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采用问卷法入户调查了153名农村留守老人,运用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统计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发现:农村留守老人的情绪智力水平较高,自我和谐程度偏低;情绪智力与自我和谐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情绪智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自我和谐的变化,情绪智力水平越高,农村留守老人的自我和谐程度越高。
关键词:农村留守老人;情绪智力;自我和谐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2)04-0104-05
引言
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与老龄化,城乡、区域和收入差异相重叠,经济、社会和文化转型相交织,农村留守老人队伍日益庞大,留守现象日益凸显。作为社会中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这些留守老人心理容易出现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综观相关研究不难发现,虽然留守老人并不是现代社会的特有现象,但直到20世纪末,关于留守老人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目前学术界涉及农村留守老人的研究,在学科视角上从老年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等心理学角度考察的少;在研究内容方面探讨精神慰藉、心理状况的少;迄今尚无关于农村留守老人情绪智力与自我和谐的专题研究。农村和谐是中国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关键,老人的生存状况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尺,农村留守老人的和谐是农村乃至整个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党中央提出要促进人的心理和谐,而心理和谐的关键在于自我和谐,已有研究表明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密切相关,而自我和谐本身又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情绪智力(一种比传统智力更重要的社会智力)就可能属于一种重要而尚未被研究者重视的主观因素。
因此,从应对人口老龄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出发,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视域,本研究尝试把情绪智力、自我和谐与农村留守老人有机联系起来,通过实地调查来研究农村留守老人情绪智力与自我和谐的基本状况及其关系,为发展农村留守老人的情绪智力与自我和谐、进而为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准和幸福指数提供实证研究的证据和启示。
一、研究方法
该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河南省3个有代表性的地区选取153名子女打工在外的农村留守老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39份。样本构成情况如下:性别(男70人,女69人);婚姻状况(有配偶107人,无配偶32人);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90人,初中36人,高中及以上13人);子女与其联系情况(经常联系91人,很少联系48人);健康状况(健康62人,患有一种及以上慢性病77人)。
该研究采用中文版的情绪智力量表和自我和谐量表,考察农村留守老人的情绪智力和自我和谐状态。(1)情绪智力量表(EIS)是Schutte等人根据Salovey和Mayer的情绪智力理论编制而成的,共33道题,五点式计分,包括感知情绪、自我情绪调控、调控他人情绪、运用情绪4个维度,研究表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是情绪智力中具有代表性的量表之一。近年来该量表被广泛采用,在本研究中内部一致性a系数为0.87。(2)自我和谐量表(SCCS)由王登峰根据Rogers的自我和谐理论框架编制,共35道题,也是五点式计分,包含自我与经验不和谐、自我灵活性和自我刻板性3个分量表,其同质性信度分别为0.85,0.81,0.64。其中“自我灵活性”分量表反向计分后与其他两个分量表相加即为总分,得分越高,自我和谐程度越低。
数据的获得采用入户个别施测,由研究者本人及经过培训的心理学研究生深入农村留守老人家中发放问卷,由被试根据研究者的要求填写《个人信息调查表》、《情绪智力量表》和《自我和谐量表》,填写完毕后当场回收问卷。
二、数据处理与分析
在对全部问卷进行审核的基础上剔除无效问卷,然后进行问卷编号,将数据输入计算机,用SPSS16.0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统计手段采用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
(一)农村留守老人情绪智力的现状
农村留守老人在感知情绪、自我情绪调控、调控他人情绪、运用情绪各因子及情绪智力上的得分均高于其量表中点值,其中调控他人情绪因子得分高于其量表中点值两个标准差以上,自我情绪调控的得分高于其量表中点值将近两个标准差,其他差异均在一到两个标准差之间,具体情况见表1。
(二)农村留守老人自我和谐的现状
对农村留守老人的自我和谐状况进行分析发现,自我与经验不和谐、自我灵活性、自我刻板性三个因子以及自我和谐的总得分均高于各自的量表中点值,其中自我与经验不和谐、自我刻板性与各自中点值的差异在一个标准差之内,自我灵活性的得分高于其量表中点值两个标准差以上,自我和谐的总得分高于其量表中点值将近两个标准差,具体情况见,表2。
(三)不同情绪智力老人的自我和谐比较
