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同时又指出:“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一要求揭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又为实际生活服务。这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完整的教学过程应分为抽象、符号、变换和应用。因此,强调数学抽象(即生活问题的数学化)和数学应用(即数学问题的生活化)这两者的辩证结合,对于数学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生活问题的数学化
生活问题的数学化是指由生活中具体事物中抽取出量的方面、属性和关系,并形成相对独立的数学对象。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年龄、经验决定他们获得的绝大部分数学知识是在对生活中具体形象事物的感受、感知的基础上逐步抽象出来的。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我们要注意多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进行数学抽象,在抽象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和理解数学思想。
1.在数学化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
建构主义的认识论从哲学的观点指出:“在现实世界中,可以通过我们的感觉和经验构造我们的学习,也就是人类适应经验世界的过程,是知识增长的过程。”这就是说,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学生才能真正学习数学知识。
2.在数学化过程中理解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概念、理论的相互联系和本质所在,是贯穿于教学的具有一定包摄性和概括性的观念”。按照上述观点,数学教学不能满足于单纯的知识灌输,而是要使学生在数学化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的最本质东西,循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如数学的化归问题,它是把有待解决或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转化,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以求得解决。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的体积之后,教师可以出示一块不规则的橡皮泥,让学生讨论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在学生的讨论中,一定会出现“把橡皮泥变成长方体”或“把橡皮泥放在水中”等想法,教师同时将学生的想法演示出来,让学生观察橡皮泥是怎样变形的;接着可以出示一杯水,再让学生讨论怎样计算这杯水的容量。最后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要把橡皮泥与水转化成长方体?”让学生在讨论中抽象出这些物体的转化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将未知归结为已知的条件中去。当然,数学思想的理解与建构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要我们深入挖掘教材,适时渗透。
二、数学问题的生活化
学数学首先是为了应用,应用数学是学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能在数学化过程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思想,就学生学习而言只是数学学习的一个方面。而把这些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会用数学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并能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是数学学习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1.在生活化过程中认识生活实际
过去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答现有的数学问题,即课本上已经经过数学处理的问题。学生只要按照学会的解题方法,一步一步地去解决就可以了,不需要考虑这些问题的来源和作用,更不需要将所理解的数学问题内化到生活中去,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有必要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使知识得以验证、得以完善。
2.在生活化过程中参与社会生活
数学学习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生从现实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于现实,这样就可以通过自己的认知活动,实现数学观念的构建,促进知识结构的优化。由于实际问题是错综复杂的,因此只有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他们才能真正学好数学。如何促进生活问题的数学化呢?
(1)教学内容生活化
通过教师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理解,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重新组织学习材料,使新知识呈现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即教学内容生活化。
(2)作业形式生活化
通过设置开放性、实践性等作业形式,使学生及时将数学知识应用、验证于日常生活,并将此过程中再次积累的新经验反复验证于课堂与生活之间,即作业形式生活化。它既有利于激发学生作业兴趣,又有利于课堂的延伸。
(3)日常生活数学化
日常生活“数学化”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以多种途径、形式的生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已有数学经验,留心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多方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应用、验证数学知识,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课堂教学生活化是学数学、用数学、延伸数学、发展数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总之,我们的数学教学应当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引入更多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并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生活问题的数学化
生活问题的数学化是指由生活中具体事物中抽取出量的方面、属性和关系,并形成相对独立的数学对象。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年龄、经验决定他们获得的绝大部分数学知识是在对生活中具体形象事物的感受、感知的基础上逐步抽象出来的。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我们要注意多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进行数学抽象,在抽象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和理解数学思想。
1.在数学化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
建构主义的认识论从哲学的观点指出:“在现实世界中,可以通过我们的感觉和经验构造我们的学习,也就是人类适应经验世界的过程,是知识增长的过程。”这就是说,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学生才能真正学习数学知识。
2.在数学化过程中理解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概念、理论的相互联系和本质所在,是贯穿于教学的具有一定包摄性和概括性的观念”。按照上述观点,数学教学不能满足于单纯的知识灌输,而是要使学生在数学化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的最本质东西,循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如数学的化归问题,它是把有待解决或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转化,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以求得解决。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的体积之后,教师可以出示一块不规则的橡皮泥,让学生讨论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在学生的讨论中,一定会出现“把橡皮泥变成长方体”或“把橡皮泥放在水中”等想法,教师同时将学生的想法演示出来,让学生观察橡皮泥是怎样变形的;接着可以出示一杯水,再让学生讨论怎样计算这杯水的容量。最后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要把橡皮泥与水转化成长方体?”让学生在讨论中抽象出这些物体的转化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将未知归结为已知的条件中去。当然,数学思想的理解与建构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要我们深入挖掘教材,适时渗透。
二、数学问题的生活化
学数学首先是为了应用,应用数学是学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能在数学化过程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思想,就学生学习而言只是数学学习的一个方面。而把这些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会用数学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并能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是数学学习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1.在生活化过程中认识生活实际
过去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答现有的数学问题,即课本上已经经过数学处理的问题。学生只要按照学会的解题方法,一步一步地去解决就可以了,不需要考虑这些问题的来源和作用,更不需要将所理解的数学问题内化到生活中去,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有必要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使知识得以验证、得以完善。
2.在生活化过程中参与社会生活
数学学习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生从现实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于现实,这样就可以通过自己的认知活动,实现数学观念的构建,促进知识结构的优化。由于实际问题是错综复杂的,因此只有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他们才能真正学好数学。如何促进生活问题的数学化呢?
(1)教学内容生活化
通过教师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理解,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重新组织学习材料,使新知识呈现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即教学内容生活化。
(2)作业形式生活化
通过设置开放性、实践性等作业形式,使学生及时将数学知识应用、验证于日常生活,并将此过程中再次积累的新经验反复验证于课堂与生活之间,即作业形式生活化。它既有利于激发学生作业兴趣,又有利于课堂的延伸。
(3)日常生活数学化
日常生活“数学化”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以多种途径、形式的生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已有数学经验,留心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多方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应用、验证数学知识,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课堂教学生活化是学数学、用数学、延伸数学、发展数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总之,我们的数学教学应当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引入更多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并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