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襄樊方言“V+起个+N”格式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rreter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襄樊方言存在大量“V+起个+N”格式的句子。如:
  1)他靸起个拖鞋到处跑。
  2)她披起个头发在那儿疯玩儿。
  3)他马起个脸好像别人欠他五十斗陈大麦。
  “V+起个+N”结构似乎可以理解为“V起一量N”,比如例1)可以改换为:他靸起一双拖鞋到处跑。数词“一”常常省略,量词可以换成个体量词“个”。然而,对于例2)、3)就不能做此变换:
  *4)她披起一头头发在那儿疯。
  *5)他马起一张脸好像别人欠他五十斗陈大麦。
  这并不是例外,即使有的能变换,意思也有变化,试比较:
  6)他靸起个鞋子。
  7)他靸起一双鞋子。
  比较后发现,两个句子在表意上存在微妙的差异,更明显的是风格色彩迥然有别,语用功能也很不相同。据调查,襄樊方言里,“V+起个+N”是个固定格式,具有独特的语义特征和语用功能。下面分别从三个方面对这种格式给予描写和解释。
  
  一、格式对动词的选择
  
  进入“V+起个+N”格式的“V”具有选择性,一般是单音节动词,部分单音节的形容词也可充当,大约可分两类:
  A类:披[p ei13] 靸 敞 抿 抱 揣 撅 挺 拜 睁 卷 條耷拉 别 拄[tsu44] 踮 支竖 打1 戴 背 翘
  B类:歪 牚[tse n13] 低 空 肿 瞎 光 犟 饿 红 厚 豁 聋
  B类形容词进入该格式,带上了宾语,具有动词的语法功能,所以我们也把B类划归为V。从以上所列举的动词V可以看出多数都是及物性的,而且在语义上都具有鲜明的特征,大都是静态动词,这类动词实质上都兼有[动作]、[状态]两类情状,表示动作实现以后就会形成某种状态,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该状态将会持续存在。而单纯表示动作的动态动词则难以进入这个格式,例如“吃、走、打2”等。但它们可以进入“V+起个+N来”格式。如:
   8)他爹打2起个人来吓[x e52]死人。
   9)这丫头走起个路来噔噔响。
  但这种格式完全不同于“V+起个+N”,“V+起个+N来”中的“起”是复合式趋向动词的用法,不在本文讨论之列。在日常的口语表达中“V”一般要重读,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
  
  二、格式中的“起”
  
  “起”在襄樊方言中的用法比较复杂,它的动词用法与普通话相当,在此我们主要讨论襄樊话中“起”的非动词用法,有以下三种:(一)在动词后表动作涉及的对象;(二)位于述语和补语之间,连接结果补语;(三1)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已经开始;(三2)表动作完成;(三3)表示动作持续。分别记为起1、起2、起3。
  (一)起1位于动词后,表示动作涉及到某事物,动词一般限于“说、念、谈、问、想、记、提”等。如:
  10)他还专门问起你。
  11)我经常念起他的好处。
  这个“起”在某种程度上也起到了补足音节节奏的作用,双音节具有稳定性,也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趋势。
  (二)起2 可以看作补语的标志,功能上相当于“得”,起连接和加强语气的作用。襄樊话中多用于连接结果补语,而且多用“走、跑”等来充当结果补语。如:
  12)轿车儿开起走了。
  13)气球吹起跑了。
  (三)起3
  1.表示动作的开始,前面常有表示时地的状语,如:
  14)工龄从今年算起。
  15)你从第三课讲起。
  2.当其位于有动作过程的行为动词之后,常表示事情已经完成,起到标记完成体的作用。如:
  16)电视机给你修起了。
  17)衣服给你缝起了。
  “起3”和动词连用还可构成“V得起”、“V不起”、“V得起不”的形式,表示动作行为能否完成,是否具备某种能力。
  3.“起”附着于动词之后,表示动作行为的进行或动作状态的持续,其分布、功能和意义与普通话的动态助词“着”相近,大多数可以互相替换。襄樊话用来表示持续体意义的词主要是“倒”,这种用法详见罗自群(2002)。“起”也经常用作持续体的标记。如:
  18)她洗脑壳后头发披起。
  19)腿拜起,走不快。
  “起”有时可表示动作完成以后,动作造成的状态仍在继续。如:
  20)门上巴起一幅对联儿。
  21)窗户子开起。
  当出现于表状态的形容词转化而来的动词后,也可表示动作状态的持续。如:
  22)这个娃子怕笑,见了人总是脸红起,头低起。
  “V+起个+N”结构中的“起”的用法属于(三3),表动作行为的进行或动作状态的持续,这就构成了对进入此结构的“V”的语义条件的限制。这类结构中的“起”大多可以与襄樊话表示持续的“倒”替换。如:
  23)她嘟起个嘴不高兴。→ 她嘟倒个嘴不高兴。
  24)你咋睁起个眼睛说瞎话。 →你咋睁倒个眼睛说瞎话。
  25)饿起个肚子往外走。→饿倒个肚子往外走。
  以上各例句中的“起”一般都轻读[.ti],且不能省略,虽然“V+起个+N”的“V”本身语义上包含一定状态的持续性,但若删略“起”,语句显得不太自由,且语气减弱,“起”强调某种动作正在进行,描摹某种状态的持续。
  
