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的秘密

来源 :学前教育(幼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_chen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春天我将蚕卵放在科学区里,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很多孩子围过来问:“老师,这是什么呀?”“您快告诉我们呀!”“我们真想知道!” 基于孩子们对蚕卵的兴趣,同时也基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对大班科学领域的目标要求:观察发现事物前后的变化及动物生长变化的生命周期,我们开展了“蚕的秘密”主题探究活动。
  面对密密麻麻的蚕卵,孩子们有的用眼睛观察,有的用放大镜观察,边观察边说:“是石子。”“是花种子吗?”“是鱼食。”“是南方树上结的果子。”“是植物的肥料。”“是沙滩上的小沙子。”……孩子们的猜想千奇百怪。我们告诉孩子们,继续观察会有惊人的变化。
  在孩子们的盼望下,3月22日小黑点有了变化,他们激动不已地说:“原来它是活的。”“看,黑黑的像小蚂蚁一样。”“我摸了一下没感觉,好像身体软软的。”“在放大镜下看它的身体细细的,上面还有黑色的毛。”……孩子们边观察边议论:“它是什么呀?”“是小蚂蚁?”“是蜈蚣?”“不对,小蚂蚁是在地上爬的,蜈蚣的腿很多,这只小黑虫子是站着的。”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这时班上有位热心的家长送孩子,她自己养过蚕,便热情地给孩子讲解起来。于是孩子们得知它们是蚕宝宝,因为像小蚂蚁一样所以也叫蚁蚕或一龄蚕。孩子们恍然大悟说:“原来这些小黑点是蚕卵啊!我们班有蚕宝宝了!今天是蚕宝宝的生日。”
  蚕宝宝吃什么?孩子们议论起来,有的说:“蚕宝宝吃桑叶。”有的则怀疑:“它们还很小能吃桑叶吗?”有的说:“我们小的时候要喝奶,长大了才能吃一些食物,蚕宝宝小的时候一定是喝奶。”有的说:“应该像小兔子小的时候一样吃细小的东西。”还有的说:“它会不会吃小米呢?”“不会的,它太弱小了,身体还没有小米大,怎么能吃下呢?”大家着急地说:“小时候的蚕宝宝到底吃什么呢?不吃东西一定会饿死的!”有个孩子建议我上网查一查,我立刻和孩子们一起上网查询答案。资料中显示:刚刚出生的蚕宝宝吃嫩菜叶、蒲公英叶子,还吃泡过水的茶叶。孩子们高兴不已,决定先请王老师去厨房给蚕宝宝找些嫩菜叶。第二天孩子们带来了生菜、油麦菜、白菜、蒲公英、榆树叶等来喂蚕宝宝。
  通过查询资料孩子们还了解到:蚕宝宝多吃东西会长的又粗又大,它的身体会变成白色的,还会吐丝结茧,结出的茧经过加工可以做衣服,种蚕的蛹则会变成蛾子飞走。随后,我问孩子们还想了解蚕宝宝的哪些情况,孩子们纷纷说道:“蚕宝宝是怎样长大的?”“它们的妈妈是谁?”“它们是怎样吐丝的?”“它们是怎样变成蛾子的?”“它们是怎样产卵的?”“蚕宝宝能活多久呢?”于是我也很兴奋地说:“这些问题黄老师也想知道,让我们一起在观察中寻找答案吧!”
  在饲养过程中孩子们不仅逐步学会了照顾蚕宝宝,还找了蚕宝宝长大的不同证据:吃得多了,粪便颗粒大了,蜕皮了。
