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新课标,积极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可在语文单元主题阅读教学中,通过课内外衔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
关键词:初中语文;单元主题阅读;习惯;方法;知识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1)23-0086-03
阅读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并能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在语文单元主题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课内外衔接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发展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语文单元主题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单元主题阅读教学的认知不足
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最初应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被广泛认可后推广到初中、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单元主题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中考指挥棒之下,分数决定一切,因此,语文教学变得十分“功利化”,部分初中语文教师没有勇气改变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而是继续采取传统的“题海战术”,花时间、精力训练学生的答题技巧,让学生得到更高的分数,考上理想的高中,甚至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出现“考什么,教什么”“多考多教,不考不教”的情況。正是基于这种错误的、片面的认知,初中语文阅读课堂变成了工厂流水线,学生就是流水线上的产品,而这不符合语文课程的特点,违背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教师不能只注重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而忽视其人文性特点,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修养,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另外,部分教师受多种因素影响也拒绝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有的教师受“应试教育”影响,一味地钻研中考试题,对新生事物不敏感,对新的教学理念不进行深入研究。有的教师囿于陈法,排斥创新,面对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不主动接受,缺乏主观能动性。同时,在中考的重压之下,有的教师也没有时间、精力进行自主学习,这就无法提高阅读教学水平。
总之,教师对单元主题阅读教学的认知不足,既不能满足学生不断变化的学习需求,也不适应时代的需要。
2.学校对单元主题阅读教学缺少引导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学模式运用于教学中,单元主题阅读也是其中之一。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其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并不深入。
二、基于课内外衔接的初中语文单元主题阅读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使学生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习课本,其意乃在使学生渐进于善读,终于能不待教师之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明晓。”这段话指出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习惯和能力。课外经典名著浩如烟海,对于这些优秀作品,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涵泳其中,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养成乐于读书的习惯,提高阅读能力。但是,部分学生受外界干扰严重,没有静心读书的习惯,并以碎片化阅读为主,课内与课外阅读脱节现象比较严重,而这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教师可立足新课标,在阅读教学中开展基于课内外衔接的单元主题阅读,以自身丰富的阅读经验,指导学生对课外优秀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进行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改变教学策略,从传统的借鉴教学参考书进行阅读教学的束缚中走出来,凭借自身良好的专业素养和阅读经验,结合自己对作品的深刻理解,精心做好教学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对作品开展讨论,让学生对阅读文本做出个性化评价,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在教学《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时,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之后,可针对人物形象塑造,以“小说人物出场艺术”为主题进行单元主题阅读教学。小说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杂取种种,合成一个”,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其出场对于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教师可以挑选《故乡》《项链》《拳打镇关西》等作为单元主题阅读材料。这些作品中外兼顾,古今皆有,课内外共存,体裁非常全面,组成单元主题阅读材料之后,可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小说中不同人物不同的出场方式所产生的独特艺术效果。同时,也可让学生通过阅读进行有效的借鉴,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因此,基于课内外衔接的单元主题阅读教学要立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和探究兴趣,让学生对课外作品进行深入解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拓展阅读视野和知识面,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内化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中。
2.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对于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具有积极作用。在日常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一种能力。但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部分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并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也不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阅读教学只局限于课内,并以阅读应试技巧为主,然后以“题海战术”进行强化训练。很显然,这种阅读教学方法是不可取的,不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课内外衔接的单元主题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有所改变,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将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课堂教学内容也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虽然没有面面俱到,篇篇精讲,但更注重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同时,注重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对于课外文本的阅读方法,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阅读材料自由选择精读、略读、跳读,并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交流、分享,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这样可以明晰课外阅读的目标,丰富学生的文学积累,增加学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语感。例如,在学习小说的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文本内容,设计一个“吃饭的艺术”单元主题,将《舌尖上的中国》《水浒(节选)》《史太君两宴大观园》等电视纪录片和文学作品组合成一个课内外结合的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材料,让学生进行欣赏、阅读,挖掘其中蕴含的“中国式吃饭的艺术”,探究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这就要求学生根据掌握的阅读方法对纪录片、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欣赏、阅读,然后在此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分享,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关键词:初中语文;单元主题阅读;习惯;方法;知识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1)23-0086-03
