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读:抓关键词,把握主要内容
1.抓“鞠躬”,了解事情起因。
师:(师生互相鞠躬问好)同学们真有礼貌,每次上课,你们都会像刚才那样向老师鞠躬问好,是吗?鞠躬是一种礼节。同学们向老师鞠躬是对老师的尊敬,老师给同学们鞠躬还礼,是对同学们的尊重。瞧,一个小小的礼节,把我们的心连在了一起。请看大屏幕,这就是“鞠躬”两个字。“鞠”右边是菊花的“菊”去掉草字头,表示这个字的读音,左边为什么是个“革”,你们知道吗?
(生摇头)
师:因为“鞠”的本义是指一种用皮革做成的实心球,古代有一种游戏叫蹴鞠,就是指踢皮球。因为球的表面是弯的,所以它还有一个意思就是“弯曲”。那“鞠躬”是把什么往下弯呢?
生:身子。
师:你看,“躬”字左边就是身字旁,右边的“弓”表示这个字的读音。来。一起把这个词读两遍。
(生齐读“鞠躬” )
师:我把这个词放到句子中,谁会读?
生(读):“是的。”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请让我进去吧!”
师:一般在引用人物对话时会交代这句话是谁说的,怎么说的。比如“妈妈微笑着说”“我高兴地说”,这叫提示语。仔细看,这句话的提示语是什么?
生1:小男孩站起来。
生2:不对!是“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
师:你有一双慧眼,看得真仔细。(课件演示,在提示语的下面画一条线)写作文时,可以把提示语放在引用的话前面,也可以把提示语放在引用的话后面。当引用的话有两层意思时,为了区别开,还可以像这句话一样把提示语放在这两层意思的中间。这句话中,小男孩说的第一层意思是——
生:“是的。”
师:第二层意思是——
生:“请让我进去吧!”
师:老师告诉大家一个读好对话的窍门。为了突出人物说的话,可以把提示语读得轻一点儿,语气平淡一点。像这样——(师范读,再指名读。)
师:这句话背后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小摄影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课文比较长,我们分三部分读。请同学们先读读课文的第1~5自然段,想一想:小男孩给谁鞠躬?他要进去干什么?(生自由读)
师:谁读懂了,小男孩给谁鞠躬?他要进去干什么?
生:小男孩给高尔基鞠躬,因为他想给高尔基照相,把相片贴在墙报上。
师:从他鞠躬的动作,从他请求的语气,以及想方设法要见到高尔基先生的行为,你能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有怎样的情感?
生1:羡慕。
生2:崇拜他。
师:“崇拜”比“羡慕”程度深,“羡慕”是希望自己像他那样,“崇拜”一般用来指对偶像、伟人、大师的敬佩和仰慕。高尔基是前苏联著名的文学家,当时,他在全苏联人民的心目中是伟大的、神圣的,人民都无比热爱他、尊敬他,其中也包括那个小男孩。你觉得“羡慕”和“崇拜”,哪个词更能表达这种情感?
生:崇拜。
(师板书:崇拜)
【点评:该环节的教学亮点有三个:其一,由师生问好导入,抓住“鞠躬”依次展开“词——句——段”的教学,层层递进,巧妙自然;其二,“鞠躬”的字理剖析化解了本课生词记忆的难点,提示语的引用方法和朗读技巧的讲解示范突出了本课语言训练的重点;其三,对学生提出的“羡慕”和“崇拜”两个词,教师没有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体会哪一个更恰当,体现了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有机结合。】
2.抓“胶卷”,了解事情发展。
师:聪明伶俐的小男孩遇到了平易近人的高尔基,本来,故事应该有一个完美的结局。可是,事情的发展总是出人意料。让我们接着往下读第6~11自然段,看一看发生了什么出人意料的事情。
(生读课文)
师: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呢?
