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另一种声音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maa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引言
  
  我们常常发现人们会无意间犯些可爱的错误,如:点菜时要“西红柿炒番茄”(西红柿炒鸡蛋/番茄炒鸡蛋),观架时说“坐虎观山斗”(坐山观虎斗)等,听来让人忍俊不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口误,又称“舌误”(slip of the tongue),其实口误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语言中。
  什么是“口误”? Boomer&Laver(1968)指出,“口误是说话人对其试图表达的一种偏离”。它并非因发音器官错位或字词意义理解错误而导致的发音错误。张宁(1990)认为:“口误是正常人在言语行为中偶然不由自主地偏离想要使用的语音、语义或语法形式的失误现象。除了常说的前言不搭后语、语无伦次、发错音、用错词外,还包括与语速的要求不相称的超常无声停顿,不由自主的‘这个’、‘啊’这样的有声停顿,语言片断的重复、添加或脱落,拖长音,偶然的口吃等。”因此,广义上的“口误”,更接近心理语言学上的“言语失误”。我们对言语失误的概念有了更为具体的了解后,不难发现周围环境中口误是广泛存在的,Fromkin&Rodman (1978:165-166)曾断言:“说话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口误”。
  口误非常普遍,但有关论述并不是很多,大概与其难以收集记录的特点有关。还有许多口误可能被忽视,因为听话人在头脑里有一套期望交际装置和自动纠错机制,即使说话人表达有误,听话人也能按自己的期望理解而不会产生交际障碍。Anne Cutler(1982:13)解释为“遮盖”(shadowing):“听话人总是力图从他们所感知到的不完善的信息中,通过重新组合语音、词和句法结构,来了解说话人表达的意思。”听话人似乎有一种内在的校正机制,能校正说话人的口误而又不曾注意到口误的发生。
  
  2.研究口误的价值
  
  2.1口误能帮助我们进一步研究言语的生成理解机制
  带有口误的自然语言是与正常人联系最为密切的真实言语。口误不同于病理学所关注的由脑损伤引起的“失语症”。“口误”由正常人发出,比起失语症患者的“解体”言语,能提供更直接更可靠的研究根据。我们姑且想象“口误”是由大脑内部某个部件的紊乱引起的,而紊乱状态比理想状态更具有启发性,更有利于我们分析自然语言的生成理解过程。
  2.2口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在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的过程中,看到的、听到的大都是一些规范表达,在语法的运用和词语的选择上都经过精心的挑选。其实这些材料与现实生活中他们感知到的语言实际交际活动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人们在日常语言交际中经常出现口误,而且根据口误的不同程度和自己的口语习惯,会采取不同的纠错方法。而对于人们如何纠错这一部分语言现象的课堂接触几乎是空白。调查汉语口误的现状,归纳这些口误的特点及其纠错的方法和过程,探索其中的某些规律,对提高对外汉语教学,启发留学生用汉语思维思考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汉语口误类型
  
