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洋政府时期女子高等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中国长期以来的男女之大防和男尊女卑的观念根深蒂固,冲破家庭和世俗束缚的女性需要极大的勇气,同时考虑到女性本身的特点,女性的高等教育理所当然存在一些特殊之处。本文对北洋政府时期的女子高等教育进行了简要论述。
北洋政府 女子教育 因性施教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8877(2018)25-0186-01
1.女子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办学宗旨
北洋政府时期,中国的女子教育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在女子高等教育方面,国人自办还是以师范类和职业教育为主,科技类、政法类教育对于女性来说几乎是属于缺失状态。这种办学模式不得不说依然带有中国传统对于女性不公的看法,是一种畸形的发展。
尽管当时的女子高等教育大都局限于师范类,也是考虑到女性本身的性格特点和师范门类也有一定的吻合之处,北洋政府对于女性的师范培养的初衷也是鼓励她们走出家庭,走向社会,为社会服务的。同时师范教育将学科门类细化为心理学入门、教育心理学、普通教育法、各科教育法、教育测量与统计。教育选修科目涉及内容也很广泛。这些都是考虑到女性感情细腻,做事谨慎,耐心的特点而设置的特殊教育。
2.女子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
这一时期女子高等教育从女性的角度出发,开发适合女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课程。注重培养和启发女性的自我意识。因此在课程安排和专业设置上也更多的考虑了女子的性别及性格特征,使女性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女性特长也得到了发展,因而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北洋政府教育部于1919年公布的《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规程》中就学科与专业做了详细的规定。其中本科分为文科、理科、家事科三类。虽然文科和理科中都包含有家事这门课程,家事科对于家事这一门类的学习有更细化的要求。家事科的课程包括:伦理、教育、国文、家事、应用理科、缝纫、手艺、手工、园艺、图画、外国语、乐歌、体操。这些门类充分体现了北洋政府时期教育根据女子性别施教的特点,基于女子在家庭生活中充当的角色和分工,这些门类的学习使女性的家庭分工更加科学合理,重视了女性的家庭地位,也兼顾到了女性不同于男子的性格特点而产生的个人兴趣。培养模式不再以服务家庭为唯一目的,考虑了女性的身心协调、健康发展,有利于提高女性的家庭地位。
从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可以看出,当时更加具体的专业教授程序。学科有国文部、数理化部、博物部、家事部、图画手工专修科、保姆讲习科、补修科、师范本科等多门专业。每周上课二十九到三十六小时不等。每一门专业的课程表都包括伦理学,教授实践伦理(论义务)及伦理学(定义、意志自由及意志分析、动机与志向、善恶及目的、自立与非自立、个人与社会)。这一课程的设置对于女性自我意识的树立和冲破束缚,走向社会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些教育课程扩宽了女性的视野,强调从家庭中走出来,关注自己的社会角色,为自己寻求新的社会定位。
在课程设置上,安排了乐歌、图画、体操等美育体育的课程,注重身体锻炼和艺术熏陶,更利于女性的身心健康发展,增强了这些女性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北洋政府时期女子高等教育的局限性与启示
从总体看来,这一时期的发展,成就是主要的,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高等教育尚未发展成熟的条件下,女子高等教育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这一时期女学虽然逐渐全方位开禁,但所学专业仍然偏于师范及职教类。而且国家对开放女学的法制并不完善,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校校长的开明程度。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一些偏远、落后保守的省份地区仍然存在抵制接受教育的情况,女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还是少之又少。社会的传统观念是女子高等教育最主要的障碍,甚至在1922年11月教育部公布的壬戌学制中明确取消各级各类学校限制女子入学的规定后,1925年段祺瑞政府的教育总长章士钊竟然在《甲寅周刊》上登出《停办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呈文》,公开斥责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爱国女生“纲吉荡然”,“竟体忘形,啸聚男生,蔑视长上”,并以“学纪大紊,礼教全慌”为由,下令停办女师大。虽然这与当时的社会政治有一定的关系,但以此为停办女师大的借口,可见封建传统对于女学的阻碍之大,更反映出包括高等教育内的女子教育平等发展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尽管曲折重重,这一时期的女子高等教育取得的成就也不容忽视,甚至许多教育理念至今依然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现代教育强调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从学生个体来看,学生在能力、性格、气质上都有差别,因此要因材施教。从性别上来看,青年男女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变化,在知识获得上存在不同的方式,因此有必要根据性别特征进行教育,发展女性特长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弥补女性的不足,使女性得到全面的发展。北洋政府时期的女子高等教育除了传统男女约束以外,也考虑了这方面的内容。但是当今的女子高等教育,对女性的特殊性考虑不够,不能很好地发挥女性的优点,也没有对女性的短处施以特殊的教育。这方面我们应该借鉴北洋政府时期女子高等教育承认性别差异、尊重性别差异,开发适合女性心理发展的教学模式,发展女性学科,比如增加利于女性艺术修养的学科,适当开设逻辑学等有关思维过程和思维训练的课程,弥补女性思维富于感性,缺乏理性的不足。
虽然当今社会男女平等,但在教育上,注重启发女性自我意识,进行性别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北洋政府虽然已离我们远去,但北洋政府时期女子高等教育的培養模式依然值得我们借鉴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元晖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 师范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宋爱妮.中国教会女子大学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8.
