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游者进行的旅游活动是一项高级审美活动,在游览中,旅游者审美感受的获得离不开导游传递的审美信息。导游使用的具有丰富表达力、生动形象的口头语言,对景点以及相关知识进行介绍、讲解的文字,就是“导游词”。它集说明文和散文两种文体于一体,既注重知识性与科学性,又注重趣味性和文学性,语言通俗生动,现场感强。人们要把话说好,把文章写好,必须根据题旨情境,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以便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这就是修辞。导游词创作也不例外,它非常注重修辞技巧的运用。
一、导游词常用的修辞类型
导游词虽然要体现出丰富的知识性,但是决不会为突出知识而大量地引经据典,做烦琐枯燥的说教,使游客感到乏味无趣。因此,导游词常借助一系列修辞手法,将知识内容用生动形象、活泼有趣的方式表达出来,把静止的、无生命的东西变成活动的、有生命的活物,让抽象的事物成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从而使游客产生浓厚的兴趣。
1.比喻
比喻就是根据联想,用相似的事物来打比方。本体、喻体、喻词是构成比喻的基本要素,它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类型。导游利用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用熟悉的事物来介绍比喻参观的事物,把陌生或抽象的事物讲得通俗易懂,可以很快使游客对陌生的事物产生理解和亲切感,增加导游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因此比喻在导游词创作中用得最多。
比喻中本体、喻词、喻体都出现,就是明喻。“临近我们的这座山峰,顶上有根大石柱,笔直地立在山头,高约10多米,下圆上尖,很像一杆笔头向上的毛笔,这就是笔峰,……那石笔尖上长着一株小松,像一朵花儿,奇妙极了。峰下又有一块巧石斜卧在那儿,像一个人儿正在酣睡,正做着好梦呢。”这段是《黄山导游词》中对“梦笔生花”景点的介绍,将“石柱”比作“毛笔”,将“小松”比作“花儿”,将“卧石”比作“人在酣睡”,大自然巧合天成的奇景,形象生动地展现在游客眼前。
比喻中喻词不出现,只出现本体和喻体,就属于暗喻,它依靠“是”来连接本体和喻体。《上海新外滩导游词》中通过暗喻手法,把“上海外滩”比喻成一本本“书”:“外滩,她是一本万国建筑博览会的工艺书。……外滩,是一部上海近代百年史的历史书。……外滩,是一本歌颂改革开放的报告书。……”把“书”作为全篇导游词的统领,一条爱国主义红线贯穿始终,从不同的方面向游客展现了外滩的风貌,热情讴歌了上海的新变化。
比喻中只出现喻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的现象,就叫借喻。如《贵州织金洞导游词》:“这里是‘石葡萄园’,这里的葡萄要9000年才成熟。这里是宝塔山,这座金塔十分壮美,后面的岩壁上还有无数座窑洞。这里是草原上的蒙古包,不知道各位是否听到有马头琴的声音。前方是一门古老的大炮,不过就我们所知,它还一直没有打响过。”一连串的比喻,见不到本体和喻词,而是直接出现喻体“葡萄”“宝塔山”“窑洞”“蒙古包”“大炮”,省略的本体不用说明,大家都知道是洞内各种溶岩堆积物形成的奇妙景象。游览时,导游是面对着景物(即本体)向游客作讲解的,同时辅助以手势向游客表明自己讲解的对象,正因为导游词有强烈的现场感,所以很多场合本体不需要出现,只出现喻体就能收到很好的比喻效果。
2.排比
排比是将几个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连贯的词语或句子组合在一起,以增加语势的一种修辞方法。导游讲解中运用得当,可产生朗朗上口、一气呵成的效果,增添导游语言生动的感人力量,因此在导游词创作中经常可以见到排比的运用。如上海南浦大桥的一段导游词:“大桥的建成已成为上海又一重要的标志,她仿佛一把钥匙,打开上海与世界的大门。她仿佛一面镜子,反映着中国最先进生产力水平的大都市的现代文明。她仿佛一部史册,叙述着中国的未来。她仿佛一部资质证书,充分证明中国完全可以参与和完成世界上的任何工程项目。她仿佛一曲优美的交响乐,奏出时代的最强音。”这段排比抒情,条理清晰缜密,语意鲜明,感情激越,气势磅礴,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3.比拟
比拟就是以此物(本体)拟彼物(拟体),即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手法,它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类。
