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一堂语文课都是一首优美的诗篇,每一堂语文课都是一段悠扬的旋律。特别是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对语文课的要求越来越高。下面这些小环节,会为我们的语文课增光添彩,大家不妨试一试。
一、办语文周报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了小组模式。办语文周报,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轮流进行,轮到哪组,哪组全权负责办报的一切工作。周报要有自己的特色,各小组也可以有独特的风格。周报可开设多个栏目,根据情况也可以稍有改动,不必周周完全一样。
在我们的周报中,“一周要闻”是必不可少的。这一栏目记录校内特别是本班要闻,可以和《人民日报》相媲美。这个栏目可以让学生更加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在无形中增强了班级荣誉感。“美文赏析”是周报的重要栏目,因为它是语文学习的核心内容。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章,并加以赏析,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这一栏目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名言集锦”也颇有特色,用他人的言论来激励自己前进,踩在巨人的肩膀上勇往直前。更何况,通过长期积累,也为写作提供了很多很好的素材。
二、课前五分钟
我们学校的作息时间表很有特色,每节课前三分钟都有预备铃,基本上这时学生就已经就位,此时就让学生做好准备,一上课就开始学生的五分钟自由展示时间。这一环节,我们一般按照学号进行,展示内容也很灵活。有时,我们在新学期开始就限定为“诗词鉴赏”、“成语故事”、“名人轶事”、“美文欣赏”等等内容。有时我们也会做到真正的自由,不加任何限定,全由学生自主。但是,不管以何种形式进行,我们都有一个硬性规定,那就是脱稿展示。因为只有做到完全脱稿,才是掌握知识的最高境界,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在素质教育的推动下,在大语文素养的熏陶下,每个学期,我们都要拿出十几节语文课的时间,再加上一些自习课和课外活动课等,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1.学一首歌曲。每个学期,我们都要学习一首新歌,所学歌曲是要精心挑选的。一般我们会选那些歌词比较优美的或有哲理的,内容最好是励志性的。像《从头再来》这首歌,就很有必要学习,它对我们的学习乃至人生都非常有价值。在学习的过程中,几经波折,困难重重,如果没有“从头再来”的勇气,怎能攀登知识的巅峰?这一活动,我们可以在音乐课上进行,邀请音乐老师指导。在活动中,我们要选出学生最喜欢的歌作为班歌,以此来增强学生的班级荣誉感和集体意识,在学习的同时更要注意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学期末,还要组织小型演唱会,并评选出班级“歌星”,邀请他为大家献歌。
2.演讲比赛。语文课讲究听说读写全面发展,而演讲比赛则把这四方面集于一身。为了一次演讲,学生要阅“读”大量资料,“听”其他同学演讲并积累经验,“写”出优秀的演讲稿,最后还要饱含激情地“说”出来。参加一次演讲比赛,能够锻炼多方面的素质,除了语文素养的提高外,還能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台姿、台风等。
3.课外阅读。我校图书馆的阅览室每天都在学生课余时间开馆,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阅读环境。因此,我们要积极号召学生去阅读。在阅读时,不仅要看语文方面的,还要博览群书,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像《百科知识》、《世界知识》、《中国青年》、《新智慧·文摘》、《思维与智慧》等等,很多期刊都非常精彩。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开展“成语接龙”等小活动,利用课下时间组织学生排练课本中的戏剧小说,组织文艺汇演。总之,课外活动越丰富,越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越能上好语文课。
四、诗意的语言,优美的境界
与使用干枯语言的课堂相比,那些使用哲理小语、唯美语言的课堂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在责备你的学生总是在课堂上昏昏欲睡时,我们最好先要反省一下自己。沉闷的课堂,怎能让学生振奋精神?哪一个学生不想上语文课是一种美丽的视听享受呢?所以,在我们的语文课上,我们要有意识地让自己讲出美感,让每一堂语文课都是美丽的化身,让学生在诗意的语言、优美的意境中学习语文、感悟语文。在这样的环境中,谁还会为写一篇作文而绞尽脑汁呢?
