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小练笔”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它不仅可以加深文本的理解、感悟,而且是阅读教学过程中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促进读写结合的一项有效措施。有效的“小练笔”,为学生提供了放飞灵性的一片天空。
[关键词]“小练笔” 语文课堂 学生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读、写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课堂小练笔”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它不仅可以加深文本的理解、感悟,而且是阅读教学过程中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促进读写结合的一项有效措施。有效的“小练笔”,为学生提供了放飞灵性的一片天空。笔者认为,根据教学过程顺水推舟进行练笔,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它不仅为练笔提供了现成的“下锅之米”,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材可写,从而化解了“历史”矛盾,变“苦作”为“乐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恰当地把握练笔时机,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那么,如何把握时机,进行有效的“小练笔”呢?
一、情感交融,育人为先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苏教版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充溢着炽烈感情的文章,有描写至真至爱的亲情,有抒发纯洁无暇的友情,有谱写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音等,这些都是进行练笔的好材料。在教学中,我们要营造浓浓的感情氛围,让学生在感情氛围中“潜心会文”,与文本对话,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双向交流。这正是练笔的好时机。
如教学《郑成功》一文,当学生学完文章,已经对这个英勇善战,带领军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英雄人物佩服得五体投地了。这时,我就安排一个小练笔,假如此时,你就站在郑成功的铜像前,你会说什么?此时,孩子们一个个用笔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他们有表达无比敬仰之情的,有立下远大志向的……这样安排练笔自然恰当,学生有话可说。又如,通过朗读课文《掌声》,学生已对英子因为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走路一瘸一拐的遭遇深表同情,接着,我抓住表现英子自卑、忧郁的句子,引导学生感受英子当时的心情,并把这种心情表达出来。“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针对这句话,我让学生读读体会体会,然后设计了这样一个练笔:
体育课上,她看见____________,而她____________。她是多么羡慕那些活蹦乱跳的同学。
在课间,她看见____________,而她____________。她简直就是一只孤飞的大雁……
这样,学生愿写乐写,同时也让学生的思想得到了一次洗礼。
二、超越文本,激活潜能
叶澜教授曾说过,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意味着认同之后的超越,意味着尊重之后的创新。而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探究性学习,就是这样一种激活式的全新学习方式。因此,在学习中,笔者抓住学生意欲探究的内容,引导他们超越文本,展开研究,从而激活他们的学习潜能。
三、课文结尾,续一续
有些课文的结尾都写得比较含蓄,让学生有许多猜测、想象的空间。对于这样的课文,我们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抓住结尾,通过合理想象,把悬念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出来,学生兴趣盎然,创意无限。
如《七颗钻石》的结尾写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又新鲜的水流。在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写写大地上会有怎样的变化。有学生写:“水流到田野里,田野里干裂的土地湿润了。干枯的庄稼抬起头来了。水流到果园里,果树的叶子舒展开了,树上开出了鲜艳的花朵。水流到沟里,小动物们在沟里喝足了水玩耍着。”有学生写:“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又新鲜的水流,大地上马上变了样:树林郁郁葱葱;地上一下子就长出了绿油油的小草,开出了野花;田野里庄稼喝足了水,长得特别茂盛。人和动物都不再为水发愁了。”还有学生写:“小姑娘喜出望外,用水罐舀起水,跑到妈妈的跟前,说:‘妈妈,有水了,有很多很多的水了。您快喝吧!’妈妈刚喝了一口,咳嗽就停止了。又喝了一口,妈妈觉得精神百倍,就从床上下来,走到门边,看到大地变得生机勃勃了,妈妈搂着小姑娘高兴地笑了。”置身于此情此景中的学生心神觉醒、灵性飞扬。这样的想象小练笔,既叩开了学生的想象之门,又放飞了学生的心灵体验,让学生心中的想象之泉在实践中自由流淌。
四、文中空白,补一补
文本中的简练、空白处,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学这样的文章,教师要找准“空白”点,把简练的描写具体,把意犹未尽地补充出来。案例:《盘古开天地》的第四自然段最后有个省略号,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个省略号,让学生想象盘古还用他身体的其他部分变成了什么?并学着课文中的句式“他的____________,变成了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写一写。然后,把学生的小练笔组合成像第四自然段一样的一段话。通过这样的练笔,学生的心中树立起了盘古无私奉献的伟大形象,也感受到了神话的神奇。
五、寓言童话,改一改
一些短小精悍的寓言、童话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精练而丰富,如果把它们叙述的人称或角度等转换一下,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陶罐和铁罐》通过人物的对话表现了铁罐的傲慢无礼,陶罐的谦虚友善。读懂寓意后,引导学生联系铁罐坚固而丑陋,陶罐易碎而美观的特点,改写寓言,来赞扬铁罐,批评陶罐,赋予它们相反的性格,题目就叫《铁罐和陶罐》。学生改写的寓言故事情节生动、语言风趣、想象合理,呈现了很多的佳作。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课堂处处是作文,只要我们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把握教材,充分利用好课堂主阵地,适时适度的小练笔,既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起着独特作用,更对学生言语生命的成长发挥着持续的、潜移默化的熏染陶冶作用。这种从读到写的转换与调节有利于增强学习效果,不失为“阅读与学习的中介”,“接受与创造”的桥梁。这些言语实践所带来的欣喜,定会令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小练笔” 语文课堂 学生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读、写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课堂小练笔”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它不仅可以加深文本的理解、感悟,而且是阅读教学过程中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促进读写结合的一项有效措施。有效的“小练笔”,为学生提供了放飞灵性的一片天空。笔者认为,根据教学过程顺水推舟进行练笔,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它不仅为练笔提供了现成的“下锅之米”,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材可写,从而化解了“历史”矛盾,变“苦作”为“乐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恰当地把握练笔时机,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那么,如何把握时机,进行有效的“小练笔”呢?
