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谐文化是安定详和、健康向上的文化,是和谐社会的本质和灵魂,具有民族的公信力和向心力。优秀民族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的历史积淀和经典之石,对建设和谐文化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本文旨在探讨民间艺术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发展思路和实现途径,并倡导借鉴先进经验及其优势,通过创新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其文化内涵并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本土民间艺术,从而进一步促进新农村的和谐文化建设。
一、民间艺术的当代价值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建设和谐文化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紧抓好。作为传承千年并且根植于农村的民族文化经典、优秀民间艺术是新农村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它的兴衰影响着新农村文化建设事业的成败。挖掘民间艺术的历史底蕴,大力弘扬民族特色,重塑其当代价值,不仅是使之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更是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强劲动力。
1.文化价值。文化价值是艺术作品的核心价值。艺术作品属于意识形态的精神产品,其成果必须具备某种审美的价值,是否满足于人的精神需求是衡定其优劣的主要标准。民间剪纸作为历史悠久的乡土艺术之一有其自身的审美性,其内容多样,寓意丰富,造型单纯,制作精巧,通常用祥和的图案企望吉祥避邪,娃娃、葫芦、莲花等图案象征多子多福,家禽家畜和瓜果鱼虫等因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剪纸表现的重要内容。此外,作为民间艺术的剪纸,具有很强的地域文化特点:陕西窗花风格粗朴豪放;河北和山西剪纸秀美艳丽;宜兴剪纸华丽工整;南通剪纸秀丽玲珑等,反映了不同区域百姓的生活内涵和文化差别,具有浓郁的民俗特色。
2.社会价值。艺术的社会服务属性包括了两个方面,即它对满足社会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所做的贡献。艺术家个性化创作的非功利性追求是艺术创新的基础条件,可这种创新一旦被社会接受,也就随之产生了社会价值。2007年八一起义纪念馆重修开馆所收蕴涵“八一起义”、“秋收起义”场景的剪纸作品,取材于南昌八一广场的浮雕,向人们再现了中国红军的英勇斗志和革命精神。瑞昌市纪委在十七大召开时邀请民间艺人集体创作“百廉图”剪纸,将一百个“廉”字组成一幅画,把祝福和警示都融入其中,党员干部在鉴赏剪纸艺术同时陶冶了情操,净化了心灵。2008年新年伊始,福建省宁德纪委、妇联联合举办“家庭助廉”剪纸艺术展,把家庭廉政文化建设与弘扬民间传统文化相结合,成为贯彻落实家庭廉政文化建设的创新举措。2008年1月,抚州市民间剪纸艺术家创作的2008厘米《家门口迎奥运》剪纸完工,其间包含了奥运会38个运动项目、中国印、福娃、奥运火炬祥云等,全部用剪纸的艺术形式表现。作品为迎接奥运,传播奥运精神特别创作,是剪纸艺术在社会重大题材中的有益尝试,为民间艺术注入了新的时代气息。这些事例都在展示个体价值的实现途径,只有在社会价值中得以体现才能实现价值最大化,这也是民间艺术生命长青的动力。
3.经济价值。指以市场运作形式推动,在经济强势发展的过程中,探索文化与产业、文化与经济的互动与共赢。随着人类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些优秀的民艺种类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渐趋消亡,传统手工文化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也在遭受着如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一样的破坏。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除了我们对民间文化保护的意识不够之外,方式方法也是关键。民间艺术在完成过程中有很多不利因素,从顾客角度看,比如花色品种单一、制作粗糙、款式落后等,影响了购买积极性;从民间艺人方面来看则生产效率低,经费紧缺,接班人跟不上等,使生产积极性受挫。
二、民间艺术当代价值的实现途径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及现代文明冲击,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土壤在逐渐消失,这些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的民间文化遗产,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接近消亡,保护和发展民间艺术不只是倡议和调查,更需要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途径。