拟人是导游词中常用的把物当成人的一种手法,本体与拟体交融,有助于渲染气氛,将感情与形象融为一体,使讲解变得更为生动和幽默。雁荡三绝中的灵峰,月色下,那些变幻多姿的石头,人们通过拟人化的想象赋予了它生命:“牛眠灵峰静,情侣月下恋,牧童偷偷看,婆婆羞转脸。”这是一幅多么神奇浪漫的爱情造像啊!又如:“眼前有一块太湖石,人称‘美人腰’。她美就美在这杨柳细腰上,仿佛一位古代穿素装的妙龄少女。传说,当人们在此稍作休息,欣赏周围的景色时,可能会看到一个因突然遇见陌生人而害羞地捂脸欲躲的少女美妙姿态,但愿各位能有这样的好运气!据说,这位少女的‘心肠’很好,谁如果把硬币从它的‘心’里扔进去(太湖石中间的那个孔洞),并且能把在底下一个孔洞流出的硬币接住,那您以后定能得到美丽小姐的热心帮助。”把石头拟成“古代穿素装的妙龄少女”“害羞地捂脸欲躲”,传神地描绘了这块太湖石的姿态,硬币从“少女的‘心肠’”过,则点出了太湖石“漏与透”的特点,多么奇妙生动的拟人!
4.夸张
夸张就是“言过其实”,指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述。
导游词运用夸张来强调事物的特征,表达情感,可引起游客的共鸣。如《天安门广场导游词》:“有人曾把天安门广场比作一架巨大的托盘,一手托着历史,一手托着现在,纪念碑是顶天立地的支点。”作者通过比喻夸张,借助“巨大托盘”这一形象,说明了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天安门广场在中国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另外,夸张在导游词中运用得好,还能增添幽默功能,使游客在开怀大笑之后,获得身心的愉悦。上海国旅的刘明在讲解青岛时,说:“你们即将离开青岛,青岛留给你们一样难忘的东西,它不在你的拎包里和口袋中,而在你们身上。它就是你们被青岛的阳光晒黑了的皮肤,你们留下了友情,而把青岛的夏天带走了!”导游故意强调“被阳光晒黑了的皮肤”,并把这一事物特征夸张为“把夏天带走了”,生动而幽默。
5.类比
类比,就是指导游人员用旅游者熟悉的事物与眼前景物比较,以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这能使来自不同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游客较好地领悟景观内容。比如在接待境外游客时,导游对一些事物的讲解通常是这样处理的:如王府井,对日本人讲可把它与东京银座比,对美国人讲可把它与纽约第五大街比,对法国人讲可把它与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比;称苏州为“东方威尼斯”,称上海为“中国的悉尼”;向外国人介绍康熙,则告诉康熙与法国的路易十四、俄国的彼得大帝同时代。恰当的类比,能产生以熟喻生的效果,不仅使旅游者易于理解,而且还能使其产生一种“虽在异国他乡却又犹如置身故里”的感受,满足其自豪感。
6.引用
引用是引入别人的话作为根据的一种修辞手法。大多数旅游景点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留有丰富的诗文、警句、民谣、故事传说等,如果把它们融入到导游讲解中去,能起到雅俗共赏的效果,增加语言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导游词中通常见到的引用有以下几种情况:
(1)引用故事传说。导游词创作离不开故事传说,故事具有情节生动感人、叙说通俗的特点,深受人们喜爱。旅游中,巧妙地借用生动有趣的故事传说,不仅能启发游客的思想和认识,而且还能给他们留下难忘的印象。《福建武夷山导游词》:“相传很早以前,潭里曾潜伏着一条恶龙,时常带领八条小龙,追逐嬉戏,搅得天昏地暗,溪水泛滥。一位仙人途经此地,见恶龙作怪,便拔出宝剑,将8条恶龙斩死。惟有一条小龙摇尾乞怜,愿意改邪归正,仙人便留下它,命它在此护佑武夷山,从此,便有了‘卧龙潭’之称。”一路风光,一路传说,游程中有故事伴随,真是情趣盎然。
(2)引用诗文。大凡著名的旅游名胜,都有美好的诗文流传,导游讲解时引用现成的诗文,能引发游客的联想,使诗句表达的意境与眼前景物结合起来,从而加深美好的感受。《杭州西湖导游词》的开场白就引用流传甚广的名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来说明杭州的富庶美丽,接着又引用白居易的诗句“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点出美丽的西湖是诗人舍不得离开杭州的原因,最后用“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引出下面对杭州西湖的讲解。引用诗文事前造势能激起游客浓厚的兴趣,感受到西湖不仅有着秀丽的湖光山色,而且文化底蕴深厚。
(3)引用民谣。外出旅游都希望能了解到当地的民俗,民谣最能体现当地景物和民俗的特点。《漓江导游词》中多处引用民谣,如“九牛看三洲,河水两边流,五马拦江过,双狮滚绣球。”“桂林骆驼地上卧,阳朔骆驼过江河,结伴同行去远游,沙漠之舟走南国。”语言通俗,生动形象,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记忆。
