个把有伤信任的因素,从而抵消交流效果。调查发现该类家长母亲居多,可见接触女性家长时更应注意。
面子型。虚荣心较强,对孩子的心理、习惯有较到位的了解。当接到消息时,认同教师的见解,但碍于面子或家庭自尊,不愿意当面接受,往往表示怀疑,希望进一步了解细节。对于问题的严重性,无论教师如何强调,总表现得不在乎。孩子在场时,与教师的共识避而不谈,专拣有异议的地方说,且顽固不化。表面上看这种家长不可理喻,实际上他会把孩子拉到角落里狠批狠训,直到孩子低头认罪为止,这样家校合作的目标也能实现。
这类家长虽然在家校交流中制造了一点困难,可对待学生是严厉的,且在教师面前保护了学生的自尊。不过其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不利,易助长其虚荣心,养成正规场合有错不认、不尊重事实的坏习惯;二是家校争执拉远了师生距离,为以后的师生交流增加了阻力,甚至为学生顶撞教师埋下伏笔。
这些负面影响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灵活的处理方式降到最低。例如,教师监督学生自己将事情告知家长,免去家校争论的尴尬;坚决不在学生面前与家长说事;通报情况时不评不议。只要摸透心理,讲究一点艺术,教师都能够做到与这类家长和谐相处。
搪塞型。明白教师的好意,也想维护教师的积极性,不过更顾虑孩子受不了这份委曲,心疼孩子的遭遇;特别理解孩子的难处,总认为孩子犯错是不得已而为之,有一千个理由一万个原因。当接到消息时完全附和教师,甚至能和教师一起批评几句,可眼泪从孩子的脸上流到了他的心里。一离开教师的视线,又嘘寒又问暖,全然忘了自己的责任。有的倒过头来附和孩子数落老师挑剔同学,无原则地迎合孩子口味,以求孩子一时畅快。
这是家长中最不合格的一类。其危害不仅在于学校、学生,还影响社会舆论。他们不懂教育,但爱孩子。对于这类家长,教师要多打听多了解,早看透,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家长的牢骚来自学生,所以教师与学生打交道应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尊重学生情感。对于学生敏感的话题要讲得精而准,以赢得敬佩。加强舆论引导和监督,及时纠正不积极言论和做法,使消极思想不产生,不交流,不扩散,以减少家长学生的积怨。对这类学生多表扬,少批评,尽可能取得其信任。遇到问题时,不能把班规校纪强压到到他头上,应先对其恰当的地方给予肯定,再指出其不足,促使其自我反省,协助其得出结论。只要学生的思想工作做通了,家长就不会再生是非。实在难以做通需家长协助的,须将家长请到办公室,虚心请教,统一口径,再见学生,一起说服教育。之后,支走学生,和家长一起总结效果,研究巩固方案,向其讲清道理,强调家校不一致的严重后果,强烈要求其日后要巩固教育效果。最后,将其送出校门。不给家长和学生独处的机会,以保证当天的教育效果。
与这类家长和谐共处的关键是见面时多向家长介绍观察到的学生日常学习中的细节,使家长感受到教师对孩子的关注和关心,从而取得家长信任。
漠不关心型。这类家长自身知识水平较浅,或工作繁忙,或家庭背景特殊,而对孩子教育不重视。孩子送入学校,便甩手不管,对孩子的表现不闻不问。教师通报消息时,不细问,不耐烦,敷衍塞责,不能够拿出专门时间思考处理,不关心问题轻重及后果。当时见了孩子仅仅轻描淡写几句,过后见了孩子早已记不起。
这类家长不易和学校发生争执,对学校教育的帮助也不大。在他们看来,平时的家校沟通是多余的。教师若频繁主动交流,常引起反感。教师要把握好交流的频率和时限,讲话要简明扼要,列举一两个事实后直奔主题,简短表明意思,马上结束。不可拖泥带水,要赶在其耐性限度内达到目标。出现问题时,多介绍问题的严重性,强调负面影响,以引起高度重视。对家长的工作,要讲清工作目标,提出具体要求。
因这类家长较粗心,学生有许多行为习惯不规范,需要教师悉心指导,但抗挫折能力和自立能力强。沟通时多提一下这样的闪光点,利于拉近距离,增加信任度。只要摆明利害关系,击中焦点,引起关注,调动起积极性,他们将发挥难以估量的作用。
与家长沟通的方式需因人制宜,这就要求教师摸清情况,定准类型。接触前应多打听,并依据学生特点对家长进行推断。接触时先少说多听细观察,看准后再采取相应策略。家校合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所以不管过程是否产生了分歧,谈话的最后一定要回归到一点,即学生的学习,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沟通圆满收场。
