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的“让”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tianshyi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5月,参加了“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的观摩活动。于山西太原听了几天来自不同省市不同年级不同版本的语文课,感触颇深,更进一步引发了我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在新课改如火如荼的今天,怎样才能真正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让给学生阅读的权利
  
  听了几天的课,听课者都不约而同地感受到课堂上一个鲜明的特点:“读!”高声朗读的,低声吟读的,默读的;个人读的,小组读的;齐读的,“开火车”读的;边读边划的,边读边记的,边读边想的……老师们浑身解数,目的就是一个:让学生读!来自江苏的陈老师,在讲授五年级古诗词《清平乐·村居》时,先从课题着手,提示同学们“乐”在这里应读“Yuè”不是“Lè”,并适时解说“清平乐”是古代的词牌名。释题后,通过一次又一次反复的朗读,让学生“读准——读通——读熟——读悟——读记”。在学生读的过程中,老师巧妙地在旁引一引、扶一扶、放一放,真正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角色定位。我粗略算了一下,他这节课让学生读的次数高达25遍!我想,学生读完之后脑海里肯定会萦绕着“翁媪相亲相爱,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小儿卧剥莲蓬”的美好画面。“读书百遍,其义自见。”25遍,同学们怎能不会背,怎能不明白?
  在阅读方面,新课标有很明晰的要求:一是提倡扩大阅读面,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二是规定课外阅读量,小学6年相加,应达150万字以上。去年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公布了一项调查结果,调查显示,我国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有阅读习惯者仅占5%,排在世界倒数第3。拥有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具有5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这个数字不能不让我们汗颜。
  坚持把阅读的权利让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享受阅读的乐趣。这样做,老师功德无量,学生谢天谢地。
  
  二、让给学生语言文字训练的权利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课改以来,人文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语文教学越来越人性化,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个人体验。但问题随之而来——
  “你喜欢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
  (不少学生都挑了最短的那一段来读)
  “你想对作者说些什么就说什么。”
  (不少学生脱离了文本,不着边际,胡扯吹牛。)
  我以为,以往的“手术刀式”的解剖分析,忽视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固不可取;如今一些阅读教学,脱离课文的语言,做天马行空的发挥也不可取。试问,一些常识性的课文,尤其是一些科普说明文叫学生如何去感悟?丢弃了语言文字训练的感悟,单纯为了感悟的感悟,就如海市蜃楼。
  全国小语会副理事长、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吴立岗教授把阅读教学的过程一般分为如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生预习课文。即让学生自由朗读,学习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表达顺序,说出对课文的初步感受,并在字词句和内容方面提出问题。第二阶段: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课文。即让学生从预习中产生的感受或问题出发,谈谈议议,进一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作者在课文中表现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第三阶段: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即让学生通过选择,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三个阶段,无不体现着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性。
  我始终認为,“语文语文”,姓“语”名“文”。语文课就是语言文字训练课,要让学生不断地通过语文课的熏陶和学习,学会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三、让给学生讨论的权利
  
  课堂上小组讨论,司空见惯,但要真正地让给学生讨论的权利,可要我们教师于细微处下功夫。
  请看看这种讨论现象吧:教师一声令下,学生唧唧喳喳,似乎很热闹;教师再次一声令下,讨论戛然而止,似乎很听话。教师冠冕堂皇美其名曰“合作学习”。每见于此,我的心就会揪紧:学生真正参与讨论了吗?讨论后真正收到实效了吗?这样不给时间学生先思考再讨论,他(她)怎么跟同学表达?这样不事先分好工,后进生是否只有听优生发表演讲的份?倘若都没考虑,这样的“合作学习”岂不成了一副空壳,一种形式?
  我觉得,讨论之前,教师应作全盘的考虑。首先,安排好组内人员的搭配。不能把成绩优秀的都编在一起,也不能把成绩很差的都编在一起;不能把口若悬河的都编在一起,也不能把守口如瓶的都编在一起。要注意把不同层次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形成优势互补。其次,讨论之前先让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汇报。有些多向性的问题,还应该让学生分好工,论述问题的各个方面。如二年级学生用“秋天”说一句话,甲生可以说说秋天里的天气,乙生可以说说秋天里的景物,丙生可以说说秋天里的动物,丁生可以说说秋天里的人物……如此分工明确,学生讨论目标就明确,各抒己见,共同分享,各有所获,也避免了跟风,防止了雷同。
  