  三、格式中的“个”和名词N
  
  “个”作为典型个体量词,用于没有专用量词的事物,起计量的作用,有时为了淡化庄重的情感色彩,有时为了语体的方便,如在口语中,人们习惯于用“个”,随着“个”由量词向助词的逐渐虚化,语义中表示量的意义逐渐弱化,而表示某种语法的意义却在不断地加强,同时,一些原来受典型量词语义制约而无法产生的色彩意义也伴随着量词的虚化而产生了,这就是“个”的非典型用法。“V+起个+N”中的“个”并不用以计量,不是强调数量的多少,而是体现的“个”的非典型用法。它在结构中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一)强调事物的整体性;(二)体现“随意”的口语色彩;(三)起到完句的作用;(四)话题的标记作用。
  (一)如果说“个”在结构中还兼有一定的计量作用的话,那就体现在数量短语“一个”的省略用法上,“个(一个)”可用以强调事物的整体性。如:
  26)我空起个手,不好意思上门。
  27)他聋起个耳朵听不见。
  28)红起个脸跟个关公样。
  以上例句中的“个”如果分析为“一个”的省略,那么只是用以表示事物的无定性,且侧重描绘事物的整体情况。
  (二)“个”的随意色彩是由其自身的词汇意义决定的,是人们约定俗成的,口语色彩比较浓厚,如:“想跟他说个话,打个招呼,可不知该说啥子。”表示“随意”的色彩与人的认知也有关系,所谓随便,也是人的认知上的随便,为了使这种意义凸现,在语言中常采用两个大致相同的结构并提对举实现,比较下面两个句子,“她”慵懒、随便的形象跃然纸上:
  29)她披起个头发,靸起个鞋,在街上逛。 →?她披起头发,靸起鞋,在街上逛。
  由于“个”可表随意之意,所以它自然可以表示轻视、不满、不如意等消极意义。如:
  30)当年他穿起个中山装来接娶我。 → 当年他穿起中山装来接娶我。
  比较两个句子,后者去掉“个”就失去了随意、不满、不如意的情感色彩了,相反带上了庄重的色彩。
  (三)“V+起”后可以直接带宾语,构成“V+起+N”,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的持续,但这种形式在语言中单独出现较为少见,一般是不自足的,且没有“随便”的色彩。若单独出现,则须在“起”后加“个”,功能上近似一个语气词,具有完句的作用。如:
  ?31)她打起赤脚。 →她打起个赤脚。
  ?32)他老是马起脸。 →他老是马起个脸。
  ?33)他总是條起头。 →他总是條起个头。
  (四)“个”的话题标记功能与“V+起个+N”结构中的名词N有关。该格式里的N通常由表具体事物的光杆名词充当,从语义上分析,N一般充当V所关涉的对象、工具、受事、与事等角色,N与“V起个”之间的直接联系比较松散,口语表达上,语音停顿在“V起个”与N之间。实际上,“V+起个+N”的句式大多可以变换为:“N+V+起”。如:
  34)躬起个腰→腰躬起
  35)牚起个肚子→肚子牚起
  N在结构中承担的语义角色多数是动作行为或性状所关涉的对象,而V在语义上具有[动作]、[状态]的特征,“V+起”就恰当地描述了V所关涉的对象N的状态情貌,是整个结构的语义重心。所以,在语音上一般重读,是信息的焦点,是新信息,比较而言,N的语义在结构中是旧信息。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说,N充当了该结构的话题,“V起”充当述题。
  
