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的随笔(创作谈)

来源 :阳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qi5279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首诗把简单的事物弄复杂是本事,把复杂的事物弄简单也是本事。一首诗让几个情趣相投的朋友喝彩是本事,能让更多陌生读者叫好——甚至抄在本子上,甚至能背诵里面段落,甚至能影响他的人生,温暖和鼓舞他的心灵——那是更大的本事。好诗总能给人暖意,给人光明,让人热爱生活,而不是更痛苦、更绝望,世界一片黑暗,生活了无生趣。
  光明不是世界的全部,黑暗也不是。欢乐不是生命的全部,痛苦也不是。贫穷不是诗人耻辱,也不是诗人的光荣。好诗自有人喜欢。说不定在人海彼岸,你诗歌的蝴蝶翅膀一呼扇,会在许多人心中掀起意想不到的波涛。
  我个人感觉,诗歌不论如何拓展疆域和边界,必有其最原始、最基本的东西。我读过许多好诗,如美酒。我曾几次去过一家著名酒厂的酿造车间,笨拙、原始的工艺,亘古不变的匠心,大地五谷,人间食粮,天赋日精月华,缓慢岁月,独一无二的本土泉水。不用贴任何花哨标签,就像语不惊人死不休、天才也下苦功夫的杜甫流芳至今的作品,那是激荡人心的好诗,口口相传的好酒。
  无论人类生活如何现代化,诗还是在写人的心灵、精神。诗和一些美的事物,表面上看是没用的,对人生命的影响、熏陶、改变,是潜移默化、看不出来的。比如,一天绚丽云霞,让人精神为之一振、心情愉悦,可是不能扯下来一块做窗帘、桌布。古今中外,人类情感有许多相通之处,而且具有千年不变的永恒属性。写法有新旧,情感无古今。我们读古诗,读外国翻译过来的好诗,常常感觉那千年前古人,遥远异邦人,就在眼前。
  “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再好的东西,也有人没兴趣。有人天生就有丰沛的诗的想象力,有人没有,但这不妨碍他在另一个行业出类拔萃,心雄万夫。古代大诗人一生都想建功立业,真让他去带兵清除边患,未必是名将,真让他治理一个国家,恐怕会乱套。
  诗也许就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人与天地万物和大自然的关系。诗歌在帮助人类生活。写作和阅读就是反复地活。人间美好,来到世上多么不易,活一次怎么能行?我们现在也许什么都不缺,不缺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也不缺所謂的幸福。可是啊,如果生命里没有诗意、没有或喜悦或怅惘的深情歌声,这人生,该是多么寂寞。
  曹宇翔:山东兖州人,居北京。曾军旅生涯多年,大校军衔。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著有诗集《家园》《青春歌谣》《纯粹阳光》《曹宇翔短诗选》《祖国之秋》《向岁月致意》,随笔集《天赋》。诗集《纯粹阳光》获第二届(1997—2000)鲁迅文学奖。
其他文献
一  二喜八岁那年,家乡连遭大旱,庄稼种下就枯或没发芽,多半年几乎是绝收,人们吃光了家里的粮食,接着挖山上的野菜;野菜吃光了,就啃草根树皮,一片赤地连着坡峦十里向山外延伸。到了这种地步,逃荒潮就开始了。  爹那天拎着个旧包袱出门后就再不见回还。娘苦等了一个月余,然后说,不能再等下去了,要想活命,还是出门逃荒去吧。  逃荒的人流潮水一般,一路往东。娘说,东边富庶,能讨到吃的。可事实上,到处都是逃荒的
期刊
夜说来就来了,那种暗铺天盖地。  秋梅关了院门,走进屋里,把屋门闩好了,把炕上的被单抖了抖,床单展展地铺开,枕头放好,身子轻飘飘地放到了床上。躺下后,才觉得身上哪里都在疼,那种疼如同一种召唤。秋梅自骂:“天生的贱命,让你缓着,就是享不了那福,让你受罪,你哪儿都不疼。”秋梅用左手掐着右胳膊,胳膊僵得要命,酸困酸困的。  秋梅看着屋顶发呆,男人已经走了三四个月了,这三四个月里,秋梅老是在想,人活着和死
期刊
