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itera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仅实验教材第一册,要求认读的字就有400个,其中在学习汉语拼音中要求会认字70个。而在认字的同时,这些孩子还要认读23个声母,24个韵母、16个整体认读音节以及准确拼读所有音节。可以说,学习任务是非常重的。在我们山区小学,孩子们基础较差,学前识字量少,因此,学习起来就更费劲了。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刚入学的儿童首先接触的是汉语拼音。拼音是帮助学生识字、阅读、学好普通话的工具,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起点。然而入学后大约近2个月的时间,让这些六七岁的孩子掌握一组相对单调、枯燥、抽象的符号——汉语拼音,还要认字70个,显然是有困难的,如果教师不认真应对,就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这对孩子以后的学习、发展相当不利。如何进一步提高汉语拼音教学效率,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学好拼音,这是每位带一年级新生的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笔者认为,不仅是拼音教学,识字教学也应如此。山区小学教学设施相对落后,多媒体辅助教学只能是孩子们偶尔一次的“大餐”;而在班级60来人的情况下,实施活动和游戏虽然能提高孩子们的兴趣,但课堂很难顾及学生全员参与,孩子们情绪虽然很高,但知识点的落实难以有效。导致经常出现“课堂气氛看起来热热闹闹,但教学效果甚是一般;形式也显得多样,而收效甚微”等走过场的现象。
  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孩子们在快乐的体验中学习拼音和识字呢?笔者一直在思考、探索。在近几年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孩子对故事特别感兴趣。平时上课无论课堂纪律怎样糟糕,只要你给大家讲个故事,就立刻会鸦雀无声。因此,我在教学中便“投其所好”——始终注重把教学寓于故事当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惊喜地发现,孩子在听故事、编故事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多元发展。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体会:
  
  一、在故事体验中,学生能主动、轻松完成学习任务
  
  兴趣是学好知识的首要因素,让学生对学习语文充满兴趣是关键。《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在教学中,如果教师总是授之以鱼,告诉学生这是什么、怎么读、怎么记,久而久之必定会造成学生的厌烦情绪。在教学中穿插故事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音节ba的四声时,我编了这样一个情境故事:“周老师知道同学们有的喜欢唱歌、跳舞,有的喜欢画画,还有的喜欢玩,那聪聪(图中的小男孩)喜欢什么呢?”(出示猪八戒画面,孩子们叫出名字)我接着说:“原来,聪聪最喜欢看西游记,里面的猪八戒可有趣啦。”(出示音节bā,以多种形式练读)。我又说:“有一天晚上,聪聪梦见自己见到了猪八戒,他连忙请猪八戒教他打靶的功夫。”(出示打靶画面,再以多种方式练读bǎ)。“可是,猪八戒说自己肚子饿了,得先吃点东西,聪聪想了想,对啊,院子里不是有个大萝卜么?拔来吃了不就行啦!”(出示小男孩拔萝卜图,练读音节 bá)。“聪聪梦到这么有趣的事,他连忙去告诉爸爸。”(显示爸爸画面,读bà)。一个故事讲完,学生们听得兴趣盎然,ba的四声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
  在以上教学片断中,我就是凭借课文插图,编制了一个有点幼稚但很有趣的情节,使插图的表音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我还用充满童趣的语言来讲述,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这样,不仅拉近了我和孩子们的距离,也拉近了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听故事的氛围中轻松学会了拼音。
  