  这一天孩子们和以往一样为蚕宝宝打扫“家”,有的说:“蚕宝宝在我们的照顾下长大了一些。”有的说:“好像身体真的长了一些。”有的说:“我们只发现身体变白了一些。”还有的说:“这只是你们的感觉,我们就没看出来它们身体变长了。”我建议大家想办法证明蚕宝宝是不是长大了。孩子们议论起来:“我们长高、长胖了,就说明长大了。”“我们吃的多了是长大了。”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孩子们分组行动起来,一边照顾蚕宝宝一边寻找蚕宝宝长大的证据。孩子们发现:蚕沙颗粒比前兩天收集的大了;它们吃的多了,前几天早上喂一次桑叶就可以了,现在下午还要喂一次;以前蚕宝宝的足看不清,现在能数清蚕宝宝有16条足了。
  有的孩子带来了查找到的资料:蚕宝宝长大还需要蜕皮,每蜕一次皮就增加一龄,它要蜕四次皮变成五龄蚕。有的孩子用尺子为蚕宝宝做了第一次测量,长度是1厘米多,他们决定在蚕宝宝蜕皮后再测量一次。
  这一天大家发现筐子里有浅棕色的东西,这时我和很多孩子围了上来想看个究竟。“这是蚕沙吧!”“不像蚕沙,蚕沙是黑色的,这个是浅棕色的。”“还皱皱的。”“一定是蚕宝宝蜕下的皮。”“让我找找看,有没有正在蜕皮的蚕宝宝。”大家边找边说:“怎么没有呢?”“我们真想看看蚕宝宝是怎样蜕皮的。”由于蚕宝宝很小,蜕皮现象不明显,所以不易被发现。看到孩子们失望的表情,我急忙说:“蚕宝宝还很小,蜕皮的时候不容易看到,不要失望哟,我们还有机会看到蚕宝宝蜕皮。”这时测量蚕宝宝身体长度的小朋友说:“快,让我们测量一下它身体的长度有没有变化。”就这样孩子们发现今天的蚕宝宝身体长度是3厘米,和之前的测量结果比,真的长长了。
  收集蚕沙的小朋友将三次收集的蚕沙分别放在标本盒中,进行比较观察,明显发现蚕沙逐渐增大。
  这时孩子强烈要求将蚕宝宝带回家中饲养,希望能在照顾中发现蜕皮现象。班上有个孩子不敢用手摸蚕宝宝,可是她也要将蚕宝宝带回家去,我当时很担心蚕宝宝没有人照顾,这时她说:“老师,我虽然不敢摸蚕宝宝,但是姥姥给我找了镊子,我用镊子夹。”我说:“蚕宝宝会不会很疼啊?”她笑了笑说:“不会的,姥姥已经在镊子上裹上棉花了,不会伤害蚕宝宝的。”可见孩子们非常有爱心、而且责任意识也在逐步增强。
  班级活动的开展一定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我将活动目的用微信形式告诉家长,使家长及时了解班级活动的开展情况,还在装蚕宝宝的盒子上贴上温馨提示,使家长的指导有目的、有针对性。
  当家长们将蚕宝宝蜕皮的珍贵影像带给我们分享时,孩子们开心地说:“终于看到蚕宝宝蜕皮啦!”孩子们边看边发表自己的见解:“蚕宝宝从头开始一节一节地向身体后面蜕皮。”“蚕宝宝的身体不停地扭动。”“蚕宝宝一定很难受吧!”孩子们还及时为蜕完皮的蚕宝宝进行了测量,身长4厘米多。就这样我们在4月7日和13日亲眼目睹了蚕宝宝第三次和第四次蜕皮的过程,使孩子们大饱眼福。
  蚕宝宝的生长变化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每天餐后、环节过渡时他们都要去观察蚕宝宝有没有新变化。这一天,孩子们清理蚕宝宝的家时,发现蚕宝宝有变化:“蚕宝宝生病了,它在筐里不吃也不动,还在角落里转来转去,身体变得皱皱的。”孩子们围绕这个话题议论起来:“蚕宝宝生病了要赶快送医院,让医生看看。”“要送宠物医院,那里的医生会给猫、狗看病,一定也会给蚕宝宝看病的,因为它们都是动物。”孩子们的话真让我感动,字字句句流露出关爱生命的情感。还没等我说话,班上有个孩子大声说:“我有一本科学书上就有答案,告诉你们吧,它要吐丝啦!”孩子们对他的话半信半疑,有的说:“我爸爸是动物园的科普讲师,什么都知道,我回家问问他就有答案了。”“我妈妈是上网高手,我回家和妈妈一起上网看看,明天告诉你们。”“明天我把我的科学书带来,让你们看看我说的是不是真的!”
