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所谓的战国文字,是指春秋末年至秦统一以前的时期内各国使用的古文字。战国文字是古文字学中形成较晚的分支,但发展迅速,在20世纪初逐渐兴起,到20世纪末臻于成熟,论著繁多,本文仅从铜器、玺印、简帛、陶器、玉石、货币等方面总结一些主要情况。
一、战国金文研究
20世纪20年代末出土了魏国铜器骉羌钟,刘节、唐兰、郭沫若、徐中舒、朱德熙等诸多学者先后有专文进行考释。30年代于安徽寿县朱家集出土有铭楚国铜器30多件,唐兰、郭沫若、胡光炜、刘节、朱德熙等学者先后有专文进行考释。这一时期编纂的金文总集有刘体智的《小校经阁金文拓本》、罗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收录的战国铭文相当丰富。建国出土的战国金文资料更为丰富,一是50年代安徽寿县出土蔡侯墓铜器,经过陈梦家、于省吾、朱德熙、李学勤、裘锡圭等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二是1957年和1960发现的楚五件鄂君启节,引起了学术界极大重视,有数十学者进行研究考释,郭沫若、于省吾、朱德熙、李家浩、黄盛璋等学者创获较大。三是1971年在河南新郑的一批有铭韩国兵器,郝本性、黄盛璋等学者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四是1977年在河北平县山中山王墓出土的一批有铭铜器,其中较著名的“平山三器”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研究,以张政烺、朱德熙、裘锡圭、李学勤、于豪亮、李零等学者的考释较为详备。张守中编撰的《中山王臖器文字编》摹写精美,查找方便。五是1978年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现的许多有铭的青铜器,其中64个编钟均有关于乐律方面的铭文,合计2800字左右,众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尤其是裘锡圭、李家浩对其中疑难字的考释,解决了多处释读方面的问题。收录战国铜器铭文资料较为重要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的《殷周金文集成》、日本白川静的《金文通释》、马承源主编的《商周青铜器铭文选》等。
二、战国玺印文字研究
20年代丁佛言编撰《说文古籀补补》收录大量古玺文字,并释出不少难字。30年代罗福颐编《古玺文字征》,专收古玺文千余字,标志古玺文研究成为独立课题。建国后,较早的考释玺文的专著是黄宾虹《宾虹草堂玺印释文》,有一些玺文释读精当。李学勤《战国题铭概述》对古玺文进行比较归纳,并第一次论及古玺的地域性。80年代末初,罗福颐主编的《古玺汇编》和《古玺文编》影响深远,研究程度更加深入。1984年吴振武撰成博士论文《〈古玺文编〉校订》,对二书释文失误之处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校订,颇多发明。较为重要的通论性著作有罗福颐《古玺印概论》、王献唐《五镫精舍印话》、曹锦炎《古玺通论》、叶其锋《古玺印与古玺印鉴定》等。考释古玺的论文繁多,释字精彩者颇多,创获较大的有汤余惠、吴振武、施谢捷、裘锡圭、李学勤、于豪亮、李家浩、刘钊、何琳仪、王人聪、黄锡全、徐在国、王辉等学者。
三、战国简帛文字研究
目前发现的较为重要的帛书资料是长沙子弹库帛书,饶宗颐、裘锡圭、朱德熙、李零、曾宪通等学者先后有研究论著发表。较为重要的简牍资料有长沙仰天湖、信阳长台关、江陵望山、江陵天星观、湖北随县、荆门包山、荆门郭店、湖北云梦等,大部分是楚简,小部分为秦简。以包山楚简和郭店楚简最为重要,吸引诸多学者的视线,掀起楚简热,研究论文数百篇,论文集和著作数十部,文字编达十几部,举不胜举。在简帛研究方面成就较为突出的学者有裘锡圭、李家浩、李学勤、李零、曾宪通、刘钊、何琳仪、徐在国等。
四、战国陶器文字研究
继吴大澂《说文古籀补》最早考释收录陶文之后,丁佛言《说文古籀补补》、强运开《说文古籀三补》均收录陶文。1936年,顾廷龙编成《古匋文孴录》,是第一部古陶文工具书,并对一些关键字的考释有所突破,1964年台湾金祥恒《匋文编》出版,比《古陶文孴录》资料更丰富。1990年高明《古陶文汇编》出版,按出土地分类,为陶文分域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1991年高明、葛英会在《古陶文汇编》的基础上编成《古陶文字征》,收录陶文更为完备。周宝宏1994年的博士论文《古陶文形体研究》,分为“古陶文概论”和“《古陶文字征》校补”两部分,间有发明。考释陶文的论文不是很多,朱德熙、裘锡圭、吴振武等学者在疑难字考释方面较有创获。
五、战国玉石文字研究