1.丰富作品内容和形式,增强时代性,拓展应用领域。传统民间剪纸的使用形式大概有以下几种:民间礼品的“礼花”,贴于窗上的“窗花”、灯彩、茶盏、扇面的装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采用剪纸的形式,用驴、牛、马、羊等动物的皮、雕刻成皮影戏的人物造型;蓝印花布工艺制作的镂花制版是用油纸板雕镂成纹,刮浆印花的花版纹样就是采用剪纸技法,还有阴、阳刻之分;最多的是我国民间常常将剪纸作为装饰家居的饰物,美化居家环境,如门栈、柜花、喜花,棚顶花等都是用来装饰房间的剪纸。而现代剪纸的应用范围早已不止于此,无论从内容、形式、制作、种类都已大大拓展。比如传统的粘贴过于粗糙,可以采用热熔聚酯材料制成薄膜附在剪纸作品背面,再用电熨斗加热使作品更服帖;普通平面粘贴效果过于平淡,有人发明利用玻璃的层次感来加强剪纸的立体感,再加上装裱更显得时尚美观;祈祥纳福的用途表现过多,因此要强化其装饰性,增加立轴、画框、台挂历等款式扩大功能,迎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浙江民间艺人将国画和水彩画用色特点融进其中,增添了新的剪纸品种—“点色剪纸”等。此外,增进了传统剪纸与现代艺术的密切合作,譬如在招贴设计中运用剪纸艺术特点,书籍封面设计中采用剪纸的镂空手段创造的独特韵味,昆明园艺会徽标也曾用剪纸艺术手法传达民族性,作为“正在消失的艺术”之一的民间剪纸,在这些事例上我们看到了勃勃生机中孕育着民艺的光明和希望。
2.改良生产尝试新材料,提高生产效率和审美度。传统工艺遭市场经济淘汰,很大原因在于落后的生产效率和千篇一律、百年不变的样式。对民艺发展非常重视的浙江美术教师叶文运在剪纸制作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他从刻字机的运作方式中得到提示,针对传统剪纸费工时、效率低的缺点,将自动铅笔头改成针头制成360度的旋转笔刀,好像圆规只需一笔即完成普通刻刀数笔才完成的画圈动作。针对传统剪纸粘贴麻烦容易脱落的情况,目前已有人发明了可以吸附到冰箱、防盗门、汽车等铁制物体上的磁性剪纸,也可喷少许水或洗洁净贴附在玻璃、木板或其它光滑表面上去。江西剪纸与陶瓷更是结缘深厚,早在北宋时代,吉州窑陶工就用剪纸装饰瓷器,起初是把剪纸直接贴于瓷胎然后施釉,揭起剪纸图案就露出瓷胎和釉色相对的清晰效果,这也成为今天剪纸陶瓷釉下装饰艺术的重要渊源。变革讲的是融会贯通,而不单单是科技力量,乐平两位剪纸爱好者也另辟蹊径赋予作品独特的表现力,一个矫正传统剪纸所用纸质较软、不宜装裱的缺点,在宣纸上剪刻出美观而又方便装裱、收藏的作品,另一个用树叶进行创作,“剪纸”风格更趋古朴、典雅,乡土气息浓厚。
3.巩固文化阵地,扩大宣传,加强人才培养。近年来,民间艺术的保护、发展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然而一些遗产却面临着生存土壤消失、后继乏人的窘境。《瞭望》新闻周刊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调查中发现,文化传承难的不是艺不外传,而是没有人愿意学习。传统工艺出师慢,经济效益低,而现代社会宁静环境的逐步消逝,年轻人大量外出打工,流行音乐、电视、网络、电子游戏正强烈冲击着传统的娱乐项目。为改善民间艺术普遍后继乏人的状况,“剪纸之乡”瑞昌市做了很多工作并已卓见成效,为我们提供了积极的创新思路。比如把剪纸艺术发展触角伸及学校,联合民间剪纸组织与学校采取“协会+学校”的方式,目前已在26所中小学建立剪纸兴趣小组,学习剪纸的氛围大大提升。此外狠抓市、乡(镇)、村三级民间剪纸组织的建设,己在18个乡(镇)、68个村分别组建了民间剪纸协会或委员会,乡(镇)、村剪纸组织覆盖率分别达到88.7%和56.2%,壮大了民间组织。另为激发民间艺人创作热情,专门创办刊物《剪纸风光》,并采取“报酬制”。还经常性组织开展剪纸创作、展览、培训、学术研究等活动,在市文化馆建立剪纸作品展览厅,给民间剪纸艺人建立跟踪管理档案,以加强对剪纸作品的保护和剪纸艺人的管理。《瑞昌剪纸精品集》将作为北京奥运会文化赠送礼品,如果成功此项目将为江西省剪纸艺术搭建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
4.立足本土,放眼海外,拓宽市场,增收效益。民间艺术是农业经济时代自给自足的产物,它的起源、应用和创造群体都有很强的自发性。这种自发性决定了经济来源的不确定性,这也是保护困难,传承乏力的关键原因之一。在发扬光大民间艺术的同时,增加农民的收入,引导村民以此作为致富门路,已成为民艺扎根、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新农村建设以文化促经济的有效途径。发展经济更需要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以此构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桥梁。在现代社会环境中,要把民族文化遗存与现代社会沟通融合,服务于现代社会,更需要把传统文化融入生活,在国际大环境中以文化树立民族自尊,以民族独特文化产品振兴经济。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西省教育厅2008年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YS0804)。
