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田径耐力性项目运动训练年周期特征进行解析,得出年周期在时间上的特征是以双周期为主,单周期和多周期共存,在空间上训练内容中专项训练的比例远远大于一般训练和竞赛训练。
关键词:田径;耐力项目;周期特征
对新的竞赛系统下,不同运动项目年度训练周期的特征进行研究,对于丰富训练周期理论和更有效地指导不同项目的运动训练实践很有必要的。本文以田径耐力性项目运动为例,对其训练周期特征进行解析。
一、时间上的特征
1.田径耐力性项目运动训练周期的分期特征
运动项目训练年度分期为单周期、双周期和多周期,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进行选择,耐力性项目以双周期模式为主,其他形式并存的特征。田径耐力性项目等体能主导类的耐力性项目,比赛相对较少,比赛时间间隔较长,体能类项群年度采用单或双大周期模式的训练安排较宜。
2. 田径耐力性项目运动训练的周期的时间特征
田径耐力性项目属于体能主导类项群。大多数教练员把全年运动训练划分为两个周期,在每个大周期中比赛次数少、竞赛期短,正常情况下,教练员会把运动员的最佳状态放在比赛期,也就是说把每个大周期的结束部分比赛安排时间相吻合。因此,每个大周期都有较长的准备期和较短的竞赛期。第一个大周期准备期首先要把运动员的心肺功能和运动素质进行逐步提高,需要时间较长,第一个大周期准备期太短,运动员的机能状态不能得到足够的适应性改造,体能水平就不会得到实质性的恢复与提高,在竞赛期运动员就表现不出良好的竞技状态。第二个大周期的准备期时间较前一个大周期的准备时间短,竞赛期时间相对较长,前一个大周期的准备期打下良好的体能储备基础,随后的大周期准备期持续时间可以适当缩短,因为,这一时期的任务主要是保持运动员在前一大周期已获得的机能水平,并通过训练与比赛使其竞技状态得到保持和进一步的发展。但是第二大周期的竞赛时间还是小于准备期的时间。
二、空间上的特征
1.田径耐力性项目训练内容安排特征
田径耐力性项目训练内容年度安排从一般训练过渡到专项训练再过渡到比赛训练。一般训练的任务首先是提高运动员的力量、耐力、柔韧、灵敏等运动素质和心肺功能,其次,在提高生理机能和运动素质的同时进行专项训练。专项训练阶段在体能发展到一定程度转为专项内容的集中训练,此阶段并非就是单独的专项训练,也会有一般训练内容和比赛训练内容的参与,只是他们不会被放在运动员身体状态较好和理想的时间段进行训练。比赛训练的任务是让运动员竞技状态达到较高水准,并能保持一段时间,训练的内容以完整训练为主,体能和技能相互促进,达到最佳状态。田径耐力性项目由于不存在与对手直接的对抗,竞技水平的提高更多地依赖于自身的科学训练,该类项目运动员年度专项训练的内容,专项训练占据年度训练内容的主导地位,其专项训练内容的比例相对要远远大于速度类项目和力量性项目。田径耐力性项目与其他体能类项项目相比较,其年度比赛性训练内容所占比例非常小,且随着比赛距离的延长,比赛性训练内容的比例在缩小 。随着竞赛期的临近一般训练内容比例在减少,专项训练内容的比例还在增加。过渡期专项训练内容比例较小,一般训练内容的比例较大。
2.田径耐力性项目年度运动负荷安排特征
田径耐力性项目年度训练有氧负荷和无氧负荷并存,根据具体项目的距离不同,训练时有氧负荷和无氧负荷的比例会发生变化。田径耐力性项目随着比赛距离及比赛时间的增加,年度训练中有氧训练的比例在逐步提高。年度运动负荷量与强度会随着比赛时间的临近呈波浪型变化,波动幅度较大。随着运动成绩的提高,田径耐力性项目年度周期运动训练中运动负荷的总量有下降的趋势,而专项负荷强度的量却在逐步提高。为了获得运动负荷的累积效应,通常采用集中负荷的方法,在一段时间连续用大负荷对运动员有机体进行刺激,造成运动员有机体深度的疲劳累积,然后,通过训练的调整,使运动员获得更大程度的超量恢复。
年度周期训练抓住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特征,针对项目本身的特点,在时间上保证训练的时期与比赛时间的完美衔接,在空间上,训练内容、负荷的安排与项目自身运动规律相符合。
