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营造轻松的语文课堂氛围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v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要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因素,灵活地采取适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学习兴趣。
  关键词: 语文课堂 课堂氛围 营造方法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全面学习课程知识,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如何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呢?从课堂教学过程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课堂伊始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上课伊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唱唱歌,玩一个小游戏,或说一些与新课有关系的小故事,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从课间玩耍的亢奋情绪进入学习状态,而且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能在极短时间内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为新授课作情感铺垫。
  二、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魅力和可亲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说:“学生只有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对学习产生安全感,并能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更加开心学习,进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因此,语文教师要想使学生在欢悦、畅快的课堂气氛中追求知识,首先自己要充满这种情绪,用欢悦的情绪感染学生。
  三、游戏教学成为灵动课堂
  小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期,天性好玩、贪玩,对于游戏有很浓厚的兴趣。如果把学与玩有机地融合起来,在学习中穿插游戏教学,就可以说是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例如在五年级有一首词《清平乐·村居》中根据“醉里吴音相媚好”模拟生活对话让学生进行语言加工,在课文《莫高窟》中有大段描述飞天的语句,让孩子上台展示动作,不仅能让孩子欢笑,还能潜移默化地记住需要记诵的内容,让孩子轻松发挥想象力,联想其他飞天形象。在习作中需要学生写一项运动,安排学生玩拔河游戏让学生感受过程、情绪、氛围,拥有了真情实感有助于他们写作水平的提高。这些都是游戏教学带来的好处,不但让课堂氛围变得更轻松,而且让学生学得更快乐。
  四、用多媒体呈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的要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五年级的一篇课文《金蝉脱壳》中,学生虽然接触自然,但是亲身观察蝉的机会毕竟不多,很多学生对这种动物的具体变化过程比较陌生。文中描述了金蝉脱壳的过程,只是字面的讲解,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在发展中,需要通过多媒体技术直观展示自然现象或者生命变化过程。由此可见多媒体不仅可以感染学生,更可以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有趣,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习,爱上语文,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学习兴趣。
  五、创设悬念,引发思维碰撞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不愿活跃课堂气氛,形成了灌输式的教育。课堂上学生静如一潭死水,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师生互动,导致教与学被割裂开,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必须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有趣的,带有挑战意味的,悬念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泼起来。例如在《蝉和狐狸》寓言中,蝉是识破了狐狸的阴谋,学生联想到《狐狸和乌鸦》中的乌鸦为什么受骗?只是因为一个笨。一个聪明吗?这个问题会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悬念,学生在悬念下产生认知矛盾,都有好胜心理,渴望得到教师的认同和鼓励,这样他们才会对学习更加有自信,对疑问有探究的欲望,自觉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师组织讨论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碰撞出了灵感的火花。
  六、针对课堂学习内容,提前让学生思维感知
  每节新课,传授给学生新的知识点,让学生针对知识点,提前从媒体、网络、书籍等查找相关资料,让学生心中对学习的内容或者知识点有整体感知。在教授课程内容时,学生的思维一直是持续不断地与之前的感知重合。例如五年级有一篇课文是《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要学生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历史故事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学生也不能与文章与人物感同身受,所以在讲解文章之前,学生通过搜集来的资料已经对故事对人物有了表面的了解和感知。针对内容,我从网络上找到了百家讲坛中一段关于司马迁,关于《史记》的介绍,学生听得非常认真,也很感兴趣,根据学生的了解和课文的内容做出了补充。在课堂中,学生都想要表达出自己了解的知道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好学上进、互助互爱的集体氛围。创设课堂气氛的方式、途径多种多样,教师要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因素,灵活地采取适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主编.教育学基础.
  [3]冯忠良,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4]王道俊,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5]裴娣娜,主编.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
  [6]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7]陈琦,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其他文献
摘 要: 人格教育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渊源,而且在当下教育中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主要选取了中西方古代文明的初次鼎盛时期进行分析,从教育背景、教育目标、教育途径三个方面对古希腊和先秦时期的人格教育进行比较,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在比较鉴别的基础上加以继承和创新,以此探讨我国当下的人格教育的强化之策。  关键词: 人格教育 先秦儒家 古希腊  一、人格教育概述  整个人类社会是由野蛮走向文明的进
摘 要: 霍布斯是17世纪英国当之无愧的政治哲学家。他承前启后、推波助澜,为近代社会契约理论几乎经久不衰地延续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霍布斯的思想也存在一些局限:“自然状态”是霍布斯对历史的假设和虚构,社会契约理论是英国早期资本主义市场的产物,因此并不适合推广到一切社会;作为主权者的君主个人被赋予了过高权威,却不能确保所有人民安全、平等、自由。  关键词: 霍布斯 人性论 自然状态 社会契约
摘 要: 语文课程的存在对学生的健全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借助“读议练讲”模式引导学生学习,以确保学生在自主学习和阅读中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同时促使学生在高效的语文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关键词: 读议练讲 高中语文 《寡人之于国也》  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在高考的压力下,语文教学一直采取的是灌输式教学模式,枯燥、沉闷的课堂让学生逐步失去学习的兴趣,而且这种被动的接受
摘 要: 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为了打破传统课堂的沉闷气氛,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一线语文教师要有效地将多种教学方法与实际语文教学结合起来,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二是确保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最大限度实现,对学生健全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有效地将多种教学方法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确保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教学方法 学导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
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苏州市教育局基于苏州教育传统和教育实践提出了“苏式教学”与“苏式课堂”。“苏式课堂”到底是什么样的?“苏式课堂”下的语文教学该如何培养
摘 要: 所谓的“导读思练写”是课改下所倡导应用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也是影响高效课堂顺利实现的保障,更是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方面。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认真学习该模式的核心思想,明确每一环节存在的意义,之后,结合教材内容有效地将该模式应用到语文教学活动之中,目的是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同时,也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和语文课程目标的实现作出贡献,同
李大钊同志不仅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早的传播者,中国革命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而且他还是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建团工作的主要领导人,是青年们的革命导师。李大钊是
摘 要: 作者将阅读教学明确定位为教师和学生通过文本及教科书编者进行“对话”的过程,并特别强调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期待着这些要求在新课程改革由义务教育向普通高中的全面推进中切实得到落实,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课程标准 改进方法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教学工作的主场所。所以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教育教学改革的中心环节都是课堂教学。“向45分钟要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这样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最好方法,一旦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前提。《新课标》强调教师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满堂灌”转变为课堂引导者,以学生为主体,努力为学生营造轻松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课堂气氛,只有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才会以愉快心情投入到学习中,开动
兴趣在一个人的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人们获取新知、激活思维、开拓创新的动力,是点燃天赋的火花。大教育家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信息时代,要想让学生对语文课感兴趣,以一种兴奋、激动、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学习当中,何其艰难。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以来,我发现大部分语文课堂都存在一个通病:缺乏激情。很多时候,课堂环节很清晰,安排很紧凑,但是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节课味同嚼蜡,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