(作者单位:华东交通大学艺术学院)
一、民间艺术的当代价值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建设和谐文化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紧抓好。作为传承千年并且根植于农村的民族文化经典、优秀民间艺术是新农村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它的兴衰影响着新农村文化建设事业的成败。挖掘民间艺术的历史底蕴,大力弘扬民族特色,重塑其当代价值,不仅是使之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更是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强劲动力。
1.文化价值。文化价值是艺术作品的核心价值。艺术作品属于意识形态的精神产品,其成果必须具备某种审美的价值,是否满足于人的精神需求是衡定其优劣的主要标准。民间剪纸作为历史悠久的乡土艺术之一有其自身的审美性,其内容多样,寓意丰富,造型单纯,制作精巧,通常用祥和的图案企望吉祥避邪,娃娃、葫芦、莲花等图案象征多子多福,家禽家畜和瓜果鱼虫等因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剪纸表现的重要内容。此外,作为民间艺术的剪纸,具有很强的地域文化特点:陕西窗花风格粗朴豪放;河北和山西剪纸秀美艳丽;宜兴剪纸华丽工整;南通剪纸秀丽玲珑等,反映了不同区域百姓的生活内涵和文化差别,具有浓郁的民俗特色。
2.社会价值。艺术的社会服务属性包括了两个方面,即它对满足社会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所做的贡献。艺术家个性化创作的非功利性追求是艺术创新的基础条件,可这种创新一旦被社会接受,也就随之产生了社会价值。2007年八一起义纪念馆重修开馆所收蕴涵“八一起义”、“秋收起义”场景的剪纸作品,取材于南昌八一广场的浮雕,向人们再现了中国红军的英勇斗志和革命精神。瑞昌市纪委在十七大召开时邀请民间艺人集体创作“百廉图”剪纸,将一百个“廉”字组成一幅画,把祝福和警示都融入其中,党员干部在鉴赏剪纸艺术同时陶冶了情操,净化了心灵。2008年新年伊始,福建省宁德纪委、妇联联合举办“家庭助廉”剪纸艺术展,把家庭廉政文化建设与弘扬民间传统文化相结合,成为贯彻落实家庭廉政文化建设的创新举措。2008年1月,抚州市民间剪纸艺术家创作的2008厘米《家门口迎奥运》剪纸完工,其间包含了奥运会38个运动项目、中国印、福娃、奥运火炬祥云等,全部用剪纸的艺术形式表现。作品为迎接奥运,传播奥运精神特别创作,是剪纸艺术在社会重大题材中的有益尝试,为民间艺术注入了新的时代气息。这些事例都在展示个体价值的实现途径,只有在社会价值中得以体现才能实现价值最大化,这也是民间艺术生命长青的动力。
3.经济价值。指以市场运作形式推动,在经济强势发展的过程中,探索文化与产业、文化与经济的互动与共赢。随着人类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些优秀的民艺种类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渐趋消亡,传统手工文化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也在遭受着如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一样的破坏。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除了我们对民间文化保护的意识不够之外,方式方法也是关键。民间艺术在完成过程中有很多不利因素,从顾客角度看,比如花色品种单一、制作粗糙、款式落后等,影响了购买积极性;从民间艺人方面来看则生产效率低,经费紧缺,接班人跟不上等,使生产积极性受挫。
二、民间艺术当代价值的实现途径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及现代文明冲击,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土壤在逐渐消失,这些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的民间文化遗产,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接近消亡,保护和发展民间艺术不只是倡议和调查,更需要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途径。