生:小男孩忘带胶卷了。
(师出示实物“胶卷”并介绍)
师:现在我们家里用的照相机大多是数码的,不用胶卷。以前人们用的照相机必须要用胶卷。今天老师就带来了一个胶卷,请看!照相时,要把胶卷装进照相机里,当你按下快门时,所拍摄的东西印在这个涂有特殊物质的胶片上。等照完相,拿着胶卷到专门的地方去冲洗,才能得到照片。同学们想想:小男孩没带胶卷能照成相吗?
生:不能!
师:谁能用上“胶卷”这个词,用一句话说说这一部分写了什么?
生:小男孩因为忘带胶卷,没有给高尔基照成相。
【点评:在数码相机普及的今天,胶卷对三年级学生来说已经是陌生的东西了,然而它却是故事发生转折的关键。本环节的教学体现了教师对生活实际和学情的关注。】
3.抓“转告”,了解事情结果。
师:好不容易见到了高尔基先生,竟然没带胶卷!结果怎么样呢?我们继续读课文第12~15自然段。这几个自然段主要是两个人物的对话,我请两位同学来读,其他同学仔细看,用心听。
(学生分角色读高尔基和秘书的对话)
师:我发现你们两个很厉害。最后两行没有提示语,你们都读对了。你们怎么知道这句是高尔基的话,那句是秘书的话?
生1:我是根据句子的内容判断的。
生2:他读完了,就该我读了。
师:呵呵!各有各的办法。同学们,最后两句是引用人物对话的第四种方式。在连续对话中,如果从前面的对话可以判断出后面的话是谁说的,就可以像这样不写提示语。懂了吗?
生:懂了。
(课件出示句子:“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
师:请你结合上下文想一想,“转告”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高尔基不直接告诉记者,而是让秘书告诉记者。
师:想想看,秘书会怎样转告记者?他会对记者说什么?
……
师:但他却说: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
生:让他进来。
师:你能读出这两种态度的对比吗?(生读句子)从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中,你体会到高尔基先生对那个小男孩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生答)
师:说得好!我们把他对少年儿童这种特别的关心、照顾、喜爱,叫做“关爱”。(板书“关爱”)
师:谁能用三句话把这三部分的内容连起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讲了一个小男孩想给高尔基照相,可是等到照的时候却发现没带胶卷,他哭着跑了。晚上,高尔基不让记者给他照相,却说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
【点评:通过分角色读让学生发现第四种引用对话的方法;通过模拟练说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转告”的意思;通过段意串联,让学生初步领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一种方法。以上三点着眼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着眼于中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
二议:品重点段,体会关爱之情
师:其实课文第二部分字里行间都流露出高尔基先生对小男孩的关爱之情。请同学们再次默读第6~11自然段,用心体会哪个词哪个句子让你对这种关爱之情有特别的感受,用笔画出来。
(生默读圈画)
师:读完了吗?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我画的是:“高尔基侧过脸,对着他微笑。”
师:你是怎么注意到这句话的?
生:因为前面说“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高尔基没有烦,还对他微笑。
师:联系上文说就清楚了。他体会到了高尔基的耐心。谁还画了别的句子?
生(读):“高尔基走到窗口大声喊道:‘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
师:高尔基的话中有两个感叹号,你觉得这两个感叹号说明什么?
生:说明高尔基很着急,他很想帮助小男孩。
师:对,这就是关爱的表现。谁还有别的句子?
生:我画的是:“你怎么了?”
师:你也关注到人物的语言。还有吗?
生:我画的是:“高尔基拿了张报纸,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
师:你强调了“吩咐”,说明你抓住了重点词。在生活中,谁都吩咐过你?
生:妈妈、爸爸、老师。
师:你能吩咐老师干什么吗?
生:(笑)不能。
师:你看,“吩咐”就是长辈对晚辈,或是上级对下级。谁能把小男孩“吩咐”高尔基的话读一读?
生(读):“请您坐在这儿看报纸。”
师:从“请您”这两个字来看,你觉得小男孩是在“吩咐”高尔基吗?
