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师生关系看教育价值取向的变迁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art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看三十年前的关系。当时生活水平普遍不是很高,能吃饱就行;精神文化方面,一个月能看个电影就很好了,大部分家庭没有电视机,学生要想了解外面的信息,除了靠上辈人的传递,此外就是老师的讲授和教科书上的内容。因此,那代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很单一,就是学生尊重老师,对老师毕恭毕敬。
  再看十年前,那时社会已经开放很多,我国的经济正大踏步向前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可以通过电台、电视等接受更多新鲜的信息。随着“一小部分人先富起来”,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也在不断地提高,普遍存在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那时只要进了大学就会有个好的工作,有较高的收入,衣食无忧,过上“小康”的生活。而大多数父母认为要想进入好的大学,只能依靠老师,老师比自己懂的多,对老师非常尊重。父母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将这种思想灌输给子女,给子女带来了压力和学习的动力。那时候,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就是简单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接触交流的时间并不多,师生关系也不是很亲密。甚至很多学生怕老师,以至于不敢和老师交流;遇到老师找自己谈话,心里就紧张得要死。
  如今,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也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断增多,文化样式也越来越多,他们的知识面不断拓宽,思维的个性也在不断得到培养。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学生的自信心空前膨胀,学生对老师的态度也不再那么敬畏,在尊重之余带着一丝挑战和叛逆,甚至是挑剔。师生由原来的上下位关系逐渐走向平等,有些处理不好的甚至走向了对立。而家长的知识水平、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对教师的要求也在提高,这无形中增大了教师的压力。随着就业压力不断地增加,教师和学生的负担都在变重,师生之间的摩擦也在增多,体罚事件和虐师事件屡见不鲜。
  从“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到现在学生追求的“自由平等”师生关系,可以看出三十年来教育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发展趋势。这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当然,由于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其间有消极的价值取向也是正常的。这正体现出教育与引导的价值所在。
  
其他文献
六十年来,我们一直为广东教育鼓与呼;六十年来,我们总是站在教育的第一线;六十年来,我们分享着教师、学生的快乐、满足与忧思;六十年来,我们在教育政策宣传中从未缺席;六十年来,我们在多少鲜活的教育现场留下了深深浅浅的足迹……  5月28日,《广东教育》迎来了六十岁的生日。来自新闻出版单位的领导,各省市教育期刊社的社长、总编,全省地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及嘉宾欢聚一堂,共贺《广东教育》创刊六十周年。中国
当前有些人一谈教师惩戒权就“色变”,认为是不可探讨的“雷区”,这是没有正视“惩戒”的观点。惩戒权是教师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正确地认识并行使惩戒权,以充分发挥惩戒的教育意义,成了现代社会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  一、教师惩戒权的范围   教师惩戒权的内涵。所谓“惩戒”是指通过对不合范行为施予否定性的制裁,从而避免其再次发生,以促进合范行为的产生与巩固。顾名思义,教师惩戒权是对品行有问题的学生
近年来,惠州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教育规划纲要》,达成教师待遇“两相当”、“普高”、“创强”的目标任务。在此基础上,惠州市遵循教育发展客观规律,坚持改革创新,着力提升教育内涵。从2009年起,在部分市直学校和县区学校确定现代学校制度试点,进行“去行政化”的实验,努力营造民主、高效、科学、创造、专业、特色的办学环境,回归学校教书育人的本质。此项实验一年多来,收效显著。  一、四个先行,推进现代学校
□社会学视阈下隐性课程的本质及实施途径  □新课程语境下隐性德育课程的实践  □班级管理环境的隐性德育分析    导读  20世纪60年代末,“隐性课程”概念的提出,引起了课程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课程领域的一场革命随即展开。从此,学习内容出现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之分,同时课程领域中的研究也明显表现出两条线索之别。西方研究者对“隐性课程”的研究,已有四十年的历史。我国有目的地研究隐性课程始于20世纪8
地名作为地理实体的标记和符号,在地理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属于地理学科学习中的识记内容,区域地理知识几乎都和地名联系在一起,如果不掌握一定数量的地名,就难以了解和表达区域地理知识。因此,地名教学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地理的效果。在地名教学中,教师必须将枯燥无味的地名变得生动有趣,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图—名”结构三级循环教学模式正是针对地名教学而提出的,供地
这是一个改革的时代。教育要前行,改革是最大的助推力。  课堂教学改革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它需要集集体之大智慧,需要不断实践、探索、提炼,再回到实践中,如此往复,再向纵深推进。扎扎实实地走稳,课堂教学改革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敞。  自实施新课程标准以来,我省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呈现出你追我赶的态势,为我省教育的均衡发展、优质发展注入了鲜活的动力,也为创建南方教育高地提供丰富的内涵支撑。  为加强对全省中
英国政府将改革早教中心    大量研究表明,0-5岁阶段对儿童自身的发展和以后的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最初5年的经历对孩子的大脑发育有着最大的影响。在这个阶段,孩子能够掌握入学应掌握的基本技能,这会令孩子更加快乐、自信成长。但是,目前的儿童机构仍然过于官僚主义,教学内容重复性高,对家长也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友好态度。因此,英国早教老师Sarah对于明年的全国早教改革提出了她的观点:应为0-5岁儿童
一、课题解释及实验成果    散,即发散思维;合,即辐合思维。它们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思维方式。“散合式语文教学法”即是把语文课堂分为发散思维课和辐合思维课两种基本课型。力图把创造性思维的理论运用于语文教学中,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该教法从1997年开始实验,13年来从未间断,从个人实验推广到全校全区实验,从语文科推广到全校各科,不断迈上
中国的基本国情是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换句来说,即是处于前现代向现代化不断过渡的特定历史时期。在这样的历史阶段里,要实现整个国家与社会的现代化,关键在于实现人本身的现代化。而现代教育就是把“自然人”培养成为具有现代价值理性的“社会人”的社会性活动,其根本出发点就是人的发展。为此,以人本身为立足点和归宿点,实现个人的权利、价值以及个性的自由发展,就成为了人本化教育的目标导向与价值所在。这
【个案介绍】  贾某,女,11岁,小学五年级学生。贾某的父母在她上一年级时感情出现危机,二年级时父母离婚。之后,贾某跟随父亲一起生活,至今仍是单亲家庭。父亲由于工作忙,很少关心她的学习和生活,她有什么话也不愿和父亲讲。贾某学习成绩一般,喜欢英语。平时在班上很少与同学交往,劳动时总是自己单独干,不怕脏不怕累。据她讲,在这个班上总觉得很害怕,每次走进教室就感到压抑、紧张。上课听讲不能集中精力,更不敢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