五、尝试多种文体写作,让文章更具创新性
魏书生老师的《魏书生语文教学》这本书,对我有很大的启发。魏老师要求学生写说明书、写学习病例、写个人法院审判程序等,这些其实都是创新性作文。近年来,作文似乎有了一种模式:开头结尾用排比句抒情,中间用两到四个事例加以论证。翻阅近几年高考作文,这一模式还真是颇具规模。可多好的模式,天天看,月月看,年年看,也是会产生审美疲劳的,更何况,已成模式,何谈创新。所以,作文教学,对任何一所高中来说都是一个难点。作文确实需要创新,怎样才能做到创新?我认为,要想创新?就要尝试多种文体的写作练习。在不同文体的练习中,总有一点可以触动学生的灵魂,让他们捕捉一个灵感,写出独具特色的文章。
一些人认为,语文课是个老师都能上,姑且不看是不是真的如此,因为我们关注的已不再是能不能上的问题,而是能不能上好的问题。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语文课,怎样才能搞好语文教学,这真的是一个问题,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一个从事语文教学的人深思的问题。
一、办语文周报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了小组模式。办语文周报,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轮流进行,轮到哪组,哪组全权负责办报的一切工作。周报要有自己的特色,各小组也可以有独特的风格。周报可开设多个栏目,根据情况也可以稍有改动,不必周周完全一样。
在我们的周报中,“一周要闻”是必不可少的。这一栏目记录校内特别是本班要闻,可以和《人民日报》相媲美。这个栏目可以让学生更加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在无形中增强了班级荣誉感。“美文赏析”是周报的重要栏目,因为它是语文学习的核心内容。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章,并加以赏析,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这一栏目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名言集锦”也颇有特色,用他人的言论来激励自己前进,踩在巨人的肩膀上勇往直前。更何况,通过长期积累,也为写作提供了很多很好的素材。
二、课前五分钟
我们学校的作息时间表很有特色,每节课前三分钟都有预备铃,基本上这时学生就已经就位,此时就让学生做好准备,一上课就开始学生的五分钟自由展示时间。这一环节,我们一般按照学号进行,展示内容也很灵活。有时,我们在新学期开始就限定为“诗词鉴赏”、“成语故事”、“名人轶事”、“美文欣赏”等等内容。有时我们也会做到真正的自由,不加任何限定,全由学生自主。但是,不管以何种形式进行,我们都有一个硬性规定,那就是脱稿展示。因为只有做到完全脱稿,才是掌握知识的最高境界,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在素质教育的推动下,在大语文素养的熏陶下,每个学期,我们都要拿出十几节语文课的时间,再加上一些自习课和课外活动课等,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1.学一首歌曲。每个学期,我们都要学习一首新歌,所学歌曲是要精心挑选的。一般我们会选那些歌词比较优美的或有哲理的,内容最好是励志性的。像《从头再来》这首歌,就很有必要学习,它对我们的学习乃至人生都非常有价值。在学习的过程中,几经波折,困难重重,如果没有“从头再来”的勇气,怎能攀登知识的巅峰?这一活动,我们可以在音乐课上进行,邀请音乐老师指导。在活动中,我们要选出学生最喜欢的歌作为班歌,以此来增强学生的班级荣誉感和集体意识,在学习的同时更要注意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学期末,还要组织小型演唱会,并评选出班级“歌星”,邀请他为大家献歌。
2.演讲比赛。语文课讲究听说读写全面发展,而演讲比赛则把这四方面集于一身。为了一次演讲,学生要阅“读”大量资料,“听”其他同学演讲并积累经验,“写”出优秀的演讲稿,最后还要饱含激情地“说”出来。参加一次演讲比赛,能够锻炼多方面的素质,除了语文素养的提高外,還能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台姿、台风等。
3.课外阅读。我校图书馆的阅览室每天都在学生课余时间开馆,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阅读环境。因此,我们要积极号召学生去阅读。在阅读时,不仅要看语文方面的,还要博览群书,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像《百科知识》、《世界知识》、《中国青年》、《新智慧·文摘》、《思维与智慧》等等,很多期刊都非常精彩。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开展“成语接龙”等小活动,利用课下时间组织学生排练课本中的戏剧小说,组织文艺汇演。总之,课外活动越丰富,越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越能上好语文课。
四、诗意的语言,优美的境界
与使用干枯语言的课堂相比,那些使用哲理小语、唯美语言的课堂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在责备你的学生总是在课堂上昏昏欲睡时,我们最好先要反省一下自己。沉闷的课堂,怎能让学生振奋精神?哪一个学生不想上语文课是一种美丽的视听享受呢?所以,在我们的语文课上,我们要有意识地让自己讲出美感,让每一堂语文课都是美丽的化身,让学生在诗意的语言、优美的意境中学习语文、感悟语文。在这样的环境中,谁还会为写一篇作文而绞尽脑汁呢?
五、尝试多种文体写作,让文章更具创新性
魏书生老师的《魏书生语文教学》这本书,对我有很大的启发。魏老师要求学生写说明书、写学习病例、写个人法院审判程序等,这些其实都是创新性作文。近年来,作文似乎有了一种模式:开头结尾用排比句抒情,中间用两到四个事例加以论证。翻阅近几年高考作文,这一模式还真是颇具规模。可多好的模式,天天看,月月看,年年看,也是会产生审美疲劳的,更何况,已成模式,何谈创新。所以,作文教学,对任何一所高中来说都是一个难点。作文确实需要创新,怎样才能做到创新?我认为,要想创新?就要尝试多种文体的写作练习。在不同文体的练习中,总有一点可以触动学生的灵魂,让他们捕捉一个灵感,写出独具特色的文章。
一些人认为,语文课是个老师都能上,姑且不看是不是真的如此,因为我们关注的已不再是能不能上的问题,而是能不能上好的问题。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语文课,怎样才能搞好语文教学,这真的是一个问题,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一个从事语文教学的人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