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11月,厦门市思明区开始了区域性中小学校特色发展策略的实践研究。项目实施中,我们认识到,走特色发展之路,促进学校整体改革,推动学校内涵发展,需要教育专家介入、引领和指导。教育专家有深厚的理论积淀,视野开阔,发现、研究、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突出;而中小学教师教学实践经验十分丰富,双方各有优势。于是,如何转变指导方式,取长补短,有效融合,成了双方合作取得成效的关键。
一、案例及分析
案例一
园南小学地处老城区,学校四周古榕环绕,办学空间极其有限。但校足球队利用周边社区资源,连续十年获得厦门市小学生足球比赛冠军,甚至获得过全国小甲A冠军等荣誉。对此,有专家建议学校以“立根树人,开放至为”为特色理念。但老師们对这一理念不理解、不认同,更不知道如何将这一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对此,首席顾问邬志辉教授提出,学校的特色理念必须是“内生”的,要为学校师生理解、接受和认同。在专家的指导下,学校发动教师、家长和学生参与讨论,从扎根古城墙上生命力顽强的榕树、学校办学传统和师生实际,提出了“顺应学生天性、满足成长需求、等待生命花开,让生命之美在绿意中诞生,生命之力在绿意中蓬勃”的办学追求,并以老师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提出了“像榕树一样,脚踏实地,蓬勃向上”的校训和“让绿意点亮生命”的办学理念,获得了师生、家长认可,学校特色发展工作也顺利开展起来。
分析
在高校、区教育局、区教师进修学校、区内参与实验中小学四方合作框架下,课题指导专家每年到学校指导2次,通过访谈、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指导学校开展特色发展工作。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尊重学校的意愿,弥补学校理论不足,提升学校的学习力与思考力,促进学校生发出自己能理解和接受的办学追求、办学理念系统更符合学校的需要,这样的指导更有效,更受学校的欢迎。
案例二
在专家指导下,学校根据特色发展规划,确定了推动学校特色发展的“种子教师”,建立了以“种子教师”为骨干的“教师行动研究”校本研究机制。课题组还开办了“种子教师”研究生课程班,每个“种子教师”都有一个大学专家作为导师,开展针对学校特色发展相关急需解决问题的课题研究。如此,在研究过程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通过系统学习提升理论水平,为学校的特色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厦门市莲前小学的何惠真老师在专家的指导下,针对学校“养成良好习惯,奠基幸福人生”的特色办学理念,组建了课题研究小组,带领小组老师运用行动研究法开展了《协同家校社教育,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课题研究,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在研究行动中总结、反思、调整,寻找符合学校生源情况的家校协作最佳方式,取得了良好效果。何惠真老师的研究解决了学校特色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研究成果公开发表,本人也从学校的骨干教师成长为学校领导。
分析
专家从寻找问题,确定课题、查找资料、文献综述、确定研究方法、提出研究思路、开展研究等各个环节,手把手地带着“种子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将研究置于学校特色发展的真实场景中,结合老师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深受老师欢迎。同时老师从中获得了成长和自信,解决了学校特色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推动了学校的特色发展。在此过程中,专家没有阐述太多高深理论,而是以具体的课题研究为任务驱动,带领老师们实实在在地学会了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会了规范的教育科学研究。理论对老师们来说不再高不可攀,而变成了不可或缺的工具,实实在在地指引着他们的实践。
案例三
合作过程中,专家与学校领导、老师打成一片,双方不仅是一种合作关系,更是一种朋友式的互助关系。每年两次到厦门开展课题指导成了专家们最期盼的工作,虽然每次在厦门一周的工作量十分繁重,但他们依然乐此不疲。对学校来说,专家到访成了最重要的节日,学校领导、老师明白,如果特色发展做得不好,会对不起老朋友,会让专家朋友失望。因此,即便在专家“离场”的日子里,也对专家提出的问题十分在意,组织老师认真思考,积极落实:有的学校把每周一作为学校特色发展课题的学习、交流、研讨时间,校长与老师共同学习,集体讨论,一起商讨解决学校特色发展中的问题,消化专家指导时提出的意见;有的学校成立了若干个工作坊,对专家指导时的讲座、发言录音进行认真整理,组织再学习、再思考。
分析