生:不是。
师:可是高尔基却把小男孩的请求当成“吩咐”,完全按小男孩的话去做,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高尔基很尊重小男孩。
师:对孩子的尊重也是关爱的表现。同学们说的内容都很好,咱们来整理一下刚才说的。(出示词语:吩咐、摆弄、很久很久)小男孩认真地准备,他嘴里——(生:吩咐。)手里——(生:摆弄。)用了多长时间——(生:很久很久。)高尔基先生烦了吗?
生:没有。
师:(出示词语:微笑、赶紧、大声喊道)高尔基不但没有烦,还对小男孩——(生:微笑。)当他得知小男孩没带胶卷时,他怎样站起来——(生:赶紧。)当他看到小男孩充满懊悔和自责跑走时,他怎样喊道——(生:大声喊道。)他喊什么?
生(读):“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语速慢)
师:这样慢的语速,能表现出高尔基的着急吗?再读——
生(再读):“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大声喊,语速较快。)
师(指板书):高尔基微笑的神情和赶紧站起来的动作,是对小男孩的——(生:关爱。)高尔基大声的呼喊和他对小男孩不舍的牵挂,还是对小男孩的——(生:关爱。)你觉得高尔基先生仅仅只关爱这个小男孩吗?
生:不是。他可能对所有的孩子都很关爱。
师:不是可能,是的确。有一回,一名在偏僻城镇读书的小学生,不小心把学校图书馆的一本《童年》弄丢了。他跑了几家书店也没买着,非常着急。于是,便冒昧地给高尔基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书作者的帮助。高尔基接到信后,随即将珍藏多年的一本《童年》寄给了这位小学生。难怪孩子们说:“有了困难去找高尔基,他一定能帮助你解决的!”高尔基就是这样以他全心全意的爱,关心着孩子的成长。
【点评:体会语言文字背后蕴含的思想感情,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难点。对学生自读后的独特感受,教师顺学而导,引导学生或联系上文,或抓标点符号,或紧扣重点词,从神态、语言、动作等不同角度体会关爱的具体表现。教师用两组词语分别对两个人物进行“线”的梳理,再适度加以资料的补充,使人物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逐渐明晰丰满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读懂了内容,而且习得了方法。】
三练:加提示语,学写人物对话
师:下面咱们来做个小练习。(出示句子:“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生一起读这两句话。)
师:这是高尔基先生说的两句话。想想开课的时候,老师告诉大家加提示语的三种方式,试着给这两句话在不同的位置加上提示语。
生:高尔基说:“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
师:真棒!你把提示语加在了对话的前面。谁还能加?
生:“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高尔基说。
师:真聪明!你把提示语放在了对话的后面。
生:“请转告他,我很忙。”高尔基说,“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
师:你真厉害!提示语加在中间最难,你说对了。现在请大家看下面的句子:
高尔基说( )“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
“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 高尔基说( )
“请转告他,我很忙。”高尔基说 ( )“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
师:同学们看,这些句子的提示语后面缺少了什么?
生:标点符号。
师:是的。请大家先观察下面这三个句子中的标点符号,看看如何给提示语加标点符号。
(师出示一组句子,生观察:
高尔基走到窗口,大声喊道:“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
“是你扔的纸团吗?”高尔基问。
“是的。”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请让我进去吧!”)
师:会了吗?谁来给刚才的那几句话加标点。第一句“高尔基说”后面加什么标点?
生:冒号。
师:对!引起下文用冒号。第二句“高尔基说”后面加什么?
生:句号。
师:正确!话说完了用句号。第三句“高尔基说”后面加什么?
生:逗号。
师:这句最难,恭喜你答对了!话还没说完用逗号。
师:同学们,这个故事从小男孩扔纸团开始,难道就在高尔基先生不舍的挂念中结束了吗?后来,小男孩会不会再来呢?后来又会发生什么事呢?大家可以发挥想象续写这个故事。写时注意引用人物对话的不同方法。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
【点评:训练训练,不能仅凭教师的“训”,重在落实学生的“练”。迁移运用,这是语言文字训练最基本最有效的教学策略。语文教学就应该这样把“练”落实到位。】
(作者单位:陕西西安市莲湖区远东第二小学/陕西省莲湖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 张振清)
1.抓“鞠躬”,了解事情起因。
师:(师生互相鞠躬问好)同学们真有礼貌,每次上课,你们都会像刚才那样向老师鞠躬问好,是吗?鞠躬是一种礼节。同学们向老师鞠躬是对老师的尊敬,老师给同学们鞠躬还礼,是对同学们的尊重。瞧,一个小小的礼节,把我们的心连在了一起。请看大屏幕,这就是“鞠躬”两个字。“鞠”右边是菊花的“菊”去掉草字头,表示这个字的读音,左边为什么是个“革”,你们知道吗?
