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阅读的情趣。
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都是带着自己的情绪进入课堂的,而情绪又具有很强的情境性。因此,创设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便成了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提高阅读教学实效性的前提,而多媒体对创设情境则能起到绝好的辅助作用。
1、激情入境。
具体生动的情境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我们常说有“身临其境”之感,恐怕再精彩的语词说教也没有这种感受来得真切。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重视情境的创设,以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时,我为了让学生体会惜别的场面,先播放了长长的汽笛声,结果一下子就将学生的思绪由课堂牵引到列车上。紧接着,我在低缓的音乐声中饱含深情地说:“1958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登上列车启程回国,面对着送别的朝鲜人民,他们在心里多么希望列车能开得慢些,多么希望能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多么希望再看一眼曾经洒过热血的这片土地”。我一边说着,一边展示慢慢移动着的活动幻灯片。这样一来,学生便自然地融入到当年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特定情境中,并亲身体会到与亲人分别时难舍难分的心情。与此同时,学生对课文的阅读情趣就被充分激發,自然能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以景融情。
但凡写景的文章,作者皆在借景抒情。如果学生在阅读理解中能融入自己的情感,可谓“领会贯通”了,这也是我们教师所期待的最佳效果。如何才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最终达到这样的效果,我认为关键还是教师能适时运用多媒体加以巧妙地引导。如在教学《草原》时,对草原“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的理解,仅限于释词析句的话,学生是很难体会到草原的辽阔与秀美的。我在引导学生进行理解时,适时出示了草原美景图片,并结合图片对学生稍加点拨。如此,草原绿的范围有多大,绿的程度有多深,就自然不言而喻了。对“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异同,也无须多加区别了。紧接着我又指出,美丽的景色总会引起人许多遐想,难怪作者“既惊叹,又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顷刻间,学生的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于是我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用“既… …又… …,既… …又… …”说话,写片段。这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课堂上很自然的由阅读过渡到说和写,顺利地实现了知识的迁移。
可见,如果我们能适时运用多媒体,便可以化为近,化静为动,化虚为实,从而能突破阅读训练的难点,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二、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整体把握文章的谋篇布局。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目标与要求,设置问题进行问答的一种教学形式。它也是沟通教师、学生、文本、编者之间的一种很好的桥梁与媒介。精当有效的提问,不仅能优化教学结构,强化语言文字训练和思维训练,帮助教师及时调控教学进程,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两点做法。
1、紧扣题眼提问。
“题眼”是“题”的点睛之笔,是“文”要揭示的重中之重,也是学生阅读课文很好的切入点。紧扣题眼设疑,便能使学生循着一条主线了解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进而产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比如指导学生阅读《将相和》一文,可以这样提问:(1)课题的中心词是什么?(2)“和”字是什么意思?(3)文中的哪个词点明了“和”字?(4)“将”、“相”因何不和?(5)是什么促使了他们的“和”?(6)“将相和”有什么重大意义?这样紧扣题眼,沿着这一思路,层层推进,不仅使学生了解到故事的前因后果,而且还掌握了文中“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突破了阅读教学中的难点,帮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了文章的内容及所揭示的中心。故而叶圣陶先生有言:“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
2、巧设铺垫提问。
阅读教学中,当学生面对一些难度较大、太过笼统的问题时,其思路往往停滞不前或处在表面状态,这个时候,教师便可以精心设计一些辅助性问题,引导学生拾级而上,这也就是铺垫提问。记得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的总结环节,我本打算提问学生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几个方面,可当时转念一想,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要么不知从哪说起,要么会说得不够完整。于是我当机立断,很快设计好了这样几个小问题:(1)诸葛亮为什么要请鲁肃帮忙做借箭的准备工作?(2)诸葛亮为什么会选择第三天四更时去取箭?(3)诸葛亮是怎样巧妙安排去受曹军的箭的?这样一来,原先的大问题被化整为零,学生自然会各个击破,聚零位整,最终完整而有条理地回答了借箭成功的原因所在。
显而易见,只要我们努力思考,进一步优化提问设计,便自然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三、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阅读教学实效性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非常赞同这一教学理念,也一次次将这一理念渗透到阅读教学实践中去,获益匪浅。
如我在教学《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时,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先是用PPT出示了这样的提示:1、先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个记号,不理解的问题可以写在卡片上。2、小组内讨论交流。于是一场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便正式拉开了序幕。在那节课上,我安排了充足的时间给学生学习,让学生反复读书,在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圈画,读中品美,读中创造。同时我还注重尊重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解决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问题,自主探究,自主实践,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作伙伴,共同解决问题。再如在教学《鲸》一文时,我通过精心的设计,让学生享有了充分的阅读自主权,也让其经历了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自我习得的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情感的自我选择:说说你对鲸哪一方面的生活习性最感兴趣或印象最深?为什么?2、内容的自我选择:读读课文,说说鲸的呼吸有什么特点?3、方法的自我选择:用你最擅长或最喜欢的方式来展示和介绍鲸某一方面生活习性的特点。4、伙伴的自我选择:自己想办法或与别人合作。这样的教学拓展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时空,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得以展现和发展,课堂也随之变得灵动起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只要能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语文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一定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都是带着自己的情绪进入课堂的,而情绪又具有很强的情境性。因此,创设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便成了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提高阅读教学实效性的前提,而多媒体对创设情境则能起到绝好的辅助作用。