  根据语言学理论,语言组成部分可分解为音素、音节、音位、词素、词、短语等层级。口误可发生在上述任意层级。根据Fromkin提供的产生英语口误的各个层级的频率表,英语口误发生频率最高的三个层级依次是音素、词和词素。尽管目前国内尚未建立汉语口误语料库,在研究汉语口误的相关论著中也没有提供相关的频率表,但从类例中我们发现,汉语也存在语音、词汇、语调等多方面的口误。因考虑收集到的材料的特性,本文打算以词汇层面的口误作为重点研究的对象。
  3.1 互换
  互换口误指前后两个成分互相交换位置。互换的两个成分一般属于同一范畴,如声母与声母互换,韵母与韵母互换,名词与名词互换,动词与动词互换。若不属于同一范畴,在说话人的心理意识领域,应是信息等值替换。
  3.1.1 同一范畴的互换
  (1)[一同学走进面馆]“老板,一碗辣椒,不要米线!”——应为“一碗米线,不要辣椒”
  (2)[上劳动课]老师说:“带了手的把锄头举起来!”——应为“带了锄头的把手举起来!”
  (3)我朗诵的题目是“红叶枫了”——应为“枫叶红了”
  3.1.2 非同范畴互换
  (4)“这粗真葱!”——应为“这葱真粗!”
  (5)[在KTV唱歌]一同学说:“给我点首‘周截棍’的‘双杰伦’!”——应为“‘周杰伦’的‘双截棍’”(AEF的DBC——ABC的DEF)
  (6)“下次谁再穿裤心儿背衩儿上学,我就…”——应为裤衩儿背心儿(AECDBC——ABCDEC)
  3.2 替代
  替代口误是一个不应在话语中出现的成分干扰并取代一个想要说出的成分。
  3.2.1 形近词异、音近词异的替代
  (1)[课堂上,一同学提问]“我暧昧地问一个问题”——应为“我冒昧地问一个问题”
  (2)“反正脖子拧不过大腿!”——应为“反正胳膊拧不过大腿!”
  3.2.2 同语义场的替代
  (3)[问一近视的同学眼镜多少度?]答:“400瓦”——应为“400度”
  (4)把电热毯开到保鲜那一档——应为“保温”
  (5)我的显示器是彩屏的——应为“液晶”
  (6)“吃完饭再看吧,不然脑子消化不良。”——应为“胃”
  3.2.3 异质词之间的替代
  (7)西红柿炒番茄——应为“西红柿炒鸡蛋/番茄炒鸡蛋”
  (8)[被老师留下来做作业,不会就抄别人的] 交作业时竟然对老师说“我抄完了”——应为“做完了”
  (9)“点了五个菜,四个凉的,一个冷的”——应为“四个热的,一个凉的”(这句话出现了两种口误,“四个凉的”属于反义异词替代,“一个冷的”属于义近音近异词的替代)
  3.2.4 受说话人背景情境信息的影响而产生的强制替代
  (10)[高中一老师姓江,长相酷似罗家英(《大话西游》唐僧的扮演者),某学生问问题,脱口而出]“唐老师,这题……”——应为“江老师”
  (11)[一老师通宵麻将,见黑板没擦,大怒]“今天谁做庄啊?黑板都不擦。”——应为“值日”
  3.3 省略或增加
  将句子中应该出现的成分省略或添加句子中不应该出现的成分。
  3.1.1 普通的增减
  (1)[学校规定要穿校服,有的学生只穿校服上衣]班主任说:“没穿裤子的都给我站出来……”——应为“校服裤子”
  (2)[女朋友做饭的时候觉得脖领子太高不舒服]“把我脖子弄矮点儿。”——应为“脖领子”
  3.3.2 否定时的增减
  (3)[和别人争执]“你以为我是吃米饭长大的?”——应为“你以为我不是吃米饭长大的?”(省略了否定词)
  (4)“你胡说,我又不是不傻”——应为“我又不傻”(增加了否定词)
  (5)“您别给我盛了,我不够。”——应为“我够了”(增加了否定词)
  3.4 缩略
  缩略口误是两个竞争待选的成分(语素、词 、词组)各取其一部分合并为一个成分说出。
  (1)“再不报名,就强报”——应为“强制报名”
  (2)[有电话找同宿舍的同学,我习惯说“他不在”,但又想说“他已经出去了”]结果说成:“他已经不在了”
  (3)“把文章贴在壁告板上。”——应为“壁报板”和“布告板”
  