(生摇头)
师:因为“鞠”的本义是指一种用皮革做成的实心球,古代有一种游戏叫蹴鞠,就是指踢皮球。因为球的表面是弯的,所以它还有一个意思就是“弯曲”。那“鞠躬”是把什么往下弯呢?
生:身子。
师:你看,“躬”字左边就是身字旁,右边的“弓”表示这个字的读音。来。一起把这个词读两遍。
(生齐读“鞠躬” )
师:我把这个词放到句子中,谁会读?
生(读):“是的。”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请让我进去吧!”
师:一般在引用人物对话时会交代这句话是谁说的,怎么说的。比如“妈妈微笑着说”“我高兴地说”,这叫提示语。仔细看,这句话的提示语是什么?
生1:小男孩站起来。
生2:不对!是“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
师:你有一双慧眼,看得真仔细。(课件演示,在提示语的下面画一条线)写作文时,可以把提示语放在引用的话前面,也可以把提示语放在引用的话后面。当引用的话有两层意思时,为了区别开,还可以像这句话一样把提示语放在这两层意思的中间。这句话中,小男孩说的第一层意思是——
生:“是的。”
师:第二层意思是——
生:“请让我进去吧!”
师:老师告诉大家一个读好对话的窍门。为了突出人物说的话,可以把提示语读得轻一点儿,语气平淡一点。像这样——(师范读,再指名读。)
师:这句话背后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小摄影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课文比较长,我们分三部分读。请同学们先读读课文的第1~5自然段,想一想:小男孩给谁鞠躬?他要进去干什么?(生自由读)
师:谁读懂了,小男孩给谁鞠躬?他要进去干什么?
生:小男孩给高尔基鞠躬,因为他想给高尔基照相,把相片贴在墙报上。
师:从他鞠躬的动作,从他请求的语气,以及想方设法要见到高尔基先生的行为,你能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有怎样的情感?
生1:羡慕。
生2:崇拜他。
师:“崇拜”比“羡慕”程度深,“羡慕”是希望自己像他那样,“崇拜”一般用来指对偶像、伟人、大师的敬佩和仰慕。高尔基是前苏联著名的文学家,当时,他在全苏联人民的心目中是伟大的、神圣的,人民都无比热爱他、尊敬他,其中也包括那个小男孩。你觉得“羡慕”和“崇拜”,哪个词更能表达这种情感?
生:崇拜。
(师板书:崇拜)
【点评:该环节的教学亮点有三个:其一,由师生问好导入,抓住“鞠躬”依次展开“词——句——段”的教学,层层递进,巧妙自然;其二,“鞠躬”的字理剖析化解了本课生词记忆的难点,提示语的引用方法和朗读技巧的讲解示范突出了本课语言训练的重点;其三,对学生提出的“羡慕”和“崇拜”两个词,教师没有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体会哪一个更恰当,体现了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有机结合。】
2.抓“胶卷”,了解事情发展。
师:聪明伶俐的小男孩遇到了平易近人的高尔基,本来,故事应该有一个完美的结局。可是,事情的发展总是出人意料。让我们接着往下读第6~11自然段,看一看发生了什么出人意料的事情。
(生读课文)
师: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呢?
