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沃尔玛看中了什么
超市行业的平均毛利率为20%-25%,没有实体店面和大量人员,电子商务的成本算下来比传统零售低3%-5%,这是电子商务的诱人之处。
而1号店在上线近4年间,一边揽才,一边跑马圈地,如今已拥有北京、广州、武汉、成都、上海五大仓储中心,容纳超过18万种商品,顾客人均每单购物16.7件,仓库处理时间平均每单在100秒以内……对于这位崛起的电商新秀,沃尔玛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继2011年首次投资之后,2012年2月,又高调宣布将加大对1号店投资,投资之后,股权占比将达到51%,眼下双方已达成了战略合作意向,相关交易仍在政府审批期。
毋庸置疑,沃尔玛看准了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的巨大潜力,并有志于在中国市场上大展拳脚。这次以51%的股份增资“1号店”,沃尔玛到底看中什么呢?
除了基本设备硬件、软件外,于刚认为,系统管理能力尤为重要,而1号店最突出的就是供应链管理。“我们自主研发的系统优化了资源,让我们以尽可能低的成本获取顾客和履行顾客的订单,也更具有可扩性。”
对顾客体验的关注,是于刚引以为豪的另一个核心竞争力。网站顾客反馈内容中超过60%与物流配送有关,这是1号店在一年前发现的,所以他们开始自建物流。在他看来,公司最好的决策就是将顾客体验指标同每个员工的薪资、奖金、提升挂钩。在“每周工作回顾”(Weekly Business Review)上,首先回顾的就是过去一周的“顾客声音”(Voice of Customers)。1号店的顾客体验中心会把顾客反馈一件件拿出来看,做统计,找出规律,做“帕累托分析”(Pareto Analysis),然后按轻重缓急分门别类地去解决。此外,公司还聘请罗兰贝格(Roland Berger)公司做战略咨询,聘请第三方中立专业机构做顾客体验调查。当所有1号店员工都认为顾客体验是最重要并在行动中去追求顾客体验的时候,顾客体验指数也就持续提升了。2011年,1号店的顾客体验指标从年初的84.4提升到了年底时的89。
顾客体验不是光靠一件事就能做好的,需要做好所有的事——产品要丰富,价格要实惠,配送要及时,售后服务要好,系统要非常友好,等等。于刚说,“就像毛主席说的,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把一切细节做到位是他们遵从的原则,“只有这样公司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有实力,自然有话语权。虽然沃尔玛控股,但于刚表示,1号店团队的经营运作仍会按照既定的战略开展,而且日后1号店也将独立上市。谁能想到,2008年当于刚和刘峻岭筹建1号店的时候,是怎样鼓起勇气破釜沉舟的?
“创业的想法其实由来已久,只不过没有下那么大决心,当时生活太好 了。”于刚笑笑。作为戴尔公司全球采购副总裁,摆在他面前的是全球采购业务,手头订单动辄上千万美元,况且“戴尔对我不薄”。当刘峻岭提议创业的时候,于刚觉得“人生要再搏一把,和峻岭一起做个更大的事业,体现更大的人生价值”。那是2007年,于刚48岁。他知道创业的风险很大,他在美国创过业,而且非常坎坷,但对他而言,却是一段难忘的记忆。
“美好”的第一次
1989年的夏天,于刚从沃顿商学院毕业,成为美国得州大学管理学院一名助理教授。30岁的他拿到博士学位,意气风发,前途无限。仅10年时间,于刚就达到了他人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座席教授”(Chair Professor)的荣誉并获得了管理科学运用的最高奖——弗朗芝·艾德曼管理科学成就奖。在运筹学领域,他可以说是当时的顶尖人物之一。尽管如今有人提及这些的时候,于刚常常笑着说“这些都是历史了,不必提了”,但是,你仍然能从他的笑容里读出些许自豪与回味。