首先把留守老人按照情绪智力水平的高低分为高、低、中三组,其中得分在131以上为高分组,有42人,占30.21%;得分在108以下的为低分组,有39人,占28.05%;剩余的为中间组,有58人,占41.74%。比较不同情绪智力老人自我和谐的差异,结果显示:高分组、低分组、中间组两两之间在自我和谐量表中自我灵活性因子上的得分差异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0.001),高分组与中间组在自我刻板性因子上的得分差异显著(P%0.01),高分组与低分组在自我和谐量表总均分上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1),低分组与中间组在自我和谐量表总均分上的差异也达到显著水平(P<0.05),其他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表3。
(四)情绪智力与自我和谐的相关性
对情绪智力与自我和谐各因子及总分进行相关分析发现,感知情绪因子与自我灵活性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01),与SCCS总分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P<0.001);自我情绪调控因子与自我与经验不和谐、SCCS总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显著负相关(P<0.01,P(0.001),而与自我灵活性则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01);调控他人情绪因子与自我灵活性、自我刻板性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正相关(P<0.001,P<0.05),与SCCS总分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P<0.01);运用情绪因子与自我灵活性、自我刻板性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正相关(P<0.001,P(0.05);EIS总分与自我灵活性、自我刻板性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正相关(P(0.001,P<0.05),与SCCS总分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P<0.001);具体情况见表4。 (五)SCCS和EIS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农村留守老人的情绪智力水平能够在多大程度上预测其自我和谐的变异量以及自我和谐程度能够在多大程度上预测情绪智力的变异量,分别以SCCS和EIS各因子及总分为因变量,采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法,确定影响自我和谐和情绪智力水平的主要因素,具体情况见表5。
由表5可以看出,在情绪智力对自我和谐的影响方面,自我情绪调控对自我和谐的影响最大,感知情绪对自我和谐的影响最小;而在自我和谐对情绪智力的影响方面,自我灵活性对对情绪智力的影响最大,自我刻板性对情绪智力的影响最小。
三、结果与讨论
(一)情绪智力与自我和谐的基本状况
从情绪智力、自我和谐及其各维度得分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留守老人的情绪智力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但是自我和谐状况不容乐观(处于偏低水平)。从以往情绪智力与自我和谐研究情况来看,研究对象大多集中在学生、尤其是大学生身上,范围多局限于学校(相对单一封闭的环境),缺乏真正深入现实生活对社会上其他群体的考察,极少关注老人的,迄今尚没有专门针对农村留守老人这一特殊弱势群体的;农村留守老人情绪智力与自我和谐问题无疑是重要的现实问题,但却尚属理论研究领域的“冰点”课题。
1 情绪智力水平较高。本研究立足已有研究的不足,通过实地调查分析发现,农村留守老人的情绪智力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相应量表的中点值一个标准差以上,其中调控他人情绪因子得分更是高于其量表中点值两个标准差以上,反映了这些留守老人的情绪智力总体状况比较理想,调控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更是高超。原因可能在于,与(传统)智力不同,情绪智力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会因经历、训练等因素而改变,在人生旅途上,“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随着年龄的增加、人生阅历的日益丰富,情绪智力也水涨船高,到老年期自然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
2 自我和谐状况令人担忧。农村留守老人的自我和谐程度偏低,自我和谐及其各维度得分均高于相应量表的中点值,其中自我灵活性的得分更高于其量表中点值两个标准差以上,反映了这些留守老人的自我和谐总体状况不太理想,自我灵活性问题更为突出。原因可能在于:自我和谐的实质是自我与经验之间的协调一致,既包括个体基本心理过程的协调一致,也包括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和谐统一;既注重认知方面的协调,更强调情绪情感的积极稳定。对于农村留守老人而言,子女的长期外出务工弱化了传统家庭的养老功能,同时还加重了老人承担家庭责任、从事体力劳动、抚育孙子女的负担,产生了大量的空巢家庭,不少留守老人过着“出门一把锁、回家一盏灯”的孤苦生活,加上自身年迈体衰、健康状况较差,文化程度很低(不少是文盲半文盲)、乡村环境的单调封闭等,致使他们情感缺乏慰藉、身心经常处于封闭、矛盾的状态,容易产生孤独、焦虑、失落等不良情绪,容易刻板、偏执,思想容易走极端,导致自我和谐尤其是自我灵活性程度偏低。而自我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以王登峰等人为代表开展的大量关于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幸福感关系的研究都表明它们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即自我和谐程度越低,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幸福感指数也往往越低。因此,农村留守老人的自我和谐和心理健康问题令人担忧,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二)老人的情绪智力与自我和谐密切相关