1.丰富作品内容和形式,增强时代性,拓展应用领域。传统民间剪纸的使用形式大概有以下几种:民间礼品的“礼花”,贴于窗上的“窗花”、灯彩、茶盏、扇面的装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采用剪纸的形式,用驴、牛、马、羊等动物的皮、雕刻成皮影戏的人物造型;蓝印花布工艺制作的镂花制版是用油纸板雕镂成纹,刮浆印花的花版纹样就是采用剪纸技法,还有阴、阳刻之分;最多的是我国民间常常将剪纸作为装饰家居的饰物,美化居家环境,如门栈、柜花、喜花,棚顶花等都是用来装饰房间的剪纸。而现代剪纸的应用范围早已不止于此,无论从内容、形式、制作、种类都已大大拓展。比如传统的粘贴过于粗糙,可以采用热熔聚酯材料制成薄膜附在剪纸作品背面,再用电熨斗加热使作品更服帖;普通平面粘贴效果过于平淡,有人发明利用玻璃的层次感来加强剪纸的立体感,再加上装裱更显得时尚美观;祈祥纳福的用途表现过多,因此要强化其装饰性,增加立轴、画框、台挂历等款式扩大功能,迎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浙江民间艺人将国画和水彩画用色特点融进其中,增添了新的剪纸品种—“点色剪纸”等。此外,增进了传统剪纸与现代艺术的密切合作,譬如在招贴设计中运用剪纸艺术特点,书籍封面设计中采用剪纸的镂空手段创造的独特韵味,昆明园艺会徽标也曾用剪纸艺术手法传达民族性,作为“正在消失的艺术”之一的民间剪纸,在这些事例上我们看到了勃勃生机中孕育着民艺的光明和希望。
2.改良生产尝试新材料,提高生产效率和审美度。传统工艺遭市场经济淘汰,很大原因在于落后的生产效率和千篇一律、百年不变的样式。对民艺发展非常重视的浙江美术教师叶文运在剪纸制作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他从刻字机的运作方式中得到提示,针对传统剪纸费工时、效率低的缺点,将自动铅笔头改成针头制成360度的旋转笔刀,好像圆规只需一笔即完成普通刻刀数笔才完成的画圈动作。针对传统剪纸粘贴麻烦容易脱落的情况,目前已有人发明了可以吸附到冰箱、防盗门、汽车等铁制物体上的磁性剪纸,也可喷少许水或洗洁净贴附在玻璃、木板或其它光滑表面上去。江西剪纸与陶瓷更是结缘深厚,早在北宋时代,吉州窑陶工就用剪纸装饰瓷器,起初是把剪纸直接贴于瓷胎然后施釉,揭起剪纸图案就露出瓷胎和釉色相对的清晰效果,这也成为今天剪纸陶瓷釉下装饰艺术的重要渊源。变革讲的是融会贯通,而不单单是科技力量,乐平两位剪纸爱好者也另辟蹊径赋予作品独特的表现力,一个矫正传统剪纸所用纸质较软、不宜装裱的缺点,在宣纸上剪刻出美观而又方便装裱、收藏的作品,另一个用树叶进行创作,“剪纸”风格更趋古朴、典雅,乡土气息浓厚。
3.巩固文化阵地,扩大宣传,加强人才培养。近年来,民间艺术的保护、发展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然而一些遗产却面临着生存土壤消失、后继乏人的窘境。《瞭望》新闻周刊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调查中发现,文化传承难的不是艺不外传,而是没有人愿意学习。传统工艺出师慢,经济效益低,而现代社会宁静环境的逐步消逝,年轻人大量外出打工,流行音乐、电视、网络、电子游戏正强烈冲击着传统的娱乐项目。为改善民间艺术普遍后继乏人的状况,“剪纸之乡”瑞昌市做了很多工作并已卓见成效,为我们提供了积极的创新思路。比如把剪纸艺术发展触角伸及学校,联合民间剪纸组织与学校采取“协会+学校”的方式,目前已在26所中小学建立剪纸兴趣小组,学习剪纸的氛围大大提升。此外狠抓市、乡(镇)、村三级民间剪纸组织的建设,己在18个乡(镇)、68个村分别组建了民间剪纸协会或委员会,乡(镇)、村剪纸组织覆盖率分别达到88.7%和56.2%,壮大了民间组织。另为激发民间艺人创作热情,专门创办刊物《剪纸风光》,并采取“报酬制”。还经常性组织开展剪纸创作、展览、培训、学术研究等活动,在市文化馆建立剪纸作品展览厅,给民间剪纸艺人建立跟踪管理档案,以加强对剪纸作品的保护和剪纸艺人的管理。《瑞昌剪纸精品集》将作为北京奥运会文化赠送礼品,如果成功此项目将为江西省剪纸艺术搭建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
4.立足本土,放眼海外,拓宽市场,增收效益。民间艺术是农业经济时代自给自足的产物,它的起源、应用和创造群体都有很强的自发性。这种自发性决定了经济来源的不确定性,这也是保护困难,传承乏力的关键原因之一。在发扬光大民间艺术的同时,增加农民的收入,引导村民以此作为致富门路,已成为民艺扎根、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新农村建设以文化促经济的有效途径。发展经济更需要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以此构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桥梁。在现代社会环境中,要把民族文化遗存与现代社会沟通融合,服务于现代社会,更需要把传统文化融入生活,在国际大环境中以文化树立民族自尊,以民族独特文化产品振兴经济。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西省教育厅2008年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YS0804)。
(作者单位:华东交通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