关于石鼓文,罗振玉、张政烺、郭沫若、唐兰等学者进行了详细的考释,郭沫若《石鼓文研究》较为重要。后来又有裘锡圭、徐宝贵等学者对石鼓文年代进行了考证。关于诅楚文,容庚著有《诅楚文考释》、郭沫若著有《诅楚文研究》,后来又有陈世辉、陈伟、陈炜湛等学者有研究文章发表。商承祚编撰的《石刻篆文编》著录魏晋以前石刻文字,其中对一部分春秋战国文字进行了考释与研究。1965年底,在山西侯马晋国遗址发现5000多件写于玉石上面的盟书,一般认为属于春秋晚期,也有学者认为属于战国早期,山西文物工作委员会编辑的《侯马盟书》整理公布了其中较完整的600多件,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郭沫若、朱德熙、裘锡圭、吴振武、李裕民等学者先后有研究文章发表。
六、战国货币文字研究
30年代丁福保编成《古钱大辞典》和《古钱大辞典拾遗》,在当时著录货币最为完备。80年代出版了多种工具书,有商承祚等编撰的《先秦货币文编》、汪庆正主编的《中国历代货币大系·先秦货币》和张颔编撰的《古币文编》,后者取材较为谨慎,注意吸收新的研究成果,方便实用。研究货币的较为重要的专著有黄锡全的《先秦货币研究》、《先秦货币通论》和何琳仪的《古币丛考》。考释货币的文章较多,裘锡圭、李学勤、李家浩、吴振武、何琳仪、黄锡全等学者创获较多。
七、战国文字通论性成果
在战国文字的通论、综合性论著中,李学勤的《战国题铭概述》(连载于1959年《文物》的第7、8、9期)最早,该文分为“齐国题铭”“燕国题铭”“三晋题铭”“两周题铭”“楚国题铭”“秦国题铭”六部分,这种提法具有开创性,产生了很大影响,后来被一些学者发展,把战国文字按地域划分为齐、燕、晋、楚、秦五系。汤余惠的《战国文字形体研究》(吉林大学1984年博士论文)和《略论战国文字形体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古文字研究》第15辑,中华书局,1986年)对战国文字构形的规律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和总结。1989年出版的何琳仪的《战国文字通论》(此书后来又经修订于2003年出版)是第一部战国文字通论性专著,对这一分支学科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并有许多作者文字考释方面的创见。修订版《战国文字通论》后附徐在国等学者汇编的2000年以前国内外关于战国文字研究的论著目录。1998年出版的何琳仪的《战国古文字典》是对战国文字进行普查和整理的一部巨著,既广泛吸收学术界己有成果,又纷呈个人独到见解,显示出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
(张向民,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一、战国金文研究
20世纪20年代末出土了魏国铜器骉羌钟,刘节、唐兰、郭沫若、徐中舒、朱德熙等诸多学者先后有专文进行考释。30年代于安徽寿县朱家集出土有铭楚国铜器30多件,唐兰、郭沫若、胡光炜、刘节、朱德熙等学者先后有专文进行考释。这一时期编纂的金文总集有刘体智的《小校经阁金文拓本》、罗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收录的战国铭文相当丰富。建国出土的战国金文资料更为丰富,一是50年代安徽寿县出土蔡侯墓铜器,经过陈梦家、于省吾、朱德熙、李学勤、裘锡圭等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二是1957年和1960发现的楚五件鄂君启节,引起了学术界极大重视,有数十学者进行研究考释,郭沫若、于省吾、朱德熙、李家浩、黄盛璋等学者创获较大。三是1971年在河南新郑的一批有铭韩国兵器,郝本性、黄盛璋等学者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四是1977年在河北平县山中山王墓出土的一批有铭铜器,其中较著名的“平山三器”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研究,以张政烺、朱德熙、裘锡圭、李学勤、于豪亮、李零等学者的考释较为详备。张守中编撰的《中山王臖器文字编》摹写精美,查找方便。五是1978年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现的许多有铭的青铜器,其中64个编钟均有关于乐律方面的铭文,合计2800字左右,众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尤其是裘锡圭、李家浩对其中疑难字的考释,解决了多处释读方面的问题。收录战国铜器铭文资料较为重要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的《殷周金文集成》、日本白川静的《金文通释》、马承源主编的《商周青铜器铭文选》等。
二、战国玺印文字研究