顾问组专家踏实、勤奋的工作作风,深受课题组实验学校老师们的认可和喜欢,他们与学校的领导、老师建立起了亲密的研究伙伴关系和朋友关系,这种朋友式的温情成了课题合作研究的润滑剂和促进力。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这种朋友式情感,对双方合作研究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启示
中小学校对与大学专家合作寄予厚望,他们期望得到专家的诊断、指导,但前提是二者能有效融合到一起。
提升学校思考力,教会学校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理性思考方式,是专家指导学校发展成功的关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校发展缺的不是教育实践,而是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在实践基础上总结、反思和提炼的能力。专家对学校的指导,不在于给学校开设了多少讲座,而在于引发学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有针对性的思考,寻找解决问题、提升学校办学效益方案。
结合学校发展具体问题,带领学校开展研究,在研究中改变学校的行动方式,是专家指导学校的重点。在真实的教育教学场景中,与学校一起发现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组织学校开展相应的课题研究,在研究中帮助老师领悟先进教育教学理念,产生与之相适应的行为,从而改变学校,促进学校与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这样的指导,对学校、教师的发展和成长最有效,深受学校和老师欢迎。
专家与学校不仅仅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更是学校发展共同的伙伴关系。专家俯下身来把自己与学校的发展联系在一起,走入课堂、深入老师当中,成为共同研究的朋友和伙伴,与老师们一起平等地探讨、研究,不仅仅是学校发展的指导者、还是学校发展的参与者和合作者,以“家人”身份参与学校的活动,在情感上更易获得学校认可,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校自身参与的主动性和主人翁精神。朋友式的情感及伙伴关系,让学校与专家的沟通更有效、深入。这样的转变打破了理论与实践的隔阂,融洽了教师与专家的关系,合作效果显而易见。
在教育专家与中小学合作过程中,学校因为专家指导方式与学校融合而受益,学校获得了发展,教师获得了发展,最终让学生受益;反过来,因为指导方式的转变,专家也更深入地理解了教育教学实践的真实状态,对专家自身的研究和成长也有很大帮助,因为指导方式的转变使参与者实现了共成长、同进步。
责任编辑 徐向阳
一、案例及分析
案例一
园南小学地处老城区,学校四周古榕环绕,办学空间极其有限。但校足球队利用周边社区资源,连续十年获得厦门市小学生足球比赛冠军,甚至获得过全国小甲A冠军等荣誉。对此,有专家建议学校以“立根树人,开放至为”为特色理念。但老師们对这一理念不理解、不认同,更不知道如何将这一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对此,首席顾问邬志辉教授提出,学校的特色理念必须是“内生”的,要为学校师生理解、接受和认同。在专家的指导下,学校发动教师、家长和学生参与讨论,从扎根古城墙上生命力顽强的榕树、学校办学传统和师生实际,提出了“顺应学生天性、满足成长需求、等待生命花开,让生命之美在绿意中诞生,生命之力在绿意中蓬勃”的办学追求,并以老师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提出了“像榕树一样,脚踏实地,蓬勃向上”的校训和“让绿意点亮生命”的办学理念,获得了师生、家长认可,学校特色发展工作也顺利开展起来。
分析
在高校、区教育局、区教师进修学校、区内参与实验中小学四方合作框架下,课题指导专家每年到学校指导2次,通过访谈、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指导学校开展特色发展工作。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尊重学校的意愿,弥补学校理论不足,提升学校的学习力与思考力,促进学校生发出自己能理解和接受的办学追求、办学理念系统更符合学校的需要,这样的指导更有效,更受学校的欢迎。
案例二
在专家指导下,学校根据特色发展规划,确定了推动学校特色发展的“种子教师”,建立了以“种子教师”为骨干的“教师行动研究”校本研究机制。课题组还开办了“种子教师”研究生课程班,每个“种子教师”都有一个大学专家作为导师,开展针对学校特色发展相关急需解决问题的课题研究。如此,在研究过程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通过系统学习提升理论水平,为学校的特色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厦门市莲前小学的何惠真老师在专家的指导下,针对学校“养成良好习惯,奠基幸福人生”的特色办学理念,组建了课题研究小组,带领小组老师运用行动研究法开展了《协同家校社教育,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课题研究,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在研究行动中总结、反思、调整,寻找符合学校生源情况的家校协作最佳方式,取得了良好效果。何惠真老师的研究解决了学校特色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研究成果公开发表,本人也从学校的骨干教师成长为学校领导。
