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課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把握好课堂,向45分钟要质量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保障。可以说,高效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目标,务实是课堂教学的手段。笔者根据近一两年的教学实践认为,构建和谐高效课堂应强化目标意识。
【关键词】目标意识、有效教学、高效课堂
崔峦先生说过:“阅读教学效率不高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费时多而收效微’的状况。”笔者认为,造成目前阅读教学低效率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有效教学目标意识的淡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围绕有效的教学目标,自觉而切实地展开教学活动,才能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方能成为有效的阅读教学。
一、凸显目标的学科性意识
叶圣陶先生在《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点》一文中指出: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这充分说明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有属性,这也理所当然地应成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标志性、根本性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足够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同时,新课标强调教学目标的三维目标设计,强调这三个方面要“互相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是终极目标统领下的“三维”。否则,只会造成三维目标的割裂,使语文教学丢魂失体。比如我在教学《忆江南》时,本来想以诵读为主,最终却加入了很多环节,如作者介绍、诗词知识、词句分析、比较阅读等。一节课下来,却只留下很紧、很乱的感觉。课后反思,我认为这就是典型的“多目标”造成课堂效率的低下的例子。作为教师,要善于取舍,只有善于舍弃才能真正做到有所收获。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即使是经典文章,可供学习训练的知识点很多,也必须联系学段、单元目标等加以取舍。如果一节课企图完成五六个目标,最终只能蜻蜓点水,流于表面。因此,为了加强目标的终极意识,凸显语文本体,教师必须做到:引导学生恰当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有效品味语言形式,重视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体现目标的层递性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学科教学的总目标与各层次目标之间,既有统一性,又有相对的特殊性,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充分体现这种层次性。通过阅读教学各课时教学目标的实现与累积,最终达成语文学科教学的总目标。阅读教学目标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学习内容的层次性。在学习内容上,不同学科是有其内在的特殊性的。有道是“数学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模模糊糊一大片”,作为“文选型”的语文教材,同一篇课文在不同的版本中安排在不同的年级,它就承载了不同的教学要求。同一知识点的教学或相应能力的培养,在不同年级的课堂教学中,目标要求也是不同的;同一篇课文在不同的课时教学中也有着循序渐进的教学要求,体现着层次性。以人苏教版六(上)《爱之链》为例,这篇课文可分两课时完成。两个课时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就有着鲜明的课时特征,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如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①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②读通课文,理清文章脉络。③流利、正确地朗读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①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真情,知道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给予无私的帮助。②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二是学生的层次性。学生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是有差异的,教学目标应自然而然地体现出这种差异,作为教师则需要制定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阅读教学目标,做到共同性目标和个性化目标的有机结合。而共同性目标是为所有学生预设的,是基本的教学标准,要求全体学生都要达到,个性化目标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而预设的。如一个老师设计的《观潮》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①学会本课生字,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②理解“潮来前”的景色特点,积累描写潮水的句子;学有余力的学生仿写片段“雷雨前”。其中的第二项教学目标:“理解‘潮来前’的景色特点,积累描写潮水的句子”是共同性的目标,是要求全班学生都要达到的。而让学生仿写片断“雷雨前”,则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预设的个性化的目标。
课堂教学中,各个步骤的目标是否明确,它们之间是否具有层递性,不但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条理性,更关系到学生学习的规律性。语文教学的规律性,包含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课堂教学的规律。把握课堂教学的层次性目标,是教师遵循语文教學规律的体现,关系到语文教学的效益。
三、把握目标的发展性意识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弘扬学生个性,促进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是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课堂教学的关键是要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对所教的每一个学生的已有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水平,以及兴趣、爱好、特长等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实施目标的过程与采用的方法具有激励性,能有促使学生获得自主发展的更为广阔的空间,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发展。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教师需要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所谓适合学生的教学,就是在学生原有基础上提出新的可以预期达到的学习目标的教学,如果不针对学生基础,教学目标不是太高就是太低,那么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时,一定要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动作技能与情感态度为基础,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去设计教学目标,既不拔高要求,也不降低要求,做到既不增加学生过重负担,又能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使学生不断获得新知识,不断发展新能力,不断丰富情感,不断完善人格。确定了具有发展性的阅读教学目标,再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媒体,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那么,扎实有效的课堂教学最终必将实现。
总之,笔者认为,当前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制定和研究,我们应投入更多的关注。只有使设定的教学目标更合理,更科学,更精细,更适应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才能使作为课堂教学坐标和灵魂的教学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出应有功能,从而为彻底改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长期存在的“高耗低效”现象提供现实的可能。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叶圣陶《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点》