  四、格式对功能的限制
  
  这里的功能包括入句功能和语用功能,襄樊话“V+起个+N”在功能上表现出鲜明的特征。
  它体现出较强的描述性,具有陈述性,不仅具有一般动宾结构的句法功能,还有自己习惯性的入句选择,它往往作为连动结构的前一部分出现,表示后一动作行为的方式或状态。如:
  36)我只有厚起个脸问你借钱。
  37)嘶起个嗓子在那儿唱,像个公鸭腔。
   38)红起个脸不开腔。
  襄樊话的“V+起个+N”具有较强的评判色彩,常用来表示说话人的某种特殊情绪和情感,突出强调说话者鲜明的主观评价态度,且多用以表达某种消极的意义,带有明显的随便、不满、责备的色彩,甚至是责怪的口气。如:
  39)敞起个衣裳在那儿轰疯玩儿,招呼注意感冒了。
  40)犟起个脾气不听话。
  如果说例40)的形容词“犟”含有褒贬之意,那么例39)的动词“敞”应该不含主观的情感色彩,但仍具有明显的责怪不满之意。再如例1):“他靸起个拖鞋到处跑。”动词“靸”还可换为“拖”、“穿”:
  41)他拖起个拖鞋到处跑。
  42)他穿起个拖鞋到处跑。
  仍然流露出说话者鲜明的主观评价的态度。由此我们可以认为这种语用功能是“V+起个+N”句式本身所具有的。正是由于具有这种独特的语用价值和浓郁的口语色彩,在襄樊话中被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李蓝. 贵州大方话中的“到”和“起”[J].中国语文, 1998, (2).
  [2]吴福祥.南方方言几个状态补语标记的来源[J].方言, 2001, (4).
  [3]罗自群.襄樊话“倒”和北京话“着”之比较[J].语言科学, 2004, (6).
  [4]李向华.“个F”色彩意义探析[J].晋中学院学报.2005, (1).
  [5]吕叔湘.个字的应用范围,附论单位词前一字的脱落[C].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贾君芳,湖北省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一、引言    隐喻不仅仅是语言中的一种修辞现象,它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本质上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隐喻的这种认知功能在当代已被大家普遍认同,成为认知语言学探讨的热点。作为一种认知手段,隐喻帮助我们利用已知的事物来理解未知的事物,用具体的实物来理解抽象的概念,使人类不断认识新事物新概念,成为一种给万事万物命名的主要手段(李国南,2001)。  隐喻的形成称为概念化(
期刊
引言    本文以历时中包含有共时,共时中包含有历时的相对时间观为哲学基础,利用动态流通语料库的理论和方法,探讨在共时状态的现代汉语中对新词语进行历时考察与监测的问题。  一般来说,实用意义(有别于词典学的意义)上的“新词”有两个含义:第一,从时间参照角度来说,新词可以是“出现在某一时间段内或自某一时间点以来所首次出现的词汇”。第二,从蓝本参照角度来说,新词指的是“某一词典、一些词典或所有现有词典
期刊
“我的长梦被心中飞出的鸟啄醒。”(流逸《梦原跋涉》)“因为爱着你的爱,因为梦着你的梦,所以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歌曲《牵手》李子恒词),对于近些年来文艺作品中出现的类似句子,每每总有人感到莫名其妙,进而群起而攻之,批判它们不合语法,不合逻辑。其实,这里有误解和偏见。这些误解和偏见都与对一种文学创作技巧缺乏了解有关,这个技巧就是语言的陌生化。    一、陌生化的语言性质    关于语言
期刊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各领域中出现了很多新事物、新现象和新观念,大量的新词新义随之产生。类词缀在创造新词的过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热”便是其中一个。随便翻阅报刊杂志都可看到由“热”构成的新词,如:  (1)80年代中期以来的第二次文化热正在到来。(人民日报.1995.01)  (2)有限电视热的兴起,还为光纤通信创造了新市场。(人民日报.1995.01)  作为现代汉语词汇中的新成员,“X