20年代丁佛言编撰《说文古籀补补》收录大量古玺文字,并释出不少难字。30年代罗福颐编《古玺文字征》,专收古玺文千余字,标志古玺文研究成为独立课题。建国后,较早的考释玺文的专著是黄宾虹《宾虹草堂玺印释文》,有一些玺文释读精当。李学勤《战国题铭概述》对古玺文进行比较归纳,并第一次论及古玺的地域性。80年代末初,罗福颐主编的《古玺汇编》和《古玺文编》影响深远,研究程度更加深入。1984年吴振武撰成博士论文《〈古玺文编〉校订》,对二书释文失误之处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校订,颇多发明。较为重要的通论性著作有罗福颐《古玺印概论》、王献唐《五镫精舍印话》、曹锦炎《古玺通论》、叶其锋《古玺印与古玺印鉴定》等。考释古玺的论文繁多,释字精彩者颇多,创获较大的有汤余惠、吴振武、施谢捷、裘锡圭、李学勤、于豪亮、李家浩、刘钊、何琳仪、王人聪、黄锡全、徐在国、王辉等学者。
三、战国简帛文字研究
目前发现的较为重要的帛书资料是长沙子弹库帛书,饶宗颐、裘锡圭、朱德熙、李零、曾宪通等学者先后有研究论著发表。较为重要的简牍资料有长沙仰天湖、信阳长台关、江陵望山、江陵天星观、湖北随县、荆门包山、荆门郭店、湖北云梦等,大部分是楚简,小部分为秦简。以包山楚简和郭店楚简最为重要,吸引诸多学者的视线,掀起楚简热,研究论文数百篇,论文集和著作数十部,文字编达十几部,举不胜举。在简帛研究方面成就较为突出的学者有裘锡圭、李家浩、李学勤、李零、曾宪通、刘钊、何琳仪、徐在国等。
四、战国陶器文字研究
继吴大澂《说文古籀补》最早考释收录陶文之后,丁佛言《说文古籀补补》、强运开《说文古籀三补》均收录陶文。1936年,顾廷龙编成《古匋文孴录》,是第一部古陶文工具书,并对一些关键字的考释有所突破,1964年台湾金祥恒《匋文编》出版,比《古陶文孴录》资料更丰富。1990年高明《古陶文汇编》出版,按出土地分类,为陶文分域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1991年高明、葛英会在《古陶文汇编》的基础上编成《古陶文字征》,收录陶文更为完备。周宝宏1994年的博士论文《古陶文形体研究》,分为“古陶文概论”和“《古陶文字征》校补”两部分,间有发明。考释陶文的论文不是很多,朱德熙、裘锡圭、吴振武等学者在疑难字考释方面较有创获。
五、战国玉石文字研究
关于石鼓文,罗振玉、张政烺、郭沫若、唐兰等学者进行了详细的考释,郭沫若《石鼓文研究》较为重要。后来又有裘锡圭、徐宝贵等学者对石鼓文年代进行了考证。关于诅楚文,容庚著有《诅楚文考释》、郭沫若著有《诅楚文研究》,后来又有陈世辉、陈伟、陈炜湛等学者有研究文章发表。商承祚编撰的《石刻篆文编》著录魏晋以前石刻文字,其中对一部分春秋战国文字进行了考释与研究。1965年底,在山西侯马晋国遗址发现5000多件写于玉石上面的盟书,一般认为属于春秋晚期,也有学者认为属于战国早期,山西文物工作委员会编辑的《侯马盟书》整理公布了其中较完整的600多件,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郭沫若、朱德熙、裘锡圭、吴振武、李裕民等学者先后有研究文章发表。
六、战国货币文字研究
30年代丁福保编成《古钱大辞典》和《古钱大辞典拾遗》,在当时著录货币最为完备。80年代出版了多种工具书,有商承祚等编撰的《先秦货币文编》、汪庆正主编的《中国历代货币大系·先秦货币》和张颔编撰的《古币文编》,后者取材较为谨慎,注意吸收新的研究成果,方便实用。研究货币的较为重要的专著有黄锡全的《先秦货币研究》、《先秦货币通论》和何琳仪的《古币丛考》。考释货币的文章较多,裘锡圭、李学勤、李家浩、吴振武、何琳仪、黄锡全等学者创获较多。
七、战国文字通论性成果
在战国文字的通论、综合性论著中,李学勤的《战国题铭概述》(连载于1959年《文物》的第7、8、9期)最早,该文分为“齐国题铭”“燕国题铭”“三晋题铭”“两周题铭”“楚国题铭”“秦国题铭”六部分,这种提法具有开创性,产生了很大影响,后来被一些学者发展,把战国文字按地域划分为齐、燕、晋、楚、秦五系。汤余惠的《战国文字形体研究》(吉林大学1984年博士论文)和《略论战国文字形体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古文字研究》第15辑,中华书局,1986年)对战国文字构形的规律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和总结。1989年出版的何琳仪的《战国文字通论》(此书后来又经修订于2003年出版)是第一部战国文字通论性专著,对这一分支学科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并有许多作者文字考释方面的创见。修订版《战国文字通论》后附徐在国等学者汇编的2000年以前国内外关于战国文字研究的论著目录。1998年出版的何琳仪的《战国古文字典》是对战国文字进行普查和整理的一部巨著,既广泛吸收学术界己有成果,又纷呈个人独到见解,显示出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
(张向民,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