[3]《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语室 崔峦
【关键词】目标意识、有效教学、高效课堂
崔峦先生说过:“阅读教学效率不高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费时多而收效微’的状况。”笔者认为,造成目前阅读教学低效率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有效教学目标意识的淡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围绕有效的教学目标,自觉而切实地展开教学活动,才能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方能成为有效的阅读教学。
一、凸显目标的学科性意识
叶圣陶先生在《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点》一文中指出: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这充分说明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有属性,这也理所当然地应成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标志性、根本性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足够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同时,新课标强调教学目标的三维目标设计,强调这三个方面要“互相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是终极目标统领下的“三维”。否则,只会造成三维目标的割裂,使语文教学丢魂失体。比如我在教学《忆江南》时,本来想以诵读为主,最终却加入了很多环节,如作者介绍、诗词知识、词句分析、比较阅读等。一节课下来,却只留下很紧、很乱的感觉。课后反思,我认为这就是典型的“多目标”造成课堂效率的低下的例子。作为教师,要善于取舍,只有善于舍弃才能真正做到有所收获。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即使是经典文章,可供学习训练的知识点很多,也必须联系学段、单元目标等加以取舍。如果一节课企图完成五六个目标,最终只能蜻蜓点水,流于表面。因此,为了加强目标的终极意识,凸显语文本体,教师必须做到:引导学生恰当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有效品味语言形式,重视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体现目标的层递性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学科教学的总目标与各层次目标之间,既有统一性,又有相对的特殊性,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充分体现这种层次性。通过阅读教学各课时教学目标的实现与累积,最终达成语文学科教学的总目标。阅读教学目标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学习内容的层次性。在学习内容上,不同学科是有其内在的特殊性的。有道是“数学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模模糊糊一大片”,作为“文选型”的语文教材,同一篇课文在不同的版本中安排在不同的年级,它就承载了不同的教学要求。同一知识点的教学或相应能力的培养,在不同年级的课堂教学中,目标要求也是不同的;同一篇课文在不同的课时教学中也有着循序渐进的教学要求,体现着层次性。以人苏教版六(上)《爱之链》为例,这篇课文可分两课时完成。两个课时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就有着鲜明的课时特征,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如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①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②读通课文,理清文章脉络。③流利、正确地朗读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①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真情,知道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给予无私的帮助。②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二是学生的层次性。学生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是有差异的,教学目标应自然而然地体现出这种差异,作为教师则需要制定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阅读教学目标,做到共同性目标和个性化目标的有机结合。而共同性目标是为所有学生预设的,是基本的教学标准,要求全体学生都要达到,个性化目标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而预设的。如一个老师设计的《观潮》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①学会本课生字,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②理解“潮来前”的景色特点,积累描写潮水的句子;学有余力的学生仿写片段“雷雨前”。其中的第二项教学目标:“理解‘潮来前’的景色特点,积累描写潮水的句子”是共同性的目标,是要求全班学生都要达到的。而让学生仿写片断“雷雨前”,则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预设的个性化的目标。
课堂教学中,各个步骤的目标是否明确,它们之间是否具有层递性,不但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条理性,更关系到学生学习的规律性。语文教学的规律性,包含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课堂教学的规律。把握课堂教学的层次性目标,是教师遵循语文教學规律的体现,关系到语文教学的效益。
三、把握目标的发展性意识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弘扬学生个性,促进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是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课堂教学的关键是要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对所教的每一个学生的已有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水平,以及兴趣、爱好、特长等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实施目标的过程与采用的方法具有激励性,能有促使学生获得自主发展的更为广阔的空间,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发展。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教师需要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所谓适合学生的教学,就是在学生原有基础上提出新的可以预期达到的学习目标的教学,如果不针对学生基础,教学目标不是太高就是太低,那么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时,一定要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动作技能与情感态度为基础,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去设计教学目标,既不拔高要求,也不降低要求,做到既不增加学生过重负担,又能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使学生不断获得新知识,不断发展新能力,不断丰富情感,不断完善人格。确定了具有发展性的阅读教学目标,再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媒体,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那么,扎实有效的课堂教学最终必将实现。
总之,笔者认为,当前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制定和研究,我们应投入更多的关注。只有使设定的教学目标更合理,更科学,更精细,更适应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才能使作为课堂教学坐标和灵魂的教学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出应有功能,从而为彻底改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长期存在的“高耗低效”现象提供现实的可能。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叶圣陶《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点》
[3]《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语室 崔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