  4.口误产生的原因
  
  我们研究的口误是正常人的正常生活里出现的正常情况,与疾病完全没有关系。Boomer&Laver(1968)指出,“口误是说话人对其试图表达的一种偏离”。不错,稍做分析,人们就会得出结论,什么会引起口误呢?可能是由于轻微的机能错乱或精神的松懈所致,这些都可能导致说话人对其试图表达的一种偏离。这也是容易证实的。疲倦、兴奋、专心致志时都会引起口误,但是我们再仔细思考一下又会发现,许多人虽不感觉到疲倦或兴奋,一切皆属常态,也会发生口误,因为注意力加强,事情不一定成功,注意力减弱,事情也不一定失败。
  这个时候我们也要问,为什么口误只有这个特殊的错误而没有其他的呢?比如我们上面的例子,说错了一个字,我们可以用无数种方式来说错它,也可以用一千多个别的字来代替那个对的字,因为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若是换成有丰富的形态变化的语言,对的字还可以有多种变式。在许多可能的错误之中,唯独发生这个特殊的错误,究竟有没有原因?或者说究竟是偶然的偏误,还是必然的结果?
  我们先来谈一下“心理词库(mentallexicon)假说”。 心理词库即假设人脑中有一个语言储存提取机构,它是人脑中储存的一种心理表征,表征的是某一语言中每个词项的知识,包括词的语音、结构、语义、书写等特征(沈家煊,2001:17)。正常人每秒六个音节(约三个词)的讲话速度和完全可能滔滔不绝的话语量,显示了人类所掌握的单词量之多和词汇提取之快,这似乎证明人脑中的确保存了一个高度组织的心理词库,而且其操作是动态的。心理词库的词项是按某种特定语义联系归聚在一起的,取词就是从心理词库中激活某一项的心理表征的过程。虽然我们对心理词库的组织原则和形式还了解得不多,但是“心理词库(mentallexicon)假说”支持了一种理论,那就是词语的表征(包括音、形、义、语用等)在词库的归并上起了重要的作用。
  “心理词库(mentallexicon)假说”能很好地解释词语在人脑中存储的形态和方式,就像词典以部首或以拼音检索一样。储存在人脑中的词库或以音的表征、或以义的表征、或以形的表征、或以用法的表征存储在一起,以满足言语交际时检索的需要。但是谈到口误的输出,前人的解释并不详细。特别是“替代”那一类的口误,相互能替代的词在进行义素分析时都可以找到相同的义素,很多都还属于同一语义场,具有相似的语义特征。并且口误所产生的结果都是所观察的语言所容许的现象,口误发生后,句子本身的句法、韵律和语音也基本上都是完整的。
  Meringe&Mayer,A对口误的解释是,一个字的音和音节有不相等的音值,有较高音值的音可以干涉较低音值的音。这种说法有一定的解释力,但对于词汇方面的口误而言,我们如何判断一个音的值以及从哪个角度来判断呢?我们再深入地研究,就会发现,大部分的口误不是无意的,就深层心理来进行分析,它们是有意义的。也就是说舌误的结果本身可被看作是一种有目的的心理过程,内容和意义是存在联系的。口误不是无因而致的事件,而是重要的心理活动,它是两种意向同时引起或相互干涉的结果,它们是有意义的。词汇层面上的口误是由占据焦点信息的那一部分不甘于在句尾出现,打破常规而产生的。
  对于互换和替代产生的口误如“老板,一碗辣椒,不要米线!”是说话人在头脑里想强调不要辣椒,可能他吃不了辣的,所以辣椒是最重要的信息,等不及说话者来组织语言,一下子就冒了出来。“带了手的把锄头举起来!”老师想了解的焦点信息是带了锄头的学生的数量,这个数量是通过学生的“手”体现的。“这粗真葱!”,“粗”是说话者想要表达的焦点信息。“把我脖子弄矮点儿。”是说话人觉得脖领子高了让脖子不舒服,所以“脖子舒服”是重要内容,“领子”相对次要,是实现“脖子舒服”的重要手段,所以“脖子”直接跳跃出来取代了“脖领子”。 又如,“您别给我盛了,我不够。”(我够了)在因否定产生的口误中,否定往往是信息的焦点,所以,会以添加的方式出现在句中。以缩略的方式产生的口误是因为两种意向占有同样重要的值,所以一起输出了,如“再不报名,就强报”(强制报名),又要报名,又要强制,只有以缩略的方式一起输出了。
  
  5.结语
  
  言语失误尤其是口误有很大的研究价值,能引起研究者的兴趣。口误作为言语失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理解言语产生和输出模式以及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有很大的启发性。不同语言、不同类型的口误背后都有一定的规律性,我们的任务是把隐藏的规律找出来,并使其具有解释的经济性和概括性。
  [基金项目]海南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立项
  
