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议论文写作中,事实论证是很多同学都喜欢使用的,但在使用时常常出现重材料陈述、轻道理论述等情况的发生,如何克服,并进而提升事实论证的水平呢?我们以下面的语段为例,一起来看看其中的技巧。
(一)日本水墨画的开山鼻祖出生在一个非常贫困的家庭,迫于生计,他只得出家以求能得到一顿饱饭。但是寺门有一条规矩,就是不能在寺中画画,从小就酷爱画画的他怎能受得了呢?于是他每天偷偷画画,但最终被主持逮住,并且每次逮到时他总是要经历一顿毒打。终于有一次,主持用绳子把他吊在了房梁上,他的委屈的眼泪也顿时喷涌而出,恰巧有一滴眼泪滴在了脚上,于是他用泪画画,一只活灵活现的老虎画成了。当主持看到后,立即把他放下,终于不再阻止他画画,终于他的画对日本有很深的影响。
不仅外国有这样的事例,我国同样有着一个个含泪磨成珍珠的实例。司马迁含辱终于写成史无前例的《史记》;左丘失明,才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历练后的美丽》
这是一个以“痛苦与珍珠”为话题的语段,其中出现了议论文中常见的使用事例论述不当的问题。需要明确的是议论文是以说理为主的,事例只是达到说理目的的一个手段而已。那么这个语段呢?有事例,但有说理吗?一句“不仅外国有这样的事例”就把内容过渡到了中国古代。于是这个事例就呈现出生硬地立在那儿的局面。我们先对材料的使用稍做改动,看看是否可以:
(二)日本水墨画的开山鼻祖雪舟出生在一个非常贫困的家庭,迫于生计,他只得出家以求能得到一顿饱饭。但是寺门有一条规矩,就是不能在寺中画画。从小就酷爱画画的他怎能受得了呢?于是他每天偷偷画画,但最终被主持捉住,并且每次捉到时他总是要经历一顿毒打,甚至被主持用绳子吊在了房梁上。但是怎样的毒打都没能打碎他学习绘画的决心,他偷偷地画,含着泪画,在泪水的浇灌下,笔下的老虎活灵活现,绘就的山水氤氲缭绕,终于成为日本水墨画的开山鼻祖。
不仅外国有这样的事例,我国同样有着一个个含泪磨成珍珠的实例。……
一般地说,使用材料时对相关对象的情况应有所了解才可,上面语段(一)使用了模糊的语言,未能指出这个水墨画家究竟是谁,使得材料看上去不够明白,缺少真实感,因此应补充完整。其次,“……于是他每天偷偷画画,但最终被主持捉住,并且每次捉到时他总是要经历一顿毒打。终于有一次,主持用绳子把他吊在了房梁上,他的委屈的眼泪也顿时喷涌而出……”这句话主语转换频繁,出现了前后不连贯的毛病,所以做了上面语段的修改,以突出“他”的痛苦遭遇。“恰巧有一滴眼泪滴在了脚上,于是他用泪画画”洋溢着浓厚的神话色彩,不符合说理性质,也应删掉。但是这样改后仍感到分析说理不够,怎么办?
再做修改,这样是否更好:
(三)痛苦是美丽珍珠的前奏。日本水墨画的开山鼻祖雪舟出生在一个非常贫困的家庭,这已是他遭遇的最大痛苦了。但还不止于此,迫于生计,他只得出家以求能得到一顿饱饭。而寺中不能画画的规矩,是他人生中的又一大不幸。从小就酷爱画画的他怎能受得了呢?于是他每天偷偷画画,但往往被主持捉住,并且每次捉到时他总是要经历一顿毒打,有时甚至被主持用绳子吊在了房梁上。但是怎样的毒打都没能打碎他学习绘画的决心,他偷偷地画,含着泪画,在泪水的浇灌下,笔下的老虎活灵活现,绘就的山水氤氲缭绕。“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历经苦难的他也终于收获了他人生的那颗珍珠——日本水墨画的开山鼻祖。
生命中能够一帆风顺固然值得感谢,但坎坷与不幸又何尝不是生命的历练?在坎坷与不幸的不断侵袭下,如茶的生命,在风风雨雨的岁月中沉沉浮浮,于是像沸水一次次冲沏的茶一样溢出了他们生命的脉脉清香。
不仅外国有这样的事例,我国同样有着一个个含泪磨成珍珠的实例。……
这段文字中材料的使用已经迥异于段落(二)了,我们可以看出这才是一个议论性的语段,那么它与段落(一)(二)区别在哪里呢?