尽管立场、理论水平、情感标准家校迥异,但我们可以抓住学习主线,遵循心理规律,与家长和谐相处,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广阔平台,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生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枝节差错,尽管教师和家长提前做过大量工作,但问题总是在意料之外出现,迟到、早退、旷课、早恋、打架、玩游戏、顶撞老师等。学校里发生的问题,教师会努力解决,其方式和效果因人而异,为了达到更好的或满意的效果,教师有时会将问题通报给家长,或请家长来校协助解决。
对于家长来说,来自学校的交流,打破了平静的生活,被动接受一些责任负担,做出的回应多种多样,大体可分为五种类型,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对待。
与教师共振型。夸张问题的严重性,较紧张,内心不愿接受事实,认为孩子不应该犯这个错误,气愤于孩子给家长丢脸,火气极大,对学生非打即骂。尤其在教师面前对孩子训斥极为严厉。
这种家长责任心强,态度积极,容易实现家校信任,能够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利于教师在教育管理中坚持原则,减少学校教育的阻力,对学生起到威慑作用,保障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其弊端在于独裁式的处理方式仅仅发挥了家长的优势之一——威,而没有用好舐犊情深的情感优势,有时对青春期的学生教育效果不理想。
面对这类较直爽的家长,教师要把握好通报信息的度。介绍问题及事件过程时应详细、具体、全面,分析前因后果时需要慎重,不能充当导火索,应就事论事,不可过分强调其历史性原因或深层次原因,应表明偶然因素大于必然因素。要提出指导意见,建议家长采取一种较合理较科学的方式面对孩子,变盲从教师为利用个性特色来启发诱导孩子,以柔中带刚或刚中带柔的策略攻势瓦解孩子的偏执。
笔者曾接触一男生,与班主任关系较好。班主任偶然发现其存在早恋现象,且时间较长。鉴于该生情感细腻、脾气暴躁,工作难度较大,班主任先找了女生谈话。女生诚恳地接受,写出书面保证。为确保万一,班主任先把家长请到办公室,说明情况。父亲立即火冒三丈,急于兴师问罪,经再三劝说,才同意先经班主任调解,若无效,家长再出面。在班主任说服过程中学生出现了暴躁行为,家长积极援助,方式是不分青红皂白将孩子痛打一顿。后来又经几个回合,终未解决学生思想问题,学生逐渐走到了班主任的对立面。此次失败,班主任的责任在于没有引导好家长,没有提前会同家长拟定好面对面解决问题的方案。
溺爱型。较欣赏自己的孩子,对其缺点不能给予足够重视。重养轻育,尽其所能满足孩子的一切有理或无理要求,保护孩子不受任何生理心理伤害委屈。愿意代劳孩子的辛苦。做事听之任之,不加干涉,只要喜欢就行。极尽其能地向孩子的生活学习追加物质金钱,以确保自己和孩子在群体中的优越感,甚至以此类虚荣教导孩子。
他们剥夺了孩子对抗挫折、锻炼成长的机会,树立了物质依赖意识和自私孤傲意识,封堵了孩子追求完美、品尝进步的心理需要,使其丧失了忧患意识和进取心,阻碍了孩子心理成长。这类学生普遍自信,不过其自信不是克服困难后的自我肯定,而是对事物的艰难性缺乏足够心理准备的无知。
接到教师通报时家长并不完全相信。他们会赶紧与学生取得联系或干脆跑到教室,寻求学生版本的事件过程和评价,很快将认识“统一”到学生的“高度”,反过头来再与教师接触,共同讨论问题的原因,往往倾向于“问题不大”“暂时现象”,建议教师一定要透过现象看到学生良好的本质。认为区区小事,不会对集体和他人产生不利影响。
这种与学生同角度看问题的父母,不是学校教育的坚强后盾,仅仅是可争取力量。一方面,教师要主动沟通,常联络,将学生的日常表现、心理状态、学习积极性渗透过去,使其心中有数。用词要恰当,不可渲染其优点,也不能直指其缺点,多列事例,少评价,且要具备人证物证,以防学生“翻供”。另一方面,出现问题时教师应树立孤军奋战的意识,尽量不惊动家长,形成处理结果后再通报。做通学生的思想工作是家长顺利接受结果的前提,日常交流建立的信任是家校合作的基础。如果确实需要借助家长力量,必须核准事实,有当事人及证人的书面材料,还要确保家长的第一轮消息是在教师学生家长三方都在场的情况下得到的。这样有利于增加透明度,尊重事实,公平处事。
与这类家长接触必须慎重。对于问题解决的效果不可强求,赢得几分算几分。若过于激进,把家长推到学生一边,既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也不利于学生发展,还不利于家校长期合作,甚至引起家校矛盾。任何时候谈话主题不可离开学生。由于其视角的局限性,涉及的无关琐事,总能被提炼出个把有伤信任的因素,从而抵消交流效果。调查发现该类家长母亲居多,可见接触女性家长时更应注意。