  四、让给学生书写的权利
  
  由于担任镇教研组长的缘故,近几年,听了不少的课。课听多了,渐渐发现一种通病:许多教师在课堂上非常注重“听、说、读”,几乎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却往往忽视了课堂上“写”的训练。总认为课堂上时间紧,排不上,来不及“写”。殊不知,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基本能力,缺一不可。写,可以很好地检验课堂学习效果。究竟这节课教师教得怎样,学生学得怎样,通过学生的“写”便能以管窥豹。何况,考试通常以笔试为主,我们怎能以时间不够为由就把“写”潇洒地推到课外?
  1. 学完生字及时写。识字教学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新课标明确要求小学1—2年级学会写的字是800—1000字。这么重的识字任务,如不想办法让学生牢牢记住,恐怕学了这个就丢了那个。有鉴于此,低年级的教师在教完生字后不妨“趁热打铁”,让学生在堂上练习书写,检查学生是否把生字写规范、准确。我在教低年级识字时就经常教完生字就让学生动笔写。第一遍,印着书本上的生字写;第二遍,对着书本上的生字写;第三遍,自己把生字写准确。遇到笔画较多或容易写错的字更要细心观察,让学生上台来写在黑板上,及时点评。对写得又快又好的学生给予表扬或奖励。实践证明,这样及时地在课堂上练习写生字,能提高学生写字的准确率,降低出错的机率,教师也不会发出“上课我都讲过了,怎么错误还这么多啊”的哀叹了。
  2. 精彩文段及时写。还是以这次在山西听的五年级《清平乐·村居》为例吧。在学生充分领会了文中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方法后,老师果断地让学生马上写写农村的景象。由于学生在课堂上都深刻地感受到了农村画面的美丽,感受到了诗中语言的优美,而且他们都是农村的孩子,对农村生活了如指掌,写起来特别亲切、流畅。会场里,只听到“刷刷刷”的写字声。5分钟后,有学生写道:“早上,小草欣欣然张开了眼,晶莹的露珠在绿叶上滚动着,小鸟在树枝上唧唧喳喳的唱着……迎着朝阳,我高高兴兴地上学去。” 有学生写道:“踏着夕阳的余辉,我走在乡间的小路上,风微微地拂过,送来阵阵饭香,摸一摸在打鼓的肚子,不禁加快了回家的脚步……”这是多么朴实优美的句子啊!如果没有老师及时让学生练笔表达,这节课就不会出现学生“我手写我心”的欣喜场面,课堂就会逊色不少。一节江苏老师借山西学生上的课,一节只能提前10分钟跟学生见面的课,一节“货真价实”的课,征服了在场的1000多名听课者。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为老师的高明,更为孩子的可爱!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同样,老师的退让,让出了属于学生的“海阔天空”。
  为了孩子,愿我们所有的老师都懂得“让”!
  