首先,段落(三)有明确的论点——痛苦是美丽珍珠的前奏,这是段落(一)(二)都不具备的,前两个段落仅仅列举出了这么一种“含泪磨成珍珠”的实例,并没有明确点明论点。议论文的论点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判断性。这种指向是基于理性认知的,不能仅靠感性的材料,轻松地认为让材料本身去说话,抱着“这是大家都明白的,还用说吗”的心理,是不可以的。
其次,这个语段是“为我所用”地使用材料,体现着“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原则,不是像段落(二)那样,纯粹地陈述材料。值得强调的是,议论文中材料的使用是阐述材料,而非陈述材料。如果不注意材料与论述的交融,材料陈述再精彩也是不具有说服力的。段落(三)是有意识地从“痛苦是美丽珍珠的前奏”的角度调用材料,层层深入地阐述出这个水墨画家痛苦遭遇,贫困的家庭——出家——寺中规定不能画画——他酷爱画画——遭毒打——偷偷地画,含着泪画。材料使用集中,直接指向痛苦的遭遇,而不是简单地陈述人生经历。
同时在段落(二)(三)中舍弃了(一)中的个别语句,如“恰巧有一滴眼泪滴在了脚上,于是他用泪画画,一只活灵活现的老虎画成了,当主持看到后,立即把他放下,终于不再阻止他画画”。为什么呢?这体现了使用材料的取舍性,这几句话不能突出他的痛苦,反倒减轻了他的痛苦遭遇,这显然不是写作的意图,故去掉为好。
除了融入语段中的事实说理,段落(三)中还另有具体的分析说理过程:“‘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历经苦难的他也终于收获了他人生的那颗珍珠——日本水墨画的开山鼻祖。”这是事实论证中插入引证,用简练的语言为上述材料做一总结。后一个段落接着作了进一步的分析论述,先是阐述出对痛苦的认识——坎坷与不幸又何尝不是生命的历练?接着用比喻论证的方式进一步说理:茶,沉沉浮浮中溢出脉脉清香,生命也是如此。如此分析说理,可谓“掷地作金石声”。
有时,我们为增加说理的深度,会继续从同一个材料的反面,运用“若(如果)不是……”的句式进一步去阐述。应该看到这种分析论述不是万能的,对上面的话题就不适合,如果我们说“若不是这些痛苦,他又怎能收获生命的珍珠”之类的话,别人就会以为这是一个思想畸形的人。
[作者通联:山东枣庄八中(南校)语文组]
(一)日本水墨画的开山鼻祖出生在一个非常贫困的家庭,迫于生计,他只得出家以求能得到一顿饱饭。但是寺门有一条规矩,就是不能在寺中画画,从小就酷爱画画的他怎能受得了呢?于是他每天偷偷画画,但最终被主持逮住,并且每次逮到时他总是要经历一顿毒打。终于有一次,主持用绳子把他吊在了房梁上,他的委屈的眼泪也顿时喷涌而出,恰巧有一滴眼泪滴在了脚上,于是他用泪画画,一只活灵活现的老虎画成了。当主持看到后,立即把他放下,终于不再阻止他画画,终于他的画对日本有很深的影响。
不仅外国有这样的事例,我国同样有着一个个含泪磨成珍珠的实例。司马迁含辱终于写成史无前例的《史记》;左丘失明,才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历练后的美丽》
这是一个以“痛苦与珍珠”为话题的语段,其中出现了议论文中常见的使用事例论述不当的问题。需要明确的是议论文是以说理为主的,事例只是达到说理目的的一个手段而已。那么这个语段呢?有事例,但有说理吗?一句“不仅外国有这样的事例”就把内容过渡到了中国古代。于是这个事例就呈现出生硬地立在那儿的局面。我们先对材料的使用稍做改动,看看是否可以:
(二)日本水墨画的开山鼻祖雪舟出生在一个非常贫困的家庭,迫于生计,他只得出家以求能得到一顿饱饭。但是寺门有一条规矩,就是不能在寺中画画。从小就酷爱画画的他怎能受得了呢?于是他每天偷偷画画,但最终被主持捉住,并且每次捉到时他总是要经历一顿毒打,甚至被主持用绳子吊在了房梁上。但是怎样的毒打都没能打碎他学习绘画的决心,他偷偷地画,含着泪画,在泪水的浇灌下,笔下的老虎活灵活现,绘就的山水氤氲缭绕,终于成为日本水墨画的开山鼻祖。
不仅外国有这样的事例,我国同样有着一个个含泪磨成珍珠的实例。……
一般地说,使用材料时对相关对象的情况应有所了解才可,上面语段(一)使用了模糊的语言,未能指出这个水墨画家究竟是谁,使得材料看上去不够明白,缺少真实感,因此应补充完整。其次,“……于是他每天偷偷画画,但最终被主持捉住,并且每次捉到时他总是要经历一顿毒打。终于有一次,主持用绳子把他吊在了房梁上,他的委屈的眼泪也顿时喷涌而出……”这句话主语转换频繁,出现了前后不连贯的毛病,所以做了上面语段的修改,以突出“他”的痛苦遭遇。“恰巧有一滴眼泪滴在了脚上,于是他用泪画画”洋溢着浓厚的神话色彩,不符合说理性质,也应删掉。但是这样改后仍感到分析说理不够,怎么办?
