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历了盛夏时节一波波热浪的考验之后,人们好不容易迎来了凉爽的秋风。按照江南地区的习俗,到了秋天就该“贴秋膘”了,这不,夏季乏人问津的肉制品,销量渐渐多了起来,超市里的肉食柜台前也变得熙熙攘攘。也许有人会问:现在的生活水平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初秋时节还有必要重拾“大鱼大肉”的饮食方式吗?沿袭已久的“贴秋膘”是否有科学依据呢?
◆ 适当“贴膘”有利健康
在很多人来看,“贴秋膘”已经变成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与养生、营养、保健等有密切的关系。单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贴秋膘”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一方面具有“承前”的作用——夏季炎热,让很多人胃口不好,食物的摄入量减少,即便勉强多吃些,消化吸收的情况也不佳。所以,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自然饮食的摄入,有些人就吃得比较单调,甚至以水果为主,或者喝点粥充饥,因此,到了秋天应该有所弥补。第二个重要作用是“启后”,这是针对即将到来的冬季。滴水成冰的季节需要动员更多的能量去御寒,所以消耗会增大,于是在严冬到来之前,储备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个储备正好落在秋季这个关键时期,于是便有了“贴秋膘”之说。所以说,这一习俗延续到今天有一定的道理。
◆ “贴膘”≠吃肉 均衡饮食是关键
有的人对“贴膘”的理解过于狭隘,以为就是吃肉。其实,从医学的角度来看,应该是均衡地补充人体的需要。夏季时能量补充得少,机体呈“亏损”的状态,到冬天热量需要多,适当地进补原无不妥,关键是要做到适量,补得不能太过。按照中医的观点,进补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补法。
如果夏季的胃口很不好,每天都是以薄粥度日,那到了秋天就应该适当增加一些鱼、肉、禽以及豆制品等含蛋白质、脂肪比较丰富的食物,为过冬打下基础。如果夏天时的食欲尚可,这时就不需要再多吃肉类,保证蔬菜和水果的摄入就可以了。总之,要以均衡为“贴膘”的指导原则。
◆ 荤素搭配 清淡为主
到了秋天,可以适当增加动物性的食物,但要控制好量。而且,荤菜的烹调应以白煮、清蒸为主,少用煎、炸、红烧等方法。更重要的是,加的作料不要太多,五味过度对身体是很不利的,容易发风动气。
◆ 保证饮水
饮水还要“保证”?这个标题看起来似乎有些可笑,也许有人还会说:“喝水还不会吗,嘴巴干了自然会想到的。”然而问题就出在这句话上,不能等到口渴了再去喝水。秋季的主气就是“燥”,而且长三角地区在高气压的控制下,雨水少,人体很容易缺水。每天600毫升水的摄入是必不可少的,但要少量多次,切忌“牛饮”。
◆ 多食多汁的蔬菜水果
这样做的目的,主要还是为了应对秋燥。新鲜的萝卜、胡萝卜、番茄、山药、茭白等蔬菜最适合秋季食用。而新上市的梨、苹果、枣等也不失为上佳的选择。从中医的角度来看,秋季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吃水果应以清热滋阴润燥为主,比较适合的水果有梨、香蕉、苹果、柑橘、柿子、猕猴桃等。而到了后期随着天气的转冷,祛凉滋阴润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红枣、桂圆以及荔枝等就有了“用武之地”。
◆ 注意饮食的酸碱平衡
盛夏时人体出汗较多,大量的金属离子如钠、钾、钙、镁等随着汗液流失,体液偏向于酸性,到了秋天就要注意增加碱性食物的摄入。各种有酸味的水果、蔬菜、豆类以及坚果中的杏仁、栗子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金龙鱼调和油 调出健康美味新生活
食用油在每天的饮食中必不可少,然而,现在市场上各种油类令人眼花缭乱。到底吃什么油好呢?营养学家强调膳食要均衡。于是,许多人试图轮着吃多种类的油以达到均衡目的。可是麻烦不说,最关键的是这样很难达到科学的膳食均衡。
何不选择简单经济的调和油呢?它经过科学选择和调配,充分考虑了单一油种的脂肪酸构成特点,真正达到均衡营养的效果。
均衡脂肪酸 远离慢性病
生活中人们都说,肥肉不能多吃,油水尽量少吃,清淡才能养生,这里所说的道理实际上就是针对脂肪而言的。脂肪是人体不可或缺的重要营养素,不可多吃,但也不能不吃。如此说来,什么样的吃法才能使得脂肪摄入变得合理呢?专家指出,作为脂肪酸主要来源的食用油如果要实现脂肪酸的均衡吸收,必须要多种油调和着吃,并且要按一定比例进行配制,才能达到均衡膳食的效果。
选对调和油,才能有效均衡脂肪酸,远离慢性疾病。
保持健康 远离肥胖