对情绪智力与自我和谐及其各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都发现,情绪智力与自我和谐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即情绪智力水平越高,自我和谐程度越高,其中,自我情绪调控能力对自我和谐的影响最大,情绪智力与自我灵活性的关系最密切,留守老人的情绪智力水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其自我和谐的变异量。自我和谐是个体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自我灵活性反映的是个体对自己看法的灵活性和可塑性程度;自我和谐既关注认知的积极合理,又强调情绪情感的健康稳定,而Salovey&Mayer首次正式使用情绪智力这一概念的意图就是要引起心理学家们对情绪和理智之间协同关系的更密切关注,他们用情绪智力来描述对成功至关重要的情绪特征。一般而言,情绪稳定的个体通常能够体验较多的良性情绪,心态积极向上,具有较强的情绪调控能力,即使遭遇消极悲观情绪,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较快地恢复到正常状态。相反,情绪动荡消极的个体则容易陷入心理失衡。研究发现情绪管理能力与心理和谐水平存在负相关,根据Salovey等众多学者的观点,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智力,情绪智力是个体准确有效地加工、处理情绪情感信息的一系列能力的集合,包括知觉、评估、表达情绪的能力,利用情绪促进思维的能力,理解、分析情绪、运用情绪知识的能力,成熟调节情绪、促进情绪和智力发展的能力,自我情绪调控能力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维度;而Bar-On也认为情绪智力直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情绪智力高的人一般乐观、灵活、现实,能成功地解决问题和应付压力,拥有积极的自我认同,从而体验到较多的生活满意和愉快体验。因此,情绪智力水平越高,越善于灵活机智地协调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环境以及主体自身方方面面的关系;自我情绪管理能力越强,越善于处理自己身心之间、心心之间的关系,越善于把情与知、意、行统一起来,让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和谐共处,自我和谐程度自然越高。
通过本研究发现:农村留守老人的情绪智力水平较高,自我和谐程度偏低;情绪智力与自我和谐呈显著负相关,即情绪智力水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自我和谐的变异量,情绪智力水平越高,农村留守老人的自我和谐程度越高。该结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在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双重大背景下,为了构建和谐社会,为了促进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成功老龄化的实现,整个社会及相关部门应该给予农村留守老人这一日益庞大的社会弱势群体以更多的关注,既关注他们的物质供给和身体状况,又重视他们的精神慰藉和心理状况,可以通过开展情绪智力训练来达到提高农村留守老人情绪智力、促进自我和谐、进而帮助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准和幸福指数的目的。
关键词:农村留守老人;情绪智力;自我和谐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2)04-0104-05
引言
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与老龄化,城乡、区域和收入差异相重叠,经济、社会和文化转型相交织,农村留守老人队伍日益庞大,留守现象日益凸显。作为社会中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这些留守老人心理容易出现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综观相关研究不难发现,虽然留守老人并不是现代社会的特有现象,但直到20世纪末,关于留守老人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目前学术界涉及农村留守老人的研究,在学科视角上从老年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等心理学角度考察的少;在研究内容方面探讨精神慰藉、心理状况的少;迄今尚无关于农村留守老人情绪智力与自我和谐的专题研究。农村和谐是中国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关键,老人的生存状况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尺,农村留守老人的和谐是农村乃至整个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党中央提出要促进人的心理和谐,而心理和谐的关键在于自我和谐,已有研究表明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密切相关,而自我和谐本身又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情绪智力(一种比传统智力更重要的社会智力)就可能属于一种重要而尚未被研究者重视的主观因素。
因此,从应对人口老龄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出发,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视域,本研究尝试把情绪智力、自我和谐与农村留守老人有机联系起来,通过实地调查来研究农村留守老人情绪智力与自我和谐的基本状况及其关系,为发展农村留守老人的情绪智力与自我和谐、进而为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准和幸福指数提供实证研究的证据和启示。
一、研究方法