一、情感交融,育人为先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苏教版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充溢着炽烈感情的文章,有描写至真至爱的亲情,有抒发纯洁无暇的友情,有谱写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音等,这些都是进行练笔的好材料。在教学中,我们要营造浓浓的感情氛围,让学生在感情氛围中“潜心会文”,与文本对话,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双向交流。这正是练笔的好时机。
如教学《郑成功》一文,当学生学完文章,已经对这个英勇善战,带领军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英雄人物佩服得五体投地了。这时,我就安排一个小练笔,假如此时,你就站在郑成功的铜像前,你会说什么?此时,孩子们一个个用笔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他们有表达无比敬仰之情的,有立下远大志向的……这样安排练笔自然恰当,学生有话可说。又如,通过朗读课文《掌声》,学生已对英子因为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走路一瘸一拐的遭遇深表同情,接着,我抓住表现英子自卑、忧郁的句子,引导学生感受英子当时的心情,并把这种心情表达出来。“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针对这句话,我让学生读读体会体会,然后设计了这样一个练笔:
体育课上,她看见____________,而她____________。她是多么羡慕那些活蹦乱跳的同学。
在课间,她看见____________,而她____________。她简直就是一只孤飞的大雁……
这样,学生愿写乐写,同时也让学生的思想得到了一次洗礼。
二、超越文本,激活潜能
叶澜教授曾说过,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意味着认同之后的超越,意味着尊重之后的创新。而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探究性学习,就是这样一种激活式的全新学习方式。因此,在学习中,笔者抓住学生意欲探究的内容,引导他们超越文本,展开研究,从而激活他们的学习潜能。
三、课文结尾,续一续
有些课文的结尾都写得比较含蓄,让学生有许多猜测、想象的空间。对于这样的课文,我们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抓住结尾,通过合理想象,把悬念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出来,学生兴趣盎然,创意无限。
如《七颗钻石》的结尾写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又新鲜的水流。在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写写大地上会有怎样的变化。有学生写:“水流到田野里,田野里干裂的土地湿润了。干枯的庄稼抬起头来了。水流到果园里,果树的叶子舒展开了,树上开出了鲜艳的花朵。水流到沟里,小动物们在沟里喝足了水玩耍着。”有学生写:“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又新鲜的水流,大地上马上变了样:树林郁郁葱葱;地上一下子就长出了绿油油的小草,开出了野花;田野里庄稼喝足了水,长得特别茂盛。人和动物都不再为水发愁了。”还有学生写:“小姑娘喜出望外,用水罐舀起水,跑到妈妈的跟前,说:‘妈妈,有水了,有很多很多的水了。您快喝吧!’妈妈刚喝了一口,咳嗽就停止了。又喝了一口,妈妈觉得精神百倍,就从床上下来,走到门边,看到大地变得生机勃勃了,妈妈搂着小姑娘高兴地笑了。”置身于此情此景中的学生心神觉醒、灵性飞扬。这样的想象小练笔,既叩开了学生的想象之门,又放飞了学生的心灵体验,让学生心中的想象之泉在实践中自由流淌。
四、文中空白,补一补
文本中的简练、空白处,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学这样的文章,教师要找准“空白”点,把简练的描写具体,把意犹未尽地补充出来。案例:《盘古开天地》的第四自然段最后有个省略号,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个省略号,让学生想象盘古还用他身体的其他部分变成了什么?并学着课文中的句式“他的____________,变成了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写一写。然后,把学生的小练笔组合成像第四自然段一样的一段话。通过这样的练笔,学生的心中树立起了盘古无私奉献的伟大形象,也感受到了神话的神奇。
五、寓言童话,改一改
一些短小精悍的寓言、童话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精练而丰富,如果把它们叙述的人称或角度等转换一下,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陶罐和铁罐》通过人物的对话表现了铁罐的傲慢无礼,陶罐的谦虚友善。读懂寓意后,引导学生联系铁罐坚固而丑陋,陶罐易碎而美观的特点,改写寓言,来赞扬铁罐,批评陶罐,赋予它们相反的性格,题目就叫《铁罐和陶罐》。学生改写的寓言故事情节生动、语言风趣、想象合理,呈现了很多的佳作。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课堂处处是作文,只要我们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把握教材,充分利用好课堂主阵地,适时适度的小练笔,既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起着独特作用,更对学生言语生命的成长发挥着持续的、潜移默化的熏染陶冶作用。这种从读到写的转换与调节有利于增强学习效果,不失为“阅读与学习的中介”,“接受与创造”的桥梁。这些言语实践所带来的欣喜,定会令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