7.双关
双关,是指一语有双重含义,具有含蓄的特点,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导游借助双关表达意思,可以促使游客去理解,收到幽默的效果。如有一位导游用“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来掩饰自己刚才说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烟鬼来”的失误,他第二次读时,把“燕归来”读得很标准,巧妙地利用谐音掩饰,既风趣幽默,又暗中批评了几位不听劝告的吸烟游客。又如一位导游在迎接外国游客时说:“女士们、先生们!感谢上帝让我们中西结合。”导游采用语义双关的手法,表达了中外友好交流的美好现实,语意丰富,含蓄幽默。
此外,借代、对偶、象征、层递、仿拟、对比、设问等都可运用到导游词中,在此不一一例举,但无论采用何种修辞,都应掌握分寸,做到高雅风趣与通俗顺畅相结合。
二、导游词中使用修辞要注意的问题
1.使用修辞,要为传情达意服务
古人云:“修辞立其诚”,其中的“诚”即指真情实感。修辞是形式,情感是内容,修辞只有建立在表达真情实感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修辞使用讲究“题旨情境”,导游在描述风物美景时,抓住景物特征,选择合适的修辞手法,准确、生动地描景状物、表情达意,才能把游客导入情景交融的意境,使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厦门鼓浪屿导游词》:“请看鼓浪屿,是不是像一艘彩船,停泊于万顷碧波之中,时浮时沉,波光闪烁;是不是像一座盆景,放在翡翠盆里,错落有致,玩赏不尽;是不是像一个睡美人,仰卧于轻雾帐里,风姿绰约,风情万种……举目西望,海沧投资区近在眼前,云天中的嵩屿电厂烟囱,标志着光明的未来;十万吨级码头,预示着明天的繁荣;南面,南太武群山的倒影里,漳州的中银开发区正在崛起,这是漳州人的希望;请往东看,厦门市区、东渡港区、象屿保税区、厦门大学校园、万石山——鼓浪屿国家级风景区尽在眼中。”作者交错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一系列修辞手法,来展现改革开放后厦门的勃勃生机和活力,字里行间洋溢着自豪之情。
2.使用修辞,要适应言语环境
俗话说“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言语使用受环境的影响,修辞效果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体现出来。导游词中使用修辞,必须符合口头表达的需要,注重实用性,不仅要考虑说话对象和言语环境,还要考虑旅游讲解现场性的特点,尽量使用能使语言产生浅显通俗效果的修辞手法,将知识性的内容生动、形象、有趣地表达出来,拉近游客与景点的距离。比如北京国旅的于柏林在《故宫导游词》中有这么一段:“那边有鹤和龟,‘千年仙鹤,万年龟’,是长寿的象征。不过,日本和中国不同,是颠倒过来说的,叫做‘万年仙鹤,千年龟’。为什么说法不一样呢?大概是过去日本的留学生在中国学了词句之后,乘船归国途中,由于船的颠簸使头脑产生混乱,记忆颠倒了。还有许多例子,如:日本讲良妻贤母,中国讲贤妻良母;日本讲平和,中国讲和平;日本讲法政大学,而在中国叫做政法大学。文词和意思完全一样,但只是顺序不同,大概就是乘船颠簸所致。”讲解中,作者采用对比的修辞手法,插入这段中日语言的比较,巧妙地利用语言文字上的倒错现象,并幽默地指出这是“由于船的颠簸使头脑产生混乱,记忆颠倒了”,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现场感强,让人听后忍俊不禁。
总之,导游词中合理使用修辞能使讲解生动活泼、形象幽默,富有情趣,让游客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身心也得到愉悦。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编.走遍中国——中国优秀导游词精选(综合篇)[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国家旅游局编.走遍中国——中国优秀导游词精选(山水风光篇)[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
[3]蒋炳辉.导游带团艺术[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4]王连义主编.幽默导游词[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傅 昭,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与旅游学院)
