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一德” 明代养生家吕坤说:“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 “二安”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认为,生在于“安”、“和”二字。“安”即靜心,“和”即顺心,“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 “三戒”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四法” 明代医学家万密斋指出:“养生之法有四:一曰寡欲,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德”
明代养生家吕坤说:“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
“二安”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认为,生在于“安”、“和”二字。“安”即靜心,“和”即顺心,“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
“三戒”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四法”
明代医学家万密斋指出:“养生之法有四:一曰寡欲,二曰慎动,三曰法时,四曰却疾。”
“五知”
宋代周守忠说:“知喜怒之损性,故豁情以宽心;知思虑之销神,故损情而内守;知语烦之侵气,故闭口而忘言;知哀乐之损寿,故抑之而不有;知情欲之窃命,故忍之而不为。
“六节”
明代医学家汪绮石说:“节嗜欲以养精,节烦恼以养神,节愤怒以养肝,节辛勤以养力,节思虑以养心,节悲哀以养肺。”
“七食”
清代养生家石成金指出:食宜早些,不可迟晚;食宜缓些,不可粗速;食宜八九分,不可过饱;食宜淡些,不可厚味;食宜温暖,不可寒凉;食宜软烂,不可坚硬;食毕再饮茶两三口,漱口齿,令极净。
“八乐”
石成金的“八乐”是:静坐之乐,读书之乐,赏花之乐,玩月之乐,观画之乐,听写之乐,狂歌之乐,高卧之乐。
“九思”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维,见德思义。”
其他文献
程门立雪——杨时 纸上谈兵——赵括 马革裹尸——马援 卧薪尝胆——勾践 乐不思蜀——刘禅 负荆请罪——廉颇 目不窥园——董仲舒 凿壁借光——匡衡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投笔从戎——班超 指鹿为马——赵高 胸有成竹——文与可 韦编三绝——孔子 囊萤映雪——车胤、孙康 闻鸡起舞——祖逖 梁上君子——陈寔 披荆斩棘——冯异 开诚布公——诸葛亮 死有余辜——路温舒 四面楚歌——项羽 完璧归赵
孔子在教育对象上主张“有教无类”,不分贵贱、庶鄙,不论种类、族类。“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求学者带一点菲薄礼物,他就收下教诲,实践自己的主张。因此,孔门弟子多而杂,具有广泛性和包容性。在教学实践中,孔子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命题,认为与生俱来的自然本性是“相近”的,而后天习染的社会本性有很大的个性差异。孔子的个性差异观,肯定了人的心理并非千人一状,而是千差万别。孔子针对弟子个性差异
世因李斯被奸宦赵高构杀,多以为忠臣,至少不是奸臣,殊不知李斯和赵高为狼狈,赵高所学、对二世胡亥所授、施暴政之纲领,皆得之于李斯。 世又因李斯临死《上秦二世书》,称自己为丞相三十余年,以一己之力使秦从西戎小国强大得了天下,多以为秦第一功臣,鲜有察李斯入秦时秦已三分天下有其二、诸国已事秦如郡县了(李斯初见赢政就是这么说的!)。在李斯入秦前九年(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周献九鼎于秦不再称王,史家从此以秦王
“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这是《神童诗》里描写的人生四时之欢乐情景。《四季吟》则以花木的特征来写意:“春晖桃花相映红,夏暑荷叶满池中,秋风丹桂香千里,冬日寒梅伴老松。” “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郭熙《林泉高致》语,画家抓住了特征,以一字传神,可谓绝妙。“春服宜倩,夏服宜爽,秋服宜素,冬服宜艳。”张潮《幽梦影》语,人的穿着随季节
《中华读书报》2014年6月18日重点推出了一篇题为《“语文”可是你的真名姓?》的文章。该文认为“‘语文’课程名称内蕴着一种文化自卑情结,这种不自信必然造成课程建设上文化自觉意识的缺失”,因此,应该将“语文”改为“国文”;而“在课程名称中恢复‘国’字标识有利于唤起学习者的爱国意识,有利于完成一个世纪以来中华文化救赎的历史使命,增进国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尊重”。 如此说法未免令人一头雾水,就笔者而
一 我听过这么个传说:有一次老外慕名去买黄永玉的画,看了半天,就嘀咕:不是说好了一平尺多少钱么,何以在画的上端还要偷工减料,故意留出一大片空白呢,这多不划算呀,是不是?老先生一听,就使出湘西人的手段了:哦,这个好办。来,来,来,把剪刀递给我!…… 二 中国的文化,凡抵于佳境者,是不须动用剪刀的。一张好画,即便要去装裱,也要据装裱师傅的修养而刀下留情,不能见空白处便是一刀切去,使不得。“画了鱼
未牧第一 狰狞头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转遥。 一片黑云横谷口,谁知步步犯佳苗。 参禅参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时,不可退心,须知凡事到极处,就会有个“反”出现。不但“物极必反”,须知理极也一样会必反,而绽现出一个“柳暗花明又一村”来。事实上,如果不能穷溯到一切理事和生命的源头而亲证大宇宙的实相,又如何断得了惑而彻了?然而惑虽断而乏保任之功,则习染依旧,十九自陷于“豁达空”,流于狂禅。岂不大可畏哉!
有朋友问我,为何不写写《说唐》里的故事。我初闻而失笑,所谓《说唐》,是说书评书类的东西,是最离谱的戏说隋唐史,登不了国学大堂;继而迟疑,说书、评书也是中国传统说唱文化,自然也应纳入国学范畴,国学何必固步自封;久之而惭愧,自以为读过几本经史子集就瞧不起民间说唱,其实我等草根百姓,历史观何尝不是由“说唐”、“说岳”、“杨家将”熏陶而成的? 话本评书的成功,不在于它说英雄的辉煌,更在于它说英雄的落魄,
1894—2014,两个甲子之年! 发生在一百二十年前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道惨痛的伤痕。然而,岁月的皱纹常常默默无情地湮没历史的刀痕。 “甲午战争”,对今天不少国人来说,也许是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字眼。 历史是不能遗忘的,它总是以自己的逻辑给未来以深邃的启迪。透过黄海海面弥漫的历史硝烟,矢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国人,能从这场攸关民族命脉的战争中,生发几多感慨,获得几多启悟
杳杳寒山道 (唐)寒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寒山是唐贞观时期的诗僧,长期住在天台山寒岩。 诗的内容,写寒岩附近高山深壑中的景色,最后见出心情,通篇浸透了寒意。首联写山水。“杳杳”言山路深暗幽远,“落落”言涧边寂寥冷落。诗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一个冷森森的境界,顿觉寒气逼人。颔联写山中幽静,用轻细的鸟鸣声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