国际生命科学学会知名专家陈春明一再强调,目前,中国人油脂摄入的最大问题是过量。国际标准中脂肪摄入量应占总热量的30%以内,而北京的人均摄入量已达38%,总体来看,过量的脂肪摄入是首要问题。据统计,中国目前有6000万肥胖儿童。这些都与不正确的用油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现在市场上有了调和油,由多种植物油按一定的脂肪酸比例调和而成,吃一种油,就等于同时享受了多种油的营养,脂肪酸摄入比例科学又健康。如此一来,既控制食用油的摄入量,又不缺乏营养,既健康,又远离肥胖,真是一举两得。
单一食用油影响人体代谢
在以前,我国80%的居民长期食用同一种类别的食用油,这种长期用单一食用油的习惯,会导致人们的脂肪、胆固醇摄入量普遍偏高,而各种脂肪酸和微量营养元素的摄入量却严重不足,从而影响人体代谢。
专家指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与健康息息相关的食用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推动着我国的食用油企业在健康理念上开始了新的竞争。从金龙鱼将花生油、芝麻油与菜籽色拉油混合起来的第一代调和油的诞生,到现在由菜籽油、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花生油、芝麻油、亚麻籽油、红花籽油8种原料调和而成的第二代调和油,使调和油快速成为食用油市场极具竞争力的全新品类。
健康生活靠点滴积累,从调和油开始,调出健康又美味的新生活。
营养均衡应关注脂肪酸平衡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身体健康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为了追求健康,甚至不惜为各种补品一掷千金,但是,健康不等于多吃补品,更重要的是营养均衡。北京市卫生局2004年10月11日公布的“北京市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喜忧参半,婴幼儿和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状况以及居民膳食营养水平都达到较高水平,但是北京市高血压患者数量已经成为全国第一,而且还在呈现继续增加的态势。此外,居民超重、肥胖率显著上升。造成这些现象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膳食结构不合理、脂肪酸失衡。
消费者对维生素、蛋白质、矿物质等名词耳熟能详,但是对“脂肪酸平衡”这个科学概念很少关注。脂肪酸的平衡主要是指膳食脂肪酸中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三者比例要适当,而且多不饱和脂肪酸中的w 6与w 3的比例也要适当。在各种脂肪酸中,还有一类是人体需要却无法自身合成的、只能从食物中获取的脂肪酸,那就是必需脂肪酸。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系苏宜香教授指出,“减少膳食脂肪摄入量的同时,必须考虑各种脂肪酸的搭配,适宜比例的脂肪酸摄入,能降低患肥胖、心血管疾病的危险,促进胎儿、婴幼儿大脑及视觉功能的发育。”
脂肪酸的失衡,是引发血脂异常、心脑血管疾病等多种慢性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饱和脂肪酸大多来源于动物食物,动物食物还含有胆固醇。在过去的百年历史中,发达国家居民高动物性食物膳食曾经引起心血管疾病和肿瘤高发病率,由此可证明:含饱和脂肪酸过多的膳食,是心血管疾病、肿瘤的危险诱因。单不饱和或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来源于各类植物油,植物油不含胆固醇,可为人体提供能量,提供人体无法合成而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的必需脂肪酸,如亚油酸、α-亚麻酸以及种子和硬果中丰富的维生素E及胡萝卜素等,并能协助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是我国居民膳食脂肪的重要来源,在营养价值上也有重要意义。因此,《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吃适量的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中国居民膳食营养参考摄入量》也提出,在控制膳食脂肪摄入小于总能量30%的前提下,少吃含饱和脂肪酸多的动物油,使饱和脂肪酸供能小于10%;而单不饱和与多不饱和脂肪酸供能分别为10%;在多不饱和脂肪酸中,亚油酸和α-亚麻酸的比例为4:1~6:1。
在膳食脂肪中,各种类型的脂肪酸应保持一定的比例,这要求我们对膳食脂肪有一定的科学了解,很重要的一点是在膳食上多样化,合理地控制膳食脂肪的数量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