一、导游词常用的修辞类型
导游词虽然要体现出丰富的知识性,但是决不会为突出知识而大量地引经据典,做烦琐枯燥的说教,使游客感到乏味无趣。因此,导游词常借助一系列修辞手法,将知识内容用生动形象、活泼有趣的方式表达出来,把静止的、无生命的东西变成活动的、有生命的活物,让抽象的事物成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从而使游客产生浓厚的兴趣。
1.比喻
比喻就是根据联想,用相似的事物来打比方。本体、喻体、喻词是构成比喻的基本要素,它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类型。导游利用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用熟悉的事物来介绍比喻参观的事物,把陌生或抽象的事物讲得通俗易懂,可以很快使游客对陌生的事物产生理解和亲切感,增加导游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因此比喻在导游词创作中用得最多。
比喻中本体、喻词、喻体都出现,就是明喻。“临近我们的这座山峰,顶上有根大石柱,笔直地立在山头,高约10多米,下圆上尖,很像一杆笔头向上的毛笔,这就是笔峰,……那石笔尖上长着一株小松,像一朵花儿,奇妙极了。峰下又有一块巧石斜卧在那儿,像一个人儿正在酣睡,正做着好梦呢。”这段是《黄山导游词》中对“梦笔生花”景点的介绍,将“石柱”比作“毛笔”,将“小松”比作“花儿”,将“卧石”比作“人在酣睡”,大自然巧合天成的奇景,形象生动地展现在游客眼前。
比喻中喻词不出现,只出现本体和喻体,就属于暗喻,它依靠“是”来连接本体和喻体。《上海新外滩导游词》中通过暗喻手法,把“上海外滩”比喻成一本本“书”:“外滩,她是一本万国建筑博览会的工艺书。……外滩,是一部上海近代百年史的历史书。……外滩,是一本歌颂改革开放的报告书。……”把“书”作为全篇导游词的统领,一条爱国主义红线贯穿始终,从不同的方面向游客展现了外滩的风貌,热情讴歌了上海的新变化。
比喻中只出现喻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的现象,就叫借喻。如《贵州织金洞导游词》:“这里是‘石葡萄园’,这里的葡萄要9000年才成熟。这里是宝塔山,这座金塔十分壮美,后面的岩壁上还有无数座窑洞。这里是草原上的蒙古包,不知道各位是否听到有马头琴的声音。前方是一门古老的大炮,不过就我们所知,它还一直没有打响过。”一连串的比喻,见不到本体和喻词,而是直接出现喻体“葡萄”“宝塔山”“窑洞”“蒙古包”“大炮”,省略的本体不用说明,大家都知道是洞内各种溶岩堆积物形成的奇妙景象。游览时,导游是面对着景物(即本体)向游客作讲解的,同时辅助以手势向游客表明自己讲解的对象,正因为导游词有强烈的现场感,所以很多场合本体不需要出现,只出现喻体就能收到很好的比喻效果。
2.排比
排比是将几个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连贯的词语或句子组合在一起,以增加语势的一种修辞方法。导游讲解中运用得当,可产生朗朗上口、一气呵成的效果,增添导游语言生动的感人力量,因此在导游词创作中经常可以见到排比的运用。如上海南浦大桥的一段导游词:“大桥的建成已成为上海又一重要的标志,她仿佛一把钥匙,打开上海与世界的大门。她仿佛一面镜子,反映着中国最先进生产力水平的大都市的现代文明。她仿佛一部史册,叙述着中国的未来。她仿佛一部资质证书,充分证明中国完全可以参与和完成世界上的任何工程项目。她仿佛一曲优美的交响乐,奏出时代的最强音。”这段排比抒情,条理清晰缜密,语意鲜明,感情激越,气势磅礴,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3.比拟
比拟就是以此物(本体)拟彼物(拟体),即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手法,它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类。
拟人是导游词中常用的把物当成人的一种手法,本体与拟体交融,有助于渲染气氛,将感情与形象融为一体,使讲解变得更为生动和幽默。雁荡三绝中的灵峰,月色下,那些变幻多姿的石头,人们通过拟人化的想象赋予了它生命:“牛眠灵峰静,情侣月下恋,牧童偷偷看,婆婆羞转脸。”这是一幅多么神奇浪漫的爱情造像啊!又如:“眼前有一块太湖石,人称‘美人腰’。她美就美在这杨柳细腰上,仿佛一位古代穿素装的妙龄少女。传说,当人们在此稍作休息,欣赏周围的景色时,可能会看到一个因突然遇见陌生人而害羞地捂脸欲躲的少女美妙姿态,但愿各位能有这样的好运气!据说,这位少女的‘心肠’很好,谁如果把硬币从它的‘心’里扔进去(太湖石中间的那个孔洞),并且能把在底下一个孔洞流出的硬币接住,那您以后定能得到美丽小姐的热心帮助。”把石头拟成“古代穿素装的妙龄少女”“害羞地捂脸欲躲”,传神地描绘了这块太湖石的姿态,硬币从“少女的‘心肠’”过,则点出了太湖石“漏与透”的特点,多么奇妙生动的拟人!