  参考文献:
  [1]Cutler,A. Slips of the Tongue and Language Production [M].Amsterdam:Mouton,1982.
  [2]Fromkin,VA. Speech Errors as Linguistic Evidence[M].Mouton:The Hague,1973.
  [3]Fromkin,V.A.&R.Rodman. 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2nded.)[M].New York: Holt, Rinehartand Winston,1978.
  [4]Fromkin,V.A.Errors in Linguistic Performance:Slips of the Tongue,Ear,Penand Hand[M].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80.
  [5]Garnham,A.Psycholinguistics: Central Topics [M]. London: Methuen,1985.
  [6]Meringer,R.&Mayer,A.Versprechen und verlesen, eine psychologisch-linguistische studie[M].Stuttgart: gos-chense Verlagsbuchhand lung,1895.
  [7]弗洛伊德著,高觉敷译.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8]孟国.汉语中的口误问题[J].汉语学习,1999,(1).
  [9]沈家煊.心理词库—来自口误的证据[A].中国的语言学研究与应用[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0]王剑 周相吉.语言中的偏离与无意识的关系[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5,(4).
  [11]王星星.“司马光砸缸”抑或“司马缸砸光”[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1).
  [12]肖旭月.语音表征在取词拼写过程中的作用[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1,(6).
  [13]翟天津 武绪颐.英汉口误试析[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4).
  (刘 甜,海南大学中文系)
其他文献
引言    本文以历时中包含有共时,共时中包含有历时的相对时间观为哲学基础,利用动态流通语料库的理论和方法,探讨在共时状态的现代汉语中对新词语进行历时考察与监测的问题。  一般来说,实用意义(有别于词典学的意义)上的“新词”有两个含义:第一,从时间参照角度来说,新词可以是“出现在某一时间段内或自某一时间点以来所首次出现的词汇”。第二,从蓝本参照角度来说,新词指的是“某一词典、一些词典或所有现有词典
期刊
“我的长梦被心中飞出的鸟啄醒。”(流逸《梦原跋涉》)“因为爱着你的爱,因为梦着你的梦,所以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歌曲《牵手》李子恒词),对于近些年来文艺作品中出现的类似句子,每每总有人感到莫名其妙,进而群起而攻之,批判它们不合语法,不合逻辑。其实,这里有误解和偏见。这些误解和偏见都与对一种文学创作技巧缺乏了解有关,这个技巧就是语言的陌生化。    一、陌生化的语言性质    关于语言
期刊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各领域中出现了很多新事物、新现象和新观念,大量的新词新义随之产生。类词缀在创造新词的过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热”便是其中一个。随便翻阅报刊杂志都可看到由“热”构成的新词,如:  (1)80年代中期以来的第二次文化热正在到来。(人民日报.1995.01)  (2)有限电视热的兴起,还为光纤通信创造了新市场。(人民日报.1995.01)  作为现代汉语词汇中的新成员,“X
期刊
fans这个词,《朗文现代英汉双解词典》(1988年11月,现代出版社)的解释为:(运动、表演艺术、或某名人的)热心的追随或支持者;迷。很明显,两方面都是意译。以前,我们在使用这个词时存在两种方式,一是直接使用fans,英汉夹杂;二是使用“迷”,如“金庸迷”、“琼瑶迷”、歌迷、影迷、足球迷,或者直接称为“追星族”。例如:  (1)老人们是国债忠实fans(《新文化报》2005年04月11日)  (
期刊
词义是客观事物在现实中的反映,客观世界是多样的,反映在词义上,表现为词义的多样化。客观世界尽管纷繁复杂,但有一定的规律,对立统一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反映在词义上,就构成了词义的同义、反义关系。   说词义具有同义、反义关系,并不是单指某一个词而言,而是把这个词放在其所在的系统里面来看,是通过它和别的词的对比,揭示其内在的对立统一关系。   为了把问题说得更明白,我们不妨把同义看作二
期刊
一、引言     “现场所有穿红(蓝/黄)色上衣的朋友将获得罗西尼手表一块。”   这是中央电视台《幸运52》节目主持人李咏每期节目必说的一句话,但有时带“朋友”一词,有时不带,说成“现场所有穿红(蓝/黄)色上衣的,将获得罗西尼表业提供的精美礼品一份。”“穿红色上衣的”这个“的”字结构有两个功能,一是修饰中心语“朋友”,作定语;二是直接指称“穿红色上衣的朋友”,作主语。   同样的例子很多,如:
期刊
何满子,1919年生,浙江富阳人。解放前曾任报馆记者、编辑、总编辑。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书店总编辑,大学中文系教授。1978年后任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审,兼任上海科技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宁波大学等校教授、客座教授。何满子先生先后从事文艺理论、古代小说、中国思想史、民俗学等学科的研究。已出版的著作有《艺术形式论》《论》《论金圣叹评改水浒传》《汲古说林》《文学对话》(与耿庸合作)《中古文人采风》《中国酒文化》
期刊
引言  古今字、通假字是长期困扰中学语文教学而语文界又没有解决好的问题。由于二者关系错综复杂,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在字形、字义及读音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都给语言工作者的实践操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为减轻学习古代汉语的难度,一部分学者提出不对二者加以区分,遇到同一声符的字就以通假字来说明。结果把许多本应归为古今字关系的,错误地归纳为通假字关系。虽然这样有利于减轻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的负担,但这是一种对
期刊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它帮助人们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和理解书面语言。通常,人们认为它的主要作用是这三种:表示停顿、表示语气以及表示词语的性质和作用。其实,标点符号更多地还起到对语意进行提示和补充的作用。认识这一点,将有助于我们更确切地表情达意和理解书面语言。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现代汉语知识》一书中有“常用标点符号”一节,其中叙述道:“口头上说
期刊
襄樊方言存在大量“V+起个+N”格式的句子。如:  1)他靸起个拖鞋到处跑。  2)她披起个头发在那儿疯玩儿。  3)他马起个脸好像别人欠他五十斗陈大麦。  “V+起个+N”结构似乎可以理解为“V起一量N”,比如例1)可以改换为:他靸起一双拖鞋到处跑。数词“一”常常省略,量词可以换成个体量词“个”。然而,对于例2)、3)就不能做此变换:  *4)她披起一头头发在那儿疯。  *5)他马起一张脸好像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