生:小男孩忘带胶卷了。
(师出示实物“胶卷”并介绍)
师:现在我们家里用的照相机大多是数码的,不用胶卷。以前人们用的照相机必须要用胶卷。今天老师就带来了一个胶卷,请看!照相时,要把胶卷装进照相机里,当你按下快门时,所拍摄的东西印在这个涂有特殊物质的胶片上。等照完相,拿着胶卷到专门的地方去冲洗,才能得到照片。同学们想想:小男孩没带胶卷能照成相吗?
生:不能!
师:谁能用上“胶卷”这个词,用一句话说说这一部分写了什么?
生:小男孩因为忘带胶卷,没有给高尔基照成相。
【点评:在数码相机普及的今天,胶卷对三年级学生来说已经是陌生的东西了,然而它却是故事发生转折的关键。本环节的教学体现了教师对生活实际和学情的关注。】
3.抓“转告”,了解事情结果。
师:好不容易见到了高尔基先生,竟然没带胶卷!结果怎么样呢?我们继续读课文第12~15自然段。这几个自然段主要是两个人物的对话,我请两位同学来读,其他同学仔细看,用心听。
(学生分角色读高尔基和秘书的对话)
师:我发现你们两个很厉害。最后两行没有提示语,你们都读对了。你们怎么知道这句是高尔基的话,那句是秘书的话?
生1:我是根据句子的内容判断的。
生2:他读完了,就该我读了。
师:呵呵!各有各的办法。同学们,最后两句是引用人物对话的第四种方式。在连续对话中,如果从前面的对话可以判断出后面的话是谁说的,就可以像这样不写提示语。懂了吗?
生:懂了。
(课件出示句子:“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
师:请你结合上下文想一想,“转告”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高尔基不直接告诉记者,而是让秘书告诉记者。
师:想想看,秘书会怎样转告记者?他会对记者说什么?
……
师:但他却说: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
生:让他进来。
师:你能读出这两种态度的对比吗?(生读句子)从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中,你体会到高尔基先生对那个小男孩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生答)
师:说得好!我们把他对少年儿童这种特别的关心、照顾、喜爱,叫做“关爱”。(板书“关爱”)
师:谁能用三句话把这三部分的内容连起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讲了一个小男孩想给高尔基照相,可是等到照的时候却发现没带胶卷,他哭着跑了。晚上,高尔基不让记者给他照相,却说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
【点评:通过分角色读让学生发现第四种引用对话的方法;通过模拟练说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转告”的意思;通过段意串联,让学生初步领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一种方法。以上三点着眼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着眼于中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
二议:品重点段,体会关爱之情
师:其实课文第二部分字里行间都流露出高尔基先生对小男孩的关爱之情。请同学们再次默读第6~11自然段,用心体会哪个词哪个句子让你对这种关爱之情有特别的感受,用笔画出来。
(生默读圈画)
师:读完了吗?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我画的是:“高尔基侧过脸,对着他微笑。”
师:你是怎么注意到这句话的?
生:因为前面说“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高尔基没有烦,还对他微笑。
师:联系上文说就清楚了。他体会到了高尔基的耐心。谁还画了别的句子?
生(读):“高尔基走到窗口大声喊道:‘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
师:高尔基的话中有两个感叹号,你觉得这两个感叹号说明什么?
生:说明高尔基很着急,他很想帮助小男孩。
师:对,这就是关爱的表现。谁还有别的句子?
生:我画的是:“你怎么了?”
师:你也关注到人物的语言。还有吗?
生:我画的是:“高尔基拿了张报纸,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
师:你强调了“吩咐”,说明你抓住了重点词。在生活中,谁都吩咐过你?
生:妈妈、爸爸、老师。
师:你能吩咐老师干什么吗?
生:(笑)不能。
师:你看,“吩咐”就是长辈对晚辈,或是上级对下级。谁能把小男孩“吩咐”高尔基的话读一读?
生(读):“请您坐在这儿看报纸。”
师:从“请您”这两个字来看,你觉得小男孩是在“吩咐”高尔基吗?