4.夸张
夸张就是“言过其实”,指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述。
导游词运用夸张来强调事物的特征,表达情感,可引起游客的共鸣。如《天安门广场导游词》:“有人曾把天安门广场比作一架巨大的托盘,一手托着历史,一手托着现在,纪念碑是顶天立地的支点。”作者通过比喻夸张,借助“巨大托盘”这一形象,说明了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天安门广场在中国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另外,夸张在导游词中运用得好,还能增添幽默功能,使游客在开怀大笑之后,获得身心的愉悦。上海国旅的刘明在讲解青岛时,说:“你们即将离开青岛,青岛留给你们一样难忘的东西,它不在你的拎包里和口袋中,而在你们身上。它就是你们被青岛的阳光晒黑了的皮肤,你们留下了友情,而把青岛的夏天带走了!”导游故意强调“被阳光晒黑了的皮肤”,并把这一事物特征夸张为“把夏天带走了”,生动而幽默。
5.类比
类比,就是指导游人员用旅游者熟悉的事物与眼前景物比较,以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这能使来自不同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游客较好地领悟景观内容。比如在接待境外游客时,导游对一些事物的讲解通常是这样处理的:如王府井,对日本人讲可把它与东京银座比,对美国人讲可把它与纽约第五大街比,对法国人讲可把它与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比;称苏州为“东方威尼斯”,称上海为“中国的悉尼”;向外国人介绍康熙,则告诉康熙与法国的路易十四、俄国的彼得大帝同时代。恰当的类比,能产生以熟喻生的效果,不仅使旅游者易于理解,而且还能使其产生一种“虽在异国他乡却又犹如置身故里”的感受,满足其自豪感。
6.引用
引用是引入别人的话作为根据的一种修辞手法。大多数旅游景点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留有丰富的诗文、警句、民谣、故事传说等,如果把它们融入到导游讲解中去,能起到雅俗共赏的效果,增加语言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导游词中通常见到的引用有以下几种情况:
(1)引用故事传说。导游词创作离不开故事传说,故事具有情节生动感人、叙说通俗的特点,深受人们喜爱。旅游中,巧妙地借用生动有趣的故事传说,不仅能启发游客的思想和认识,而且还能给他们留下难忘的印象。《福建武夷山导游词》:“相传很早以前,潭里曾潜伏着一条恶龙,时常带领八条小龙,追逐嬉戏,搅得天昏地暗,溪水泛滥。一位仙人途经此地,见恶龙作怪,便拔出宝剑,将8条恶龙斩死。惟有一条小龙摇尾乞怜,愿意改邪归正,仙人便留下它,命它在此护佑武夷山,从此,便有了‘卧龙潭’之称。”一路风光,一路传说,游程中有故事伴随,真是情趣盎然。
(2)引用诗文。大凡著名的旅游名胜,都有美好的诗文流传,导游讲解时引用现成的诗文,能引发游客的联想,使诗句表达的意境与眼前景物结合起来,从而加深美好的感受。《杭州西湖导游词》的开场白就引用流传甚广的名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来说明杭州的富庶美丽,接着又引用白居易的诗句“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点出美丽的西湖是诗人舍不得离开杭州的原因,最后用“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引出下面对杭州西湖的讲解。引用诗文事前造势能激起游客浓厚的兴趣,感受到西湖不仅有着秀丽的湖光山色,而且文化底蕴深厚。
(3)引用民谣。外出旅游都希望能了解到当地的民俗,民谣最能体现当地景物和民俗的特点。《漓江导游词》中多处引用民谣,如“九牛看三洲,河水两边流,五马拦江过,双狮滚绣球。”“桂林骆驼地上卧,阳朔骆驼过江河,结伴同行去远游,沙漠之舟走南国。”语言通俗,生动形象,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记忆。
7.双关