阡陌交错的矿区在孩子眼里像一个大游乐场。一个土坡,一片空地,一石一瓦都是宝贝,有着别样的快乐。随处走走,或者刚好兜里装着粉笔、沙包、皮筋之类的东西,到哪儿都能玩得尽兴。  放学对叶子来说,像院里的鸡熬到饭点,翅膀扇动着欢乐。作业已在学校完成,这是惯例。家里不足十五平米,矮小拥挤,还不够哥哥姐姐们施展拳脚。母亲应该在院里做饭。叶子不急着回,玩儿才是此刻的首选项目。  叶子怀揣着在教室捡下的各色粉笔头
期刊
编者按:  为推进早期煤炭文学作品的研究与利用,借鉴前人的文学智慧与创作经验,促进煤炭文化事业的新繁荣,本刊自2020年第1期起开辟“中国早期煤炭文学作品札记”专栏,邀请《中国煤炭工业志》总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煤矿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吴晓煜同志撰写。欢迎读者对所刊稿件批评指正,并对本栏目的改进提出意见与建议。  中国何时出现煤矿小说,换言之,中国最早的煤矿小说是哪一篇呢?有人讲是作家龚冰庐写于1
期刊
在清代前期的拟话本类小说中,也有以煤炭为内容的作品。在初刊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的《娱目醒心编》中,就有一篇反映煤炭运销情况的小说,其题目为《解己囊周惠全邑,受人托信著远方》。  此小说见于该书第3卷的第2回。篇幅较长,文字流畅,情节回转曲折,其大致梗概如下:  在明代后期,浙江德清县有一世宦人家,“一门之内,科第累世不绝”,为县内首户。主人蔡节庵“慷慨仗义,周急救难”,乐善好施,“乡党悦服”
期刊
说到望楼河女人,就不能不先提一提望楼河。  望楼河是我家乡海南省乐东县的母亲河。她发源于尖峰岭南麓,集百川而向东流,流至草木苍翠的坡毛园后折向西南,流经繁荣兴旺的利国镇,流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的乐罗古村,流过渔舟点点的望楼港渔村,最后流进碧波滚滚的南海。一路上,她逶迤前行,敞开博大的胸怀,滋养着我的故乡和故乡的人民。  望楼河是条小河,她谈不上长江那样宏大的气势,也比不得黄河的奔放雄伟。她虽默默无闻
期刊
一  “我的故乡是我的出生地,还是父亲的出生地?”读到朋友新书中的这一句时,我的脚步刚好从父亲的出生地踏上我的出生地。这句话激起了我心底潜藏的疼痛,原来对这个问题的叩问不止我一人。  让我产生叩问的两座城,相距几百里。一座城留有我童年最初的烙印,花草蝉鸣、山溪歌谣,从出生到年少十几年光阴的累积,烙印之深就像用刀一下下刻在心里与梦里。以至于在随父母迁离以后的日子,远远看到街上名字相仿的“林西眼镜”招
期刊
姨甥同班成佳话  我老家在辽宁省阜新县靠近内蒙古的一个山村。共和国成立那一年,我刚满十周岁。解放后的农民最大的心愿是“翻身学文化,不当睁眼瞎”,一方面自己进夜校学识字,一方面把孩子送进学堂读书。当时政府非常重视教育,修葺校舍、聘请教师,村里成立了完全小学校。早几年参加革命的我的小姨夫朱国忠当上了校长,国家又从外地分配来包明玉、张静民等年轻教师,他们都是初师以上文化,在村民看来是最受敬重的有学问之人
期刊
路一个漩一个漩蜿蜒到高处密林,身后绵延不断的落下用山色砌出的一堵堵墙。尧治河名气大,是上古尧帝家的事迹名扬处,得去。  一  深山里的夜朗星稀下,人的思想极为清澈,随时可以跃出几条欢快的小鱼,搅活布满懒惰淤泥的脑浆子。入住的培训中心东坡是龙门寺,落脚在两座山之夹角缝隙,依此凸起一个不到两百米的“尖”,在尧治河这个海拔平均一千六百米的底盘上显得很不起眼。寺周围的灯火被连天草木纠缠,放出绿阴阴的幽光,
期刊
煤之歌  煤有什么好羡慕的?  黑了那么久,  金子似的,挖出来,却仍黑着。  一块煤终究不是金子,  在拜金者眼里,煤值不了几个钱,  可一块煤也有金子似的光芒,  当它从身体里抽出火焰  煤比金子更亮,更富于热情,更饱含激情。  人们都知道,煤是  从前的材,或者柴,  人们都知道它被一座大山或整个世界压迫得,太久了,  才把这个世界上,  所有的冷遇,所有的黑暗,  一层接一层,穿在自己身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