  第二天孩子们纷纷将自己的答案带到班中,在分享中孩子们了解到:蚕宝宝要吐丝了;我们要为它们准备一些小房子,让它们把丝固定在房子四周,建构自己的“丝房”。孩子们从美工区找来了药盒、牙膏盒亲手为蚕宝宝制作小房子,小心翼翼地把要吐丝的蚕宝宝一只只捏到“小房子”里。
  由于蚕宝宝吐丝需要一天一夜的时间,除了能看到的部分外,其他过程就用照片来呈现,以丰富孩子的感知经验,体会蚕宝宝结茧的艰辛。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蚕吐丝的过程:“蚕宝宝用口器吐丝。吐丝时晃着头,先把丝固定在小房子的四周,然后在里面吐丝。蚕丝由少到多,由薄到厚。最后我们都看不见蚕宝宝了,它把自己裹在里面。”
  第二天孩子们发现蚕宝宝把自己包了起来,有些担心地问:“它们怎么呼吸呀,一定会憋死的。”“是在生宝宝吗?”“也许过几天就会有变化,我们可以等等啊。”我说:“对呀!也许过几天它会给我们一个大大的惊喜。”
其他文献
如果发生类似情况,我认为不能转班。硕硕不管转到哪个班,他的攻击行为都不会因此而立刻改变,甚至反而会更厉害,因为转班本身对孩子就是一种心理伤害。但不转班,就需要做好以下两方面,以免其他孩子再度遭受伤害。首先,要让硕硕的家长对自己孩子的行为建立正确的认识。案例中,硕硕家长的观点有失偏颇。如果家长日常对孩子的攻击行为很少进行教育,那么老师单方面对硕硕的教育也自然作用不大。因此,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让硕硕
开展幼儿艺术教育,最重要的是创设艺术环境,让幼儿能够充分浸润其中,大量接触、充分感知、反复体会,进而吸纳理解,积淀素养。具体到音乐领域,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所伴随的音乐当仁不让是最常态、最大量、最直接的音乐艺术环境了。但是,长期以来,一日生活各环节音乐的投放多处于普遍存在、鲜少研究的状态。多数教师都会或多或少地在一日生活中播放音乐,为幼儿创造一定的音乐浸润环境。但其中因为缺少深入的思考,而导致一些认识
21世纪,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人口素质与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尤其是奠定人终身发展基础的学前教育作为提升人口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将面临更多的关注和挑战,也对我国学前教育的质量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我国学前教育目前出现承载力不足、师资力量匮乏等问题,教育方式亟待改变。技术已在医学、工学等众多学科和领域开展了成熟的应用模式,在大教育中(基础教育阶段以及高等教育阶段,如大型慕课、基于游戏的学习)的
新年上班的第一天,我早早来到班上,准备好桌面玩具,等待孩子们的到来。  很快,穿着一身洁白羽绒服的旋旋,手拿彩色信封,神神秘秘地走到我身边。只见她歪着头,笑咪咪地对我说:“沙老师,这是给你的礼物!”她递给我一个蓝色的信封,说道: “沙老师是男孩子,我要选蓝色的贺卡送给你。因为,蓝色是大海的颜色,代表了深远、活力、青春!”说完,她又转身给旁边的陈老师送去了一个绿色信封,给负责保育的仇老师送去了一个橙
课程领导(curriculum leadership)一词于上世纪50年代提出,与管理领域对所谓科学管理的反思,以及西方国家课程改革运动失利、校本课程开发兴起不无关系。但真正引起关注和重视,还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后的事。它提倡从行政权威转向专业权威,是因为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挤压了课程创新空间与教师的课程智慧,希望赋予学校和教师更多专业自主权,发挥校长的专业权威。  课程领导一词的产生,与课程研究
家庭和幼儿园本就是一辆车的两个轮子,需要同向同行。与家长形成价值认同、达成教育共识,是我们面对突发状况的首要工作。  研判形势,及时调整  特殊時期,家园共育工作的开展也有特定的要求,园所或教师需时刻关注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工作策略。随着时间或事件的不断发展,幼儿园家园共育的工作目标、工作重点、工作方式等也需要随之调整和改变,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以这次疫情为例,我园将对家庭的教育指导工作大致分为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教学是人为的发展,最好的教学应能超越人的自然发展;教学可以创造最近发展区,因为教学不应是消极地适应儿童已有的智力发展水平,教师、成人和有能力的伙伴应提供有效的帮助,成为儿童攀登新的发展高度的支架,不停顿地把儿童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  本案例中,教师围绕一个玩具操作,不断设置活动环节,为幼儿的发展创设不同目标,并在观察中适时介入,有效提供帮助,使
2018年9月,我从一名年级组长升任为保教主任,开始主抓全园的保教工作,这对我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家长工作,更是让我头疼不已。如何才能承担起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园长鼓励我说:“家长亦凡人,只要我们有爱,一切工作从孩子出发,在心底里把家长当成朋友,就不怕家长不认可!”园长的话点醒了我,从前只要爱孩子就可以了,现在我也得“爱”上家长。  我的故事发生在9月中旬正处在与新生和家长的磨合期。  一天早
近些年来,我们幼儿园开展了户外自主游戏的相关实践,却发现户外自主游戏经常轰轰烈烈地开展,然后悄无声息地结束。因为每次游戏后基本就到了午餐环节,教师没有时间组织分享;而且户外游戏的场地开阔、活动材料比较大、搭建作品不宜保留,所以也不适合室内区域活动的集中分享形式。另外,由于组织实施该环节的常常只有一名教师,只能面向一小部分、甚至极个别的幼儿交流;加之,教师大多站在成人立场,更多围绕教育目标,抱着促进
作为一名教育学专业毕业生,我希望自己能走上一条将个人学习成长与职业规划发展紧密结合的职业道路。2015年夏天,我带着自己的职业理想和对工作的期待正式走进“朝花”。时隔5年,回想起這段人生际遇,我由衷地认为这是我“人生最美丽的邂逅”。   一线历练学习   重塑专业自我  按照集团要求,每一位进入朝花的教职工都要接受岗位胜任力培训。由于我是教育学专业应届毕业生,虽然教育学理论基础比较扎实,但缺少学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