分析
专家从寻找问题,确定课题、查找资料、文献综述、确定研究方法、提出研究思路、开展研究等各个环节,手把手地带着“种子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将研究置于学校特色发展的真实场景中,结合老师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深受老师欢迎。同时老师从中获得了成长和自信,解决了学校特色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推动了学校的特色发展。在此过程中,专家没有阐述太多高深理论,而是以具体的课题研究为任务驱动,带领老师们实实在在地学会了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会了规范的教育科学研究。理论对老师们来说不再高不可攀,而变成了不可或缺的工具,实实在在地指引着他们的实践。
案例三
合作过程中,专家与学校领导、老师打成一片,双方不仅是一种合作关系,更是一种朋友式的互助关系。每年两次到厦门开展课题指导成了专家们最期盼的工作,虽然每次在厦门一周的工作量十分繁重,但他们依然乐此不疲。对学校来说,专家到访成了最重要的节日,学校领导、老师明白,如果特色发展做得不好,会对不起老朋友,会让专家朋友失望。因此,即便在专家“离场”的日子里,也对专家提出的问题十分在意,组织老师认真思考,积极落实:有的学校把每周一作为学校特色发展课题的学习、交流、研讨时间,校长与老师共同学习,集体讨论,一起商讨解决学校特色发展中的问题,消化专家指导时提出的意见;有的学校成立了若干个工作坊,对专家指导时的讲座、发言录音进行认真整理,组织再学习、再思考。
分析
顾问组专家踏实、勤奋的工作作风,深受课题组实验学校老师们的认可和喜欢,他们与学校的领导、老师建立起了亲密的研究伙伴关系和朋友关系,这种朋友式的温情成了课题合作研究的润滑剂和促进力。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这种朋友式情感,对双方合作研究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启示
中小学校对与大学专家合作寄予厚望,他们期望得到专家的诊断、指导,但前提是二者能有效融合到一起。
提升学校思考力,教会学校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理性思考方式,是专家指导学校发展成功的关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校发展缺的不是教育实践,而是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在实践基础上总结、反思和提炼的能力。专家对学校的指导,不在于给学校开设了多少讲座,而在于引发学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有针对性的思考,寻找解决问题、提升学校办学效益方案。
结合学校发展具体问题,带领学校开展研究,在研究中改变学校的行动方式,是专家指导学校的重点。在真实的教育教学场景中,与学校一起发现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组织学校开展相应的课题研究,在研究中帮助老师领悟先进教育教学理念,产生与之相适应的行为,从而改变学校,促进学校与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这样的指导,对学校、教师的发展和成长最有效,深受学校和老师欢迎。
专家与学校不仅仅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更是学校发展共同的伙伴关系。专家俯下身来把自己与学校的发展联系在一起,走入课堂、深入老师当中,成为共同研究的朋友和伙伴,与老师们一起平等地探讨、研究,不仅仅是学校发展的指导者、还是学校发展的参与者和合作者,以“家人”身份参与学校的活动,在情感上更易获得学校认可,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校自身参与的主动性和主人翁精神。朋友式的情感及伙伴关系,让学校与专家的沟通更有效、深入。这样的转变打破了理论与实践的隔阂,融洽了教师与专家的关系,合作效果显而易见。
在教育专家与中小学合作过程中,学校因为专家指导方式与学校融合而受益,学校获得了发展,教师获得了发展,最终让学生受益;反过来,因为指导方式的转变,专家也更深入地理解了教育教学实践的真实状态,对专家自身的研究和成长也有很大帮助,因为指导方式的转变使参与者实现了共成长、同进步。
责任编辑 徐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