最初,于刚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帮助开发管理系统。久而久之,他内心感到些许失落,因为一旦咨询费付清,系统和知识产权就完完全全属于那家企业了,而他“希望能拥有自己开发出来的系统,拥有它的知识产权”。终于有一次,他跟找上门的企业说,我不给你做咨询了,我卖你系统吧。
1995年,他开始了平生第一次创业。“美国科莱科技公司”的第一笔业务,是开发一个系统。而其还处于“概念”阶段的时候,就被售出了——120万美元。“对我来说,这是一笔巨款,我从来没想到我有那么高的价值。”可接下来他发现,创业真不是那么简单。
一方面,于刚和他的团队——最初是几个人、最多时有100多人——自己写系统软件,自己做测试,自己解决难点,包括如何保证数据的准确性等等。另一方面,对方的120万并不是一次付清的,而是每开发到一定阶段、有一定成果交付时,才付一部分。在这中间,公司几乎断炊好几次,无法支付员工工资。于刚一开始是硬挺着,后来求助于风投。风投挺爽快,很快就把钱投进来了。风投的看好,再加上开发过程中的各种感受,让于刚坚信他所开发的系统蕴藏着巨大的价值。
这个原计划一年完成的系统,没想到最终用了4年。于刚坚持下来了,尽管他坦承自己有很多次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但他从没有放弃的念头,“一定要把它做完,因为我对客户承诺过,我同时也坚信它一定能成功,我认为它有很高的价值”。果然,这个系统的巨大价值最终得到了证明。
考虑到市场太小,于刚于2002年卖掉了公司。而他开发的系统后来卖到了近1000万美元一套的价格。5年时间,于刚不仅体会到了创业的艰辛,更认识到知识的价值,以及什么是领导力,该如何进行管理,怎样激励员工,等等。有了这样一次“美好”的经历,才有了对于创业的念念不忘。
等他成为戴尔公司的一员之后,有一天,迈克·戴尔对时任戴尔大中华区的刘峻岭说,公司最近从亚马逊挖来了一个优秀的华裔,叫于刚,你们不妨见见,交个朋友。就这样,身为全球采购副总裁的于刚认识了担任戴尔大中华区总裁的刘峻岭。这两人此后联系不断,甚至还定期进行午餐聚会。
终于,2006年的一天,当两人再次在一家湖北餐厅见面一起吃饭的时候,刘峻岭提出一起创业的想法。接下来的事,已经在今日1号店总部演绎成了传奇,据说刘峻岭当时用了不到30秒钟便打动了于刚。而回忆起那天的情景,于刚说,“尽管当时还没考虑清楚怎么做,但他的诚意打动了我,也激发了我血液里流淌着的创业基因。做一件事情,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要靠一个团队一起做。我想如果我们两个都全身心承诺出来创业的话,一定会做一件宏大的事业。”
一开始,他们想做平板电脑,甚至还做了一个小小的、类似iPad的样品。但不久之后,他们发现此路不通,一方面自己的设计能力、系统研发能力不足,另一方面不少企业也在做,当看见同行推出功能更强的产品的时候,两人果断收手。
接下来做什么呢?于刚和刘峻岭不约而同地认为,一是要发展阳光型的行业,其次,要与他们的背景有关联,使他们能发挥过去的知识、经历。在进入戴尔之前,于刚有一段在亚马逊从事电子商务工作的经历,而且非常巧合的是,他参与了亚马逊对卓越的收购项目。这让于刚看到了电子商务的巨大潜力,同时也意识到电子商务最难的部分、同时也是它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就是供应链管理,而他之前的学习背景以及从事的管理实践,恰好就与之相关。于是,答案有了:电子商务。
从螺丝钉到发动机
“当时的想法其实挺简单。我们虽然在戴尔职位很高,但我们始终觉得自己只是一颗螺丝钉,是拧在一个大机器上的,尽管是大一些的螺丝钉”,于刚说。
然而,这两颗螺丝钉,偏偏有成为发动机的梦想。他们希望在自己的一生中,能够做一些轰轰烈烈的、直接改变世界的事,能够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两个有信念的人,破釜沉舟,在张江高科一间1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里起步了。在2008年7月,1号店上线前的4个月里,于刚和刘峻岭就在一张两人共用的桌子上完成了他们的商业计划书。