北洋政府 女子教育 因性施教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8877(2018)25-0186-01
1.女子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办学宗旨
北洋政府时期,中国的女子教育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在女子高等教育方面,国人自办还是以师范类和职业教育为主,科技类、政法类教育对于女性来说几乎是属于缺失状态。这种办学模式不得不说依然带有中国传统对于女性不公的看法,是一种畸形的发展。
尽管当时的女子高等教育大都局限于师范类,也是考虑到女性本身的性格特点和师范门类也有一定的吻合之处,北洋政府对于女性的师范培养的初衷也是鼓励她们走出家庭,走向社会,为社会服务的。同时师范教育将学科门类细化为心理学入门、教育心理学、普通教育法、各科教育法、教育测量与统计。教育选修科目涉及内容也很广泛。这些都是考虑到女性感情细腻,做事谨慎,耐心的特点而设置的特殊教育。
2.女子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
这一时期女子高等教育从女性的角度出发,开发适合女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课程。注重培养和启发女性的自我意识。因此在课程安排和专业设置上也更多的考虑了女子的性别及性格特征,使女性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女性特长也得到了发展,因而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北洋政府教育部于1919年公布的《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规程》中就学科与专业做了详细的规定。其中本科分为文科、理科、家事科三类。虽然文科和理科中都包含有家事这门课程,家事科对于家事这一门类的学习有更细化的要求。家事科的课程包括:伦理、教育、国文、家事、应用理科、缝纫、手艺、手工、园艺、图画、外国语、乐歌、体操。这些门类充分体现了北洋政府时期教育根据女子性别施教的特点,基于女子在家庭生活中充当的角色和分工,这些门类的学习使女性的家庭分工更加科学合理,重视了女性的家庭地位,也兼顾到了女性不同于男子的性格特点而产生的个人兴趣。培养模式不再以服务家庭为唯一目的,考虑了女性的身心协调、健康发展,有利于提高女性的家庭地位。
从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可以看出,当时更加具体的专业教授程序。学科有国文部、数理化部、博物部、家事部、图画手工专修科、保姆讲习科、补修科、师范本科等多门专业。每周上课二十九到三十六小时不等。每一门专业的课程表都包括伦理学,教授实践伦理(论义务)及伦理学(定义、意志自由及意志分析、动机与志向、善恶及目的、自立与非自立、个人与社会)。这一课程的设置对于女性自我意识的树立和冲破束缚,走向社会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些教育课程扩宽了女性的视野,强调从家庭中走出来,关注自己的社会角色,为自己寻求新的社会定位。
在课程设置上,安排了乐歌、图画、体操等美育体育的课程,注重身体锻炼和艺术熏陶,更利于女性的身心健康发展,增强了这些女性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北洋政府时期女子高等教育的局限性与启示
从总体看来,这一时期的发展,成就是主要的,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高等教育尚未发展成熟的条件下,女子高等教育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这一时期女学虽然逐渐全方位开禁,但所学专业仍然偏于师范及职教类。而且国家对开放女学的法制并不完善,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校校长的开明程度。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一些偏远、落后保守的省份地区仍然存在抵制接受教育的情况,女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还是少之又少。社会的传统观念是女子高等教育最主要的障碍,甚至在1922年11月教育部公布的壬戌学制中明确取消各级各类学校限制女子入学的规定后,1925年段祺瑞政府的教育总长章士钊竟然在《甲寅周刊》上登出《停办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呈文》,公开斥责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爱国女生“纲吉荡然”,“竟体忘形,啸聚男生,蔑视长上”,并以“学纪大紊,礼教全慌”为由,下令停办女师大。虽然这与当时的社会政治有一定的关系,但以此为停办女师大的借口,可见封建传统对于女学的阻碍之大,更反映出包括高等教育内的女子教育平等发展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尽管曲折重重,这一时期的女子高等教育取得的成就也不容忽视,甚至许多教育理念至今依然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现代教育强调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从学生个体来看,学生在能力、性格、气质上都有差别,因此要因材施教。从性别上来看,青年男女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变化,在知识获得上存在不同的方式,因此有必要根据性别特征进行教育,发展女性特长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弥补女性的不足,使女性得到全面的发展。北洋政府时期的女子高等教育除了传统男女约束以外,也考虑了这方面的内容。但是当今的女子高等教育,对女性的特殊性考虑不够,不能很好地发挥女性的优点,也没有对女性的短处施以特殊的教育。这方面我们应该借鉴北洋政府时期女子高等教育承认性别差异、尊重性别差异,开发适合女性心理发展的教学模式,发展女性学科,比如增加利于女性艺术修养的学科,适当开设逻辑学等有关思维过程和思维训练的课程,弥补女性思维富于感性,缺乏理性的不足。
虽然当今社会男女平等,但在教育上,注重启发女性自我意识,进行性别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北洋政府虽然已离我们远去,但北洋政府时期女子高等教育的培養模式依然值得我们借鉴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元晖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 师范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宋爱妮.中国教会女子大学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