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怎么可能得那种病?”在大企业工作的侯女士,一拿到体检报告,如同遭遇晴天霹雳,“糖尿病?是不是医生把血样搞错了?我从来没有感到什么不舒服啊!”顿时,焦虑、无助和挫败等不良情绪一齐涌来,将她紧紧地包围……
半年前,侯女士确实没有什么明显的症状,只是体检时医生告知血糖稍高,但不妨碍正常的工作与生活,因而就掉以轻心了,也没有与医生进行配合加以控制。谁知后来一发不可收了。“得知患上糖尿病,我万念俱灰,终日忧心忡忡,欲哭而无泪。”这是侯女士的心里话。
为何疗效打折扣
在临床中,不少糖尿病患者,治疗时使用的是同一种药物,可效果却大不相同。有的人经过治疗和控制饮食,加上适当的锻炼,精神状态振作,疾病控制良好;而有的人每天唉声叹气,好像得了不治之症。由于糖尿病改变了患者原有的生活习惯,衣食住行受到了很多限制,加上治疗周期长,患者一般会终生用药,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心理压力增大,会产生压抑感、自卑感、孤独感和无助感,担心自己被看作另类,更担心生命的质量和寿命受到影响。更有甚者,整天焦虑不安,心烦意乱,对生活失去信心,不配合治疗,甚至出现自杀等过激现象,由此加重了病情。
两类情况
常见的糖尿病患者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焦虑症。这是由于对治疗过程中的各种“麻烦”和“限制”估计不足,缺乏信心,进而对疾病引起的并发症过于担心、恐惧、思虑过度。二是抑郁症。这是以长时间持续的情绪低落、心情压抑为特征,同时伴有失眠、厌食等,对任何事物都失去兴趣,生活能力明显下降,严重者有轻生的念头。对于这类患者,在运用相关药物治疗糖尿病及焦虑症的同时,一定不要忘记“心治”。
四种对策
“心治”主要靠患者自身。有以下几种性格的人,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注意。
不稳定型:这种性格的患者,待人接物好凭感情用事,动作语言过于夸张,喜欢表现自己,但内心体验并不深刻,观念容易转变,爱沉湎于幻想,一旦遭到意外打击,往往惊慌失措,缺乏自我控制和理智思考的能力。
对策:这类患者仅靠意志控制是不够的,需要有一段时间的痛苦磨炼过程。最好的方法是等待自己平静下来之后,冷静地作一下分析,尽量客观地对待病情,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
忧郁型:此类人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交际,多愁善感,遇事敏感而且多疑,心胸不够宽广。
对策:这类人应多交朋友,多与人交谈,以倾吐自己心中的不快;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人,与朋友和家人分享欢乐;经常参加群体性活动,多培养新的兴趣和爱好;注重个人形象,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狂躁型:这种性格的人,往往周期性地出现双向的情绪变化,一段时间内或高涨或低落。高涨时心情愉快,遇事乐观大度,但易脾气暴躁,甚至出现攻击和破坏性行为;低落时消极悲观,对一切都没有兴趣,食欲不振、失眠,全身乏力。
对策:有这种性格的患者应积极依靠自己的意志调节心理和情绪,情绪高涨时要多听听他人的意见,低落时应经常鼓励自己。
偏执型:具有这种性格的人,常常过高地评价自己,固执己见,常与他人发生争吵,过分敏感多疑。有的偏听偏信街头广告,使原本可以控制的糖尿病日益恶化,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对策:有这种性格的患者,要正视自己的病情,加强对医学科普知识的了解。
总之,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只有“身治”(药物治疗)与“心治”(心理调适)并重,才能使病情得到很好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