该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河南省3个有代表性的地区选取153名子女打工在外的农村留守老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39份。样本构成情况如下:性别(男70人,女69人);婚姻状况(有配偶107人,无配偶32人);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90人,初中36人,高中及以上13人);子女与其联系情况(经常联系91人,很少联系48人);健康状况(健康62人,患有一种及以上慢性病77人)。
该研究采用中文版的情绪智力量表和自我和谐量表,考察农村留守老人的情绪智力和自我和谐状态。(1)情绪智力量表(EIS)是Schutte等人根据Salovey和Mayer的情绪智力理论编制而成的,共33道题,五点式计分,包括感知情绪、自我情绪调控、调控他人情绪、运用情绪4个维度,研究表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是情绪智力中具有代表性的量表之一。近年来该量表被广泛采用,在本研究中内部一致性a系数为0.87。(2)自我和谐量表(SCCS)由王登峰根据Rogers的自我和谐理论框架编制,共35道题,也是五点式计分,包含自我与经验不和谐、自我灵活性和自我刻板性3个分量表,其同质性信度分别为0.85,0.81,0.64。其中“自我灵活性”分量表反向计分后与其他两个分量表相加即为总分,得分越高,自我和谐程度越低。
数据的获得采用入户个别施测,由研究者本人及经过培训的心理学研究生深入农村留守老人家中发放问卷,由被试根据研究者的要求填写《个人信息调查表》、《情绪智力量表》和《自我和谐量表》,填写完毕后当场回收问卷。
二、数据处理与分析
在对全部问卷进行审核的基础上剔除无效问卷,然后进行问卷编号,将数据输入计算机,用SPSS16.0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统计手段采用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
(一)农村留守老人情绪智力的现状
农村留守老人在感知情绪、自我情绪调控、调控他人情绪、运用情绪各因子及情绪智力上的得分均高于其量表中点值,其中调控他人情绪因子得分高于其量表中点值两个标准差以上,自我情绪调控的得分高于其量表中点值将近两个标准差,其他差异均在一到两个标准差之间,具体情况见表1。
(二)农村留守老人自我和谐的现状
对农村留守老人的自我和谐状况进行分析发现,自我与经验不和谐、自我灵活性、自我刻板性三个因子以及自我和谐的总得分均高于各自的量表中点值,其中自我与经验不和谐、自我刻板性与各自中点值的差异在一个标准差之内,自我灵活性的得分高于其量表中点值两个标准差以上,自我和谐的总得分高于其量表中点值将近两个标准差,具体情况见,表2。
(三)不同情绪智力老人的自我和谐比较
首先把留守老人按照情绪智力水平的高低分为高、低、中三组,其中得分在131以上为高分组,有42人,占30.21%;得分在108以下的为低分组,有39人,占28.05%;剩余的为中间组,有58人,占41.74%。比较不同情绪智力老人自我和谐的差异,结果显示:高分组、低分组、中间组两两之间在自我和谐量表中自我灵活性因子上的得分差异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0.001),高分组与中间组在自我刻板性因子上的得分差异显著(P%0.01),高分组与低分组在自我和谐量表总均分上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1),低分组与中间组在自我和谐量表总均分上的差异也达到显著水平(P<0.05),其他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表3。
(四)情绪智力与自我和谐的相关性
对情绪智力与自我和谐各因子及总分进行相关分析发现,感知情绪因子与自我灵活性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01),与SCCS总分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P<0.001);自我情绪调控因子与自我与经验不和谐、SCCS总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显著负相关(P<0.01,P(0.001),而与自我灵活性则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01);调控他人情绪因子与自我灵活性、自我刻板性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正相关(P<0.001,P<0.05),与SCCS总分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P<0.01);运用情绪因子与自我灵活性、自我刻板性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正相关(P<0.001,P(0.05);EIS总分与自我灵活性、自我刻板性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正相关(P(0.001,P<0.05),与SCCS总分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P<0.001);具体情况见表4。 (五)SCCS和EIS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农村留守老人的情绪智力水平能够在多大程度上预测其自我和谐的变异量以及自我和谐程度能够在多大程度上预测情绪智力的变异量,分别以SCCS和EIS各因子及总分为因变量,采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法,确定影响自我和谐和情绪智力水平的主要因素,具体情况见表5。
由表5可以看出,在情绪智力对自我和谐的影响方面,自我情绪调控对自我和谐的影响最大,感知情绪对自我和谐的影响最小;而在自我和谐对情绪智力的影响方面,自我灵活性对对情绪智力的影响最大,自我刻板性对情绪智力的影响最小。
三、结果与讨论
(一)情绪智力与自我和谐的基本状况
从情绪智力、自我和谐及其各维度得分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留守老人的情绪智力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但是自我和谐状况不容乐观(处于偏低水平)。从以往情绪智力与自我和谐研究情况来看,研究对象大多集中在学生、尤其是大学生身上,范围多局限于学校(相对单一封闭的环境),缺乏真正深入现实生活对社会上其他群体的考察,极少关注老人的,迄今尚没有专门针对农村留守老人这一特殊弱势群体的;农村留守老人情绪智力与自我和谐问题无疑是重要的现实问题,但却尚属理论研究领域的“冰点”课题。