面子型。虚荣心较强,对孩子的心理、习惯有较到位的了解。当接到消息时,认同教师的见解,但碍于面子或家庭自尊,不愿意当面接受,往往表示怀疑,希望进一步了解细节。对于问题的严重性,无论教师如何强调,总表现得不在乎。孩子在场时,与教师的共识避而不谈,专拣有异议的地方说,且顽固不化。表面上看这种家长不可理喻,实际上他会把孩子拉到角落里狠批狠训,直到孩子低头认罪为止,这样家校合作的目标也能实现。
这类家长虽然在家校交流中制造了一点困难,可对待学生是严厉的,且在教师面前保护了学生的自尊。不过其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不利,易助长其虚荣心,养成正规场合有错不认、不尊重事实的坏习惯;二是家校争执拉远了师生距离,为以后的师生交流增加了阻力,甚至为学生顶撞教师埋下伏笔。
这些负面影响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灵活的处理方式降到最低。例如,教师监督学生自己将事情告知家长,免去家校争论的尴尬;坚决不在学生面前与家长说事;通报情况时不评不议。只要摸透心理,讲究一点艺术,教师都能够做到与这类家长和谐相处。
搪塞型。明白教师的好意,也想维护教师的积极性,不过更顾虑孩子受不了这份委曲,心疼孩子的遭遇;特别理解孩子的难处,总认为孩子犯错是不得已而为之,有一千个理由一万个原因。当接到消息时完全附和教师,甚至能和教师一起批评几句,可眼泪从孩子的脸上流到了他的心里。一离开教师的视线,又嘘寒又问暖,全然忘了自己的责任。有的倒过头来附和孩子数落老师挑剔同学,无原则地迎合孩子口味,以求孩子一时畅快。
这是家长中最不合格的一类。其危害不仅在于学校、学生,还影响社会舆论。他们不懂教育,但爱孩子。对于这类家长,教师要多打听多了解,早看透,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家长的牢骚来自学生,所以教师与学生打交道应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尊重学生情感。对于学生敏感的话题要讲得精而准,以赢得敬佩。加强舆论引导和监督,及时纠正不积极言论和做法,使消极思想不产生,不交流,不扩散,以减少家长学生的积怨。对这类学生多表扬,少批评,尽可能取得其信任。遇到问题时,不能把班规校纪强压到到他头上,应先对其恰当的地方给予肯定,再指出其不足,促使其自我反省,协助其得出结论。只要学生的思想工作做通了,家长就不会再生是非。实在难以做通需家长协助的,须将家长请到办公室,虚心请教,统一口径,再见学生,一起说服教育。之后,支走学生,和家长一起总结效果,研究巩固方案,向其讲清道理,强调家校不一致的严重后果,强烈要求其日后要巩固教育效果。最后,将其送出校门。不给家长和学生独处的机会,以保证当天的教育效果。
与这类家长和谐共处的关键是见面时多向家长介绍观察到的学生日常学习中的细节,使家长感受到教师对孩子的关注和关心,从而取得家长信任。
漠不关心型。这类家长自身知识水平较浅,或工作繁忙,或家庭背景特殊,而对孩子教育不重视。孩子送入学校,便甩手不管,对孩子的表现不闻不问。教师通报消息时,不细问,不耐烦,敷衍塞责,不能够拿出专门时间思考处理,不关心问题轻重及后果。当时见了孩子仅仅轻描淡写几句,过后见了孩子早已记不起。
这类家长不易和学校发生争执,对学校教育的帮助也不大。在他们看来,平时的家校沟通是多余的。教师若频繁主动交流,常引起反感。教师要把握好交流的频率和时限,讲话要简明扼要,列举一两个事实后直奔主题,简短表明意思,马上结束。不可拖泥带水,要赶在其耐性限度内达到目标。出现问题时,多介绍问题的严重性,强调负面影响,以引起高度重视。对家长的工作,要讲清工作目标,提出具体要求。
因这类家长较粗心,学生有许多行为习惯不规范,需要教师悉心指导,但抗挫折能力和自立能力强。沟通时多提一下这样的闪光点,利于拉近距离,增加信任度。只要摆明利害关系,击中焦点,引起关注,调动起积极性,他们将发挥难以估量的作用。
与家长沟通的方式需因人制宜,这就要求教师摸清情况,定准类型。接触前应多打听,并依据学生特点对家长进行推断。接触时先少说多听细观察,看准后再采取相应策略。家校合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所以不管过程是否产生了分歧,谈话的最后一定要回归到一点,即学生的学习,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沟通圆满收场。
尽管立场、理论水平、情感标准家校迥异,但我们可以抓住学习主线,遵循心理规律,与家长和谐相处,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广阔平台,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