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三语文学习的现状】
1.被动学习。这些学生迫于高考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他们不愿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2.丧失信心。有些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3.侥幸心理。有些学生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企图能够“碰”上高考试题,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还有一些学生抱着侥幸的心理,等到考场“超常发挥”。
【对策】
一、任务下移,从高一开始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很多学生依赖性较强,欠缺学习的主动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独立阅读能力。鉴于此,我强调从高一起学生就要养成如下学习习惯:
1.勤动笔。要求学生用笔勾画、圈点出重要地方;或根据教师的提问,筛选出重要信息,作出解答。在学习中强调圈点、勾画的重要性,教师应注意检查、督促,以便学生养成习惯。
2.勤查阅。要求学生每人备齐《现代汉语词典》和《古汉语常用词典》,在学习、写作中随时查阅。
3.勤朗读。朗读有助于形成语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要求学生朗读时,要做到咬字清晰、感情丰富、节奏准确,培养学生正确的朗读能力。
4.勤质疑。阅读过程也是思维过程,因此,不能只是简单地浏览识字,要求学生敏锐地发现问题、大胆地提出问题,对问题的解答也鼓励新思维、新思路。
二、将课堂教学的重心前移到课前
教师精心设计问题,促进预习,我通常是在学生阅读前编写导学案,设计出若干问题,注意问题的典型性和问题之间的梯度,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看文本,提高预习效率。
如复习现代文学作品,可事先提出三个问题:
(1)文章主要内容是什么?
(2)本文究竟想表什么情达什么意?
(3)文章的思路是怎样的?
完成这三个问题之后再进行具体的考点复习。如此,学生对课堂要复习的内容心中有数,学习的自主性就提高了。
三、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自主探究的原则
1.让学生积极展示。语文活动难以开展的原因很多,学生不愿配合确切地说不敢配合是主要原因。为了克服这种怕羞心理,首先要锻炼学生的胆量,能大方地面对观众说话。在平时的教学中,每节课都让学生展示,当学生有了问题和困惑时,允许并鼓励学生通过和老师谈话或在全班提出,以求解决。在训练中,教师要反复给学生讲清说话的要求:讲普通话,语音清晰,态度自然;语句连贯,意思完整;内容具体,有条理性,并相应地开展各类活动,如配乐诗朗诵、课前三分钟、每日论坛、你说我说……
2.充分肯定学生的答案。以往学生一听教师要解答问题,马上拿起笔,竖起耳朵,生怕漏听漏写、错听错写一个字,学生每次发言也似乎只是例行公事,最后还得由教师宣读标准答案。这样做,严重地挫伤了学生思考问题、踊跃发言的积极性,从而变得消极地接受知识。因此,课堂提问,讨论问题,我每次都鼓励学生有新见解,只要意思表达到位,一律采纳学生的答案,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3.让学生试着归纳。讲解练习,切忌简单地公布答案,要做到既要保障研讨内容的有益和有效,又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在争论中迸射出思想的火花。要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解答技巧,并对问题进行分类,如哪些是基础性问题、哪些是文章内容技巧问题,再筛选出解题方法,学生在以后的解题过程中就能驾轻就熟。
4.学生角色转换,变被动为主动。高三复习时也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钻研教材、查阅资料、设计问题、备好教案,在讲课的过程中,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学生也很喜欢这样的活动,应注意的问题是:教师宜指导学生挑选稍简单的内容,学生更容易把握文章内容,讲解更能抓住重点,成功的机率大,也就能增加自信,兴趣更浓,这样无形中就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要抓住学习习惯、课堂教学、作文教学三个环节,努力培养高三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使学生会学习。
1.被动学习。这些学生迫于高考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他们不愿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2.丧失信心。有些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3.侥幸心理。有些学生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企图能够“碰”上高考试题,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还有一些学生抱着侥幸的心理,等到考场“超常发挥”。
【对策】
一、任务下移,从高一开始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很多学生依赖性较强,欠缺学习的主动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独立阅读能力。鉴于此,我强调从高一起学生就要养成如下学习习惯:
1.勤动笔。要求学生用笔勾画、圈点出重要地方;或根据教师的提问,筛选出重要信息,作出解答。在学习中强调圈点、勾画的重要性,教师应注意检查、督促,以便学生养成习惯。
2.勤查阅。要求学生每人备齐《现代汉语词典》和《古汉语常用词典》,在学习、写作中随时查阅。
3.勤朗读。朗读有助于形成语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要求学生朗读时,要做到咬字清晰、感情丰富、节奏准确,培养学生正确的朗读能力。
4.勤质疑。阅读过程也是思维过程,因此,不能只是简单地浏览识字,要求学生敏锐地发现问题、大胆地提出问题,对问题的解答也鼓励新思维、新思路。
二、将课堂教学的重心前移到课前
教师精心设计问题,促进预习,我通常是在学生阅读前编写导学案,设计出若干问题,注意问题的典型性和问题之间的梯度,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看文本,提高预习效率。
如复习现代文学作品,可事先提出三个问题:
(1)文章主要内容是什么?
(2)本文究竟想表什么情达什么意?
(3)文章的思路是怎样的?
完成这三个问题之后再进行具体的考点复习。如此,学生对课堂要复习的内容心中有数,学习的自主性就提高了。
三、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自主探究的原则
1.让学生积极展示。语文活动难以开展的原因很多,学生不愿配合确切地说不敢配合是主要原因。为了克服这种怕羞心理,首先要锻炼学生的胆量,能大方地面对观众说话。在平时的教学中,每节课都让学生展示,当学生有了问题和困惑时,允许并鼓励学生通过和老师谈话或在全班提出,以求解决。在训练中,教师要反复给学生讲清说话的要求:讲普通话,语音清晰,态度自然;语句连贯,意思完整;内容具体,有条理性,并相应地开展各类活动,如配乐诗朗诵、课前三分钟、每日论坛、你说我说……
2.充分肯定学生的答案。以往学生一听教师要解答问题,马上拿起笔,竖起耳朵,生怕漏听漏写、错听错写一个字,学生每次发言也似乎只是例行公事,最后还得由教师宣读标准答案。这样做,严重地挫伤了学生思考问题、踊跃发言的积极性,从而变得消极地接受知识。因此,课堂提问,讨论问题,我每次都鼓励学生有新见解,只要意思表达到位,一律采纳学生的答案,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3.让学生试着归纳。讲解练习,切忌简单地公布答案,要做到既要保障研讨内容的有益和有效,又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在争论中迸射出思想的火花。要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解答技巧,并对问题进行分类,如哪些是基础性问题、哪些是文章内容技巧问题,再筛选出解题方法,学生在以后的解题过程中就能驾轻就熟。
4.学生角色转换,变被动为主动。高三复习时也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钻研教材、查阅资料、设计问题、备好教案,在讲课的过程中,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学生也很喜欢这样的活动,应注意的问题是:教师宜指导学生挑选稍简单的内容,学生更容易把握文章内容,讲解更能抓住重点,成功的机率大,也就能增加自信,兴趣更浓,这样无形中就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要抓住学习习惯、课堂教学、作文教学三个环节,努力培养高三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使学生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