1 情绪智力水平较高。本研究立足已有研究的不足,通过实地调查分析发现,农村留守老人的情绪智力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相应量表的中点值一个标准差以上,其中调控他人情绪因子得分更是高于其量表中点值两个标准差以上,反映了这些留守老人的情绪智力总体状况比较理想,调控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更是高超。原因可能在于,与(传统)智力不同,情绪智力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会因经历、训练等因素而改变,在人生旅途上,“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随着年龄的增加、人生阅历的日益丰富,情绪智力也水涨船高,到老年期自然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
2 自我和谐状况令人担忧。农村留守老人的自我和谐程度偏低,自我和谐及其各维度得分均高于相应量表的中点值,其中自我灵活性的得分更高于其量表中点值两个标准差以上,反映了这些留守老人的自我和谐总体状况不太理想,自我灵活性问题更为突出。原因可能在于:自我和谐的实质是自我与经验之间的协调一致,既包括个体基本心理过程的协调一致,也包括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和谐统一;既注重认知方面的协调,更强调情绪情感的积极稳定。对于农村留守老人而言,子女的长期外出务工弱化了传统家庭的养老功能,同时还加重了老人承担家庭责任、从事体力劳动、抚育孙子女的负担,产生了大量的空巢家庭,不少留守老人过着“出门一把锁、回家一盏灯”的孤苦生活,加上自身年迈体衰、健康状况较差,文化程度很低(不少是文盲半文盲)、乡村环境的单调封闭等,致使他们情感缺乏慰藉、身心经常处于封闭、矛盾的状态,容易产生孤独、焦虑、失落等不良情绪,容易刻板、偏执,思想容易走极端,导致自我和谐尤其是自我灵活性程度偏低。而自我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以王登峰等人为代表开展的大量关于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幸福感关系的研究都表明它们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即自我和谐程度越低,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幸福感指数也往往越低。因此,农村留守老人的自我和谐和心理健康问题令人担忧,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二)老人的情绪智力与自我和谐密切相关
对情绪智力与自我和谐及其各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都发现,情绪智力与自我和谐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即情绪智力水平越高,自我和谐程度越高,其中,自我情绪调控能力对自我和谐的影响最大,情绪智力与自我灵活性的关系最密切,留守老人的情绪智力水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其自我和谐的变异量。自我和谐是个体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自我灵活性反映的是个体对自己看法的灵活性和可塑性程度;自我和谐既关注认知的积极合理,又强调情绪情感的健康稳定,而Salovey&Mayer首次正式使用情绪智力这一概念的意图就是要引起心理学家们对情绪和理智之间协同关系的更密切关注,他们用情绪智力来描述对成功至关重要的情绪特征。一般而言,情绪稳定的个体通常能够体验较多的良性情绪,心态积极向上,具有较强的情绪调控能力,即使遭遇消极悲观情绪,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较快地恢复到正常状态。相反,情绪动荡消极的个体则容易陷入心理失衡。研究发现情绪管理能力与心理和谐水平存在负相关,根据Salovey等众多学者的观点,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智力,情绪智力是个体准确有效地加工、处理情绪情感信息的一系列能力的集合,包括知觉、评估、表达情绪的能力,利用情绪促进思维的能力,理解、分析情绪、运用情绪知识的能力,成熟调节情绪、促进情绪和智力发展的能力,自我情绪调控能力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维度;而Bar-On也认为情绪智力直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情绪智力高的人一般乐观、灵活、现实,能成功地解决问题和应付压力,拥有积极的自我认同,从而体验到较多的生活满意和愉快体验。因此,情绪智力水平越高,越善于灵活机智地协调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环境以及主体自身方方面面的关系;自我情绪管理能力越强,越善于处理自己身心之间、心心之间的关系,越善于把情与知、意、行统一起来,让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和谐共处,自我和谐程度自然越高。
通过本研究发现:农村留守老人的情绪智力水平较高,自我和谐程度偏低;情绪智力与自我和谐呈显著负相关,即情绪智力水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自我和谐的变异量,情绪智力水平越高,农村留守老人的自我和谐程度越高。该结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在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双重大背景下,为了构建和谐社会,为了促进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成功老龄化的实现,整个社会及相关部门应该给予农村留守老人这一日益庞大的社会弱势群体以更多的关注,既关注他们的物质供给和身体状况,又重视他们的精神慰藉和心理状况,可以通过开展情绪智力训练来达到提高农村留守老人情绪智力、促进自我和谐、进而帮助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准和幸福指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