生:不是。
师:可是高尔基却把小男孩的请求当成“吩咐”,完全按小男孩的话去做,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高尔基很尊重小男孩。
师:对孩子的尊重也是关爱的表现。同学们说的内容都很好,咱们来整理一下刚才说的。(出示词语:吩咐、摆弄、很久很久)小男孩认真地准备,他嘴里——(生:吩咐。)手里——(生:摆弄。)用了多长时间——(生:很久很久。)高尔基先生烦了吗?
生:没有。
师:(出示词语:微笑、赶紧、大声喊道)高尔基不但没有烦,还对小男孩——(生:微笑。)当他得知小男孩没带胶卷时,他怎样站起来——(生:赶紧。)当他看到小男孩充满懊悔和自责跑走时,他怎样喊道——(生:大声喊道。)他喊什么?
生(读):“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语速慢)
师:这样慢的语速,能表现出高尔基的着急吗?再读——
生(再读):“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大声喊,语速较快。)
师(指板书):高尔基微笑的神情和赶紧站起来的动作,是对小男孩的——(生:关爱。)高尔基大声的呼喊和他对小男孩不舍的牵挂,还是对小男孩的——(生:关爱。)你觉得高尔基先生仅仅只关爱这个小男孩吗?
生:不是。他可能对所有的孩子都很关爱。
师:不是可能,是的确。有一回,一名在偏僻城镇读书的小学生,不小心把学校图书馆的一本《童年》弄丢了。他跑了几家书店也没买着,非常着急。于是,便冒昧地给高尔基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书作者的帮助。高尔基接到信后,随即将珍藏多年的一本《童年》寄给了这位小学生。难怪孩子们说:“有了困难去找高尔基,他一定能帮助你解决的!”高尔基就是这样以他全心全意的爱,关心着孩子的成长。
【点评:体会语言文字背后蕴含的思想感情,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难点。对学生自读后的独特感受,教师顺学而导,引导学生或联系上文,或抓标点符号,或紧扣重点词,从神态、语言、动作等不同角度体会关爱的具体表现。教师用两组词语分别对两个人物进行“线”的梳理,再适度加以资料的补充,使人物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逐渐明晰丰满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读懂了内容,而且习得了方法。】
三练:加提示语,学写人物对话
师:下面咱们来做个小练习。(出示句子:“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生一起读这两句话。)
师:这是高尔基先生说的两句话。想想开课的时候,老师告诉大家加提示语的三种方式,试着给这两句话在不同的位置加上提示语。
生:高尔基说:“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
师:真棒!你把提示语加在了对话的前面。谁还能加?
生:“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高尔基说。
师:真聪明!你把提示语放在了对话的后面。
生:“请转告他,我很忙。”高尔基说,“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
师:你真厉害!提示语加在中间最难,你说对了。现在请大家看下面的句子:
高尔基说( )“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
“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 高尔基说( )
“请转告他,我很忙。”高尔基说 ( )“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
师:同学们看,这些句子的提示语后面缺少了什么?
生:标点符号。
师:是的。请大家先观察下面这三个句子中的标点符号,看看如何给提示语加标点符号。
(师出示一组句子,生观察:
高尔基走到窗口,大声喊道:“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
“是你扔的纸团吗?”高尔基问。
“是的。”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请让我进去吧!”)
师:会了吗?谁来给刚才的那几句话加标点。第一句“高尔基说”后面加什么标点?
生:冒号。
师:对!引起下文用冒号。第二句“高尔基说”后面加什么?
生:句号。
师:正确!话说完了用句号。第三句“高尔基说”后面加什么?
生:逗号。
师:这句最难,恭喜你答对了!话还没说完用逗号。
师:同学们,这个故事从小男孩扔纸团开始,难道就在高尔基先生不舍的挂念中结束了吗?后来,小男孩会不会再来呢?后来又会发生什么事呢?大家可以发挥想象续写这个故事。写时注意引用人物对话的不同方法。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
【点评:训练训练,不能仅凭教师的“训”,重在落实学生的“练”。迁移运用,这是语言文字训练最基本最有效的教学策略。语文教学就应该这样把“练”落实到位。】
(作者单位:陕西西安市莲湖区远东第二小学/陕西省莲湖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 张振清)