阅读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并能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在语文单元主题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课内外衔接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发展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语文单元主题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单元主题阅读教学的认知不足
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最初应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被广泛认可后推广到初中、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单元主题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中考指挥棒之下,分数决定一切,因此,语文教学变得十分“功利化”,部分初中语文教师没有勇气改变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而是继续采取传统的“题海战术”,花时间、精力训练学生的答题技巧,让学生得到更高的分数,考上理想的高中,甚至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出现“考什么,教什么”“多考多教,不考不教”的情況。正是基于这种错误的、片面的认知,初中语文阅读课堂变成了工厂流水线,学生就是流水线上的产品,而这不符合语文课程的特点,违背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教师不能只注重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而忽视其人文性特点,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修养,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另外,部分教师受多种因素影响也拒绝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有的教师受“应试教育”影响,一味地钻研中考试题,对新生事物不敏感,对新的教学理念不进行深入研究。有的教师囿于陈法,排斥创新,面对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不主动接受,缺乏主观能动性。同时,在中考的重压之下,有的教师也没有时间、精力进行自主学习,这就无法提高阅读教学水平。
总之,教师对单元主题阅读教学的认知不足,既不能满足学生不断变化的学习需求,也不适应时代的需要。
2.学校对单元主题阅读教学缺少引导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学模式运用于教学中,单元主题阅读也是其中之一。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其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并不深入。
二、基于课内外衔接的初中语文单元主题阅读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使学生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习课本,其意乃在使学生渐进于善读,终于能不待教师之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明晓。”这段话指出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习惯和能力。课外经典名著浩如烟海,对于这些优秀作品,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涵泳其中,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养成乐于读书的习惯,提高阅读能力。但是,部分学生受外界干扰严重,没有静心读书的习惯,并以碎片化阅读为主,课内与课外阅读脱节现象比较严重,而这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教师可立足新课标,在阅读教学中开展基于课内外衔接的单元主题阅读,以自身丰富的阅读经验,指导学生对课外优秀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进行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改变教学策略,从传统的借鉴教学参考书进行阅读教学的束缚中走出来,凭借自身良好的专业素养和阅读经验,结合自己对作品的深刻理解,精心做好教学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对作品开展讨论,让学生对阅读文本做出个性化评价,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在教学《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时,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之后,可针对人物形象塑造,以“小说人物出场艺术”为主题进行单元主题阅读教学。小说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杂取种种,合成一个”,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其出场对于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教师可以挑选《故乡》《项链》《拳打镇关西》等作为单元主题阅读材料。这些作品中外兼顾,古今皆有,课内外共存,体裁非常全面,组成单元主题阅读材料之后,可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小说中不同人物不同的出场方式所产生的独特艺术效果。同时,也可让学生通过阅读进行有效的借鉴,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因此,基于课内外衔接的单元主题阅读教学要立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和探究兴趣,让学生对课外作品进行深入解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拓展阅读视野和知识面,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内化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中。
2.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对于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具有积极作用。在日常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一种能力。但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部分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并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也不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阅读教学只局限于课内,并以阅读应试技巧为主,然后以“题海战术”进行强化训练。很显然,这种阅读教学方法是不可取的,不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课内外衔接的单元主题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有所改变,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将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课堂教学内容也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虽然没有面面俱到,篇篇精讲,但更注重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同时,注重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对于课外文本的阅读方法,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阅读材料自由选择精读、略读、跳读,并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交流、分享,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这样可以明晰课外阅读的目标,丰富学生的文学积累,增加学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语感。例如,在学习小说的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文本内容,设计一个“吃饭的艺术”单元主题,将《舌尖上的中国》《水浒(节选)》《史太君两宴大观园》等电视纪录片和文学作品组合成一个课内外结合的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材料,让学生进行欣赏、阅读,挖掘其中蕴含的“中国式吃饭的艺术”,探究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这就要求学生根据掌握的阅读方法对纪录片、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欣赏、阅读,然后在此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分享,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