再做修改,这样是否更好:
(三)痛苦是美丽珍珠的前奏。日本水墨画的开山鼻祖雪舟出生在一个非常贫困的家庭,这已是他遭遇的最大痛苦了。但还不止于此,迫于生计,他只得出家以求能得到一顿饱饭。而寺中不能画画的规矩,是他人生中的又一大不幸。从小就酷爱画画的他怎能受得了呢?于是他每天偷偷画画,但往往被主持捉住,并且每次捉到时他总是要经历一顿毒打,有时甚至被主持用绳子吊在了房梁上。但是怎样的毒打都没能打碎他学习绘画的决心,他偷偷地画,含着泪画,在泪水的浇灌下,笔下的老虎活灵活现,绘就的山水氤氲缭绕。“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历经苦难的他也终于收获了他人生的那颗珍珠——日本水墨画的开山鼻祖。
生命中能够一帆风顺固然值得感谢,但坎坷与不幸又何尝不是生命的历练?在坎坷与不幸的不断侵袭下,如茶的生命,在风风雨雨的岁月中沉沉浮浮,于是像沸水一次次冲沏的茶一样溢出了他们生命的脉脉清香。
不仅外国有这样的事例,我国同样有着一个个含泪磨成珍珠的实例。……
这段文字中材料的使用已经迥异于段落(二)了,我们可以看出这才是一个议论性的语段,那么它与段落(一)(二)区别在哪里呢?
首先,段落(三)有明确的论点——痛苦是美丽珍珠的前奏,这是段落(一)(二)都不具备的,前两个段落仅仅列举出了这么一种“含泪磨成珍珠”的实例,并没有明确点明论点。议论文的论点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判断性。这种指向是基于理性认知的,不能仅靠感性的材料,轻松地认为让材料本身去说话,抱着“这是大家都明白的,还用说吗”的心理,是不可以的。
其次,这个语段是“为我所用”地使用材料,体现着“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原则,不是像段落(二)那样,纯粹地陈述材料。值得强调的是,议论文中材料的使用是阐述材料,而非陈述材料。如果不注意材料与论述的交融,材料陈述再精彩也是不具有说服力的。段落(三)是有意识地从“痛苦是美丽珍珠的前奏”的角度调用材料,层层深入地阐述出这个水墨画家痛苦遭遇,贫困的家庭——出家——寺中规定不能画画——他酷爱画画——遭毒打——偷偷地画,含着泪画。材料使用集中,直接指向痛苦的遭遇,而不是简单地陈述人生经历。
同时在段落(二)(三)中舍弃了(一)中的个别语句,如“恰巧有一滴眼泪滴在了脚上,于是他用泪画画,一只活灵活现的老虎画成了,当主持看到后,立即把他放下,终于不再阻止他画画”。为什么呢?这体现了使用材料的取舍性,这几句话不能突出他的痛苦,反倒减轻了他的痛苦遭遇,这显然不是写作的意图,故去掉为好。
除了融入语段中的事实说理,段落(三)中还另有具体的分析说理过程:“‘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历经苦难的他也终于收获了他人生的那颗珍珠——日本水墨画的开山鼻祖。”这是事实论证中插入引证,用简练的语言为上述材料做一总结。后一个段落接着作了进一步的分析论述,先是阐述出对痛苦的认识——坎坷与不幸又何尝不是生命的历练?接着用比喻论证的方式进一步说理:茶,沉沉浮浮中溢出脉脉清香,生命也是如此。如此分析说理,可谓“掷地作金石声”。
有时,我们为增加说理的深度,会继续从同一个材料的反面,运用“若(如果)不是……”的句式进一步去阐述。应该看到这种分析论述不是万能的,对上面的话题就不适合,如果我们说“若不是这些痛苦,他又怎能收获生命的珍珠”之类的话,别人就会以为这是一个思想畸形的人。
[作者通联:山东枣庄八中(南校)语文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