  责任编辑黄日暖
其他文献
二年级的熊老师上识字课,她问:“同学们怎样记住‘虹’这个字呢?”一男生举手说:“由一个‘虫’字旁加上一个‘工’字。”另一个学生举手问道:“老师,为什么‘虹’字是虫字旁呢?”老师听到学生的疑问,笑着说:“问得好,下课我们再一起找答案好吗?”老师就这样把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处理了。  这是一个教学契机,课堂上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熊老师这样处理也蛮有道理:一来她积极鼓励了学生的质疑,肯定了学生探究
这次的家长会,我称它为“家长活动课”。我首先说:“今晚,我们来找找童年时光的乐趣,请跟我读主题——说说孩子。”一时间,许多家长反应不过来,只有少部分的家长小声地说出了这四个字,我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引导他们进入角色。  第二环节:随机分组,相互认识。我先让家长们按从1到6的顺序报数,让相同数字的家长组成小组围坐在一起;再要求每个小组的成员介绍自己,介绍的形式是:“我是怎样的孩子xxx的家长xxx,
2007年的高考早已落幕,曾参加高考作文阅卷的我,考生作文对我心灵的冲击却至今未息。眼前一篇篇作文闪过,  手中一次次评分点击,心里一阵阵揪紧,总有许多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一、考卷反馈:两种作文教学法的弊端    高中语文教师都知道作文对于学生高考的重要地位,同时作文教学也一直是语文教师最关切又觉得最棘手的事。在众多的教法中,我从一线教学和高考阅卷场上,深切感到其中最普遍的两种教学方式
话题: 课堂观察(上)  导语: 有教学就有观察,但大多数情况下,教师的观察只是一种自发性行为,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就很有必要掌握课堂观察的方法,通过观察学会驾驭课堂的艺术。这里所指的课堂观察,既可以是观自己的课堂,也可以是观他人的课堂。  一个成熟的教师,总是能够触类旁通。这种灵性,就来源于对课堂的冷静观察。观察,及其引发的思考,将使教师与课堂、学生融合得更为紧密和自然。
这堂课的内容是朱自清的《背影》。  上课之后,本来一切都照着我安排的步骤进行:写作背景的介绍,朗读课文,探究问题……课正在按部就班地上着。大约过了20分钟的时候,终于讲到了文中描写父亲背影的一段,让学生朗读后讨论描写的方法和作用等。学生讨论的结果与我以前的教学中遇到的大同小异,无须赘述。但接下来的课堂进程似乎渐渐地偏离了我原先的教学设计。  讨论告一段落后,学生发言,但我发现学生好像还是不愿意静下
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工具,课堂教学实际上就是教师的一门语言艺术,教师只要从“书面语言”到“口头语言”实现了良好的转化,就实现了“课堂语言”质的飞跃。因此,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和教师的课堂语言有很大的关系,可以说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魅力及教学修养、教学风格等都会从教师课堂语言的运用上具体体现出来。在一节《雪》的公开课中,我领会到了一位语文教师简洁平实中见绚烂的语言风格。  以下是这位陈姓老师的课堂
《化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化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学习,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一、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化学”    引用刚刚发生的新闻事实,就是很好的学习体验。如
近几年,我有幸观摩了于永正老师的《梅兰芳学艺》和《秋天的怀念》、王崧舟老师《只有一个地球》、薛法根老师的《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孙双金的《落花生》等诸位名师名家的经典课堂,总觉得不管是课前的师生情感交流,还是学习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总能让人领悟到名师的智慧灵光与高超的教学技艺,感受到课堂上始终充盈着一股无形的魅力。    一、课前师生情感交流魅力    不同名师在课前的师生情感交流方式、方法、内容不
古往今来,人们不停地探索着人生的幸福真谛,人类的一切活动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人生的幸福而进行的,这是一个不争的命题。基础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为每个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定基础。识字教学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是儿童从运用口头语言过渡到学习书面语言的最初的基本环节。低年级语文教学主要是以识字教学为主,识字量大,内容也较为枯燥。因而,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辛苦,而且很容易回生。如何在识字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识字的方法
支架式教学设计主张在教学中要为学习者建构知识意义或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而这种概念框架是为发展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同时也是为了保证能把学习者的理解引向深入。概念框架建立关键要符合“最近发展区”的要求。从这一意义上讲,概念框架可作为学习过程的“脚手架”,正是通过这种“脚手架”的作用,教师引导着教学的进行,并通过支架把管理与调控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进而不断地把学习者的智力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