  二、在故事体验中,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想象能力
  
  儿童时期是想象力表现最活跃的时期,儿童的想象力是儿童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一切创新的活动都是从想象开始的。听故事、编故事对孩子想象力的开发很有帮助。小学低年级,在学生识字不多的情况下,可采用让学生听故事的方法,让他们随着故事情节去想象。“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不知不觉中,学生感受到了想象的神奇魅力,想象热情被激发了,这也为他们的人生轨迹埋下了创新的种子。
  如在汉语拼音第5课中,出现了三拼音,为了让孩子认识“介母”,我编了这样的故事:
  有一天g和u到田野里玩,路上看见了a,g和a不认识,但很想对方成为朋友,小u连忙说:“我来介绍你们认识吧!”小u一手牵着g一手牵着a,成了gua (出示音节,学生拼读),拼音王国的国王知道了这件事,说小u真是个热心肠的王子,就给小u一个特殊的称呼——介母。
  通过这个故事,孩子们对介母u有了较深的印象。于是在教到第6课时,我让孩子自己接着编故事,因为有了前面的情节做铺垫,孩子们轻松地编出了后续:小i看到u做了好事,也想学一学,它看到j和a,就来到中间,牵起j与a成了jia,于是,小i也成了光荣的介母。
  在教到鼻韵母an时,出现了介母ü。如有位孩子这样编:i、u、ü是一家,一贯沉默的ü见到老大i、老二u都成了介母,再也沉不住气了,它连忙介绍an与自己最好的朋友j、q、x认识,组成了juan、quan、xuan,从此,拼音王国就有了三个爱帮助人的介母:i 、u、ü。
  通过讲故事不仅能帮助孩子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由于故事多数是老师课前自编或临时随机编的,长时间下去,孩子会和老师一样不知不觉就养成了爱动脑、自编小故事的习惯,这就能很好地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其实,孩子自编故事的过程也是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对孩子今后的说话、写话大有裨益,同时还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
  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更会乐意去做,因此,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不要给学生定太多、太高,那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束缚自由的心灵。只要他们愿意编,我们都要给予肯定,让他们在想象的天空自由翱翔,慢慢产生一种成功感和创新的欲望。
  
  三、在故事体验中,塑造健康、美好的人格魅力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在拼音与识字教学中,我们同样要有意识地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我们必须时刻关注对孩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在我们编的小故事中教师还可以有意渗透一些人文素养,或多或少引领孩子们感悟真、善、美。也就是说通过讲故事既达到教书又达到育人的目的,一举两得。
  在上述“介母故事”中,就渗透着帮助他人的教育。孩子们通过故事知道了帮助他人会受到表扬,是一件快乐的事,使他们更乐于去帮助他人。如在汉语拼音3的识字环节“爸 妈 我”片断中,教师可运用插图编写“爸妈带我去公园”的故事,在故事中让学生感知家庭的温暖,接受爱的教育;又如在汉语拼音4的“大米 土地 马”中,可通过小马与兔子的对话编讲故事,培养学生要爱惜粮食,同时向学生渗透人与人之间要关心互助的和谐关系。
  诸如此类的小故事,在教材中随处可见,无处不有。你不必为自己不能编出太多好的故事而担心。其实,孩子对故事质量的要求并不是很高。对于他们来说,只要故事有简单的情节,语句通顺,易听懂就可以了;对于老师的要求就是你的故事要为自己的教学目的服务,千万不可“离题”太远;当然,在讲的过程中老师要有感情,绘声绘色,以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千万不能有语病,以免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只要教师善于钻研教材,抓住教材中的有利素材,我相信,在我们的辛勤浇灌下,孩子们的美好心灵就会象花儿一样绽放。
  语文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最终还是要教师本人在实践中探索、反思、总结,摸索一种最有效的也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我相信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充满想象而富有灵气的故事就会在学生的脑海中生成,课堂上精彩的童话故事就将永远也说不完。
  
  参考文献:
  [1]常汝吉.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周勤为.在体验中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J].小学语文教师,2006,(1).
  