关键词:田径;耐力项目;周期特征
对新的竞赛系统下,不同运动项目年度训练周期的特征进行研究,对于丰富训练周期理论和更有效地指导不同项目的运动训练实践很有必要的。本文以田径耐力性项目运动为例,对其训练周期特征进行解析。
一、时间上的特征
1.田径耐力性项目运动训练周期的分期特征
运动项目训练年度分期为单周期、双周期和多周期,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进行选择,耐力性项目以双周期模式为主,其他形式并存的特征。田径耐力性项目等体能主导类的耐力性项目,比赛相对较少,比赛时间间隔较长,体能类项群年度采用单或双大周期模式的训练安排较宜。
2. 田径耐力性项目运动训练的周期的时间特征
田径耐力性项目属于体能主导类项群。大多数教练员把全年运动训练划分为两个周期,在每个大周期中比赛次数少、竞赛期短,正常情况下,教练员会把运动员的最佳状态放在比赛期,也就是说把每个大周期的结束部分比赛安排时间相吻合。因此,每个大周期都有较长的准备期和较短的竞赛期。第一个大周期准备期首先要把运动员的心肺功能和运动素质进行逐步提高,需要时间较长,第一个大周期准备期太短,运动员的机能状态不能得到足够的适应性改造,体能水平就不会得到实质性的恢复与提高,在竞赛期运动员就表现不出良好的竞技状态。第二个大周期的准备期时间较前一个大周期的准备时间短,竞赛期时间相对较长,前一个大周期的准备期打下良好的体能储备基础,随后的大周期准备期持续时间可以适当缩短,因为,这一时期的任务主要是保持运动员在前一大周期已获得的机能水平,并通过训练与比赛使其竞技状态得到保持和进一步的发展。但是第二大周期的竞赛时间还是小于准备期的时间。
二、空间上的特征
1.田径耐力性项目训练内容安排特征
田径耐力性项目训练内容年度安排从一般训练过渡到专项训练再过渡到比赛训练。一般训练的任务首先是提高运动员的力量、耐力、柔韧、灵敏等运动素质和心肺功能,其次,在提高生理机能和运动素质的同时进行专项训练。专项训练阶段在体能发展到一定程度转为专项内容的集中训练,此阶段并非就是单独的专项训练,也会有一般训练内容和比赛训练内容的参与,只是他们不会被放在运动员身体状态较好和理想的时间段进行训练。比赛训练的任务是让运动员竞技状态达到较高水准,并能保持一段时间,训练的内容以完整训练为主,体能和技能相互促进,达到最佳状态。田径耐力性项目由于不存在与对手直接的对抗,竞技水平的提高更多地依赖于自身的科学训练,该类项目运动员年度专项训练的内容,专项训练占据年度训练内容的主导地位,其专项训练内容的比例相对要远远大于速度类项目和力量性项目。田径耐力性项目与其他体能类项项目相比较,其年度比赛性训练内容所占比例非常小,且随着比赛距离的延长,比赛性训练内容的比例在缩小 。随着竞赛期的临近一般训练内容比例在减少,专项训练内容的比例还在增加。过渡期专项训练内容比例较小,一般训练内容的比例较大。
2.田径耐力性项目年度运动负荷安排特征
田径耐力性项目年度训练有氧负荷和无氧负荷并存,根据具体项目的距离不同,训练时有氧负荷和无氧负荷的比例会发生变化。田径耐力性项目随着比赛距离及比赛时间的增加,年度训练中有氧训练的比例在逐步提高。年度运动负荷量与强度会随着比赛时间的临近呈波浪型变化,波动幅度较大。随着运动成绩的提高,田径耐力性项目年度周期运动训练中运动负荷的总量有下降的趋势,而专项负荷强度的量却在逐步提高。为了获得运动负荷的累积效应,通常采用集中负荷的方法,在一段时间连续用大负荷对运动员有机体进行刺激,造成运动员有机体深度的疲劳累积,然后,通过训练的调整,使运动员获得更大程度的超量恢复。
年度周期训练抓住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特征,针对项目本身的特点,在时间上保证训练的时期与比赛时间的完美衔接,在空间上,训练内容、负荷的安排与项目自身运动规律相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