双关,是指一语有双重含义,具有含蓄的特点,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导游借助双关表达意思,可以促使游客去理解,收到幽默的效果。如有一位导游用“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来掩饰自己刚才说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烟鬼来”的失误,他第二次读时,把“燕归来”读得很标准,巧妙地利用谐音掩饰,既风趣幽默,又暗中批评了几位不听劝告的吸烟游客。又如一位导游在迎接外国游客时说:“女士们、先生们!感谢上帝让我们中西结合。”导游采用语义双关的手法,表达了中外友好交流的美好现实,语意丰富,含蓄幽默。
此外,借代、对偶、象征、层递、仿拟、对比、设问等都可运用到导游词中,在此不一一例举,但无论采用何种修辞,都应掌握分寸,做到高雅风趣与通俗顺畅相结合。
二、导游词中使用修辞要注意的问题
1.使用修辞,要为传情达意服务
古人云:“修辞立其诚”,其中的“诚”即指真情实感。修辞是形式,情感是内容,修辞只有建立在表达真情实感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修辞使用讲究“题旨情境”,导游在描述风物美景时,抓住景物特征,选择合适的修辞手法,准确、生动地描景状物、表情达意,才能把游客导入情景交融的意境,使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厦门鼓浪屿导游词》:“请看鼓浪屿,是不是像一艘彩船,停泊于万顷碧波之中,时浮时沉,波光闪烁;是不是像一座盆景,放在翡翠盆里,错落有致,玩赏不尽;是不是像一个睡美人,仰卧于轻雾帐里,风姿绰约,风情万种……举目西望,海沧投资区近在眼前,云天中的嵩屿电厂烟囱,标志着光明的未来;十万吨级码头,预示着明天的繁荣;南面,南太武群山的倒影里,漳州的中银开发区正在崛起,这是漳州人的希望;请往东看,厦门市区、东渡港区、象屿保税区、厦门大学校园、万石山——鼓浪屿国家级风景区尽在眼中。”作者交错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一系列修辞手法,来展现改革开放后厦门的勃勃生机和活力,字里行间洋溢着自豪之情。
2.使用修辞,要适应言语环境
俗话说“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言语使用受环境的影响,修辞效果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体现出来。导游词中使用修辞,必须符合口头表达的需要,注重实用性,不仅要考虑说话对象和言语环境,还要考虑旅游讲解现场性的特点,尽量使用能使语言产生浅显通俗效果的修辞手法,将知识性的内容生动、形象、有趣地表达出来,拉近游客与景点的距离。比如北京国旅的于柏林在《故宫导游词》中有这么一段:“那边有鹤和龟,‘千年仙鹤,万年龟’,是长寿的象征。不过,日本和中国不同,是颠倒过来说的,叫做‘万年仙鹤,千年龟’。为什么说法不一样呢?大概是过去日本的留学生在中国学了词句之后,乘船归国途中,由于船的颠簸使头脑产生混乱,记忆颠倒了。还有许多例子,如:日本讲良妻贤母,中国讲贤妻良母;日本讲平和,中国讲和平;日本讲法政大学,而在中国叫做政法大学。文词和意思完全一样,但只是顺序不同,大概就是乘船颠簸所致。”讲解中,作者采用对比的修辞手法,插入这段中日语言的比较,巧妙地利用语言文字上的倒错现象,并幽默地指出这是“由于船的颠簸使头脑产生混乱,记忆颠倒了”,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现场感强,让人听后忍俊不禁。
总之,导游词中合理使用修辞能使讲解生动活泼、形象幽默,富有情趣,让游客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身心也得到愉悦。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编.走遍中国——中国优秀导游词精选(综合篇)[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国家旅游局编.走遍中国——中国优秀导游词精选(山水风光篇)[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
[3]蒋炳辉.导游带团艺术[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4]王连义主编.幽默导游词[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傅 昭,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与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