期刊
fans这个词,《朗文现代英汉双解词典》(1988年11月,现代出版社)的解释为:(运动、表演艺术、或某名人的)热心的追随或支持者;迷。很明显,两方面都是意译。以前,我们在使用这个词时存在两种方式,一是直接使用fans,英汉夹杂;二是使用“迷”,如“金庸迷”、“琼瑶迷”、歌迷、影迷、足球迷,或者直接称为“追星族”。例如:  (1)老人们是国债忠实fans(《新文化报》2005年04月11日)  (
期刊
词义是客观事物在现实中的反映,客观世界是多样的,反映在词义上,表现为词义的多样化。客观世界尽管纷繁复杂,但有一定的规律,对立统一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反映在词义上,就构成了词义的同义、反义关系。   说词义具有同义、反义关系,并不是单指某一个词而言,而是把这个词放在其所在的系统里面来看,是通过它和别的词的对比,揭示其内在的对立统一关系。   为了把问题说得更明白,我们不妨把同义看作二
期刊
一、引言     “现场所有穿红(蓝/黄)色上衣的朋友将获得罗西尼手表一块。”   这是中央电视台《幸运52》节目主持人李咏每期节目必说的一句话,但有时带“朋友”一词,有时不带,说成“现场所有穿红(蓝/黄)色上衣的,将获得罗西尼表业提供的精美礼品一份。”“穿红色上衣的”这个“的”字结构有两个功能,一是修饰中心语“朋友”,作定语;二是直接指称“穿红色上衣的朋友”,作主语。   同样的例子很多,如:
期刊
何满子,1919年生,浙江富阳人。解放前曾任报馆记者、编辑、总编辑。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书店总编辑,大学中文系教授。1978年后任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审,兼任上海科技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宁波大学等校教授、客座教授。何满子先生先后从事文艺理论、古代小说、中国思想史、民俗学等学科的研究。已出版的著作有《艺术形式论》《论》《论金圣叹评改水浒传》《汲古说林》《文学对话》(与耿庸合作)《中古文人采风》《中国酒文化》
期刊
引言  古今字、通假字是长期困扰中学语文教学而语文界又没有解决好的问题。由于二者关系错综复杂,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在字形、字义及读音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都给语言工作者的实践操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为减轻学习古代汉语的难度,一部分学者提出不对二者加以区分,遇到同一声符的字就以通假字来说明。结果把许多本应归为古今字关系的,错误地归纳为通假字关系。虽然这样有利于减轻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的负担,但这是一种对
期刊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它帮助人们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和理解书面语言。通常,人们认为它的主要作用是这三种:表示停顿、表示语气以及表示词语的性质和作用。其实,标点符号更多地还起到对语意进行提示和补充的作用。认识这一点,将有助于我们更确切地表情达意和理解书面语言。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现代汉语知识》一书中有“常用标点符号”一节,其中叙述道:“口头上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