1、激情入境。
具体生动的情境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我们常说有“身临其境”之感,恐怕再精彩的语词说教也没有这种感受来得真切。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重视情境的创设,以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时,我为了让学生体会惜别的场面,先播放了长长的汽笛声,结果一下子就将学生的思绪由课堂牵引到列车上。紧接着,我在低缓的音乐声中饱含深情地说:“1958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登上列车启程回国,面对着送别的朝鲜人民,他们在心里多么希望列车能开得慢些,多么希望能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多么希望再看一眼曾经洒过热血的这片土地”。我一边说着,一边展示慢慢移动着的活动幻灯片。这样一来,学生便自然地融入到当年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特定情境中,并亲身体会到与亲人分别时难舍难分的心情。与此同时,学生对课文的阅读情趣就被充分激發,自然能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以景融情。
但凡写景的文章,作者皆在借景抒情。如果学生在阅读理解中能融入自己的情感,可谓“领会贯通”了,这也是我们教师所期待的最佳效果。如何才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最终达到这样的效果,我认为关键还是教师能适时运用多媒体加以巧妙地引导。如在教学《草原》时,对草原“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的理解,仅限于释词析句的话,学生是很难体会到草原的辽阔与秀美的。我在引导学生进行理解时,适时出示了草原美景图片,并结合图片对学生稍加点拨。如此,草原绿的范围有多大,绿的程度有多深,就自然不言而喻了。对“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异同,也无须多加区别了。紧接着我又指出,美丽的景色总会引起人许多遐想,难怪作者“既惊叹,又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顷刻间,学生的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于是我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用“既… …又… …,既… …又… …”说话,写片段。这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课堂上很自然的由阅读过渡到说和写,顺利地实现了知识的迁移。
可见,如果我们能适时运用多媒体,便可以化为近,化静为动,化虚为实,从而能突破阅读训练的难点,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二、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整体把握文章的谋篇布局。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目标与要求,设置问题进行问答的一种教学形式。它也是沟通教师、学生、文本、编者之间的一种很好的桥梁与媒介。精当有效的提问,不仅能优化教学结构,强化语言文字训练和思维训练,帮助教师及时调控教学进程,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两点做法。
1、紧扣题眼提问。
“题眼”是“题”的点睛之笔,是“文”要揭示的重中之重,也是学生阅读课文很好的切入点。紧扣题眼设疑,便能使学生循着一条主线了解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进而产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比如指导学生阅读《将相和》一文,可以这样提问:(1)课题的中心词是什么?(2)“和”字是什么意思?(3)文中的哪个词点明了“和”字?(4)“将”、“相”因何不和?(5)是什么促使了他们的“和”?(6)“将相和”有什么重大意义?这样紧扣题眼,沿着这一思路,层层推进,不仅使学生了解到故事的前因后果,而且还掌握了文中“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突破了阅读教学中的难点,帮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了文章的内容及所揭示的中心。故而叶圣陶先生有言:“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
2、巧设铺垫提问。
阅读教学中,当学生面对一些难度较大、太过笼统的问题时,其思路往往停滞不前或处在表面状态,这个时候,教师便可以精心设计一些辅助性问题,引导学生拾级而上,这也就是铺垫提问。记得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的总结环节,我本打算提问学生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几个方面,可当时转念一想,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要么不知从哪说起,要么会说得不够完整。于是我当机立断,很快设计好了这样几个小问题:(1)诸葛亮为什么要请鲁肃帮忙做借箭的准备工作?(2)诸葛亮为什么会选择第三天四更时去取箭?(3)诸葛亮是怎样巧妙安排去受曹军的箭的?这样一来,原先的大问题被化整为零,学生自然会各个击破,聚零位整,最终完整而有条理地回答了借箭成功的原因所在。
显而易见,只要我们努力思考,进一步优化提问设计,便自然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三、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阅读教学实效性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非常赞同这一教学理念,也一次次将这一理念渗透到阅读教学实践中去,获益匪浅。
如我在教学《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时,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先是用PPT出示了这样的提示:1、先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个记号,不理解的问题可以写在卡片上。2、小组内讨论交流。于是一场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便正式拉开了序幕。在那节课上,我安排了充足的时间给学生学习,让学生反复读书,在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圈画,读中品美,读中创造。同时我还注重尊重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解决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问题,自主探究,自主实践,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作伙伴,共同解决问题。再如在教学《鲸》一文时,我通过精心的设计,让学生享有了充分的阅读自主权,也让其经历了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自我习得的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情感的自我选择:说说你对鲸哪一方面的生活习性最感兴趣或印象最深?为什么?2、内容的自我选择:读读课文,说说鲸的呼吸有什么特点?3、方法的自我选择:用你最擅长或最喜欢的方式来展示和介绍鲸某一方面生活习性的特点。4、伙伴的自我选择:自己想办法或与别人合作。这样的教学拓展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时空,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得以展现和发展,课堂也随之变得灵动起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只要能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语文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一定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