  (周慧珍,浙江省永嘉县岩头镇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fans这个词,《朗文现代英汉双解词典》(1988年11月,现代出版社)的解释为:(运动、表演艺术、或某名人的)热心的追随或支持者;迷。很明显,两方面都是意译。以前,我们在使用这个词时存在两种方式,一是直接使用fans,英汉夹杂;二是使用“迷”,如“金庸迷”、“琼瑶迷”、歌迷、影迷、足球迷,或者直接称为“追星族”。例如:  (1)老人们是国债忠实fans(《新文化报》2005年04月11日)  (
期刊
词义是客观事物在现实中的反映,客观世界是多样的,反映在词义上,表现为词义的多样化。客观世界尽管纷繁复杂,但有一定的规律,对立统一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反映在词义上,就构成了词义的同义、反义关系。   说词义具有同义、反义关系,并不是单指某一个词而言,而是把这个词放在其所在的系统里面来看,是通过它和别的词的对比,揭示其内在的对立统一关系。   为了把问题说得更明白,我们不妨把同义看作二
期刊
一、引言     “现场所有穿红(蓝/黄)色上衣的朋友将获得罗西尼手表一块。”   这是中央电视台《幸运52》节目主持人李咏每期节目必说的一句话,但有时带“朋友”一词,有时不带,说成“现场所有穿红(蓝/黄)色上衣的,将获得罗西尼表业提供的精美礼品一份。”“穿红色上衣的”这个“的”字结构有两个功能,一是修饰中心语“朋友”,作定语;二是直接指称“穿红色上衣的朋友”,作主语。   同样的例子很多,如:
期刊
何满子,1919年生,浙江富阳人。解放前曾任报馆记者、编辑、总编辑。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书店总编辑,大学中文系教授。1978年后任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审,兼任上海科技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宁波大学等校教授、客座教授。何满子先生先后从事文艺理论、古代小说、中国思想史、民俗学等学科的研究。已出版的著作有《艺术形式论》《论》《论金圣叹评改水浒传》《汲古说林》《文学对话》(与耿庸合作)《中古文人采风》《中国酒文化》
期刊
引言  古今字、通假字是长期困扰中学语文教学而语文界又没有解决好的问题。由于二者关系错综复杂,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在字形、字义及读音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都给语言工作者的实践操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为减轻学习古代汉语的难度,一部分学者提出不对二者加以区分,遇到同一声符的字就以通假字来说明。结果把许多本应归为古今字关系的,错误地归纳为通假字关系。虽然这样有利于减轻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的负担,但这是一种对
期刊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它帮助人们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和理解书面语言。通常,人们认为它的主要作用是这三种:表示停顿、表示语气以及表示词语的性质和作用。其实,标点符号更多地还起到对语意进行提示和补充的作用。认识这一点,将有助于我们更确切地表情达意和理解书面语言。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现代汉语知识》一书中有“常用标点符号”一节,其中叙述道:“口头上说
期刊
襄樊方言存在大量“V+起个+N”格式的句子。如:  1)他靸起个拖鞋到处跑。  2)她披起个头发在那儿疯玩儿。  3)他马起个脸好像别人欠他五十斗陈大麦。  “V+起个+N”结构似乎可以理解为“V起一量N”,比如例1)可以改换为:他靸起一双拖鞋到处跑。数词“一”常常省略,量词可以换成个体量词“个”。然而,对于例2)、3)就不能做此变换:  *4)她披起一头头发在那儿疯。  *5)他马起一张脸好像别
期刊
1.引言    我们常常发现人们会无意间犯些可爱的错误,如:点菜时要“西红柿炒番茄”(西红柿炒鸡蛋/番茄炒鸡蛋),观架时说“坐虎观山斗”(坐山观虎斗)等,听来让人忍俊不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口误,又称“舌误”(slip of the tongue),其实口误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语言中。  什么是“口误”? Boomer&Laver(1968)指出,“口误是说话人对其试图表达的一种偏离”。它并非因发
期刊
“洗一次”的语法结构为“V+数词+动量词”,对于这一结构的定性问题,语法学界历来有分歧。丁声树等著《现代汉语语法讲话》、朱德熙《语法讲义》《语法答问》中都将这一结构中的“数词+动量词”定性为“V”的准宾语,即认为它是述宾结构。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贾彦德的《汉语语义学》等将这类结构中的数量短语定性为动词的补语,即认为它是述补结构。本文倾向于后一种观点。    
期刊
让我们先来看看一些令人尴尬的场面:不少语文成绩好的学生在招生、就业面试时,或张口结舌,或辞不达意,或仪态欠佳,引起招生或用人单位对学生语文成绩(分数)的怀疑。这种局面,不能不说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失误,也不能不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深思。  就语文教学本身而言,“听、说、读、写”能力综合发展是最基本的要求。尽管教学大纲中不乏有关说话教学的规定,一些老师已经探索尝试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但是,长期以来教学效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