难题接踵而来。招聘员工,以前在外企这是人力资源部门出面搞定的事,这二位压根不知道如何操作。后来,经人指点,他们在几个知名度较高的求职网站发布了信息。信息倒是放上去了,可还是没人搭理,“因为谁也不知道上海益实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到底是个什么公司”。于刚和刘峻岭只得把自己的高管履历拿出来交代一番。
第一个员工就是现在1号店的CTO。当时,于刚不仅要说服他从之前的单位辞职,还要说服他的家人,因为公司还在起步阶段,薪水有限。于刚和刘峻岭当年就是这么走过来的。作为戴尔外派中国的高管,他们当时住在公司租赁的房子里,拿着丰厚的薪水福利,后来突然不拿薪水了,还得往公司投资,这需要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我家人知道我还有更大的雄心,更多的梦想,想做一件可以直接改变人们生活、甚至改变世界的事情,而且不做的话,我这一生都会遗憾的。”家庭的支持,让于刚感激不尽,实际上,他觉得自己这一生时时刻刻都有家庭做精神上的后盾,让他可以在创业的时候无后顾之忧。
为此,于刚和刘峻岭请自己的太太们出山说服CTO的太太。后者终于同意了。接下来,公司招了一批IT人员,再加上采购人员,最初,公司已经有40多名员工,其中IT员工居多,因为当时最主要的工作是让整套系统上线,另一部分就是采购部门,需要寻找供应商进行接洽等等,而别的部门几乎没人。于刚说,他非常感谢早期的员工,冒很大的风险跟我们一起创业,“起步非常困难,但后来整个过程还是蛮精彩的”。2011年年初的时候只有1400人,年底时有了5400人,到现在已经6000多人。
能创造价值,就会得到价值
2011年7-8月份,1号店在上海70多个地铁站和北京近500个公交站台投放了“虚拟超市”,首次将这一模式引入中国市场。消费者只需根据手机类型下载1号店提供的三个版本的“掌上1号店”客户端中适配的APP,就可以扫描“虚拟超市”中的二维码,利用候车时间快速完成网购。随后,这项被命名为“无限1号店”的计划在全国一线城市陆续实施。据说,第一个推出“虚拟超市”概念的是乐购在韩国,而1号店以它们引以为豪的超强执行力在提出这个计划3周后就成功付诸实施了,而且坚持不断创新推出新的模式。
于刚说,1号店的定位是“家”,不仅仅是做个企业赚钱,更要为顾客提供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让他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新时代的便利。“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创造出价值,最终我们就会得到价值。这一点本身就让我和峻岭觉得很激动、很亢奋。”
一心要为别人创造生活方式、带去财富的于刚,在谈及自己的财富和生活方式时,却有些腼腆。太太在家里是“财政部长”,他自己甚至连有多少钱也不清楚。至于吃什么、住什么、穿什么,他也从来不挑剔,他不追求奢侈,也从不浪费。
于刚在美国学会了开飞机,两座的,四座的,都开过,但他从没想过自己去买一架。他觉得这些都是奢侈品,很浪费。而且,在美国多年,他为业界伟大的人物迈克尔·戴尔(戴尔公司创始人)和杰夫·贝佐斯(亚马逊创始人)工作过,这些人的勤奋和勤俭程度令他至今难忘。在得州大学奥斯丁分校商学院工作时,他亲眼见到其前院长在洗手间里看到没用过的纸就塞回去,而这位俄罗斯裔美国人曾在全球富豪榜上进入前几十名。这些人尚且如此,自己又有什么理由奢侈呢?“在这方面我更像个学者。”于刚说。
已经到了知天命之年的于刚,如今回想起来,觉得自己很有幸在这一生中曾受教于康奈尔大学、沃顿商学院,并且有机会进入亚马逊、戴尔,见过许多伟大的人,还跟很多优秀的人一起工作过,这让他时刻保持着谦虚和低调的态度。
一路走来风光无限,似乎应该满足了。但于刚认为,人生是一个不懈追求的过程,如果说有什么目标的话,那就是让自己的企业成为一个受人尊重、能创造更大价值的企业。“直到某一天我做不了了,不能创造更多价值了,或者成了企业的包袱,那么我很乐意让位给更有远见、更有活力、更有内驱力的人,带着企业继续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